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首次揭示老年癡呆症致病蛋白結構
今天上午,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發病直接相關
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為理解γ分泌酶複合物的工作機制及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成果於6月2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在
線發表。
成果發佈
"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今天上午,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發佈會上,施一公教授展示了阿爾茨海默症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
他在介紹他的研究組成果時表示,此前的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生和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澱粉樣斑塊是由膜整合蛋白酶複合物γ分泌複合酶異常切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而產生過量易聚集的Aβ42肽所致。
γ分泌酶複合物可以理解成細胞膜上的一個蛋白酶體,或者更通俗地形容為垃圾粉碎機。它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細胞膜上的一些廢物蛋白,把它降解成小的片段,讓人體再吸收、再利用。
獲得γ分泌酶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世界上幾十個實驗室都在進行科研攻關,但幾十年都未有收穫。
此前,外國科學家只能將蛋白酶解析到12埃的解析度,而此次施一公教授對獲得的複合物樣品進行了冷凍鏡分析和資料收集,最終獲得了解析度達4.5埃的γ複合物三維結構,更進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維結構。
施一公表示,此前世界上已經在阿爾茨海默症的功能性方面獲得了突破,但此次空間結構上的解析還為首次,"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好比國外科學家在100米外看一個饅頭,而我們在5米外看一個饅頭,我們的目標是做更精細的解析,希望未來能在10釐米外看一個饅頭。"施一公笑著說。
目前,該成果於6月2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線上發表,《自然》雜誌於1869年在英國創立,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常與美國《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刊物。
研究進展
應用到臨床仍有距離
" 阿爾茨海默症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失憶。"施一公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多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然而也有少見的早發性病患 會提早發病。隨著現代人壽命的增長,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前總統雷根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罹患該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 5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占世界發病總數的四分之一。
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全世界約有26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到2050年時估計全球每85人就有1人罹患該病。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臨床表現為逐漸嚴重的認知障礙,對患者及家庭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在發達國家中,阿爾茨海默症是社會中花費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對於該病,現在仍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
施一公教授表示,所研究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是阿爾茨海默症的基礎研究,但應用到臨床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馬上就訪
一線醫生說治療藥物"空白"
作為一線接觸該病的醫生,上午,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閔寶權醫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症都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夠對病人採取針對性治療。
閔寶權表示,目前能夠做的就是提高病人的記憶力、減少部分有害物質以及治療失眠等減緩性治療,"病人記憶力不好,就給病人吃提高記憶力的藥;睡眠不 好,就給病人吃治療失眠的藥,都是對症下藥。"閔寶權表示,治療阿爾茨海默症並沒有直接有效的藥,目前只能間接治療,緩解其症狀,幾乎不可能根治。目前雖 然已經瞭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原理,但治療其的藥物並未研發出來,在臨床方面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文並攝/記者馬曉晴
施一公簡介
河南鄭州人,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美國雙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
2008 年2月至今,受聘清華大學教授;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獲2010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3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 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2日,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成為獲此獎項的第 一位中國人。該獎為國際知名獎項,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成果發佈
"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今天上午,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發佈會上,施一公教授展示了阿爾茨海默症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
他在介紹他的研究組成果時表示,此前的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生和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澱粉樣斑塊是由膜整合蛋白酶複合物γ分泌複合酶異常切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而產生過量易聚集的Aβ42肽所致。
γ分泌酶複合物可以理解成細胞膜上的一個蛋白酶體,或者更通俗地形容為垃圾粉碎機。它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細胞膜上的一些廢物蛋白,把它降解成小的片段,讓人體再吸收、再利用。
獲得γ分泌酶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世界上幾十個實驗室都在進行科研攻關,但幾十年都未有收穫。
此前,外國科學家只能將蛋白酶解析到12埃的解析度,而此次施一公教授對獲得的複合物樣品進行了冷凍鏡分析和資料收集,最終獲得了解析度達4.5埃的γ複合物三維結構,更進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維結構。
施一公表示,此前世界上已經在阿爾茨海默症的功能性方面獲得了突破,但此次空間結構上的解析還為首次,"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好比國外科學家在100米外看一個饅頭,而我們在5米外看一個饅頭,我們的目標是做更精細的解析,希望未來能在10釐米外看一個饅頭。"施一公笑著說。
目前,該成果於6月2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線上發表,《自然》雜誌於1869年在英國創立,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常與美國《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刊物。
研究進展
應用到臨床仍有距離
" 阿爾茨海默症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失憶。"施一公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多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然而也有少見的早發性病患 會提早發病。隨著現代人壽命的增長,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前總統雷根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罹患該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 5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占世界發病總數的四分之一。
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全世界約有26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到2050年時估計全球每85人就有1人罹患該病。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臨床表現為逐漸嚴重的認知障礙,對患者及家庭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在發達國家中,阿爾茨海默症是社會中花費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對於該病,現在仍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
施一公教授表示,所研究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是阿爾茨海默症的基礎研究,但應用到臨床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馬上就訪
一線醫生說治療藥物"空白"
作為一線接觸該病的醫生,上午,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閔寶權醫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症都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夠對病人採取針對性治療。
閔寶權表示,目前能夠做的就是提高病人的記憶力、減少部分有害物質以及治療失眠等減緩性治療,"病人記憶力不好,就給病人吃提高記憶力的藥;睡眠不 好,就給病人吃治療失眠的藥,都是對症下藥。"閔寶權表示,治療阿爾茨海默症並沒有直接有效的藥,目前只能間接治療,緩解其症狀,幾乎不可能根治。目前雖 然已經瞭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原理,但治療其的藥物並未研發出來,在臨床方面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文並攝/記者馬曉晴
施一公簡介
河南鄭州人,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美國雙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
2008 年2月至今,受聘清華大學教授;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獲2010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3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 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2日,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成為獲此獎項的第 一位中國人。該獎為國際知名獎項,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老安按:其實都是內分泌問題,針灸可否治療,中醫業者有否探索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