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2018年8月24日, 農曆七月十四, 盂蘭節。兒時搶錢的日子!

今日是2018年8月24日, 農曆七月十四, 孟蘭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即目犍蓮尊者, 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劉氏四娘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受一群餓鬼折磨,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犍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 食物, 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

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奉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

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傳說,陰司地府在農曆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讓鬼魂可以來到人間,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佛教將農曆七月十五日定為“盂蘭盆會”,而道教則稱之為“中元普

農曆七月十四日盂蘭節。盂蘭節,香港人俗稱其為“鬼節”,是香港持續時間最長、遍及範圍最廣的節日。

--源於潮汕傳統習俗的盂蘭勝會--

在香港,每年農曆七月,許多團體舉辦一至五天的盂蘭勝會,總數達百多個,其中以潮州人盂蘭勝會為最多。而人們也會祭祀祖先,部分市民也會在路邊焚燒紙錢香燭以超渡遊魂。

香港盂蘭勝會的起源,追溯至上世紀1940年代至1950年代。那時,不少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人士移居香港,也將自己家鄉盂蘭勝會的傳統習俗一併帶來。

燒街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一到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夜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用作祭品的食物在路邊拜祭一番。



兒時, 住在中環泥街, 到盂蘭節, 一定周街走, 老豆老母無反對, 跟埋街坊兄弟, 沿住幾條街,逐度睇人地燒衣, 並等候善男信女撒錢, 燒衣人士在街頭燒衣時, 習俗是把一把輔幣撒向街上, 俾鬼用, 我等孩童則是賺取零用的好機會, 他們把硬幣一撒, 我地馬上蜂擁而上執錢!執得越多越開心, 第二日有錢買零食及買玩具啊!





那個時候, 街頭街尾會搭棚供奉鬼王!

盂蘭盆會的鬼王叫普渡公, 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經書記載說:觀世音菩薩還未得道之時,看見人是間的痛苦,於是就發下心願,要救盡天下的苦難,於是他只要聽到有苦難之聲就前往救渡,所以被稱為‘尋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但是人間的苦難實在太多,且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得渡,於是觀世音菩薩就難過的把自身肉體爆裂成108個碎片,於是就化身成108種法像,就如經書所說的,該是什麼身得渡者,菩薩就化身該救渡之身去渡化《觀世音菩薩門品中有記載》,普渡公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其中之一,因陰間的眾鬼兇狠淒厲,於是觀世音菩薩就化身成醜陋面帶青光兇狠的面像出現來管制陰間的好兄弟這就是所謂的‘普渡公’。

普渡公的造型,最常見的是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頂上二角、青面獠牙,口中吐火或伸出長舌,身著戰甲,手持普渡令旗,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代表 祂 是 觀音菩薩 所化現的鬼王。

通常紙紮 普渡公 塑像為七月普渡之時,祭典場上的普渡壇城,安座大士爺主司普渡現場秩序的維持。

請大士爺來普渡場坐鎮,是在對孤魂野鬼示威,及維持秩序。

預防大鬼小鬼相互爭食而擾亂普渡場。

另一方面,並於施食完畢後,再將孤魂野鬼押返陰府,謂之〝押孤〞讓其這些孤魂野鬼不得久留陽間作祟殃民 。

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又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人稱“大士爺”、“大士王”。

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祇,在道教神銜為“幽冥教主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通稱“面燃監齋羽林普渡真君”。

簡稱“羽林大神”、“普渡真君”(俗謂“普渡公”或“普渡爺”)。

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面燃大士。

信眾認為,舊曆七月,所有來陽世享香火的亡靈,都歸此神管理;在臺灣,嘉義民雄有專為祭祀此神的“大士爺廟”。

佛教說法:

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尊者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滿臉火焰熊熊燃燒,骨瘦如柴,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

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佈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人,各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

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如此則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舍去鬼身,生於天道。

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鬼王”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的來由與職能,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佈施僧侶、貧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三是“面燃大士”亦擁護地藏菩薩。

據載,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永安裏謝氏,夜夢其祖先泣訴,“家有鬼,不能進。”於是謝氏率其一家,虔誠誦念地藏菩薩名號經典,焚香叩請地藏菩薩。

夜中,夢見“面燃大士”前來說法,曰此鬼為前世冤親,誦念佛號回向之,即可化解。其家主夢中語大士曰:“我乃祈請地藏菩薩,尊神乃觀音大士化身,何幸駕臨?”面燃大士笑曰:“諸佛同體,何起分別?地藏即不可擁護乎?”

《華嚴經》有言:“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又曰:“一切如來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分別。”

道教說法:

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
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另,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面燃鬼王”監齋,而是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民間的奉祀:

華人民間則多采佛教說法,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中元節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

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有些地方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有“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甚至是神像手上;如書“渡幽拔苦”之類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領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等辭彙,則指祈請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前人詩句:

中元夜
(唐)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看月
(唐) 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湧出雲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鬥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中元夜寄道侶
(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餘,東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為蛩破夢,短簷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寄道侶
(唐) 陸龜蒙
學餌霜茸骨未輕,每逢真夕夢還清。
丁寧獨受金妃約,許與親題玉篆名。
月苦撼殘臨水珮,風微飄斷系雲纓。
須臾枕上桐窗曉,露壓千枝滴滴聲。

中元作
(唐) 李商隱
絳節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裏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裏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鬱,大火空西流。
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
炎氣一以去,恢臺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
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遊。

中元見月
(明)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臥雨冥冥。
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
窗竹弄秋偏寂曆,盂蘭乞食信飄零。
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

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