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分至,萬物四季,秋風物語。古人云:“風清露冷秋期半,日光夜色兩均長。”古語又云:“秋分,晝夜均,寒暑平。”秋水般明淨的風暈染了季節的眉梢。一半涼爽,一半溫暖,讓秋分顯得格外溫柔。秋分節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是一個預示著新開始的季節,也是一個思考的季節,是一個和平、寧靜、金色的時節。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轉眼間,迎來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風景宜人、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稻肥蟹健,這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好節氣,涼風拂面、吹走怠倦。
節氣由來
節氣是中華民族古智賢通過觀察太陽週期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節氣。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秋分(英文名:Autumnal Equinox),秋分古時被稱為“祭月節”,是二十四節氣第十六個節氣,是秋季第四個節氣。在每年的西曆9月23日前後,農業上正是“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時節。秋分之日,太陽黃經180度,直射赤道,晝夜平分。日照發生變化,太陽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南北半球在這一天,各地晝夜等長,直射地球赤道。 秋分,“分”即為“平分”,就是平分秋季的意思,“半”的意思。從此時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轉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如果正處在北極或南極點,則能見到太陽在地平線處完美“轉圈”的奇景。
秋分這一天,有晝夜平分的意思,晝與夜、寒與暑、陰與陽,都是平分的,處於均衡狀態,秋分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後,從此開始,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秋夜漸涼情漸長,天氣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涼。
據史書記載,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日子是在每年的西曆9月23日前後。秋分和春分均是中國古代最早確立的節氣。也曾是中國傳統的祭月節,早在周朝就秋分祭月。漢代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天氣會逐漸的轉涼,夜晚的溫差更是逐漸拉大。在農業上要做好預防初霜凍防寒露風和防洪。
節氣物候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物候,古代把秋分分為三候,即:
一候雷始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
三候水始涸。
從秋分起,五天為一候,秋分的三候變化,是自然的漸變過程,也是自然的氣象標誌。
從秋分起,大雁開始南飛,候鳥開始遷徙。
物候現象
古人認為秋分這天雷始收聲。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而不再打雷了,呼應半年前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從鳴響的震驚,回歸收聲的安靜,節氣裏的物候有來自去。
五天之後,蟄蟲坯戶。坯字是細土的意思,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人,準備冬眠,這一蟄伏,就要等到來年驚蟄雷動,才又會破土而出。
再過五天,候水始涸。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到了秋分,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東北地區見霜已不足為奇。在南方,則是“秋風起, 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正是賞菊品蟹好時節。
氣候特點
秋分以後,隨著太陽位置南移,夜長晝短,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減少。秋分到了,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常言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到了此節氣,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開始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雨會帶走地面的熱量,降低地表氣溫,因此,秋分後天氣會逐漸的轉涼,夜晚的溫差更是逐漸拉大。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威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晴空萬里,秋高氣爽。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
農事活動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農民古語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中國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準備油菜播種。秋分正是收穫的大好時機。
秋分時節的連綿陰雨也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 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
可是秋分之日下雨基本都是好兆頭,民間有“雨打秋分頭,來年必定收”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秋分這一天下雨,來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民間也有“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的說法,說的是秋分時節下雨比晴天更好,預示著來年會是豐收的一年。
還有“秋分有雨來年豐”的說法,意思是如果秋分這一天下雨,第二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關於秋分下雨好還是天晴好,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說法。神州大部分地區都認為秋分當天下雨可能預示著來年是豐年。根據一些古人的諺語,如果秋分當天是晴天,就可能預示著來年容易出現乾旱的天氣,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在傳統文化和農業實踐中,秋分作為重要的節氣,與降雨和農業收成有密切關係。中華農民通過觀察天氣變化和自然現象來預測未來的氣候和農業狀況,這些說法體現了農民對自然和農業的關注與祈願。
秋分時節,由於冷空氣的入侵,溫度驟降,當氣溫在短時間內下降到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以下時,容易出現農作物遭受凍害的現象。所以到秋分之時,農業要做好預防初霜凍,預防寒露風的工作,秋分前後,是晚稻抽穗揚花期,此期間最怕秋季低溫來臨,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以上小於或等於23℃時,對雜交晚稻抽穗揚花很不利,稱為“秋季低溫”;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以上小於或等於 20℃時,對晚稻抽穗揚花很不利,稱為“寒露風”。
秋分前後北方已有較強冷空氣侵入,而颱風和熱帶氣旋也會不示弱,兩者結合,有可能產生暴雨和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應注意防範。
節氣風俗
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是個美好的節氣,天氣微涼舒適,宜活動,民間自然就多了許多秋分習俗。如豎雞蛋、秋祭月、吃秋菜、添秋衣、品秋蟹、送秋牛、粘雀子嘴等。2018 年國務院同意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華民間秋分習俗有:
1、吃秋菜:秋菜指的就是莧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 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2、豎蛋: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中國許多地方都會進行“豎蛋”試驗。這個習俗歷史悠久,意在慶祝秋天的到來。
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3、送秋牛:秋天到來的時候,以前,民間有送秋牛的習俗。所謂“秋牛”,就是一張印著全國農曆節氣和耕牛圖案的紅紙,稱為“秋牛圖”。通常由農民在紅紙或黃紙上印上耕作的圖案,然後唱著歌曲將紙送到千家萬戶,以感謝他們的辛勤耕耘。在秋分這天,能言擅唱的人挨家挨戶送秋牛圖,每到一家就說一些應景的吉祥話討賞錢,這種活動也被稱為“說秋”。
4、粘雀子嘴:秋分這天,農民都按習俗每家都會煮好湯圓,然後把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竹簽串起來,放在田邊地坎上,名曰粘雀子嘴,以防麻雀破壞莊稼。這個習俗也是慶祝豐收的一種方式。
秋分的農民諺語
秋分秋分,晝夜平分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見麥苗,寒露麥針倒。
勿過急,勿過遲,秋分種麥正適宜。
秋分麥粒圓溜溜,寒露麥粒一道溝。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後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後十天不晚。
秋分種高山,寒露種平川,迎霜種的夾河灘。
淤種秋分,沙種寒。
秋分到寒露,種麥不延誤。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麥。
放風箏
秋分期間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 風箏類別多款多式,多姿多采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此時天朗氣清,旭日暢風,在這收穫的季節,讓風箏帶隨人們的思念、願望、願景、希望放上天上,灑脫開朗……
秋分祭月
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秋分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在這平分秋色的日子,願人間生活恰如其分,人人不負韶華不負秋!願每一個人的內心恰如山間清風,雲中暖陽,愜意又明朗!
節氣養生
“一場秋雨一場寒。”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中醫學認為,秋分之時,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閉藏轉變,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皆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養精蓄銳,為嚴寒的來臨作準備。
秋分正是秋三月的中間時節,是陰陽之氣較為平均的季節,氣溫下來,寒氣上來,但地表的熱氣尚未散盡,所以要早睡早起。
秋分一過,氣溫逐漸低走,加上時不時的一場寒雨,陰氣逐漸茂盛,這一時期要特別注意防止“寒氣”進入體內。一旦沾上“寒氣”,感冒等流行病也進入高發期。尤其是晚上,晝夜溫差很大,要特別注意添加衣服,減少戶外逗留時間。
秋分時節,保健飲食上要注意預防秋燥。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這一時期,要多食用蘿蔔,少吃辛辣的食物,可以減少天氣帶來的寒氣,使身體保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除此之外,小米、芝麻、核桃、糯米、乳品、梨、蘋果,都是適合這個時節食用的粗糧果蔬。
秋分時候,陰陽之氣由夏外散轉為秋收藏,人體的氣血也是一樣。秋分養生要注意防止涼燥、溫潤飲食。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適當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
秋分前後,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這個時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涼和燥,秋分過後,腸道傳染病、瘧疾、胃病、哮喘等很容易復發,老年人和小孩是發病較高人群,要做好日常防護。
尤其是老年人會出現一些不適,比如咽癢、咽痛、咳嗽、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這些症狀在中醫上就稱為秋燥病。肺為嬌臟,秋天一來,首先疾病最多對人體襲擊的就是肺。肺又和大腸是相表裏的,根據中醫的理論,肺主皮毛,所以人們出現的呼吸系統疾病,還有皮膚表面的不適,以及胃腸道不適的症狀,都跟秋燥有關。
中醫建議,食用一些養陰清肺的食物,起到溫潤的作用,如荸薺、百合、蓮藕等;還要食用一些潤腸通便、富含油脂的堅果,比如芝麻等,保護肺臟和腸道,應對秋燥。”
秋季的肅殺之氣,尤要注重護養情緒,保持內心平靜,找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或正道的功法鍛煉,可減緩排解憂鬱和易怒等不良情緒。
秋分時節養生
入秋時候,陰陽之氣由夏外散轉為秋收藏,人體的氣血也是一樣。
入秋脾胃虛弱的人群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以防著涼而引發胃痛、胃脹、腹瀉、腹痛,也可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運用藥膳補瀉作用調和脾胃。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後,氣溫驟降,乾燥的天氣,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出現鼻咽幹癢、皮膚乾燥、腹瀉等問題。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要防止涼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秋分時節飲食應以溫潤為主,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的食物,如秋梨、蘿蔔、百合、銀耳、蜂蜜等,可起到潤燥的效果。
“春捂秋凍”,秋分後,天氣漸涼,胃腸道也變得敏感起來,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適當增添衣物,但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以免影響人體抗寒能力,特別是兒童、老人,體質比較弱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早晚應多穿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
入秋,保健養生,三個地方“凍不得”。
頭“凍不得”
秋分天氣轉涼,常常會引起頭痛等症狀。所以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要尤為注意,外出可以準備一頂帽子,洗頭時用水也可以比平時熱一點。
肚臍“凍不得”
在中醫理論,肚臍被稱為神厥穴,對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來說,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所以秋分來臨,可以採取肚臍熱敷的方式,驅寒助陽。
腹部保暖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後,氣候漸涼,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脾胃功能較差的人群,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平時,在飲食中加入一些,有養脾健胃功效的食材,如鐵棍山藥、紅薯、玉米、南瓜等。
腳“凍不得”
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足部寒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所以秋分來臨,睡前可以開始泡腳啦!既緩解一天的疲乏,又能溫暖身心。
腳部保暖
腳部保暖,是秋季養生的重點之一。熱水泡腳,既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能改善局部血液迴圈,驅除寒冷、促進代謝,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但要注意防止燙傷皮膚,溫度應以40—50攝氏度,時間以半小時內為宜,同時,飯後不宜馬上泡腳,易影響消化。入睡前效果最佳。
秋分養生原理
秋分作為陰陽交替關鍵節氣“兩分”之一,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日生。對人體影響非常明顯,因此做好秋分養生格外重要
秋天主收,萬物收斂,秋分之後,在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中,到了陽明燥金主氣的時節。
手陽明是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屬燥金,因此養生應以養肺
足陽明是胃,保護腸道健康為主
燥分溫涼
燥,作為秋的主旋律,又有溫燥和涼燥之分;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
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秋分後,“秋凍”怎麼穿衣
俗話說“春捂秋凍”,中醫理論,“秋凍”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
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
秋分節氣後建議洋蔥式穿衣法,比如早晚溫差大的時候,要注意衣服一層一層增加,中午溫度高的時候,要注意一層一層減衣服,這樣避免涼風來的時候受涼,,同時也避免,溫度還沒有完全降的時候出汗太多。
秋分詩詞
秋風紅葉,美不勝收,微風送爽的秋夜,碧涼如水,幾分涼意。黃紅葉飄揚,不慌不忙。有一種樂趣,在秋分中沉澱。枯荷殘韻,人間朝暮。有一種留戀,在秋分中搖曳。秋分已至,萬物柔情,大地平分秋色。希望這個秋天醇厚柔潤,淡看風起葉落,靜守歲月無恙。“不與日月爭長短,唯願時光以溫柔。
有一種牽掛,在秋分中蕩漾。月朗星稀,共話桑麻。有一種真情,在秋分中迴旋。皓月千里,吟詩作賦。有一種惦念,在秋分中襲來。
《秋風詞》
李白.唐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晚晴》
杜甫.唐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夜喜賀蘭三見訪》
賈島.唐
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唐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夜雨寄北》
李商隱.唐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晚晴》
李商隱.唐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後,歸飛體更輕。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元稹元稹.唐代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
雲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元稹·唐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
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山居秋暝》
王维王维〔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送僧歸金山寺》
馬戴.唐
金陵山色裏,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雲。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依韻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強至.宋
金氣才分向此朝,天清林葉擬辭條。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來醞蟻消。
候早初逢旬甫浹,月圓前距望非遙。
如今晝夜均長短,占錄無勞史姓譙。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劉攽.宋
秋分當月半,望魄複宵中。
難得良辰並,仍將吉戊同。
高樓連蔔夜,濁酒任治聾。
注想乘槎客,何如擊壤翁。
《次韻子我秋分一首》
劉一止·宋
山中秋已半,蓬蓽晏方開。
不聽夜蟲話,焉知節物來。
紫珠猶臥穗,青蕊未浮杯。
欲射系書雁,非關烹不才。
《點絳唇》
謝逸,宋
九日登高,倚樓人在秋空半。汝江如練。碧影涵雲巘。
醉看茱萸,定是明年健。清尊滿。菊花黄淺。偏入陶潜眼。
《秋分後頓淒冷有感》
陸遊.宋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
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
況我老當逝,且複小彷徉。
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
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
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
《秋分日憶用濟》
紫靜儀.清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
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秋意漸濃,情深意長。讓秋風拂去煩惱,神清氣爽;讓秋雨滋潤心靈,快樂開懷;讓秋葉散開思念,情濃誼厚。
秋分已至,萬物柔情,大地平分秋色。秋天醇厚柔潤,淡看風起葉落,靜守歲月無恙。“不與日月爭長短,唯願時光以溫柔。”
願今個秋分時節:
心懷愜意,儲存溫暖,恬淡悠然。
心安與康健平分秋色,快樂如意!
希冀與懷念平分秋色,歲月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