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星期一
憶昔往時做大戲的太平戲院!
~懷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江風情~
太平戲院,是香港最早的戲院,1904年開業,位於石塘咀德輔道西。亦是老安母校對到正,所以印象至深。
以下文字輯自老友"懷舊堂主"
整間戲院可容納近1000人,分前、中、後座,兩層超等及「貴妃床位」。東主為源杏翹。
在1924年利舞臺落成之前,1904年開業的太平戲院,是全港最大、規格最高的戲院。
太平戲院的七十七年歷史中,上演粵劇、播放電影均為主要的業務,兩者不同的時期,扮演著不同的主次的地位。
太平戲院早期自組祝太平、詠太平、頌太平三個粵劇團在戲院演出,以充實戲院的節目。
太平戲院不僅演粵劇,京劇名伶梅蘭芳、程硯秋1920年代也先後在太平戲院登臺。
1932年,太平戲院兼具電影院角色,改建並加設有聲放映機,開始播映中西電影。
位處石塘咀德輔道西的太平戲院,成為塘西姑娘最佳的消遣地方,也是公子哥兒討好塘西姑娘的好去處。
早年的塘西夜夜笙歌,太平戲院興旺到甚至要在1924年推出通宵粵劇以應市。
太平戲院可容納逾千人,分前、中、後座,兩層超等及「貴妃床位」。
太平票價最貴的「貴妃床」,可坐四人,票價12元,普通板凳位,只需兩毫。
當時,香港打工仔的月薪,不過十多二十元而已。
太平戲院可容納逾千人,分前、中、後座,兩層超等及「貴妃床位」。
太平戲院1933年拆卸重建,改建成新式戲院,引入外國電影放映機,主要放映荷裏活及國產電影。
太平戲院第二代院主源詹勳同時邀馬師曾組太平劇團,在太平戲院演出。
同一年,香港男女同台演出解禁,劇團易名為太平男女劇團。
一九三○年代,電影業發展蓬勃,與粵劇相比,在戲院的地位有後來居上之勢。
不過,香港的粵劇也迎來了「小陽春」,除了採用外國電影題材,改編新劇,男女同台演出解禁外,電影業興旺,造成內地粵劇萎縮,大批伶人轉往香港發展,也為香港的粵劇增加了動力。
1930年代,粵劇在港演出有增無減。
1930年代中葉,廣州戲班已出現南移香港演出的趨勢,其中有薛覺先的覺先聲、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陳錦棠的勝利年以及白駒榮的興中華等。
好景不常,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戰火之下,各大劇團再難鳴鑼。
太平戲院「駐院」的太平男女劇團解散,馬師曾等紅伶紛紛逃回內地。
戰後雖然百廢待興,物質匱乏,升鬥市民為口奔馳,但以粵劇為主的戲曲市場卻發展平穩,更往往取得「旺臺」、「頂櫳」(全院滿座)的佳績。
活躍當年的粵劇團有三至四個,如馬師曾、紅線女的勝利劇團,新馬師曾、餘麗珍的大光華劇團,羅品超、譚蘭卿的花錦繡劇團,任劍輝、陳艷儂的新聲劇團等。
粵劇與電影百花齊放,太平戲院鑼鼓喧天,光影交疊。
馬師曾1945年重返香港劇壇,他夥拍紅線女、何芙蓮、靚少鳳、梁醒波等組成勝利劇團,在太平戲院上演《還我河山》、《審死官》、《棠棣春秋》等首本戲。
經過數年戰亂、劇團已今非昔比,只能以租院的方式租借場地演出,不再像以往那樣,以駐院劇團方式在太平戲院長期演出了。(文字:輯自懷舊堂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