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星期四

唐詩人王維云“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港英故港督金文泰語“今日五軀歸故土, 他朝君體也相同", 雜話清明





清明節氣,是中華文化中特有的節氣,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這一時期天地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新綠蔥蔥,嬌蕊爭芳,此時景物明晰,入眼皆是春意盎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萬物生長此時,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約在唐代時,清明節融合了上巳節踏青的內容,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裏騁足青青原野,也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

唐代詩人王維詩云:“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宋代沿續了前代的寒食清明習俗,清明節成為了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天氣清澈,一派萬物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北半球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斷雪,氣溫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來歷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始於周朝時期。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獻上花圈、鮮花、燒紙錢等供品,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清明節其實是三個節, 一是清明節氣、二是寒食節和三是上巳節三者融合而來!清明最早只是節氣,因為跟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接近,後來演變成為祭祀祖先的節日。

此外,清明節還有踏青、遊園、蕩秋千等習俗。清明各地有不同地方特式的小吃。“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古詩詞裏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寒食節”,源於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綿山焚身”的民間傳說,清明節前一、兩日,為寒食節。

當時,晉文公在打敗政敵复位後,為紀念忠臣介子推,設立,禁止生火煮飯,只能吃冷食。後來,這個節日逐漸演變成為祭祖掃墓的日子。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助晉文公重奪王位,因“割股奉君”名留青史; 功成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晉文公為逼迫他出山,因而焚山,介之推枉死後葬於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由於清明節在傳承過程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清明節,是一個讓人思考人生的日子。我們不僅要記憶先人,也要珍惜當下,感恩生命。希望每個人在這個節日裏,都能夠懷著感恩之心,祭祀逝去的親人,祈求未來的美好。在中國人心中,清明節祭祖的習俗更加深入人心。“慎終追遠”刻到了中國人骨子裏。謹慎的對待死亡,虔誠的追念先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傳統。

清明節的形式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地演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路祭祀親人,或者在生前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公墓或骨灰堂,以減輕祭祀負擔。但是,無論如何,人們對祖先和逝去的親人的感恩和懷念之情都不會改變。

清明節氣的氣候論說

清明一般在陽曆(西洋曆)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並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見。“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是唯一以節氣命名的節日,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候特點上,與歲時物候相關,常以指導農事,此時節天朗氣清、乃春耕時宜之候;為清明節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是中華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日子;清明節氣,清明節日,二者相融,兼具自然和人文內涵。

今年,2023年的清明節很特殊,時間在2023年4月5日星期三上午9時13分。

今年的清明是閏月清明,即清明落在了農曆閏二月,很多人認為,一個月過完,再“免費”續上一個月,這叫閏月,其實這並不準確。中國天文學家解釋說,中華民族創造的農曆為調節回歸年與朔望月週期不相等而增加的月份稱為“閏月”。農曆閏月的設置採取的是“19年7閏”的方法,即19年裏添加7個閏月,有閏月的農曆年份也叫閏年。

洋人西曆上的日期相對固定,而中華農曆是以月亮的一個盈虧週期來定月; 中華古人依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包括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所以,節氣和中氣在農曆中並不固定。農曆曆法規定,每個農曆月都有一個中氣,如果某個月中不包含中氣,就算上一個月的閏月,為置閏,正如農諺及民俗話語所說“人沒中氣就會虛,月沒中氣就得閏”。民間有“四五清明”一說,清明不一定在“四五”,西曆的4月4日到6日之間都有可能,但以4日和5日居多。

今年的清明有些不一般,是閏月清明,即清明落在了農曆閏二月。 農曆癸卯兔年的閏二月就是今年二月的閏月。這個閏二月從西曆3月22日開始到4月19日結束,中間只有一個節氣清明。

“清明在西曆年中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絕大多數年份為4月5日,個別年份為4月4日或4月6日,而閏二月的時間一般在西曆3月下旬至4月中旬,所以有閏二月的年份,清明必定落在閏二月裏。2004年和2023年的清明落在閏二月十五,2042年和2099年的清明落在閏二月十四。”

閏二月比較少見,就21世紀這100年而言,僅有四次,分別為2004年、2023年、2042年和2099年,而這四個年份的清明也都落在了閏二月。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為什麼只有清明節是陽曆,那三個節日都是陰曆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四大節日當中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是按照陰曆日期來過,而只有清明節在陰曆當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日期,而是以陽曆為准。基本固定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這是因為什麼?難道清明節和耶誕節一樣,也是一個外來節日?

其實,清明節在中國由來已久。清明節,又被稱之為踏青節,祭祖節,三月節,行青節等等,最早出現於周朝,距今約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的詩詞當中,就有很多關於清明節的著名詩句。比如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關於清明的詩句在古代還有很多,這裏不一一例舉。清明節並非是外來節日,是中華大地上土生土長的節日。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清明節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三大傳統節日不一致,唯獨清明節是以陽曆為准?

這就要說說中國使用的曆法。中國所用的曆法,嚴格來說使用的是農曆,也可以理解成陰陽合曆。

那陽曆和陰曆之間有什麼區別?所謂陽曆,說通俗一點兒,就是以太陽為中心制定而來。而陰曆,是以月亮為中心制定而來。月亮每月陰曆初一,是看不到月亮的,古代稱之為朔日。而到了初二,初三的時候,就能看到月亮的身影了,只是有點兒殘缺而已。在農村當中,有“大二小三,月亮一個邊的說法”。這裏的大和小,說的是陰曆當中的大月和小月之分。陰曆的月份當中,三十天的月份稱之為大月,二十九天的月份稱之為小月。意思就是說:大月的時候,初二月亮就露出一個邊兒來,小月要到初三才能露出一個邊兒來。而到了十五,十六月亮是最圓的,古人稱之為“望日”。古人就是以月亮的圓缺為准制定的陰曆。

眾所周知,中國早期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什麼時候開始播種,什麼時候開始收穫,必須需要具有指導作用的曆法。而古人發現陽曆最符合農耕的要求。像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是在陽曆的基礎上制定而來。陽曆,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繞太陽一周為黃經360度,每運行15度,就是一個節氣,這也就是二十四節氣當中,每個節氣有十五天的說法。

清明節雖然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但是,他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他出現在二十四節氣當中,而二十四節氣又是以陽曆為基準制定而來。所以,清明節的日期以陽曆為准就不足為奇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古人的智慧,可謂是博大精深。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就能測算出陽曆和陰曆。並將陽曆和陰曆結合起來,共同指導著社會的發展。古人的大智慧,我們或許學不到,但對於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要多學習一些。像清明節為什麼是以陽曆為准這樣的問題還是要多學習一些。作為中國人,還是應該傳承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自然節氣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

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複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肚,一歲而匝,終而複始”。

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易·說卦傳》: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故,北斗星的鬥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複還寅位,終而複始。北斗星迴圈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

“珍愛生命,緬懷先人,慎終追遠,關愛自然”清明節的來歷、禁忌和傳統習俗

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中國古代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分為三候:
一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鵪;
三候虹始見。

清明三候是什麼意思。
一候桐始華。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也就是說,在清明的第一個五天,泡桐花開了,像一簇簇淡紫色的喇叭花,高高的懸掛在枝頭。《二十四番花信風》中,清明的三候花信是:桐花、麥花和柳花。在古人眼中,桐花或許就像徵著清明,無論是物候還是花信,它都佔據首位。而在古詩詞中,只要寫到清明,也常常離不開桐花。白居易還特意為清明寫了題為《桐花》的詩,說是“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發”。詩人似乎還不過癮,又在《寒食江畔》中寫道:“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意思是說,忽然見到紫桐花開了,才意識到明天就是清明了,於是就想起了故鄉。

二候田鼠化為鵪,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而喜溫暖的鳥兒則活躍了,鵪鶉一類的小鳥,開始在田野裡自由自在地飛翔活動禧戲。難道拙樸的古人真的認為鵪鶉是老鼠變得嗎;三候虹始見。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常看到彩虹,是雨水多的表現也。

清明三候時間段:清明三候是這樣說的,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也就是說每隔五天是一候,清明時間在陽曆每年四月四~六日,所以我們在這個時間基礎上加五天就可以推算出清明三候中每一候的時間了。



清明朱樵畫

清明節民俗

中華民族古老民間有四大習俗,四大禁忌,老傳統並不以一言拒之,人皆求好運,信之既趕走霉運,一年順風又順水,可妨!

一)

四大習俗

1、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

祭祖掃墓,源於古老的“墓祭”,是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秦漢以後漸成風氣,唐宋時又頒佈清明節“出郊省墳”政令,從此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斯人已逝,悲傷之餘,我們也在沉思中感悟:予死亡以尊重,更予生命以敬畏。

在這個傳統節日,人們追念先輩,也致敬英雄、緬懷英烈,正所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從古至今,中華人們都會在清明這日一家人整整齊齊,帶著供品香燭到先祖墳,掃墳頭,清理雜草,燒冥鏹祭拜,追思逝者前人恩澤。事死如事生,死亡對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生命的終點。中華人始終相信,那些逝去的親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逝者也會化作和風細雨,守護在後人的身旁。

梨花風起,清明追思,永懷先人,思念隨風化雨,萬物生長其時。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據傳,清明節的祭祖習俗,始於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

歷史發展中,清明節承載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神州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著習俗內容上的差異。但是到了清明這天,中華人如果條件許可,都會紛紛歸家掃墓,悼念先祖。

祭祖掃墓、踏青賞春,清明節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紐帶,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的共同記憶,還可增強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與認同感。

我們也會在年復一年的祭掃中,不忘來處,不失清明,更感恩現世生活的美好。

2、踏青春遊

在古代,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祀祖先,悼念逝去的親人。古人還會在這一天登高望遠,觀賞春景,寄託對未來的期望。清明節也是一個祛除疾病的時節,人們會在這一天喝上一種叫做“清明茶”的飲品,以保健身體。

清明節,是仲春與暮春之交,天清氣明,落英繽紛。放眼望去,看柳樹青翠如煙,觀桃花豐美如錦,春光大好,內心不由快活暢意,腳步也變得輕盈。萬物生靈都在努力向上,最適合踏青遊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行清節。清明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好時節,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開展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插柳一系列傳統活動的習俗。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此時節,新綠蔥蔥,嬌蕊爭芳,春和景明。春光美如畫,宜踏青,宜遊玩,宜蕩秋千,宜放風箏,與至親家人及好友結伴同行,賞花撲蝶,飲酒唱和,歡聲笑語,不亦樂乎。在這個日子裏,祭掃的肅穆與春光的明媚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之:別辜負那些逝去的人,也別辜負春天,把握當下芳華!擁抱自然,好好生活,活好自己及家人,享受當下,就是告慰先人最好的活動。

3、植樹插柳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又稱“柳節”,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習俗。

每年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一到,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清明節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候的特點有關。

清明植樹,起源於漢高祖劉邦時的喪葬風俗。

相傳劉邦在外征戰多年,回鄉祭祖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待在亂草叢中找到後,便命人修墳立碑,滿植松柏以做標記。且因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綿綿,最宜植樹,該習俗便流傳至今。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人們在祭祖和踏青時,往往會將柳枝插在墳頭和地上。

不止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還因插柳便可成活,也能起到植樹的作用。

4、競放紙鳶

清人吳性誠則在《放紙鳶》詩中回憶了重陽節在福建海邊放風箏的情景:

“回首江鄉記昔年,春風一線引飛鳶。乍看霽色三山地,卻放秋光九月天。

幾處兒童喧海畔,滿空魚鳥透雲邊。旁人莫笑淩霄晚,萬裏扶搖正灑然。”

紙鳶又稱風箏,是春風和煦的清明時節必不可少的活動。歷代文人騷客也樂此不疲,還創作了無數吟詠風箏的詩詞佳作。

一手牽線,雙眼望天,風箏遨遊天際之時,人也變得心曠神怡。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簡簡單單的風箏,便能帶走一切煩惱憂愁。

關於放風箏,還有一個特別的寓意:在古代,古人會將自己的災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隨風而起,放上藍天後,還會剪斷手中風箏的線,任它飄去雲端,象徵著災病、晦氣都隨風消散,認為這樣能除病消災,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二)

四大禁忌

一不買新鞋

民間有一句俗語:“新鞋不踩舊人墳。”意思是,清明這天不能穿新鞋上墳,更不能買新鞋子。因為“鞋”與“邪”諧音,而邪多為邪祟、邪氣,所以要避開。這其實是老祖宗趨吉辟邪的習俗,不買新鞋,以免將不好的運氣帶回家。

雖然年輕人大多不在乎這種說法,但有的老人們很忌諱,可以錯開這天再買新鞋,圖個好彩頭。但無論買不買新鞋,掃墓歸家,記得要清洗一下鞋子,保持乾淨整潔的儀容儀錶。

二不亂添土

清明掃墓祭祖時,人們往往都會為墓地除草添土。

民間習俗中,墳頭添新土,有著添福添財添壽的好寓意。但添土也有講究,不能亂添土,以免褻瀆祖先,對先人不敬。

一是不從墳的前後起土,而是要從左右兩邊,傳統觀念裏,墳前鏟土會影響子孫前程,而墳後則會影響後代興旺。

二是新墳三年之內不宜動土,古人認為這樣會“破煞”,妨礙氣運。

其實換個角度想一想,不亂添土,是在提醒我們: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敬天敬地敬祖宗。

三不借錢財

常言道:“異鄉遊子歸故土,掃墓燃紙表孝心。”

清明節一般都會給逝去的人焚燒紙錢,遙寄英靈,表示孝心。因此,這天如果將錢財外借給別人,意味著丟財,顯得十分不吉利。

而且,清明節也不要向別人開口借錢,不僅特別失禮,也是自輕自賤。畢竟人們在上墳時一般都會撒幾張紙錢到路邊,以祭祀無後的孤魂野鬼。

四不亂語

在清明祭祖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禁忌和規矩。比如,不可以在祖墓前大聲喧嘩,不可以在墓地內挖土、砍樹、采花等,這些都是不敬祖先的表現。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在祖墓上留下垃圾或煙蒂等不潔物品,要保持墓地的整潔。

《禮記》有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活著的人,對待亡故的人,要一樣的尊重和孝敬。上墳祭祖時,切忌不可說髒話,也不能說些不吉利的話。否則,恐怕逝者無法安息,也壞了自家的運勢和風水。

我們要尊重傳統文化,尊重先人,保持肅穆和清淨,才能真正傳達對逝者的敬重和感恩。

繼說清明

01 話說清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02 清明節俗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03 清明養生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當春之時,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

04 清明食話

提到清明,大家幾乎無不例外地都會想到,像祭祖、掃墓、出外踏青等這樣的習俗。但其實,清明節在飲食方面也是有一定講究的。清明節由寒食節演變而來,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雖然當天只吃寒食禁煙火,但是寒食節卻為我們創造出了多姿多樣的美食。

05 清明典故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深遠的文化內涵。它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內容,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06 清明詩詞

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是,是唯一一個與節氣重合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從古到今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意義非凡。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古代文人墨客對清明節特別重視,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清明節的經典古詩更是膾炙人口,耳熟能詳。

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於清明最有名的詩句,“杜牧落筆,便是千年”,相信沒有人反對吧,杜牧吟咏的可能是也是我國許多地區天氣情況的真實寫照,雨絲綿綿中,遊子回鄉歸家,追憶先人,寄託思念,依戀故地。

這是古今最知名的一首清明詩,也是一幅美麗的春雨畫卷。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路上的行人,個個失魂落魄。杜牧羈旅在外,想家情切,唯有酒可銷愁。他詢問一個路過的牧童:小孩,請問哪里有酒家呀?牧童遠遠地指著:那邊的杏花村。此時,杜牧也是斷魂的吧。唐代的清明節,家人聚在一起取新火、掃墓、遊春、蹴鞠,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可是,杜牧一人行旅在外,不能回家,心情肯定不好。

綿綿的春雨,澆在杜牧的身上,更澆在心上,添了一絲沉重。

余秋雨說:夜雨是行旅的大敵。夜雨會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會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遠、孤苦的處境,顧影自憐,構成萬裏豪情的羈絆。

杜牧此時就處在這種羈絆中。於中國人來說,家是一個能撫慰一切不好情緒的地方。

西晉有一個文學家叫張翰。他是一個任性的人。某一個秋天,他想念家鄉的蓴菜和鱸魚,於是,不顧一切,千里迢迢回到了吳江之地。連官都不要了。許多人為他的行為叫好,更多的是羡慕。說走就走的回家之旅,於普通人來說,需要莫大的勇氣。

此時的杜牧,想回家,官位要不要?理想如何實現?

一腔歸家的情緒,找不到突破口,唯酒可銷愁。他急切地想找一個能喝酒、歇腳的地方,也許,只有在酒裏,方可消磨心中的期待。

人生不過是居家,出門,又回家。

二、

清明節,過的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份心底的念想。失去的不能再來,擁有的更要珍惜。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複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暮雨中歸去,看似蕭條,實則是一種棄死向生的象徵——暮雨過後必有晴朗的明天。

我們所擁有的,只有這一輩子,如今,時間荏苒,愚蠢的齊人、賢良的介子推,早已變成了滿目的野草。他們是貧賤,是愚蠢、是賢良,還有誰知道呢?

《紅樓夢》裏有一句名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即使人真的有千年鐵門檻般的顯赫家世,最終也就是落得一個土饅頭似的墳丘。

唐代詩僧王梵志則直白多了: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人世間榮耀、權力放在歷史長河裏不過是過眼雲煙。

三、

每一次清明,都切切實實感受到,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有些人,有些事,一笑置之。

鵲踏枝·清明
五代·馮延巳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四、

此詞寫春景是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然而情調是憂傷哀怨的,這就是樂景為哀情服務的藝術手法。

蝶戀花
南唐·李煜
遙夜亭皋閑信步,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裏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詞的上片寫主人公信步閑情、傷春感懷的情形,下片寫主人公感慨春去、無以自慰的悲愁情懷。這首詞多用白描手法,質樸無華,淡雅疏朗,含蓄悠遠。

五、

人生,就是如此,一旦進入死亡,塵世的美好,都化為泡影,再也無法享受。我們所擁有的,只有這一輩子。

清明日對酒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代,清明祭祖早已成為傳統。每到清明節,人們傾巢而出,各自祭掃,儼然一派獨特的風景。看著紙灰飄落在空中,如蝴蝶般飛舞,痛哭的人們,流出血淚。祭掃完畢,一切都歸於沉寂,兒女們忘記了白天掃墓的悲傷,又紛紛開始歡聲笑語。

高翥看得很開,人生有酒,就應當大醉一場,百年之後,可是一滴都帶不到九泉。

掃墓之時,人們帶上酒水、果品,吃食擺了一桌子,可是,逝者真能享受到嗎?

高翥說:死後別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嘗不到了!

莊子是一個智者。妻子去世了,朋友惠子來弔唁,他準備好好安慰悲傷的莊子。可是,來到莊子家,只見他坐在地上,敲打著盆缶,大聲地唱著歌。

惠子很氣憤:你的妻子和你共同生活,為你生兒育女,她死了,你不傷心也就罷了,還高聲唱歌,真是太過份了。

莊子卻一臉淡定:我本是傷心的,可一想到死亡是自然之理,於是就停止了哭泣。

看淡了生死的差別,所以,莊子才能如此淡定。生命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改變結果,卻能讓過程燦爛而豐盈。

古人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喜歡的酒、熱愛的事,及時享受,及時去做,生命一旦終結,什麼都沒有了。與其悲傷對泣,不如過好每一天。

六、

讓別人快樂,叫做情商;讓自己快樂,那是人生。

破陣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此詞上片描繪出春天裏流動明媚的美,下片寫了少女們采桑鬥草,用白描手法寫出少女的歡欣。

七、

人總要沉下心來,過一段寧靜而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正值暮春,草長鶯飛,花開燦爛,是郊遊的好日子。

《論語》裏曾記載郊遊: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一千多年前,王羲之曾和友人在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成就一段佳話。

仰慕前人遺風,王禹偁也想去郊遊一番。可是,詩人一貧如洗,沒有花也沒有酒,就像置身在荒山野寺中的僧人,無著無落的,想快樂也無從談起。不過,詩人馬上想到了新的快樂。昨天向鄰人討要了新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越是昏暗的時候,越要自己治癒自己。

和大多數詩人一樣,唐代詩人李涉多次被貶,仕途不順,他曾被流放到南方。人生不順,李涉長時間處在昏昏沉沉之中。

有一天,他恍然驚覺春天就要過去了。趁著春天的最後一抹風光,李涉強打起精神來登山。強撐著精神欣賞春色,在山中的寺院中,他碰見一位高僧。兩人聊了很久很久,那些煩惱呀、憂愁呀,都煙消雲散。他心情很愉快,於是提筆在牆上寫下: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一生中,最光輝的一天並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從悲歎與絕望中產生對人生挑戰和勇敢意志的那天。

我仍覺得那無數個奮筆疾書的日夜、無數個崩潰又自我治癒的瞬間、無數個含淚堅持的時刻,都在不經息間匯成生命的寬度。

八、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正值春日,桃李爭豔,燦爛芳華。可黃庭堅的心情,卻沒有就此開心起來。一邊是桃李盛放,而掃墓的人,卻一臉愁容。

佳節清明,大自然一片生機,百花盛開。大自然蓬勃的春景與人生難道生死形成鮮明的對比。

打雷了,春雨落下滋潤著大地,黃庭堅卻想到古人。

《孟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齊人有一妻一妾,他每次和妻妾吹噓,自己和達官貴人一起吃飯,酒足飯飽,方回家來。可妻子疑惑了:既然結交了達官貴人,為何卻從未見一個貴人來家裏拜訪呢?

有一天,妻子悄悄跟著丈夫,發現,街上沒有一個人與他搭話。最後,丈夫走到城外的墳墓中間,向掃墓的人乞討一些剩飯剩菜。妻子得知真相,與妾悲痛大哭。

在黃庭堅看來,這個齊人是一個愚者。黃庭堅看不上齊人,卻敬重介子推。

介子推曾跟隨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不離不棄。後來,重耳當上齊國君主,介子推卻拒絕高官厚祿,帶著母親,隱居到了綿山上。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見,重耳下令燒山,介子推堅持不出,最終,被燒死在綿山上。

千百年來,介子推一直被後人讚頌,稱為智者賢人。

人一輩子活的什麼呢?

現在看來就是體驗,認識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朝霞蓬勃,海浪翻滾,夕陽西下,雞鳴牛哞,炊煙嫋嫋,星漢燦爛,記住此時此刻,一如彼時彼刻。

每一年的清明節,總會帶給人關於生與死的感慨。

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萬事萬物正在不斷地成長,也在不斷的消亡,人,也是如此。

我們無法把握死亡,卻可以抓住生的時光。人生就八個字,喜怒哀樂憂愁煩惱,八個字裏頭喜和樂只占兩個,看透就好了。常喜樂,能愛人,有健康,已經是很好的人生了。與君共勉。

九、

每逢清明,每個人中國人的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這首詩了。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牽掛,糅在每一個人的記憶中,變成了時時刻刻的想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曾經擁有天荒地老已不見你暮暮朝朝。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才會更懂得愛和珍惜。

十、

今日清明,願你所懷之人,不在遠遠鄉;願你所念之人,近在咫尺望。

元日哭先大人

清·周淑媛
一夜思親淚,天明又複收。
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些感情,不能等;有些愛,要及時。

海漂老人清明感受
當年上夜校時堂上壁版有貼句,過去幾十年了,還繞在心頭。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心若向陽,方能守得雲開霧散,春暖花開時。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把握當下,才是對逝者最大的祭奠;活得幸福,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故鄉,你離開了之後才會有,不離開是不知道的。

人們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上的思鄉病。想找一個人,一件事,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的世界有個安頓的歸宿。

今日清明,懷念逝者,更願生者珍惜,祝福親人一切安好,願你珍重過往,珍惜流光!祈求眾生歲歲平安!

面對生命的逝去,對人生的感慨總是多一些。以前文人雅士曾寫下不少清明詩詞,寫盡了清明,寫盡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