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轉眼又到七月十五鬼節!

農曆7月15日中元節又叫做鬼節?孟蘭節,有哪些習俗?

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今時今日今地,此二首毛太祖詩太有意思了。


不知不覺到七月半了,民間傳統習俗,七月十五又稱作鬼節或者叫中元節。在以前香港的傳統習慣,每到七月十四的晚上都會用彩紙裁剪成各種衣物,長衫大褂、襯衣寸褲,無一不足,燒給過世的親人,俗稱“燒衣”。

幾十年前,不止香港,大陸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統,而鬼節的來歷也非常久遠。



七月半鬼節的由來。

七月半鬼節,是民間的叫法,其實在道教中一般叫做中元節,而在佛教中之稱之為盂蘭盆節,在儒家的經典文化中,又稱之為“祭如在”。所以七月半是一個儒家道家佛家和俗家共同構成的一個節日。與傳統的清明節、除夕和重陽節等一起作為中國傳統的祭祀大節。

七月半鬼節,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祖先崇拜以及相關祭祀活動。在民間,七月半是民間秋天慶賀豐收,祭祀土地的時候。農民要在稻米收割之後,必須用新米來祭祀祖先,告訴祖先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好讓祖先們安心。據考究,夏商周時代已經出現這習俗。但是,确實秋祭的時間還沒完全固定下來。

在東晉末年的時候,道教開始興盛。道教中有三官三元說,分別是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與之對應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誕辰。而七月半正是地官的誕辰之日,一定要進行祭祀,以祈求地官赦罪,請求陰曹地府,將拘押的全部鬼魂放入陽間夜遊,有點類似放風一樣。這些鬼魂中有子孫後代的,可以回家去團圓。如果子孫後代死絕,也可以在人間夜遊,享受別人的祭祀香火。所以,在道教中,七月半又叫做“中元節”。

佛教中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這個節日最初並不是和民間鬼節一樣,而是有其獨特的意義。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而在南北朝時期,“目連救母”的故事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最後就演變成了盂蘭盆會。不過在佛教中的七月是一個歡喜月,並不是鬼節。但是梵文盂蘭盆原本意思是解救地獄受苦的鬼魂,在經過唐宋時期與民間鬼節的不斷融合,最後這個七月十五的習俗開始混用,三俗合一,逐漸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模樣。



中華漢民傳統文化觀念,萬物皆有靈。所以在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時候,善心的人們也不忘為那些遊蕩在外的孤魂野鬼,燒去一點香火,單獨為他們祭祀一番,後來就逐漸形成了敬孤文化傳統。

漢民的民間傳說,從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選擇七月十五來進行祭祀是道教、佛教和俗家最終結合的結果。現在民間七月半鬼節,大多以祭祀祖先為主,與清明、除夕等傳統節日祭祀祖先的習俗大致相同。但區別在於,七月半要剪鬼衣、擺衣盤,摺折金銀紙等,而且很多地方祭祀祖先不在家裏,而是在門口的稻床上,或者十字路口,當年的香港,差不多所有內街、球塲都是一遍煙火,而且還要點燃紙燈火把,照亮祖先回家的路。



還有,潮汕人士更在公眾公園、運動塲搭建戲棚,唱潮劇,設紙扎鬼神巨像公開給坊眾拜祭。

兒童及少年,當晚,大多家長都解禁,放任上街,為什麼…? 執錢也!
原來當年香港風俗,燒衣晚上,街坊信眾都準大量“散銀(零錢)”,當燒衣到差不多時間,便把一把、二把零錢撒去街上,這時這些細路便一窩蜂般在街上爭奪,幫補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