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

真痛苦,原來又是最可恨的東洋貨! “國學”一詞源自日本!要撞頭入墻了!



 國學一詞源自日本

摘自《新時代的國學》 /龔鵬程
一、國學的來歷
(一)源於日本
國學運動,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二十年來,不斷會聽到國學這個詞以及各種類型的國學活動,很多人且把它當成跟生命有關的事來推推動。但大家可能不知道, 國學這個詞恰恰就不是國學,因為國學這個詞自古皆指國家的教育機構,如國子監。像廬山的白鹿洞,在南唐時期,原是南唐國學,也叫廬山國學;後來朱熹才 將它建成書院。
近代所說的國學,則指我們國家的學問。不論這學問的內涵怎麼認定,總之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而這個語詞是怎麼來的?哈哈,它是日本創造的!
本有很多用漢字組合成的新詞。如古代並沒有政治這個詞,只說政或治。日本人把兩個字拼成一個新詞,叫作政治,指政府管理、人民權利等方面的事。有關錢 的部分,日本又造了一個詞,叫作經濟。這也不是中國的。古代經濟指經世致用、經世濟民。可是現在我們現在說的經濟卻都是跟錢有關的事,如財務、金融、 收支、稅務等。還有社會。社是宗社、裏社;會是指各種商會或幫會。但日本人把兩個字組合成了用以指總體社會的新詞。
龚鹏程谈国学:“国学”一词源自日本
國學(資料圖 圖源網路)
學呢?這詞在日本其實也挺複雜。河野省三《國學的研究》(1932)認為它在元祿至享保年間,已由神道家宣導,國學即指神道。大寶令中諸國學校也提倡過國 學,鐮倉時代還有將有職之事稱為國學的例子,但均與今日所指不同。今指由荷田春滿提倡、賀茂真淵繼承、本居宣長集大成、平田篤胤擴張的國學。對此,宣長在 《初山踏》中也說:此學問始于近世,契沖法師僅于歌書而開此道。此人應言此學之開山鼻祖。其後有稱羽倉大人荷田東麻呂宿禰者,不僅歌書,遍涉古書而立此 趣。於是吾師縣居大人受羽倉大人之教,下東國于江戶盛倡此學,世中遂之廣矣(全集卷一)。這個意義上的國學,在荷田春滿的《創學校啟》中已很明確了: 國家之學廢墜,存十一於千百,悲哉先儒之無識,無一人及皇國之學,國學之不講,實六百年矣。
此之外,許多人也把近世用文獻學方法研究日本古典學問的學者統稱為國學者。如野村八良在《國學全史》中即認為古代文獻的研究是國學的主要內容,國民固有精 神的探究、尊重國體、排斥漢意,即是國學的精神。江戶時代以國學為名的書已很多,如荻生徂徠《徂徠先生國學問答書》、藤貞幹《國學備忘》、樋原久民《國學 弁解》(1805)、吉見幸和《國學弁疑》(1746)、僧立綱《國學弁翼》、森長見《國學忘見》(1783)、中條信禮《國學本義》(1844)等。
在清朝末年隨著政治社會經濟等辭彙一齊引進國內來的國學一詞則沒那麼複雜。當時引進的機緣是什麼呢?是梁啟超他們在國內進行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亡命到日本去以後發現的。
他發現日本明治維新跟我們原先理解的不太一樣。
位知道,百日維新就是學明治維新的,連名字都一樣。當時我們的理解是:日本打開門戶接受了西方的文明,向西方學習,之後脫胎換骨。故才能以一個這麼小的國 家把我們打敗了。國人痛定思痛,師夷長技以制夷,心想既然日本是向西方學習而脫胎換骨的;那我們也要維新,傳統祖宗留下來的成法,我們都得改變了。所以我 們觀念中的明治維新,是個向西方學習而卓有成效的過程。
但梁啟超他們到日本去以後,卻發現在明治維新的同時,產生了另一個運動:國學運動。因為在學西方的同時,日本人就發現不能夠只學西方而把我們自己的傳統給丟了,傳統中還是有很好的部分。所以這就產生了國學運動與國粹主義。國粹這個詞也是日本當時創的。
無獨有偶,革命黨人也在日本活動。也同樣注意到了日本這個現象,所以像黃節、章太炎這一批人,一方面向國內介紹,一方面也模仿日本的國學運動,開始提倡我們的國學。
章先生于蘇報案發生以後,亡命日本,就開始辦國學講習。魯迅兄弟當時就是在日本聽章先生講國學的。這些人還成立了國學保存會,發行《國粹學報》。那是當時 最重要的國學刊物與團體。章太炎、劉師培等人主要的論述都發表在《國粹學報》上。此外他們還把許多傳統的古籍重印出來。
(二)向日本學什麼
換言之,國學一詞跟國學運動的內容,都是受日本啟發而從日本傳回國內的,這即是它的起源。
日本人講其國學國粹,我們也來講我們自己的。看來簡單,實則當我們要講自己的國粹時,就發現我們其實並不會講。這時,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就是直接學習日本人怎麼解說中國文化。
所以國學運動第一個含義,是指我們要像日本人發揚他們的國學那樣去發揚我們自己的國學,第二是學日本人怎麼說怎麼解說中國文化,學習他們的方法。
個例子。我們現在大學裏都有中國通史這樣的課程。但自古以來有《中國通史》這樣的書嗎?沒有的。《史記》固然是通史,但只記到漢武帝。《史記》之後勉強可 稱通史類的東西,只有《資治通鑒》。但《資治通鑒》只是編年史。我們並沒有一本書或者一門課程叫作中國通史。《中國通史》這樣的書和這樣的課程,是在廢科 舉、立學堂之後,教育部要求各大學開設的。但是設置這樣的課程之後,我們的老師根本不會教。因為我們可以講講清史,可以講元史,可以講唐史,可以講史記, 講通鑒,或者我可以泛說中國的史學,但是中國通史到底該怎麼講呢?這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參考日本所編的各種《中國史》來編寫自己的教材。
當時像夏曾佑(當時詩壇維新三傑,夏曾佑、梁啟超,蔣智由)就跟商務印書館配合編了中國第一本《中國通史》。同樣的,文學史也一樣。
時我們廢科舉立學堂。很多人都說這是學西方,其實不是。大家都說我們學美國,其實人家美國可沒有教育部,我們教育部多厲害呀!這怎麼會是學西方呢?如果真 學美國,那就該把教育部廢掉,對不對?可是我們一直有教育部,大學中學小學也一直有章程在管著。這些章程怎麼來的?就是從日本抄來的。當時認為西方跟中國 文化社會差距很大,學西方曠日費時,且還有水土服不服的疑慮;故與其學西方,不如直接學日本。因為日本是根據東方民族的特點和文化的肌理,把西方消化了 的。所以清朝發佈的兩次的學制都是直接把日本的章程拿過來,改換幾個字而已。
大框架如此,細節則如要講文學史時怎麼辦呢?中國自古也沒有文學史,沒這樣的書、沒這樣的課程。可是大學裏要開文學史課,所以《奏定大學堂章程》直接告訴你:日本有《中國文學史》,可仿其意自行編撰講授
我們第一本文學史。現在有個雙包案,北大說是原來京師大學堂林傳甲編了《中國文學史》;但蘇州大學,也就是東吳大學,亦發現一本黃人(黃摩西)講義。因為東吳大學是個教會大學,所以黃人那本是直接沿用西方人講西方史的方法,上古、中古、近代地來講中國文學史。
大這一本呢,開卷即說:傳甲斯編,將仿日本川種郎《支那文學史》之意,已成書焉。不過因日本的文學觀念與中國人有很大差別。在日本人編的文學史裏,小 說、戲劇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傳統中國觀念,小說戲劇根本是小道。因此他勉強做些調整。但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當時我們要怎麼開課、怎麼樣說自己文化,很多都 是學習日本的。
還有一些,是研究方法或研究課題。譬如後來喧騰一時、影響很大的國民性研究也是由日本來的。
這是第二部分,非常值得留意。
三部分:更有趣的是,我們當時學西方,也常是通過日本,以日本為仲介。像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他們對於西方的理解,都是在日本學的。魯迅的西學、他選譯 的著作,也是在日本時瞭解的。其中唯一一部美術史譯作,亦是日人板桓鷹穗的《近代美術史潮論》。後又編了日本白描畫家的《簬谷虹兒畫選》。他弟弟周作人的 學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後來很少被討論的希臘學,亦是在日本習得的。後來馬克思學說的引入,以及將該學說應用在中國歷史的解釋上,也是通過日本,不是 直接從西方傳進來的。像郭沫若用馬克思學說來解釋甲骨金文、處理中國上古史階段問題就是。
時從日本得到的,就是我剛剛講的這三個面向。一是從日本學如何發揚中國傳統國粹。第二,傳統國粹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我們大量仰仗日本人做的中國研究、對中 國文化的解說。甚至於模仿日本的解說方式、解說的內容跟選材,著作的體例、論述的方法等也都是從日本得到的引導。然後我們又通過日本向西方學習,像宗教 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大概都轉手於日本。為什麼?因為日本在這時,已經成功的發展出東洋學
位,我們現在老是把中國文化當成是東方文化的主流,之後跟西方文化做對比,總感覺我東方你西方,理所當然。其實西方人講到東方時,主要不是講中國。西方自 古以來就有東方西方的對比,不是在現代才出現,在亞里斯多德的古希臘時就有了。古希臘人自認為是西方,對手是東方,那麼東方是誰呢?就是波斯、埃及。這些 才是西方文化之中最早被認定的東方文化。
當然後來這個東方的含義逐漸擴大。在拿破崙時 代,東方學主要是研究埃及。後來研究波斯,現在的伊拉克;研究阿拉伯,所謂的的近東、中東;慢慢才擴及遠東,就是印度、中國、日本這些地區。從西方的概念 來講,東方當然逐漸擴大,但他所指的東方文化一定不是以中國文化為典型的。如前一陣子薩伊德講的東方主義,我們中國人也常拿來講,跟西方來做對比,講得熱 鬧極了。可是人家講的東方主義、東西衝突,主要是指歐洲基督教文明跟東方伊斯蘭教文明的衝突,而不是談中國文化這個所謂的東方。
既然如此,現代我們這種東方概念是怎麼來的呢?這是日本人成功的構造了一個東洋學的學術模型所致。
洋,指以中國、日本為核心,旁及印的這個東洋學,內含東洋史學、東洋哲學、東洋美術等等,東方美術和西方美術相對、東洋哲學與西洋哲學相對。日本以這個方 式,把他們自己跟中國當成是東洋的核心;並長期在這個東方學的架構下,辦了很多事。也就是受這樣的影響,才使得我們的視角產生一些變化。
如各位都知道我們有一部最重的工具書,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是我們做學問的津梁。但《四庫提要》是乾隆年間編的。乾隆以後,我們還有很多書沒收進 《四庫》。在日本人佔領中國北方時,成立了一個東方文化事務的總委員會,由他們出面組織中日學者編了一套《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規模遠大於《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所收的書目多達三萬四千多種,相關的文字和詞條加起來大概有兩千萬字,規模極大。
當時《交稿記錄》,參與者有班書閣、馮承鈞、傅惜華、傅振倫、高觀如、韓承鐸、瞿兌之、鹿輝世、倫明、羅福頤、茅乃文、沈兆奎、孫光圻、孫海波、孫人和、 吳燕紹、夏仁虎、夏孫桐、謝興堯、許道齡、葉啟勳、餘寶齡、張伯英、張壽林、趙錄綽、趙萬里等,可謂一時俊彥。其中個別作者的部分篇目也曾發表或出版,如 吳承仕《檢齋讀書提要》;黃壽祺《易學群書評議》;趙萬里《明人文集提要》;胡玉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禮類》、《續四庫提要三種》;孫楷第《跋明孟 稱舜編柳枝集》《跋曲品》《跋新傳奇品》《跋警富新書》等。
我上周在福州,參加林琴南 國際研討會。陳平原先生的報告中有個部份非常有趣。他說,很多人覺得桐城派的一些學者,後來都離開了北大,是因跟文選派的章太炎等人有關,因為蔡元培引進 了大量浙江同鄉到了北大,鼓吹新文化運動,所以林琴南在北大待不住。其實林琴南離開北大是在五四運動之前,與五四時的爭端沒關係。不過大家似乎有這個印 象,認為可能是因為鄉土因素,或者是學派因素。他特別去查了一下,發現在北大中文系,要站得住,最主要的是需要學術資歷。像林紓這樣沒有什麼學術資歷,是 留不住的。那麼,什麼學術資歷管用呢?當時在北大中文系,基本上是留日的。如章太炎、黃侃、劉師培,這些人都是留日的,對不對?包括陳獨秀,還造了一個假 文憑,說他當過日本大學的教授哩!
後來的歷史發展,中國跟日本的關係越來越惡劣,所以我們不喜歡談這些,也常予忽略。但是,早期日本對我們的國學發展,其實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部份,就是國學名稱的來歷與國學運動的起源。
龔鵬程小傳:
鵬程,字雲起,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 學校長等職。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常以孔子自比、自勵。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 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而且精通武術、書 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每年著述約一百萬字。迄今為止,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七十余種,主編著作不計其數。近期在大 陸出版著作約三十種。

老安按: 日本鬼子對中華的"進入"真的無孔不入,中華人真不生性!!!
 

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
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後勤、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共和、
美學、美術、抽象、邏輯、證券、總理、儲蓄、創作、刺激、代表、動力、對照、
發明、法人、概念、規則、反對、會談、機關、細胞、系統、印象、原則、參觀、
勞動、目的、衛生、綜合、克服、馬鈴薯。

以上是漢語嗎?答案:統統都不是,全部來自日語。啍啍,尤其如今最熱的名詞"民主"也是東洋鬼子的,無奈!(此詞誤盡眾生,真正的意義不是這文字表面的simple and naive!)

沒想到吧,其實,來自日語的中文還遠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

雖然日語的文字源於中文,但上面這些詞語可都是日本人的創作。

隨便舉例:
「經濟」在古漢語裡的意思是「經世濟民」,和現代漢語的「經濟」沒有任何關係,
 這是日語對Economy的翻譯。
「社會」在古漢語中是「集會結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來翻譯英語的Society。
「勞動」在中國的古義是「勞駕」的意思,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Labour。
「知識」在古漢語裡指的是「相知相識的人」,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Knowledge。
 而我們又統統把它們變成了中文,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

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取締、取消、引渡、手續、積極的、消極的、具體的、
抽象的、目的、宗旨、權力、義務、當事者、所為、意思表示、強制執行、第三者、
場合、打消、動員令、無某某之必要、律師、代價、親屬、繼承、債權人、債務人、
元素、要素、偶素、常素、損害賠償、法人、重婚罪、條件、契約、從而、如何如何、
衛生、文憑、盲從、同化、代表、壓力、排外、野蠻、公敵、發起、旨趣、
什麼什麼族、派出所、員警、憲兵、檢察官、寫真……
 
(以上資料來自網上,主要是臺灣許慶雄博落) 
 
如今,家鄉年輕人對自己的民族的嫌棄、的誤解,甚至污衊,罪魁禍首是誰???港英前高官尤其是教育當局是也!
 
年輕人連政權、國家、民族都分不清就亂吹亂擂說去"民主",有點荒謬的感覺!
 
世界村,世界大同是理想,也是良好願望,眾生平等是人類智者千方百計追求的,可是,人性的自私也是與生俱來,而上蒼造人也是有所偏差,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並不能"完全平等",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自强自立,其他民族"一定"會設法壓低甚至消除,消滅,這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肉強食的動物本能使然,要本民族能跟其他民族和平相處,最基本就是本民族能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特點、自強自重!在中華大地南方一小小地方,有人竟要數典忘祖,說什麼香港族,余欲無言,他們連自己的血脈也不認識清楚,胡說八道,胡思亂想,這是誰之過???
 
他的父母,他的師長,也是港英高官餘孽之過!

自己要莊敬自強,才能得到他人,他族的重視,尊重及客氣!否則只是如今中東一樣,有些民族正受慘無人道的"清洗",世界村對他們是一侮辱,諷剌與及無情的精神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