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及蔬果部份發黴了,去掉壞的部分還能吃嗎?
生活中,蘋果爛了一點,麵包長了幾個黴斑,甘薯壞了一小段……古老人家認為,只要切掉有黴菌 (Mold)的部分再吃,就不會影響健康。不過,實際這樣做看似珍惜食物,卻可能危及生命。
為安全起見,食物發生黴變就要整個扔掉。
發黴食物不論大小,都可能含有多種真菌毒素 (Mycotoxins)。
以水果為例,其汁多糖多營養多,非常適合黴菌生長。只要有機會,黴菌就能立刻入侵果肉並大量繁殖,造成發黴腐爛。
水果中常見的兩種真菌毒素均由展青黴(Penicillium patulin)產生:展青黴素會導致人體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引發腎臟水腫等病症,赭麯黴毒素(Ochratoxin)則具有肝腎毒性。
有專家曾對比腐爛桃子和新鮮桃子,檢測真菌數量。
結果顯示,腐爛桃子中,腐爛部分的真菌數量達8.25萬個,未腐爛部分為5.31萬個,而新鮮桃子的真菌數量為8000個。
只要桃子發生腐爛,即便是好的部分,真菌數量也比新鮮桃子高出很多倍。
此外,還有少數黴菌毒性更強,比如可能存在於腐壞甘蔗中的“節菱孢黴菌毒素(Arthrospora mycotoxin)”,它不僅是明確的致癌物,如果孕婦無意間吃了,還可能導致胎兒畸形。
黃麯黴毒素(Aflatoxins)毒性及致癌性較強且耐熱,是世界公認的肝癌致病的因素之一。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黃麯黴污染的糧食。
食物及蔬果一旦受到黴菌污染,不但營養物質遭到破壞,降低食用價值,進入人體後還可能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導致癌變。
食物發黴、腐爛、長綠毛,要整個扔掉的原因有兩個:
因為人的肉眼無法精准判斷毒素
食物標規定,水果及果蔬汁飲料中展青黴素(penicillin)含量不得超過50微克/千克,葡萄製品中赭麯黴毒素A(Ochratoxin A)的含量不得超過2微克/千克。
1微克等於一百萬分之一克,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單位,大約是一根頭髮的四百分之一那麼重。
如此微小的含量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這意味著,切掉爛的部分其實是個難度極高的技術活,哪怕毒素沒擴散,沾上一點爛的部分,就可能把超標毒素吃進身體。
食物及蔬果未有發黴的部份看似完好,其實,可能已被黴菌污染。
水果大多含水量豐富,可以理解為內部汁液是流通的,黴菌隨著汁液在內部蔓延,大量肉眼看不見的果肉,可能早已被黴菌佔領。
這種情況在容易變軟成熟的水果中更為明顯,比如芒果、桃子、蘋果等。
有醫學科學院的研究結果顯示,黴變蘋果上外觀正常部位的展青黴素含量為黴變部位的10%~50%。
即使外表看上去仍舊正常的果肉,其實已經含有大量有害物質,不宜食用。
下列五種食物變質各有信號
食物腐敗變質往往有信號,主要體現在色澤、形態、氣味、口感等方面。
1
豆腐
變質後呈深灰色、深黃色或者紅褐色;塊形不完整,組織結構粗糙而鬆散;表面發黏,容易因為觸碰而破碎,無彈性;有餿味等不良氣味。
2
畜禽肉類
變質後肉色發暗,脂肪缺乏光澤;外表極度乾燥或黏手,指壓後的凹陷恢復慢或不能完全恢復;有氨味或酸味,甚至有臭味。
3
魚類
變質後眼球平坦或凹陷,角膜渾濁;鱗片不完整、容易脫落,褪色、變黑,其邊緣乾燥;鰓絲黏連;腹部膨脹,肌肉鬆弛、彈性差;有腥臭味。
4
奶類
變質後呈淺粉紅色或顯著的黃綠色,或色澤灰暗;呈黏稠而不均勻的溶液狀,有緻密凝塊或絮狀物;有明顯異味。
5
蛋類
變質後蛋殼呈灰烏色或有斑點、裂紋;手感輕飄,搖一搖,可以明顯感覺到蛋黃在晃;燈光透視時不透光或有灰褐色陰影;打開常見到黏殼或者散黃。
此外,糧食、蔬菜、水果、糖類及其製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變質後會有酸味、酒味或者黴味;植物油、豬油、黃油、奶油、堅果類、油炸食品等富含油脂的食物變質後會有哈喇味。
需要提醒的是,購買食品時,除了關注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也要看一下貯存條件,如請置於陰涼乾燥處、-18℃以下保存等。
一旦發現食物黴變,為了健康,最好全部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