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

六一兒童節隨想、追想、懷想!

慶祝六一兒童節!
懷念那個不太遠又好遠的兒童時候!
拍公仔紙,糟公仔紙,換公仔紙已是其樂無窮!
彈波子,老鬼彈親都輸,弱視兼弱智!
祝今時今日的囝囝囡囡兒童節快樂,你妳地真係好好彩!!!!!!老鬼嫉妒呢!!!!!!

                                                                   拍公仔紙

斗金絲貓

慶祝兒童節, 懷念老鬼竹兒童時候!
老鬼大佬講起捉蝌蚪,好好玩, 忽然諗起讀小學時, 跟同學"打交"往事,打的不是本人, 而是……。
那時有時會走上港大校園一池堂捉蝌蚪,又那個時候水街多細路仔嘢賣, 又又那時,袋中無銀,日日得個"睇"字同"恨"字!
最恨"有錢人"!!!點解其他同學都有零用可以買這買那! 有錢人真罪惡!!!

又恨老豆, 點解我阿爸唔係周壽臣???

所以,少年開始已是"左仔"!

兒童節, 又懷念舅母了,她一定有玩具送俾我!!!

説端陽, 帶出譚公, 港澳漁民保護神。



 港澳漁民保護神, 男有譚公, 女有媽祖。


日作談起端午,以前人們認為端午是諸邪並起作惡之月,一切起居食物都以抗疫滅病為主,
因而帶起譚公這一神袛, 於是找一找資料,貼之可也!
1920年筲箕灣譚公廟(網上圖片)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惠東歸善人(有説法譚公原是潮洲人,應該不準確)。童年是位放牛郎,傳說譚公於十二歲「得道」,得道後,他有預知天文變化擁有呼風喚雨之能力,為當地耕種居民及出海作業之漁民帶來準確指導,又有治病救人的神力, 經常治療患病的鄉民

惠東地處海邊,是漁船和商船進出的港口。又幫助附近的漁民預測天氣,深受敬仰,尊為「海神」。其後村民更設廟供奉這位漁民的保護神,譚公也成為了廣東一帶著名的「海神」。

又有一説譚公青年時投軍,消滅匪徒,保衛邊疆,累建奇蹟,受上司愛戴,由一位普通士兵晉升為大將軍,後軟封襄涵侯王,中年得道升仙(譚公廟內恭奉的神位匾牌記載)。受萬民稱讚敬佩,後居民為紀念譚公,為他制造木雕塑像作恭奉。

1936年筲箕灣譚公廟(網上圖片)
明清時期, 不少香港澳門居民以捕魚維生,各處鄉村多會建廟敬奉一些「海神」,祈求保護出海作業者的安全。港島東區的筲箕灣,在填海前的地形就像一個筲箕,東南面又有山嶽作屏障,港灣內長年風平浪靜,是一個優良的避風港。明清時期,不少漁船停泊於此,筲箕灣也逐漸發展成一個小漁村。香港的漁民不少來自惠州,「譚公」的崇拜因此傳到香港。原來這些漁民對海上守護神「譚公」特別崇敬,清光緒三十一年,位於筲箕灣海邊的譚公廟也應運而生。

香港筲箕灣譚公廟已建有一百年的歷史,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四字,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 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

廟內譚公塑像(網上圖片)

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著譚公神像,外表仍然像個小孩,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他的樣貌小孩子一樣。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塑造成年輕的樣子。

譚公廟旁的「望海觀音」殿


除譚公以外,廟宇還供奉其他神祇,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如龍母等諸神。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裡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


澳門路環譚公廟(網上圖片)
澳門路環譚公廟,
前年曾往訪。

澳門路環鄉村馬路譚公廟的源起:

過去歷史年代,到處都是兵荒馬亂,人民到處流離失所,而譚公神像也在此亂世中,被人用漁船載運水路經現時的路環海口之處,當經過此海口之際,風雲突變,颳起颱風,同一起并行的船隻全部被翻沉,唯有載住譚公神像的漁船幸免翻船之險。從此以後,該戶船家,就將譚公爺爺神像搬到現在的地點上蓋搭茅屋作廟宇,讓各方善信對譚公爺爺恭奉,直至清朝光緒年間,相隔現在約一百多年, 居民為酬謝神恩,由葉廷生先生帶領善信廣籌善款,將原有的棚廟興建成現在的紅墻綠瓦清朝式廟宇。 廟內石碑文已清楚記載當時捐款興建善信及商店之實錄,後歷久白蟻侵蝕,於一九六四年由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理監事發起重修及保養。

廟內存放著一條約有一百五十年全套鯨魚骨,主要特長的肋骨有一對,一條留在本廟於七十年造成魚骨龍船作為鎮廟之寶,另一條於九十年代由黃德興先生任主席時送給澳門港事博物館,也就造了一隻魚骨龍船。

老安附: 澳門, 此地余喜也, 尤以路環, 每有機回鄉, 總設法到澳一行, 除了有老友在此, 更喜此地人文地理環境, 路環天主堂更是必到之地。

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叮叮噹噹…説端陽,話端陽, 祈福家鄉現瑞祥,古靈精怪無市塲,人人安居樂業齊齊向上!


叮叮噹噹…説端陽,話端陽, 祈福家鄉現瑞祥,古靈精怪無市塲,人人安居樂業齊齊向上!
督督仆仆… 説龍舟,唱龍舟, 愿望家屬朋友,從此唔會眉頭縐, 考試又好,搵食又好,事事就手!



叮叮噹噹…我問天,天不應, 我叫地, 地不聞,家鄉如今人人身都痕, 正事唔做, 發展無能, 日日夜夜個個係咁呻吟,左又唔得,右又唔俾, 時時分分係人都亂咁噴!

督督仆仆… 説端陽, 話端陽, 儍佬跳河只係左膠思想, 成夠日話要實現理想, 講就天下無敵,做起嚟乜夠事都係走咗樣!

叮噹叮噹…死牛一面頸, 意識形態代替現實思想, 老細唔聽就發晒狂! 叮噹叮噹…唔通全世界係只有你識想? 有冇轉頭諗下對方? 世界冇必然先至係真相, 凡事梗有唔同角度同立塲!

督督仆仆… 如今多人好學唔學, 乜鬼嘢都要死駁爛駁, 督督仆仆…博人唔到就鬧人唔懂邏輯又冇實學, 又話無包容又向發惡, 再條氣唔順就封人個博!

叮叮噹噹…佢地好嘅唔學, 又唔學你咁癲狂, 人地唔啋就去跳汨羅江! 叮叮噹噹…過了今個端陽, 希望上天見愛本來可愛嘅香江, 運用上蒼超能力, 把一切牛鬼蛇神掃蕩掃蕩……

叮叮噹噹…愿上天再發神力,
還回一個成功樂業嘅香江!!!督督仆仆…

端午節到了,這幾天朋友之間聊到過端午,大概吃粽子是標配話題。而對於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咋來的這些問題,回答也是出奇地統一:紀念屈原。其實,儘管該傳說流傳廣泛,但認真分辨下端午節起源的幾種說法就能發現,端午節最初形成以及很多風俗,真的跟屈原沒多大關系。

端午節有各種小名。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它還能叫重五”“重午原本就有開頭、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據統計,端午節叫法更是多達二十幾個,甚至包括地蠟節”“五蛋節這麼生澀的名字。

現在的端午節被人們過得各種歡樂祥和,但在最初,它這個時間節點很不招人待見,端午節也不是個吉祥的節日。古代醫療條件太差,一到農曆五月蚊蠅開始繁殖、百病滋生,人們無力應對,便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的第五日就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惡日。

惡到什麼程度?那時很多人認為,就連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應該扔掉。據說東晉大將王鎮惡,也是因為生於端午,祖父才給他起名鎮惡。《風俗通》佚文還無厘頭了一把,記載: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發明了端午節種種禳解災異、采藥、佩香囊的習俗,有的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另外,也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可能是年俗史上最大的騙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可能是年俗史上最大的騙局!







老鬼有幸在雲城收集二三本龍舟歌曲本亦約略知道一點知識,
可惜教我那位粵劇及曲藝活字典前年乘鶴了。

孩童時, 不時在居住附近見到他們賣唱,
尤其是所住樓下是藥材店, 他們不時出現店前,博取些微打賞。



龍舟書的內容,多采多元,
由情情塔塔至中華古典小説,歷史人倫,
乜都有。

屈原真的姓屈?

在那個年代,是分開的,(英國佬學咗中國佬嘢, Lord of York, 佢唔係姓York, Windsor, York 只是)
,妥妥的是貴族才有的權利。
在貴圈兒裏,關於姓氏有個潛規則,
男人一般都以相稱,女人才稱
所以,是屈原的,而不是”“

屈原到底姓什麼
司馬遷都說了,屈原跟楚懷王同姓,
不認識他,也應該認識他妹妹——
現在你們知道了,屈原(有睇大陸電視劇嘅都識點讀。)

你們可能聽過一個故事——
因為屈原在五月初五那天跳江,
所以就有了端午節。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對不對?

原來係半假貨, 呵呵~
看看民國大文學家聞一多先生的説法:

聞一多先生曾著《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兩文,而且在近代端午節的研究史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生主要從五行、五方、五色的觀念以及的特殊關係出發,來解說古人為什麼會選擇五日這天過節並形成了一系列的端午節俗。

據聞一多考證,端午節民俗出現的時間比屈原早得多,他認為,五月初五應該是龍的節日,主要起源於南方吳越民族部落舉行圖騰祭的日子,賽龍舟則是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至於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聞一多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吃粽子和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個活動,並且他們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競渡用的也正是龍舟;另一方面還因為競渡和古代吳越地區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根據西漢劉向《說苑·奉使》中的記載,吳越之地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俗,表明吳越先民很早就把龍作為圖騰;再者還因為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也與像龍子的文身**俗遺跡相符。

從圖騰主義的研究視角出發,聞一多還認為,龍舟是文身從身體擴張到身體以外的用具,而龍舟競渡應該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他更進一步推測到,端午節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東漢以來,隨著吳越地域逐漸被開闢,在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互相交融中,端午作為節日才漸漸傳播到了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最早把端午和屈原掛鉤的人是七百多年後的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 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記述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若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棘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汨羅古屬湘陰,湘陰又隸屬長沙。更為有趣的是,裹粽投江的習俗竟緣於漢代長沙人歐回的一個白日夢

民國學者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百幾年這段時間裏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如果說端午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
那這七百多年人們都幹嘛去了?!

竟有著名學者懷疑他是否存在。
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在《續齊諧記》記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
, 愛國的時間是西元前278年前後,愛國地點和目標是楚國,

當時秦國負責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討論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如果屈原真愛國那可上前線英勇殺敵去,跑到江邊去進行愛國自殺,這種愛國方法特另類。假如屈原真的是愛國,那他愛的只是他的楚國,此後東亞大陸的這塊土地上出現了很多個國家,祖國也換了一次又一次。屬於當時楚國的後裔吃粽子紀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當時的秦、齊、燕、趙、魏、韓這六個外國的後裔,吃粽子紀念屈原屬於莫名其妙了。

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專利。據專家考古考證及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紀念歷史人物說,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杜撰附會之辭。

大明朝百姓扒龍舟用來驅災解疫。
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老安按: 年紀一大打了,回想成長過程, 老師們、教科書、古老傳説, 很多都是車大砲,講大話,尤以歷史地理。

想當年,師長成日話中國地大物博,人民良善勤勞,中華人是禮義之邦, 幾十年後的老鬼我,只能有一字回應……我?#$%&!!!

 好了,到此為止,愿各老友享受端午的糭,黃雞白酒,同埋閤家平安,怡情過節, 河之北的人真的有時被他們激到跳廣塲舞,端午怎能互相祝賀叫做端午快樂呢???唉!!!

正宗肇城裹蒸糭, 四四方方, 上濶下略窄, 一陣陣蓮荷香味, 一打開, 陣陣蓮子,燒鴨, 冬菇香氣…可惜恐龍了不知多少年了,  如今, 就是有, 連外觀也是呢呢廢廢, 四方唔四方,田不田, 一打開,一陣"噏"味, 裡面全部係"垃圾",啍啍,收費郤驚人咁貴!!!

如今最恨食,就係"六十年代"的正宗肇城裹蒸糭, 家陣係居住地賣來賣去都係鹹肉粽,綠豆粽,有一間賣嘅叫做裏蒸粽喎,好鬼貴,有一年,肉赤都買,結果一打開,全部係"燒佢卥味",想返轉頭搵石頭掟果間舖!
 "古典"裏蒸糉難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