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 中國經濟距離美國還有多遠?
中華崛起,美利堅衰落,似乎上這兩年甚囂塵上的一種民族情緒;沉睡百年的巨龍終於要一飛沖天,重回世界之巔,想想就讓人激動。
不過,實事求是的講:
新世紀的20年,美國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衰落;相反,利用互聯網和金融產業的優勢,反而把歐洲和日本甩開了距離,說是小復興都不會過。
要知道,在1980、1990年代,日德法在製造業、歐洲在通信產業壓過了美國。美利堅的衰落,在世界範圍內,只是相對中國一家而言,全球別無分店;中國在中共建政後奮70年之力,振工業而通海貿,吞製造而亡諸亞,強競爭而制海外,執全產業鏈而鞭笞全球,威壓日韓。
中國在新世紀的20年,經濟崛起之快,工業發展之盛,前所未有,光芒萬丈,這種光芒太過耀眼,以至於讓人忽視了美國的成就。中國經濟距離美國還有多遠?
到目前,不同人有不同意見,各說各理,並沒有一個數據,一個邏輯講明白中國距離美國到底還有多遠,是一萬公里?還是一公里?
人們知道,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的生產力水準,主要由人均資本、人均能源和原材料、人均科技和知識、人均勞動時間以及人均教育儲備五個要素組成。
今天,試著從生產力各個要素的數據對比,歸納一下中美的差距,姑妄言之,姑且聽之。
中國經濟距離美國到底還有多遠?就以五個要素來分析、探討一下,
中美之間的五勝五敗。
一
人均資本和生產效率:美勝有錢,中勝勤勞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7年,中美的…
人均(投資)資本分別為:0.32萬美元、1.26萬美元;
人均(GDP)產值分別為:0.88萬美元、5.99萬美元。
按:這裏的資本投入,包括資金、設備、購買的專利、技術等投入。
由這兩組數據,可以得出:
每投資1美元,一個中國人的產出是2.75美元;
每投資1美元,一個美國人的產出是4.75美元。
這說明,單個中國人的生產效率是美國人的57.9%;當然,中國的生產效率低,絕不是中國人不勤勞、不聰明。
因為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2018年:
中國人平均每天勞動9.2小時;
美國人每天勞動6.8小時;
中國人勞動時長是美國人的1.35倍。
如果把中國勤勞的因素去除,單個中國人的生產效率就只有是美國人的43.9%,不到一半。這個數據也有效的駁斥了所謂的中國人勞動效率低,只有美國的1/12,甚至7.4%等等互聯網上的謬言;說這些的人,把中美的人均GDP除以勞動時長,兩相一比,就覺得OK了。
他們忘了:不提投資規模的產出,都是耍流氓;這就像老闆給你一條生產線,硬是要完成4條生產線的規模,即使是強悍的996中國人,現實上也做不到呀。
至於為何中國人勞動時間更長,生產效率只有美國的57.9%?
那是因為美國的人均科技和知識水準,產業先發優勢、意識和文化優勢市場(基督教/自由市場經濟/英語系國家)等這些要素無法量化,也無法計入到成本和產出的系統中,但確實又對最終的產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美國的能源和礦藏儲量豐富,成本低,也起到了提高生產力的作用。
如果去除勞動時間的影響,美國科技、知識以及能源礦藏等要素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達到了56.1%(相比中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可不是吹的。
二
人均科技和知識:美勝基礎,中勝應用
還是世界銀行等數據:
2017年…
中國人均科技研發投入183美元,
美國人均投入1,697美元;
中國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少的可憐。
研發效果呢?2016年,中美每萬人擁有的高端學術科技論文(包括電腦、數學、生物、醫學...) 的數目分別為3篇、12篇,中國為美國的25%,也就是說,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顯然不如美國甚多;不過從研發投入/產出的效率上,中國就高多了,是美國的2.5倍。
這一點在應用科技上,體現的更為明顯,在只有美國研發投入十分之一的情況下,中國每萬人擁有的全球性專利10件,美國只有8.6件。
當然,這和中國製造業稱霸世界,製造出數以億計的商品有關,美國製造業空心化,自然沒有那麼多商品專利要申請。但這也反映出,在知識和科技方面,即使從人均水準上看,中國強在應用科技,美國勝在基礎科技。
三
人均能源和礦藏:美勝能源,中勝礦藏
能源和礦藏是工業商品的原材料和驅動力,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均能源和礦藏比其他國家更豐富,她就能以更便宜成本的製造出商品,讓商品更具價格競爭力,佔領更多市場;使商品利潤更多,產值更多。
那麼中美的人均能源和礦藏數據怎麼樣呢?
2017年…
中國人均能源產量是8.40億千焦;
美國人均能源產量是28.76億千焦。
中國是美國的29.2%;美國在能源豐裕度方面更勝一籌,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價格也普遍比中國更便宜。
按:能源產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核電、水電等能源換算為熱量計算。
美國能源成本的低廉,就導致每創造100美元GDP…
中國要消耗6.69美元能源;
美國僅為5.41美元能源。
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為中國的1.24倍。
2016年…
中國人均鐵礦儲量15噸;
美國為9.21噸,中國是美國的1.6倍。
鐵是工業的主糧,而在這方面,中國相比美國,勝一場。
2016年…
中國人均磷礦儲量2.52噸;
美國為3.23噸。
中國是美國的78%。
在鉀鹽礦人均儲量方面,中國又大於美國;磷礦是生產磷肥的原料。
鉀鹽礦是製造鉀費的原料,磷肥、鉀肥是支撐農業的重要基礎,而在這方面,中美互有千秋。
四
人均教育和儲備:美勝高等,中勝普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始終是一國經濟的最核心推動力,先發優勢也好,礦產資源豐富也罷,這個世界,最有創造力的始終是人。
2014年…
中國人均教育投入308美元;
美國人均教育投入2,695美元
中國僅為的11.4%,相當少。
中國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是4.1%,第一次達到4.0%以上水準,這個水準不僅比北美和歐洲低;也比人均GDP同檔位的墨西哥(5.3%)、巴西(6.0%)低,甚至比撒哈拉以南非洲低(5.0%)。
很有意思的是,號稱重視教育的儒家圈,公共教育占GDP比例普遍低於世界水準,只比南亞和西亞略強,2014年日本公共教育占GDP比例為3.6%,韓國連具體的數據都沒。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中國財政收入占GDP比例低(相比美國),所以公共教育支出少;
有人說是中國基礎教育支出比例不低,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
有人說儒家文化圈國家家庭承擔了更多教育費用,所以導致內卷嚴重,為了教育不惜血本,生育率急劇下降,多了養不起呀。
無論原因到底如何,中國在教育上投入不足是事實,特別是高等教育。
2015年…
中國高等教育入學率(中學畢業後繼續深造5年的)為43.4%,
美國高等教育入學率是85.8%。
中國約等於美國的一半。
五
長期博弈:美勝分工聯盟,中勝最大市場
由以上五個要素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知道,除了勞動時長外,中國在人均資本、人均能源、人均科技、人均教育儲備等四個方面均落後於美國,人均生產力的趕超之路漫長而悠遠。
中華人士也希望,有一天人們看中國人,不僅是勤勞勇敢,更睿智創新。
到今天,中國的個人生產效率已經達到了美國的近6成,中國的人均全球型專利達到了美國的1.16倍,研發投入/產出效率是美國的2.5倍,中國強在已有科技的應用和商品化效率。
而美國依靠強大的人均基礎科學、雄厚的人均資本以及夯實的教育儲備,依然具備極強的競爭力。
所謂,缺什麼補什麼,隨著中國廉價勞動紅利的結束,隨著中國年青人越來月不能接受996,我們必須增強基礎科學的突破,必須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必須提高資本的利用率,才有可能追上美國。
中華崛起,美利堅衰落,是一個長跑,拼的是內力,除了以上因素外,美利堅有強大的全球分工聯盟以及基於意識形態優勢的市場(英語系、基督教、自由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有全產業鏈製造以及最大單體本土市場。兩大國家,決戰未來20年,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不過中國是有諸葛亮的國度,可以借來東風。未來,不一定是東風壓倒西風。最後中華人傳統勤奮、勇於犧牲應是中華復興的重要因素。
中美的差異是人口結構的差異,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農民居多,勞動力素質大大的不如同時期的美國人,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不斷更新,差距會縮小,其實現代製造業你去看看那些現代化的企業,有啥差距,如果差距很大,中國製造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還有,用一個十四億人口和一個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比“人均",用一個發展了百年的經濟強國比四十年發展的“成就”,還是需要空間、時間。
對上面的補充,還有一些環節要注意
一、今天,美國金融業占GDP50%,製造業只占12%,中國製造業高占40%, 一 美元在單位個人身上的產出, 中國應該是1.1,美國是0.57。
二、資源只是潛在的優勢,不開發等於零,俄羅斯、巴西資源人均比美國要高 的多,也沒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日本資源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不妨礙 日本成為發達國家。
三、科技投入是針對科研人員而言,用國民總數來計算是耍流氓。中國現在的科技投入量是美國的60%,每年以12%的速度在遞增,五年後與美國基本 持平。中國現在對需要攻克的專案都以二倍於美國的資金在傾斜。
四、中國在校大學生有5,000萬,每年有420萬理工科畢業生。美國在校生1,500 萬,每年有45萬理工科畢業生,其中55%是國際生。美國頂尖大學的理工科畢業生近十年都去了華爾街拿百萬年薪,科技工程領域基本沒有新的頂尖理工科畢業生加入。
輯整及轉自互聯網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