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上海遊…陽澄湖食蟹



秋高稻熟,又到了吃螃蟹的季節。老鬼這次上海遊,得舊日同事熱情闗照,吃喝玩樂郊遊樣樣有,更帶我一家到江蘇省州市巴城陽湖食蟹,本人感激不已。

他她們還帶我一家到訪巴城巴解公園遊玩,得知螃蟹的民間故事,在此跟各位談談吧。

螃蟹源話   

蟹是由天下第一吃蟹人巴解而得名

螃蟹名字的由來

相傳幾千年前,大禹治水時,有位名為巴解的督工,帶領一批工人到陽澄湖挖海口河道,那時,江湖河泊裏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兇惡的甲殼蟲。不僅挖洞使稻田缺水,還會用螯傷人,故稱之為“夾人蟲”兵丁和民工遭到了成千上萬只『夾人蟲』的襲擊,多數被夾傷,有的甚至被夾致死。

白天他們開挖河道以疏導水患,夜晚在湖邊帳篷休息,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工程。因為晚上帳篷內燈火通明,吸引了成千上萬隻“夾人蟲”襲擊;因此巴解築了一道土城,城邊挖好圍溝,一到天黑便點起火光,並在圍溝裡灌進滾燙的沸水,夾人蟲一到便接二連三的跌入溝裡燙死了,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聞到一股香味,便隨手拿起一隻“夾人蟲”,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打開背甲,香味更濃,於是他便索性拿起來大著膽子張大口就咬,誰知味道鮮透,比什麼東西都好吃,這一吃才發現“夾人蟲”的味道,竟是如此鮮美,接著大家也跟著吃了起來,於是被人畏懼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從此,螃蟹變成了美味佳餚。
後人為了紀念最早吃“夾人蟲”的巴解,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大家用解字下加個蟲字取名為「蟹」。

解古人認為它是水蟲,其字從蟲,寫作「蟹」。「螃蟹」這個名字是取其旁行之意,大多數的生物都是向前行進的,螃蟹比較特殊,以橫行而與眾不同,特點很明顯,因此加上「螃」字既形象又貼切,因此得「螃蟹」之名。

還有一個故事:
紹興有一年螃蟹成災,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解決。後來有個師爺交給大家個辦法:讓人們弄個破缸,然後往缸裏注入鹽水,等著螃蟹往裏面爬,讓鹽水把它蟄死,最後螃蟹被全殺死了,當人們沒辦法處理這些螃蟹時,又是那個師爺首先站出來,當著大家的面大吃螃蟹,然後誇螃蟹味道好。就這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形容勇敢的人,紹興師爺也由此名聲大噪。


由於巴解在陽澄湖邊治水有功,大禹皇帝封他為王。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土城的北邊造了一座巴王廟,這土城就叫巴城。新近在那裏還建立了『天下第一吃蟹人——巴解』紀念碑。  

巴城是昆山北邊的一個水鄉古鎮,位於陽澄湖東岸,境內五湖環抱,河塘縱橫交叉。相傳大禹治水之後,曾封巴王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吳王闔閭為禦南方越國和北方附楚淮夷的侵擾,在東吳地區築了12座城,其中之一就以巴王的姓而稱為『巴城』,因此自巴城建制至今已有了4000年的歷史。

  陽澄湖方圓120華裏,周圍是星羅棋布的湖蕩,自古以螃蟹湖聞名,所產螃蟹又多又大,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又豐腴又鮮美。到了近代,特別是民國年間,瀕臨陽澄湖的巴城,就成了大閘蟹的集散地,一到霜秋,車來船往,川流不息,每天約有四五噸的陽澄湖大閘蟹供給四面八方,因此更加鵲聲遐邇。



文字紀錄的第一個吃螃蟹早明確記載

目前我們可以找到的,關於“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最早明確記載,只有東漢郭憲撰的《漢武洞冥記》簡稱《洞冥記》。

其卷三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

《洞冥記》記怪異之事,內容多半無稽,但其字句妍華,且有些材料,亦有一定學術價值,後代文人樂於采摭徵引。

善苑國是西域諸國之一,據《太平禦覽》引用的《嶺南異物志》雲:“嘗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崖,系於水旁,半炊而林沒於水,其纜忽斷,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由是可知,中國人第一次吃的螃蟹,可能是海蟹。而百足蟹也許是海蟹的文學形象,至於是不是漢武帝是否是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姑妄言之,諸位不妨姑妄聽之。



  蟹臍何以稱董卓?

  蟹臍,即蟹的腹部,現今的動物書上稱它為腹甲,貼到了頭胸甲的腹面,可以閉合,為識別雌雄的標志:『今人辨蟹,以長臍為雄,團臍者為雌』。

  為什麼把蟹臍稱為董卓臍呢?

  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明·徐渭《題畫蟹》)

  意思是:秋高稻熟,江村蟹肥,雙螯如戟,挺立在青泥之上,別看它一副威風凜凜、凶凶巴巴的樣子,如果把它翻過身來,畫到紙上,卻見到了圓圓的、鼓鼓的像董卓一般的臍,是個壞透頂的傢伙。

  據《後漢書》載:呂布持戟殺了董卓後,『乃屍卓於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屍吏燃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這個壞透頂的傢伙,身體極胖極肥,肚臍又大又圓,大熱天裏脂膏直往外流淌,守屍的小吏就在他的肚臍眼上點起了一盞幾天都不熄光亮的燈。當然,把蟹臍稱為董卓臍,不只是形似,更主要的是寄寓著詩人的鄙夷,既是對螃蟹腹臍的鄙夷,更是對董卓橫行霸道的鄙夷。蟹臍這東西,就像《紅樓夢》裏所言,丟得滿桌子都是,是誰也不屑一顧的,它猶如歷史上沒有好下場的董卓,被人嗤之以鼻。

  倘若聯系詩人徐渭所處的社會背景看,他的這幅蟹畫,不是畫它的背殼,而是畫它的腹臍,其畫其詩,還有現實的寓意。當時朝廷裏有個奸臣叫嚴嵩,攬權貪賄,專橫跋扈,其德性酷似董卓。徐渭翻過來畫蟹,並在詩裏稱它為董卓臍,乃是用心良苦的指桑罵槐:別看你耀武揚威,你壞心壞肚,必將落得個與董卓一樣的下場!

  螃蟹背殼上哪來的馬蹄印?

  螃蟹背殼,似圓若方,一眼瞄去,像蹄,特別是背殼上的凹凸,又似蹄印,於是南方說它是水牛的蹄印,北方就說它是馬的蹄印。

  這馬蹄印哪來的呢?有一個民間故事說:

  相傳北宋年間,在渤海灣金鐘河口的金沙灘,宋軍與北國的遼軍展開了一場血戰。忠義驍勇的楊家虎將之一——楊七郎殺出重圍,又累又餓又渴,從馬背上栽了下來,昏倒在金鐘河口的大海邊上。

  楊七郎的坐騎是匹寶馬,日行千里,並通人性,它用前蹄在沙灘上刨出一個小土坑,裏面滲出了甜水,楊七郎喝了甜水,精神來了。此時遼兵追過來,他趕緊翻身上馬,抬頭一看,一面是無邊的大海,一面是足有幾十丈寬的金鐘河口,他心一橫,要躍馬與遼兵拼個魚死網破。哪知道,不管怎麼抖動馬韁繩,馬就是不動,突然,前蹄揚起,高聲嘶鳴,向後一轉,楊七郎一瞅,怔住了:只見金鐘河口的水面上,這時已聚集起厚厚一層螃蟹,你擠我,我壓你,搭起了一座蟹的浮橋,楊七郎大喜,策馬從蟹橋上飛馳而過,等遼兵追到河邊時,蟹都沉了下去,一個都不剩,只能幹瞪眼。

  從此之後,金鐘河口的漁家捉到的螃蟹,發現背殼上都蓋著個馬蹄印。據說,這馬蹄印,就是當年寶馬為搭救忠心愛國的楊七郎,通過蟹橋時踩出來的。

  楊家將的故事在南宋就已流傳深廣,到明代中葉出現了演義小說,而民間創造的蟹橋故事,讓忠勇的楊家將策馬過蟹橋,從而擺脫敵人的追兵,用神話思維寫出了動物的俠義心腸。而螃蟹背殼上的馬蹄印,是被楊七郎寶馬過蟹橋時踩出來的這一神來之筆,更使故事煥發出一道動人的光彩。

  蟹殼裏怎麼躲進了『法海和尚』?

  螃蟹殼裏有個圓錐形的胃,胃裏有個角質化的咀嚼器,俗稱胃磨,在肌肉的收縮下可以轉動,磨碎囫圇吞棗裝到胃裏的食物。這胃磨,乍看猶如一個打坐的和尚,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黃褐色,頭上一圈發黑,像似削發後的圓頂,民間說它就是躲在裏頭避禍的法海和尚。

  法海和尚為什麼要躲進蟹殼裏避禍呢?

  一種說法是為了逃避玉皇大帝的拿辦。這不僅引起了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人怨,而且也引起了天怒:

  聽說,後來玉皇大帝也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靈,想要拿辦他了。他逃來逃去,最終逃到蟹殼裏避禍,不敢再出來。(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

  另一種說法是法海為了躲避青青的追殺。青青誓為白蛇娘娘複仇,就去雁蕩山練功,凡經九易寒暑,去尋法海對敵,都被戰敗,又苦學三年,再去敵鬥法海,這次:

  法海鬥不過她,想要逃命又被大江阻隔,既無船又無橋可以渡過。最後,他只得逃到螃蟹的肚子裏去躲避一死。青青知道法海進了蟹殼,便在蟹殼上面用劍畫了幾道紋路把他禁錮在裏面,讓他永遠不得出來,像他用雷峰塔鎮壓白娘子一樣。(袁珂《神異篇》)

  自法海和尚躲進了蟹殼之後,又派生出了一系列相關由來的說法:例如螃蟹為什麼橫爬?那是因為橫行霸道的法海躲進去了的緣故。螃蟹為什麼吐沫?那是因為法海被封鎖在裏面出不來,氣得直吐白沫的緣故;或者說那是法海在蟹腹裏念經,急著想出來的緣故。

  蟹內貼殼處怎麼有了一層黑膜?

  吃螃蟹的時候,無論是蟹筐還是腿腳等貼殼的地方,常常會看到一層或淡或深的黑膜,在民間故事裏也有一個它的來歷:

  明代有個『吳門畫派』的開派大家沈周,12歲那年,跟著祖父到吳縣、昆山、常熟交界處的陽澄湖西岸的一個小村裏種田。這裏青山綠水,風光旖旎,他被迷住了。有一次,他對祖父說:『你看,虞山仿佛是一位美女神,一天要換72套衣裳,太陽一出,她塗上了胭脂,日頭三丈高的時候,她又披上錦繡長裙,百看不厭,我要把她畫出來呢!』

  沈周真的畫了起來。祖父看他雞叫起身,天黑回家,就給他在湖邊搭了個草棚,擋風遮雨,又搬來一方大青石,暫當紙用。沈周就手執羊毫,對著山水,在石上畫畫,畫了洗,洗了畫,天長日久,一塊平整的青石板,揩出了一個凹肚臍,洗筆洗硯的地方,水也變得黑黑的。

  那辰光,黑墨是用糯米糅合起來做成的,香味撲鼻。陽澄湖裏的大閘蟹,迎著小草棚裏的燈光,隨著水裏飄蕩的香味,找這墨汁吃,吃著吃著,時間一長,蟹殼肚裏就染上了一層墨漬。

  沈周(1427-1509),長州(今蘇州)人,出身世家,淡泊名利,畫畫筆豐墨健,為一代宗師。故事由他的勤學苦練,帶出了螃蟹肚內一層黑膜的來歷,將記實與想像捏合在一起,讓人頗感可信。

  關公蟹的由來

  關公蟹,我國先前稱為鬼狀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背殼如鬼狀者,眉目口鼻分佈明白』;宋·洪邁《夷堅志》說,『蟹卷內刻一鬼,毛發森立,怪惡可怖』……到了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方有『關公蟹』的稱呼。這類海蟹,背殼呈梯形,表面凹凸,輪廓分明,一如鬼臉或關公的面部,因而得名。

  怎麼得來的呢?民間有個傳說:

  關公失了荊州,丟了性命,咽不下這口氣,便騎上赤免馬,手拿偃月刀,直奔南天門,要找玉皇大帝評理。誰知,被守門的巨靈神攔住,雙方爭執起來。經過的東海龍王便上前勸解,關公罵它『老瘟龍』。於是,龍王說他生前狂妄,死後自大,巨靈神說他先前驕傲,死後自滿。關公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便要和看門的『小卒兒』比試。

  巨靈神說:『如果我敗了,你直進南天門,我自聽玉皇發落。』關公說:『我若敗了,到東海變只魚蝦,永不上天。』龍王說:『你若敗了,就到我東海裏當蟹將。』接著一個用偃月刀,一個用銅錘,你來我往,鬥了幾十個回合。冷不防,一錘打中了赤兔馬的後腿,馬一跳,把關公顛了下來。東海龍王扶起關公說:『你生性恃功驕傲,目空一切,又不引以為戒,焉有不敗之理?』紅臉關公氣得成了紫臉關公,一言不發,嘆了口氣,一頭跳進了東海。

  漁夫收網,發現了過去沒有見過的蟹:背殼的紋路活像人臉,一副眉毛緊鎖著,一雙眼睛微閉著,還有額頭、下巴、頰腮、鼻子,紅殷殷略帶紫色,越看越像關帝廟裏供奉的關公神像,於是便管它叫『關公蟹』。

  關公,是《三國演義》中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披肝瀝膽,效忠劉備,明、清的統治階級曾幾次封他為『大帝』,到處為他立廟,享受著跟孔子同樣隆重的祭禮。然而,這個民間故事,卻突出了關公性格的弱點,並說他死後變成了東海的蟹將——關公蟹。一方面是因為關公『面如重棗,唇若塗朱,丹鳳眼,臥蠶眉』的長相,與這類螃蟹相似;一方面也透出了人民群眾對關公自高自大自滿自狂以致失了荊州的不滿。大家都沒有見過鬼,十個人心裏的鬼便會有十種形象,然而,關公的相貌,書裏寫著,廟裏供著,有一個共同的印象,於是,自『關公蟹』的名稱一出,便被接納,取代了原先『鬼狀蟹』的名稱,由來之說也使人頗感興味。(來源:文匯報 摘自《說蟹》)
 前面我曾提到過,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就有巴解將軍帶領部下治水時遭遇螃蟹的“阻攔”,後選擇用火燒這些螃蟹,但是燒完之後發現這些燒紅之後的螃蟹十分誘人,於是在巴解將軍的帶領下勇敢的將這些螃蟹做了腹中餐,這是有文獻記載的中國最早吃螃蟹的人,巴解將軍是英雄,巴解將軍的部下都是英雄。

  巴解將軍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吃大閘蟹的人,但是在中國,第一個因吃螃蟹而出名的人卻非巴解將軍,而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小兒子劉承勳,在當時,他一見到螃蟹就會挑那種圓殼螃蟹撬開後吃蟹黃。在當時就有人問他,蟹黃好吃嗎?大家都吃蟹鼇,你為什麼獨愛蟹黃呢?劉承勳回答道:十萬個蟹鼇也比不上一個蟹黃。正是這句話讓蟹黃走紅了,劉承勳也因此得了個外號“黃大”。

  在南北朝、晉朝等時期,大多數人都是吃蟹鼇的,晉朝的酒鬼畢卓就說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了一生足矣。當時的文學家李漁也曾經讚歎道,蟹鼇這個東西,直到終身,一天也不能忘懷。據說李漁一天能吃掉二三十個螃蟹。李漁通常在夏季就開始攢錢,專門用來在秋季買螃蟹吃,他對螃蟹的癡狂無以復加,他稱秋天為“蟹秋”,還要備下“蟹甕”和“蟹釀”,來醃制“蟹糟”。

  這是中國古代典型的三位食蟹名人,巴解將軍是第一個吃蟹的勇士,劉承勳是獨愛蟹黃的“黃大”,而李漁則是最會吃蟹的人。現代人說起螃蟹就會想到大閘蟹,而提起大閘蟹又不得不提陽澄湖大閘蟹。


(文字輯自不同網頁)



          大禹手下大將巴解,相傳中華大地第一個食蟹之英雄。

                  食蟹一條街。

老伴客家人,好鍾意食蟹及海產,有蟹食,開心到見牙唔見眼。


揀選蟹,當然由當地人揀啦。


    朋友講,其實仲未到時候,我地應該係十月尾才去食,先至夠斤兩及夠好味。

          未食蟹,先遊花園,一入門口,見一小販正準備開檔。

 鄧爺子一句讓少部份人富起來,怎料,竟是大部份人富起來,公園旁的富人別 “野"區。

    俾我就唔會住咯,咁鬼靜,又古老,又陰深。(老鬼係憎人富貴嫌人貧的典形)

                   聽講話好貴喎。

 
               公園有遊船供遊客泛舟。

巴解公園內的蟹童石像。

                    陽澄湖畔。


巴解公園入門。

             賣土產小販,生意不多,得個坐字。

這位大哥就唔同咯,被人圍“購”。你地估佢賣乜呢?

叮噹糖,用一枝鑿及把槌噹噹下, 香港已前有嘅,如今可能絕跡咗。嘩,做到手唔停,發咯。

溫馨提示, 西瓜與蟹,唔識莫買, 到大陸旅遊, 三九唔識七, 又鄉音無改, 唔好亂咁去幫趁景點商戶, 好容易一斤得四兩咋, 呢次,我的舊伙計都特登帶個大隻佬及江湖行大哥去叫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