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大醫精誠~~~~敬送逍遙君與及中醫藥界有心人。


有心從事中醫的大部分是有心人, 此行業有心人不易為, 希望新一代學中醫者, 從事中醫者為蒼大大醫, 莫成含靈巨賊, 後者引誘太大了, 原因莫問了。

德國教授:為什麼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


 望聞問切, 並不神秘, 也並不偽科學, 是有一定科學、臨床、經驗等結合而成的, 是對辨症施治的一個非常重要手段, 尤其脈診, 很可惜如今的中醫教學並未能"太"重視, 太過注重利用器械機器等等, 跟據一些臨床個案, 很多時, 器械還是有盲點的, 有一些非常穩性, 或在很初步時間, 器械檢測不到, 反而四診會發覺到。

中醫中藥在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發生很大改變, 由於社會"富"起來了, 而中國政府在醫療體系也做了大量工作, 雖然仍然有很大問題,並未能如某些國家或地方比較, 但不能否認, 是比前進步很多, 陸民也因此逐漸轉去"西"醫求診, 中醫便慢慢走向下坡, 更因中醫教學走了一條"自殺"的道路,就是走向"西醫"化, 對古醫文更不注重, 對學員的出路更是諸多堵塞, 社會上也有一班自命為科學的"向日葵", 不斷作出無理無因的攻訐, 而中藥材的生產也因社會經濟改變, 出現了困難, 這都是中醫的窮途, 可幸的是, 西方國家, 包括英美加瑞士,德國等反而因為"西醫"到了醫療樽頸, 不得不往另類醫療找辦法, 中醫受到"垂青", 被醫家研究及發展, 變了"禮失求諸野"。

中醫藥其實是可以有更多發展, 可惜如今陸民都是急功近利, 就是食品已經假貨充斥, 況且用以醫療之藥品?

第一任特首董建華老好人, 本來是高瞻遠足, 看到香港的誠實、系統化、法規法、規範化, 本是發展中醫藥的好地方, 非常可惜, 部分"政治"人物連同傳播媒體部分另有居心份子, 千方百計打殺, 這是香江一大憾事。

因緣所在,香江這些年郤在中醫學方面不知如何有著承傳了中醫的教育、發展及發揚, 俾中醫可以再續生命, 這是香江對中華文化的無可替代貢獻。


 十多年前發生在內地及香港的非典疫症, 竟然在張仲景的著作中有所提及, 所以研究中醫藥是對醫療事業一條不可忽視的道路。


 以上圖片來自互聯網部分曾經修改。

轉貼文章:-
 德國教授:為什麼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
2015-03-13 中醫思維 白馬V視角

【導讀】看了這篇訪問,我只想說“這個老外不簡單”,他對中醫及中醫發展的理解比較深,一些獨到的觀點值得我們沉思。


波克特,一位謙和友善、年逾古稀的德國老人,一位受人尊敬的漢學家。他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滿晰駁,取意為“以飽滿的責任感反駁西方明晰科學的不足”。

他曾任德國慕尼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在歐洲,他不僅是與李約瑟齊名的漢學家,而且是一位中醫學家。他的名片上印著:“德國慕尼克大學漢學、中醫理論基礎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國際中醫規範辭典執行主編”。

他精通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以及俄語等,中國話講得相當不錯。他的藏書甚豐,收藏的中文書籍有近萬冊。四書五經,老子、孟子,唐詩宋詞,紅樓、水滸,以至平妖傳,大同書無不研讀。他讀更多的,還是包括《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在內的諸多中醫典藉及現代中醫著作。

40多年的教學與研究中,他編著出版中醫圖書有:《中醫臨床藥理學》、《中醫方劑學》、《中醫針灸學》、《中醫論斷學》、《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其中他的《中醫基礎理論》一書,風靡歐美,被譯成多種文字,並多次出版。他在德國慕尼裏創辦過“國際中醫社團”,開展專題研究,並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學習班、報告會、學術交流會。數十年裏,矢志努力,耕耘不懈。

他為了中醫的振興和發展,1979年以來先後5次來到中國。他的中國同事和朋友親切地稱他“老滿”,或“滿教授”、“滿先生”。有人把他譽之為活著的白求恩。他對中醫發展的觀點,被國內學者廣泛引用。

前不久,波克特教授應邀來北京。在中國科技資訊所主辦的“中醫藥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他作了《為什麼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的專題講演,受到與會者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讚揚。會後,他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希望中國不要培養假中醫

《科技中國》:滿教授,您在講演中說:沒有中醫,我早就不存在了。是您把中醫藥學研究當作終身事業,視為生命一樣重要呢,還是中醫藥使您的健康大受裨益,甚至挽救過您的生命呢?

波克特:應該說,這兩個含義都有。早在50年代,我就被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征服了。我結識了不少華人朋友,並向他們學習漢語。在巴黎大學求學,有幸結識了李約瑟博士,更加深了我對漢學的興趣。我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道藏》的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又回德國學習西醫,同時研讀了南京中醫學院編著的《中醫學概論》。從此我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作了我一生最主要的事業。

作為中醫學家,我當然知道中醫的保健方法,並在實際中廣泛應用。有一年外出受寒,肩膀疼得很勵害,下飛機後胳膊都抬不起來了。開始時用西醫方法治療,很久不見效果。後來我改用艾灸,三次就完全恢復了。1989年,我患了膝關節炎,西醫先讓服用可的松,沒有效果,後來建議動手術,換金屬關節。一位姓周的中醫師給我推拿、針灸,配中藥吃,不到6個月,徹底好了。

你看見我今天在會上,兩個多小時都是站著講演的吧,完全正常。兩年前,我的眼睛視物模糊,西醫說是中心性滲出性視網膜炎,沒有辦法治,搞不好會失明的。讀書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醫方劑學裏的伏兔丹和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做成藥粉來吃,幾個月後就好了。現在我73歲了,視力1.5,你看,我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嗎?

《科技中國》:您的太太和家人、朋友,是不是也相信中醫,有病時是不是也請中醫師來看?

波克特:當然!我這次來北京,從王府井的平心堂給我的太太配了中藥散劑,還要帶回一些在歐洲不便買到的中成藥呢!

《科技中國》:聽說您能用中醫診病,並能開中藥方?

波克特:當然。我研究中醫藥幾十年了,60年代時曾經拜臺灣一位老中醫為師,他的脈診很特別,診斷不錯。我也是個滿不錯的中醫師啊。

《科技中國》:在德國,認可中醫中藥的人多不多?

波克特:德國是使用植物藥最多的歐共體國家,佔領了歐洲草藥市場的70%左右。據調查,58%的德國人服用天然藥物,85%的德國人認為天然藥物有效,毒性低。可是現在到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中醫師,大多數水準不高。有的人到中國進修中醫幾年甚至幾個月就開中醫診所,真正能用中醫理論和方法診病治病的中醫師不多,許多中醫師不會望聞問切。他們其實是假中醫。

中醫是一門科學,希望中國要嚴格掌握培養標準,不要培養這樣的假中醫,這對中醫在世界的傳播影響很不好。真正好的中藥也不容易買到,有些還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藥效得不到保證,這很影響中醫藥在國外的聲譽。

中醫是成熟的科學

《科技中國》:您在各種場合都說過,中醫是成熟的科學。我們相信這是您對中醫藥學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結果。在您看來,中西醫是不是各有所長,它們各自的長短主要是哪些?

波克特: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要多說一點。國外是有許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我在世界許多地方講演,我一再強調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這是我幾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什麼叫科學?在我看來,科學必須符合以下三條標準:

一、以正面經驗為基礎。“正面經驗”是針對確鑿的事實而取得的實際效果。正面的事實與主觀的臆測是相對立的,離開了事實,科學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條件。所以“正面經驗”,是經驗的事實資料的積累,能夠重複和驗證的。

二、陳述的單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體名詞術語的含義是單一的。所陳述的內容都是有一致規定的,並排除其他含義,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義。

三、經驗資料的嚴格、合理的綜合。“嚴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綜合”,是指從收集到的經驗資料中建立起合乎邏輯的聯繫。這種合乎邏輯的聯繫,就是這個學科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能使人們對未來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靈活推斷,並使原有的結果再度產生。

按照這三條標準,可大致將二十世紀的各種科學分為精密科學、原始科學和偽科學。少數學科屬於精密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學幾乎完全符合三條標準,是精密科學。多數學科只符合第一條,可稱為原始科學。離開了取得正面經驗的確鑿事實,則應稱為偽科學。

在現代醫學(西醫)中,絕大多數是原始科學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學,其中還有較大的偽科學的成份。與此相反,中醫除了還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學和偽科學的殘餘外,就絕大部分或者主體而言,應當稱得上是精密科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等中國古代醫書的傳世,表明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藥物學專著,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

我的好朋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醫復興論》裏說: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方法論,以證候為研究對象,形成了以藏象經絡、病因機理為核心,包括診法、治則及方劑、藥物理論在內的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中醫辨證論治所形成的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是中醫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醫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這些結論性的觀點,我完全認同。

中醫是一種內容最豐富、最有條理、最有效的一種醫學科學。而西醫學的發展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大踏步發展只有幾十年。應當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學、化學的方法和理論,作為自身使用的技術才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藥理學基礎。

從根本上說,西醫學還只是一種典型的生物醫學或動物醫學,還遠沒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醫學。它將針對老鼠的實驗結果應用於人類。須知,人類與老鼠畢竟有天壤之別啊。當然,西醫在物理、化學方法基礎上發展的醫療技術是很可貴的,但技術與科學是兩回事。

西方醫學已進入方法學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醫那樣對個體機能失調作出精確的、特異的判斷,並進行治療。西醫盲目用藥的現象很普遍,動不動就用抗生素、激素,經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藥物依賴,破壞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濫用,使高血壓、心臟病、血栓等等病症隨處可見。

我開始是學西醫的,而且在慕尼克大學醫學系當過老師,也有行醫資格。如果不了解西醫,我就沒有資格批評西醫。當然,我決不是說西醫一無是處,這裏我是從科學與技術的比較上講的。從長遠來看,中醫應該比西醫有更廣闊的前景。因此,中醫藥學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

《科技中國》:中醫既然是成熟的科學,具有廣闊的前景,那麼,它是不是就應該具有全球化的條件?您對中醫全球化樂觀嗎?

波克特:這個問題很難用樂觀或不樂觀這樣簡單的結論來回答。從當前看,情況不容樂觀。從長遠看,如果中國同道們和中國的領導人足夠的意識到當前的問題,並著手加以糾正,中醫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這次演講的主題那樣,“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呀!

中國把自己的寶貝當垃圾丟掉了

《科技中國》:在您看來,當前中醫藥發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或者說,影響中醫藥全球化的因素是什麼?

波克特: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自己把自己的寶貝當作垃圾忽視甚至丟掉了。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醫藥在中國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科學原理認識不夠。就象剛才講的: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這是問題的實質。中國至今沒有為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探討,沒有從全人類福祉出發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注。

近一百年來,許多人固執的相信用西醫的方法可認發掘和提高中醫,這樣做的結果,使中醫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中國的有關主管部門和許多醫生,表現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虛無主義,不承認自己民族醫學的科學性,不認真評價並確定中醫的價值,一味追求時髦,用西醫的標準和術語改造中醫,扼殺中醫。

可悲的是,當前這種狀況還在繼續惡性循環:在中國,雖然有“中西醫並重”的行政規定,但在醫療的事實上,中醫不能和西醫享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專門研究中醫的機構少,經費少,更危險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謬。研究人員沒能對中醫基本的方法論和認識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論據去證實中醫藥的科學特點。

在中國,對中醫的歧視處處可見。中國的西醫師有157萬人,中醫師只有27萬。在綜合醫院中,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9甚至595。更奇怪的是,在中醫研究機構和中醫學院也存在這個問題,中醫院中,病歷90%是用西醫診斷學和病理學的術語寫的,能用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和方法來診病和開方的,一種說法是不到一萬人,而且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這樣,那就悲慘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醫正在不斷走下坡路,走向衰落。這種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轉,這個曾在理論上、實踐上達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準的醫學,將成為過時的東西。這不但對中國人民是不負責任的,而且對世界人民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中醫的衰敗不僅是醫學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嚴竣的社會問題,會給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

美國2003年的衛生醫療費用是1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13億人,如果沒有中醫,誰能支付起那麼高的醫療費用呢?到過歐美的人就會知道,歐美的醫療效果並不一定好,許多病的治療上並不滿意。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跑到歐美做中醫呢?中國要保證老百姓的醫療,當然更不能缺少中醫。

中國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

《科技中國》:針對您看到的這些問題,如果請您開個“藥方”,您會怎麼開?

波克特:中國的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我相信中國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我有幾點看法要說一說。

中國自己不把中醫藥學當成科學,不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幾年前我看了崔月犁先生的《中醫沉思錄》,我高興地看到有許多人在深刻地思考中醫的問題了。

最近我讀了李致重先生的《中醫復興論》,我們的理解完全一致。太讓我高興了!我對他說:我們是朋友,也是同學,志同道合的學中醫的學生呀。我認為,中國應當首先把自己中醫的事情做好。中醫應當在中國的國學傳統上儘快復興起來!

實際上,中國是不應該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對人類文明有過重大的貢獻。中國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後了,但這是社會的落後,管理的落後,經濟的落後,而不是文化特質的落後。

中國人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氣壯地弘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宣傳和發展中醫中藥學,要在世界範圍內為中醫中藥“正名”。中醫是成熟的科學,不是經驗醫學,更不是偽科學。不要人為地把中醫學搞壞了,讓人家說你是偽科學。現在,西方人也已經覺察到西醫西藥的局限性了,但又沒有其他辦法,很多人把目光轉向植物藥物,希望從傳統醫藥中尋找出路,這是中醫中藥發展的好時機。

中國應該加強中醫中藥的教學和研究。中國要培養大批真正能用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病治病的中醫師,不是一萬人,而是五十萬、一百萬人。這樣,輸送到世界各國的假中醫也就少了。中國應該制定中醫藥學的標準,當然不是以西醫學方法來評判的標準,並使它逐步成為國際遵循的唯一標準。這樣才能消除國際市場上那種傳統中藥按植物藥物,或者西藥標準劃定的混亂局面。中醫中藥有自己的標準,用別人的標準就不是中醫中藥了。

現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條:

一是設法使中國的一些一流學者掌握認識論,即有關現代科學在方法學上與中醫學相適應的認識論。

二是繼承、開發中國傳統醫學寶庫。

三是系統地發展屬於中醫自己的現代技術。比如研製鑒定中藥的新技術;藥物功能論斷的新技術;在醫學文獻迄今還沒有包括進去的中醫治療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等等。這些工作要靠中國的同仁來做,也需要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

《科技中國》:您是不是早就與中國的相關單位進行了交流與合作?

波克特:是的。我與中國的合作與交流已經有很多年了。與中方簽訂了幾項協議書,合作編纂中英文《中醫學規範辭典》、改編《傳統針灸學教程》、編寫《中醫學概論》等等。我很熱心於這些工作,因為只有首先把中醫的事情做好才行。

我常常肯說:我不知道。這好像是我的口頭語。不過真的,我不知道中國不少人已經看清了中醫的問題,為什麼改起來這麼慢;我也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我還能夠為中醫做一些什麼。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我會一直努力的。


附:文字皆轉貼自互聯網包括百度。



(一)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1、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三一零年)。善用針石服湯、 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 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2、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 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西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 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裏的 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 反將厭事謗千秋。 
   
  3、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 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 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製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 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 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4、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5、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西晉思想家、醫藥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西元二八三年), 卒於東晉興寧元年(西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藥化學 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 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6、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一百零二歲(也有說他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他是我國乃 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一生致力於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髒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 獻。 
   
  7、錢乙:字仲陽。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 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西元一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西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八、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 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 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9、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 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采,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 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10、葉天士: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 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 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 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二)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針灸之祖

   黃帝,黃帝是傳說中 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托名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治療方法多用針刺,故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亦特別詳細,對俞穴和刺闔、刺禁等記錄較詳。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脈學介導者

   扁鵲,姓秦,名越人,號盧醫。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複生; 齊桓公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三下。《史記·戰國策》載有他的傳記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宣導者。

  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四零七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三一零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裏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 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外科之祖

   華佗,又名敷,字元化,後漢末沛國(今 安徽亳州)人。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如醉腸洗滌,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醫聖

   張仲景,名機,漢末向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人。相傳曾任 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 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三百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預防醫學的介導者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朝 丹陽 句容(今屬 江蘇人)。著有《時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藥王

   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 陝西 輝縣)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因治癒 唐太宗唐太后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扯謊采“ 長生不老藥”獻皇上,偷跑了。監視人謊報采藥時摔死,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兒科之祖

   錢乙,字 仲陽,北宋鄆州(今 山東 東平)人。著《 小兒藥證直訣》共三卷。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辯證證治的範例。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法醫之祖

   宋慈,宋朝 福建人。1247年總結宋代前法醫方面的經驗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 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藥聖

   李時珍,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 湖北 蘄春)人。長期 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八百餘種,經二十七年的艱苦,著成《 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共一千七百五十八種,被譯為日、法、德、俄等國文字。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 《醫宗金鑒》總修官

   吳謙,字文吉,清朝 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 太醫院院判。《 醫宗金鑒》是清代禦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九十卷;它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又最簡要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