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多前在上海工作, 有些時候對業務茫無頭緒, 有些時候心情不佳, 就會走到這裡逛一逛,在某㗎啡館飲杯不似㗎啡的㗎啡。
十年多後, 有機會來滬江, 無論如何都要走來看一看。
|
此路之石牌坊。 |
|
在出地鐵站後, 就是要經過這些陋街了。 |
|
1920年, 轉眼近百年。 |
|
百姓。 |
|
一生傳奇的女作家…丁玲。 |
|
我的偶像, 八十後可能不知道他是誰。 |
|
這cafe就是老鬼的蛇竇之一。 |
|
此路是拍攝模特兒的勝地。 |
|
這些樓才是值得保育, 並不是利得街那些唐樓。 |
|
這短短的街道,幢幢都有歷史的。 |
|
生意真的淡薄, 只有四字…守株待免。 |
|
很懷疑一天可以賣出多少斤茶? |
|
想想當年,這街道會多美? |
|
里弄, 里弄? |
|
這位帥哥是誰? 上海灘另一主角? |
|
想當年, 中華真係好多精英。 |
|
你猜我是誰? |
|
民國(其實係辛亥革命後)最大的貪官孔某的住宅。 |
|
儂本多情, 何惜明月照溝渠, 看錯負心人了, 只好痴痴地等吧! |
|
儂這麼晚才來? 阿妹想死了你了! |
|
近代文壇傳奇女作家,丁玲, 聽說太祖曾經追求過她…??? |
|
魯迅的日本朋友, 書店老闆, 內山完造……其實老鬼一向都懷疑, 此君其實是東洋間諜。 |
|
趁青春留倩影。 |
|
咁, 點解世上亂紛紛? |
|
我再問一問你,你是否真的愛我? |
|
富貴如浮雲, 幾十年前,這是某紳商名流及名人之豪宅, 啍啍, 如今只是殘破剥落的大雜院。 |
|
少年及青年時候, 曾經粉絲過這位先生, 不過, 成熟後, 發覺此人不也一樣裏外不一, 尤其閱讀過他親哥哥的文章後, 更對這人………。 |
|
我很懷疑决定這樣放置魯迅先生如此這般,讓煩人們每天不斷打擾他的人是否跟他有仇。魯迅生前最怕阿Q及孔乙己等劣等華人,如今郤讓這麼多俗人煩他………??? |
|
文藝不文藝,文化不文化,關我屁事, 我只關心怎面對日益上漲的生活費用。 |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上海虹口的一條小街,位於虹口區東江灣路一百四十號,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地鐵明珠線,動靜相間一里有餘。街短而窄,卻蜿蜒蛇行,曲徑道幽。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小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多世紀來,上海走過了從開埠時期的沙船漁村到三十年代的十裏洋場直至形成今日東方大都市的滄桑歷程,多倫路及其周邊地區從一個側面集中地展示了這個歷程印跡和文化縮影,真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其間民國時期的魯迅、茅盾、郭沫若、蘇雪林、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啡咖啡館(遺址)、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范(光陵)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從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雲裏、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名人故居、海上舊裏,積澱成今天多倫路上濃厚的文化氣息,使人流連忘返。
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似乎還能聆聽到這裏曾經激蕩文壇的震耳驚雷;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仿佛還能感受到這裏曾經強勁跳動的“民族魂”脈搏;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依稀還能呼吸到這裏厚積薄發的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沁人氣息;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一定還能領略到百年上海灘演繹的民俗風情。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一定能見前所之未見,聞前所之未聞,思前所之未思,獲前所之未獲。文博街市、休閒社區,勾畫出明天多倫路上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上文字輯自互聯網)
老電影咖啡館
老電影咖啡館是老鬼那時候蛇王的地方,她是多倫路上非常有名的Café,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內,店裏吱吱作響的木質的地板及樓梯,昏暗的燈光,地板,處處透露出徐訏及張愛玲時代的“老上海感覺”,喜歡懷舊的你,不妨靜靜地,到這裏品一杯不怎麼咖啡的咖啡,看看藍蘋第一個丈夫英俊的照片,想一想歷史的詭異。
轉貼文/作者:徐一化
(關於多倫路,網上很多介紹,包括文字及圖片,都比老鬼的好,好很多,所以,把一篇較有趣的轉為正體字,以供不讀簡體字的朋友看看>)
羊年初秋,懷著對中國文化名人深深的敬意,記者來到了上海著名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就位於現在的魯迅公園附近。據一位老上海向記者介紹,虹口區四川北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成的幾條大馬路之一,而它的分支馬路,呈“L”狀的多倫路,則曾經是中國近代文學的重要據點。小街曲折幽靜,櫛比鱗次,街邊小樓風格各異。別小看了這條不顯眼的小街,這裏至今依舊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氛圍。
石雕街門十分氣派,上面石刻的“海上舊裏”、“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從大門進去,走幾步路便可看到一條名為“景雲裏”的弄堂口,這裏曾居住過魯迅、瞿秋白、陳望道、茅盾、郭沫若、馮雪峰、葉聖陶等一群左聯作家。而位於201弄2號的左聯會址紀念館,則曾是中國文化界藏龍臥虎之地。
長約五六十米的文化名人石刻浮雕牆展現在我們面前,上面用繪畫的形式,記載著魯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葉聖陶等人的文化活動軌跡。歷史不會忘記,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許多彪炳史冊的文壇名流,如魯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葉聖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均聚居在這條長僅550米的小街上。據說,巴金的《滅亡》,丁玲的《夢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說《幻滅》,葉聖陶主編的《小說月報》,均是在這裏撰寫編輯的。
往前走,便看到了左聯紀念館。它建於1920年,是一棟仿英國安妮女皇復興式樣的小樓,表現為維多利亞時代後期(1837~1901年)安妮女王復興風格。該宅坐北朝南假三層,磚木結構,是典型的西式花園住宅。這類外廊式建築是上海開埠至20世紀初,最先引入滬埠的一種西洋建築。其特徵是注重裝飾,追求色彩與材料的效果,展現的是紅磚清水牆的建築風格。
再往前行,拐彎處是一座四層樓高的鐘樓“夕拾鐘樓”。夕拾鐘樓,取自魯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鐘樓頂端所置機器人為上海交通大學高新技術產品。其古鐘為青銅冶鑄。整幢鐘樓用花崗石砌成。鐘樓上的機器人同時具有電腦語音系統功能,能說話、會唱歌,電腦語音系統可以準確報時,並能簡略地向遊人介紹上海近代歷史演變的典故。在這裏,傳統的建築與現代的科技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真讓人讚歎不已。
如果說,魯迅等文學巨匠們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歷史地位,那麼,而名聞遐邇的咖啡館(遺址)、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則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孔(祥熙)公館就是這類建築的代表。它位於多倫路145號,約建於1920年,具有濃厚伊斯蘭情調,西班牙風格。記者看到,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正門入口及弧形外牆的窗框間,均有帶馬蹄形連續拱的圖案,圖案中沒有人和動物造型,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圖案讓人驚奇。室內外牆面使用的是釉面牆磚,屋頂有兩座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圓頂。這是孔祥熙在上海的四處舊居之一,另三處在分別在上海的東平路、虹橋路和永嘉路。
置身於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映入眼簾的是牆面斑駁的老式居民樓,紅磚、青磚的復古小洋樓,許多具有小資情調的咖啡館和小型民間收藏館林立其中。一位老上海介紹說,多倫路是上海1990年開放後最早規劃的一條文化街。經過努力,這條刻意想恢復歷史場景,卻如攝影棚內佈景般的小馬路,已逐漸增添了不少現實的生活元素與人的味道。多倫路上矗立著各種銅制的文化人物的雕塑,就是明證。
小街“這裏風景獨好”,很適合遊人在這裏拍照留念,難怪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是啊,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大上海,讓這種古雅小街仍保持原貌,彰顯了上海人的胸懷大志。採訪之中,記者感觸頗深:名人故居、上海舊裏,積澱著多倫路上多麼濃厚的文化底蘊;而中國文化的延續,自然少不了曾在這裏生活的文學巨匠們的卓越貢獻。
(作者系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研究所副所長.高級編輯,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