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

雪萊有一句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立冬了!


立冬



立冬了

每年陽歷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冬之始也。這是象徵冬季來臨的節氣。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之後,便是正式入冬了。歷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今年11月7日13時38分,立冬。氣象學上將“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低於10℃”,作為冬季開始的標準。根據這一標準,北半球北方大部分地區在立冬之前就已經入冬了,而南方許多地區仍處於秋季,真正的冬天會在約20天後來臨。

立冬之後,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冷正式降臨,北方部分地區的初雪常在此時降臨,強冷空氣來臨時,中華大地的江南地區甚至也會降雪。立冬時節,草木凋零,讓人很快就有了冬天的感覺,此時太陽直射點南移,北方獲得的能量會越來越少,天氣會越來越冷。在過去的時候,因為物資匱乏,所以熬過冬天的嚴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立冬:水始冰 地始凍

立冬就是由水到冰,由三點(氵)到兩點(冫),讓世間簡單一點。

按照《禮記》的描述:“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節氣,中華人們對其懷有格外的禮敬之心。天子需要前呼後擁地恭迎每個季節的來臨,迎春於東郊,迎夏於南郊,迎秋於西郊,迎冬於北郊。可見,在古人眼中,春夏秋冬是從不同方位入境的。冬,自北而來。

立冬:添冬裝 道珍重

古時候,立冬算是一個更換冬裝的“寒衣節”,有的皇帝會在立冬日“賜襖” “賜帽”。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

根據明、清時期歲時習俗的記載,一進農曆十月,京城裏家家戶戶必“添火”。“京師居人例於十月初一日添設煤火,二月初一撤火。”與現在北京的供暖期時長相近,但開始“添火”的時間總體上比現在要早,與清代氣候相對寒冷有關。添火日就是所謂的“寒衣節”。

人們開始享受煤火帶來的溫暖之際,也要同時給逝去的親人“捎去”幾件保暖的新衣裳。

立冬:北方人吃餃子 補嘴空, 老廣們, 按記憶是煲糯米飯。

解決溫,還要解決飽,這也是一個暢快“補冬”的時節,正所謂“立冬補嘴空”。剛辛苦地忙活完一年的農事,確實該好好地以吃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如修行 守安寧

冬天,應是一個安閒的季節,冬季的表像是冷峻而寡淡,本質卻是平和與安寧。上蒼賜予我們這樣一個季節,希望我們能夠有這樣一段看似“無為”的時間去守持寧靜、清修心體。

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四季如春的地方很少,長夏無冬的地方不多。雖然我們常以“春秋”來形容歲月,但春秋往往是最倉促短暫的季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這個時節,秋收的糧食都已經晾曬完畢,儲藏起來。動物也開始躲入洞穴之中準備冬眠。人在這個時節也開始穿上厚厚的冬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此時天地陰陽不交,陽氣不能到達地上,人的精力受到大幅度的限制。而且,因為天寒地凍,所以做事往往要耗費更多的氣力。這時候,把身心收斂起來,遵從天地萬物的指令。生活上不要有太大的調整或者變動。

過冬似乎是一場修行,嚴寒的歲月,不必豔花翠葉,無須物化的美。靜觀冬日冰雪亦是美景良辰。漫長的冬季,寂靜了,也清閒了,是否就是造就學問的好季節。“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既然寒冷的日子自古以來註定是歲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來之, 且安心之, 無須要“不樂”和“鮮歡”呢?

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記錄了魯國的歷史,書的名字只有春秋,沒有冬夏。

因為冬天和夏天,一個太冷,一個太熱,人們要麼是在熬夏,要麼是在窩冬,活動很少,沒什麼事情可以記錄,所以史書以《春秋》為名,冬夏隱去。

古人還認為:立冬時節,天地閉,小人隱,君子退場,小人登場,所以這時候,要“儉德避難”,低調行事,不能太招搖。


本市明麗公園的小湖已經結了薄冰。


詩 · 立冬

《立冬》

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即事二首》
(其一)
宋·仇遠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其二)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立冬》(其一)
元·陸文圭
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裏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唸完詩後繼續談立冬的其他

天低雲暗, 樹枯花殘兼葉落,冬天真的來了。

地寒心暖

《詩經》“我有旨蓄,亦以禦冬”,人們備好吃的用的,把家裏弄得暖暖的,來抵禦冬天的嚴寒。冬季養生格外注意的一點,就是禦寒,在這冬天,北方人們往往喜歡喝羊湯、吃羊肉,通過攝入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來為身體積蓄能量。而且,冬天的火鍋特別受歡迎,既可以享受到美味的羊肉,還能在辣椒的刺激下出一身汗,確實是冬季必備的佳品。當然,除了身子暖之外,更重要的是心要暖。南方粵人多在冬天食糯米飯、炆羊肉、打邊爐, 其理一也。

水寒心簡

立冬有三候: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後, 天氣漸漸寒冷之後,水已經能結成冰, 古人常說:“玉潔冰清”“冰肌玉骨”,以此來象徵清潔和純淨。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顏色太多容易讓人眼花繚亂。冰永遠晶瑩透亮,沒有一點雜質,也是在提醒人們,我們可以活得像冰一樣清透,簡簡單單,不用去造作什麼, 讓心靈得到一份自由和安寧。二候土地也開始凍結, 也是讓土壤休息的時候,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養生

飲食方面,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重要的節氣。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可適當吃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眾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里美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不過須要注意的是,地分南北, 土有西北,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 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可以適當熱補或溫補;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調節養生方面, 冬天天寒地凍,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起居應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衣著不足夠、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進行八段錦及太極拳等運動,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 不宜劇烈及太著氣力。





再送一首歌

大約在冬季 作詞:齊秦
作曲:齊秦 編曲:鮑比達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
請將眼角的淚拭去,
漫漫長夜裡, 未來日子裡,
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 前方的路雖然太淒迷, 請在笑容裡為我祝福,
雖然迎著風, 雖然下著雨,
我在風雨之中念著你, 沒有你的日子裡, 我會更加珍惜自己,
沒有我的歲月裡, 你要保重你自己,
你問我何時歸故里, 我也輕聲地問自己,
不是在此時, 不知在何時,
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不是在此時 不知在何時,
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今年立冬結語: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去冬來春又至,不如留待到明年。

老安一生人就是如此, 做什麼、學什麼、幹什麼都跌入這首詩中, 無奈!

立冬冇耐又過年,
人生苦短恨綿綿,
少時不知惜光陰,
老來先知好唔掂。

願年青人惜光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