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

強大的中國製造? 尷尬背後的真相是:表像很體面但實際上還只是加工組織能力。


強大的中國製造?   尷尬背後的真相是:大部分還遠沒有真正的技術底氣,他們表像體面但實際只是加工組織能力。

電子黃金十年,中國僅有半只腳邁出了富士康



2009年對中國電子產業來說,是一個特殊的起點,有三件重要的事情發生。

第一件,iPhone發行第3代,智能手機市場的徹底引爆只剩一步之遙;

第二件,金融危機下的全球電子巨頭,開始籌畫擺脫高成本的日韓供應商;

第三件,國務院主導的中國電子產業振興計畫出臺,電子產業迎來政策的歷史拐點。

三個歷史機遇的精巧共振,讓中國電子製造業迎來了黃金增長的十年,成長為世界消費電子的製造中心,超過70%的智能手機是中國製造,一大批電子零配件企業做大做強,並帶動了眾多手機品牌的爆發和崛起,將紅旗插遍全球。



2008年末,一名富士康女孩在自己檢測的iPhone中留下自拍,火遍全球

產業的崛起也反映在強勁的股價上,十年間電子產業指數上漲幅度高達450%, 是同期大盤漲幅的6倍。這背後是無數大牛股噴湧而出,舜宇光學漲了300倍、瑞聲科技漲了65倍,而漲了9倍的歌爾聲學和立訊精密,還排不太上號。

但從2018年中興和華為相繼被美國制裁後,人們突然發現電子領域仍然有很多核心領域被別人卡脖子,而電子產業鏈的股價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集體腰斬。這難免讓人疑問:黃金十年之後,中國電子產業到底走了多遠?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要溯源到電子產業結構的分野,先找到兩個對標的參照物 :搞組裝的富士康和搞研發的三星。

富士康旗下百萬員工,營收上天,利潤貼地。公司一年的營收大約為1500億美元,相當於蘋果營收的60%,但市值(400億美元)僅相當於蘋果的4%,其根本原因在於產業鏈的弱勢地位:多年以來,富士康淨利潤一直維持在3%上下。

擁有尖端技術的三星則截然不同,三星電子2018年的營收超過2000億美元。看似和富士康算一個量級的,但到利潤上卻形成了碾壓。三星的毛利率高達40%,扣除研發行銷等各項費用後,淨利潤依然高達340億美元,是富士康的8倍以上。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販賣勞動力的富士康始終處於產業鏈的末端,而擁有了技術壁壘的三星即便面臨日韓貿易的糾紛,也不至於被徹底卡住脖子。

要想知道中國電子製造企業富士康邁向三星電子的路,到底走了有多遠,就讓我們從手中的手機開始,一步步看看在手機的聲光電這些大零件裏,中國的製造企業歷經十年跋涉,已經到達何方。

1 攝像頭



為什麼中國生產了世界七成手機攝像頭

卻沒有一個知名的廠家?

如果問現在高端手機最大的賣點是什麼,那毫無疑問就是堪比相機的拍照功能,這背後則是日益昂貴的攝像頭模組,在新的iPhone旗艦機中,攝像頭模組的價格高達73美元,成了比晶片還貴的零件。



巨大的鏡頭模組,已經成為旗艦機的標配

手機攝像頭是一個300億美元的大市場,它90%的價值都高度集中在三個部件:模組、鏡頭和圖像感測器(CMOS)。

1. 攝像頭產業的最上游是圖像感測器(CMOS),這是整個產業鏈最肥也是最大 的一塊蛋糕。市場規模在150億美金的以上,並且有著50%的高利潤率。

2. 中游的鏡頭市場有一定的技術壁壘,毛利最高可達70%,有時比做感測器還賺 錢。市場規模差不多是40-50億美金,比圖像感測器小了許多。

3. 最下游的鏡頭模組組裝,是個雇傭大批的人來封裝鏡頭、晶片等零件的苦力活。雖然市場與鏡頭相當,但利潤率只有鏡頭的1/5而已。

從數據上看中國生產了世界7成的攝像頭,但在攝像頭市場,大家耳熟能詳仍然是德國徠卡、日本索尼等品牌。為何一個中國知名廠家都沒有呢?這需要從產業鏈格局上尋找答案。

模組毫無疑問是中國企業的天下,全球的50多億顆攝像頭模組,中國大陸生產了超過7成。但這是一個資本和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簡單來說,就是功夫再高,也怕土豪,有錢就可以殺進來。

歐菲光2013年才進入攝像頭模組行業,但通過從資本市場募集充足的資金,大量擴產,利用規模效應打得作為行業老炮的臺灣企業潰不成軍。2016年,僅僅進入行業三年歐菲光就在模組數量上就沖到了全球第一。

2017年不屑於相機模組業務1.5%淨利率的索尼,決定集中精力發展圖像感測器(CMOS)。於是尋求出售在華南的模組業務,歐菲光趁機花費2億多美金的鉅資盤下了這塊業務。

但成功的擴產和收購並不能讓歐菲光站穩腳跟,僅僅一年後,大陸的連接器巨頭立訊精密又收購臺灣光寶的相機模組業務殺進了這個市場,並成功打入華為產業鏈,本來就微利的相機模組市場很可能又要迎來一輪新的戰鬥。

這種慘烈的廝殺是由模組行業缺少技術壁壘所決定的,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未來歐菲光們很有可能還要面臨著東南亞、印度地區企業的挑戰。

攝像頭模組領域,群雄逐鹿,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但往上走一步的鏡頭領域,玩家數量就驟然減少。

相比模組,鏡頭是個賺錢的生意。占市場份額三成以上的是中國臺灣企業大立光,它一年營收雖然只有人民幣108.8億,只有歐菲光的1/4,但利潤卻高達人民幣53億,比歐菲光過去5年淨利潤加起來的2倍還多。

不過大陸老牌光學巨頭舜宇目前已經向這一領域發起了衝擊。在2009年之前,舜宇光學僅僅能夠生產低端鏡頭,量也不大。但它在陸續並購了韓國的力量光學和日本的柯尼卡美能達光學儀器,技術實力逐步提升,加之不斷加碼的研發投入,局面開始了扭轉。

近5年的時間裏,舜宇光學在鏡頭領域以年均超過50%的速度快速增長,目前市場份額已經逼近25%。雖然市場份額快速增長,但目前大立光的毛利率依然高出舜宇近30個點,在高端鏡頭領域也是絕對優勢,戰爭還在繼續。

鏡頭的雙雄對決,大陸代表團尚頗有競爭力,而再往上走一層的圖像感測器,情況就比較尷尬了。

圖像感測器,是整個攝像頭的核心所在。賣掉下游模組業務扼守上游的索尼是該領域絕對的霸主,佔據了40%以上的市場,年年都有10億美金以上淨利潤進賬。

索尼持有圖像感測器最多的專利,在高端手機市場獨孤求敗。自iPhone 4s開始,iPhone再也沒有使用過索尼以外的圖像感測器。華為的P30 攝像功能驚豔全球,背後依靠的就是華為和索尼聯合開發的IMX600 系列感測器,華為旗艦mate系列也是定制的索尼感測器。



三星電子推出了ISOCELL圖像感測器系列的最新產品 – 三層ISOCELL Fast 2L3。
手機廠商宣傳的重點:圖像感測器

所以,華為蘋果兩家比照相功能比來比去,但實際上卻是兩塊索尼的CMOS在自家人打自家人。

排在索尼之後的是韓國三星,佔據了20%的市場,也有不少驚豔之作,比如最近發佈的小米CC9 Pro 號稱1億像素,就是靠三星的 ISOCELL Bright HMX 感光晶片實現的。我國企業在該領域缺少話語權,主要代表廠商有格科微、思比科都難等大雅之堂,被A股熱炒的富瀚微還處於門外研發階段。

格科微和思比科都是主打低端市場的 CMOS 感測器,從數量上來講,這兩家尤其是格科微的出貨量都非常大,在量上甚至超過了索尼,一個月就能賣出超過1億片。但由於單價太低,在以銷售金額計算市場的統計圖上,甚至都被歸到“Others”一欄,可見在圖片感測器領域,技術領先帶來的高單價是壓倒性的優勢。

在這個技術壁壘森嚴的領域,中國只拿到了一張船票:成功收購豪威科技。

豪威科技是發明 CMOS 的美國企業,然而面對日韓企業的進攻,節節敗退到行業第三,逐漸不支。中國的財團抓住這個機會,在2016年以19億美元的代價,將豪威科技買下,並在今年出售給了中國的韋爾股份。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了,為什麼中國生產了世界7成的手機攝像頭,卻沒有一個知名的廠家:因為消費者和廠商都不傻,知道鏡頭後面那顆 CMOS 感測器,才是真的決定性因素。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光學領域,歐菲光、邱鈦科技等企業表面上生產了大部分攝像頭,但卻是幹著拼接活,淨利率也比富士康高不了多少,因此也沒能像索尼、徠卡這樣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品牌認知。

可以說,在浩浩蕩蕩的攝像頭大戰中,大陸表面上左手收購日本資產,右手擊垮臺灣對手。表面上稱霸攝像頭市場,但真正走出富士康類的企業,也不過舜宇光學一家而已。

2 面板



做了世界一半的螢幕

才知道諾貝爾獎的好處

如果說攝像頭是最吸引消費者注意的賣點,那螢幕則是最重要,消費者使用最久的產品。一塊色彩鮮明、畫面細膩的好螢幕是高端手機最基本通行證。今年的 iPhone 11 Pro 上的螢幕也足足花了六十九美元,是手機上第二貴的零件。

螢幕應用廣泛,除了手機,電視電腦螢幕也少不了它,相關的市場加起來超過2000億美元,比波音+空客賣飛機一年的總收入還多,可以說,螢幕是和大飛機一個級別的支柱型產業。

當然,這個大市場也是分上下游的

1.上游是材料和設備,平均毛利率50%往上走,主要有玻璃基板、發光材料、蒸鍍機等核心材料和設備。

2.下游是終端產品,毛利率一般是15%左右,有時還有往下。主要是蓋板玻璃、顯示面板、觸控面板 三個終端產品。

中國目前主要在下遊終端產品上發力。蓋板玻璃負責保護螢幕,顯示面板負責圖像的顯示,觸控面板負責感應用戶的手指。三者像一個三明治的三層一樣疊起來,共同組成了手機螢幕。

螢幕的三個主要終端產品

在蓋板玻璃和觸控屏這兩個市場,由於門檻不高,基本上就是中國企業內戰,而且利潤越打越低。

蓋板玻璃的龍頭是藍思科技,但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一邊是算半個同行的歐菲光和合力泰不斷加碼,一邊是八杆子打不著的比亞迪和瑞聲科技高調宣佈進入,硬是把藍思科技從上市時候的創業板盈利王,打成了2019年初的虧損企業。

跨界的歐菲光也是有苦難言,作為觸控螢幕老大,觸控屏利潤率也隨著合力泰等對手的進入腰斬,殺進玻璃蓋板和攝像頭模組實屬迫不得已。但跨界帶來的多線作戰也帶來了四面八方的壓力,當2018年產品銷售出現困難時,股價財務雙暴雷。

不過蓋板玻璃和觸控屏行業主要還是愁賺不賺錢的問題,而面板企業則要愁回不回的了本。

在傳統的 LCD 螢幕上,中國大陸從2010年的不到4%的份額,增長到現在的接近40%,光龍頭京東方一家就能占20%的市場。這種增長背後,是京東方天量的資本消耗,從2012年開始,京東方累計投資了近2,000億用於擴充產能,其中有近700億是從股票市場圈錢。不斷的增發攤薄,讓京東方股價上市十餘年都沒能超過上市價格。

天量擴產帶來的產品過剩使 LCD 面板價格一路雪崩,即使拿到了政府的近百億補貼,京東方這8年的淨利潤累計也不過200億,還不到投資額的1/10。當京東方盤算著用價格戰擊敗各路對手時,三星卻實現了在新興的 OLED 螢幕上的卡位賺錢。僅僅2017年一年,三星的面板業務利潤就超過三百億,比京東方趕超十年賺的錢都多。

在中國廠商埋頭擴產的時候,三星預期到輕薄柔性、還能自發光的 OLED 必將是未來趨勢。提前買斷了日本 Canon Tokki 的蒸鍍機,又和大日本印刷簽訂了精細金屬面罩的獨家協議。沒有蒸鍍機和精細金屬面罩這幾個關鍵生產設備,追趕者幾乎沒有辦法單靠燒錢追趕。只能眼睜睜看著三星躺賺 OLED 塊錢,自己卻在 LCD 價格泥潭裏拼殺。

與終端的慘烈廝殺不同的是,面板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多少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基本上是美日企業的樂園。

在中國獨霸的蓋板玻璃行業,用來製作蓋板玻璃的玻璃基板基本上都是美日稱霸。比如藍思科技90%以上的玻璃板材都從康寧處採購的大猩猩玻璃。曾經有人在網上發帖問:“蘋果螢幕玻璃不是美國的嗎?怎麼我看是中國造的啊。”中國實際上只是把控了最後把玻璃板材切割打磨成玻璃片的環節。

至於大陸吊打臺灣的觸控市場,觸控螢幕的三大材料:玻璃基板、PET基材和ITO靶材,玻璃基本的生產主要掌握在美日韓三國手中,基材和靶材,則被日本獨斷。其中的ITO靶材,製造的原料I是我國擁有的關鍵稀土銦,但由於不會加工,高端ITO靶材還是要從Japan Energy、東素、三井礦業等日本公司採購。

顯示面板的上游更是被日本企業壟斷。

在顯示面板製作工藝中,決定品質高低的關鍵的設備蒸鍍機的主要供應商是日本的Canon Tokki。 這個關鍵設備2017年全年產出僅僅出產了7臺設備,其中三星拿下五臺,京東方和LG人手一臺。這直接導致了大陸無法在 OLED 產能上無法迅速追上韓國,而 Cannon Tokki 不過是一家日本300多人的小企業而已。


蒸鍍作為面板的最重要加工環節,另一件核心裝是金屬掩膜板。高等級的掩膜板只有大日本印刷一家生產,三星早早的跟它簽了買斷協議,京東方一直苦等到 2017 年協議到期才順利搶購。OLED 面板非常依賴發光材料,其中毛利率最高(70%)的藍光材料,七成供給來自於日本的石油企業出光新產。

可以說,日本企業雖然在面板下游行業潰敗,但在上游材料和設備,卻是借著我國擴產賺的盆滿缽滿。一大堆隱形冠軍受點小災小病,下游幾百億的大廠就要火燒眉毛。



OLED 材料市場密密麻麻的美日企業

為什麼中國能在面板終端市場逆襲,但上游卻舉步維艱?

原因很簡單,在技術成熟、強調重資產投入的終端市場,誰能用規模效應把價格壓到最低,誰就是勝者。今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電視面板價格同比下滑30%、手機面板同比下滑15%左右,很顯然,這就是赤裸裸的價格戰,任何小規模、高成本的廠商最終都會被掃出戰場。

大陸依靠世界第二大的金融市場和政府補貼,足以發起其他對手都膽寒的大規模投資。比如從 2009 年以來,京東方定增募資高達六百六十七億,政府補貼一百億,然後開啟了每年一條燒掉四十五億美金生產線的強度瘋狂投資。這種如同推土機一般的前進,不是其他幾個東亞對手可以相比。

上游的材料和設備卻不是燒錢+價格戰能解決問題的,需要從最基本的理論出發,一步步試錯、探索最合適的材料和最優的設備。即使燒錢也很難立竿見影,而且還不是看的見的燒錢,還需要在基礎理論上的重大投入。任正非、馬化騰等著名企業家對基礎科學的關注,確實是有的放矢。

近幾十年來,日本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學者數量達到7人,諾貝爾物理學獎達到11人,基礎理論環節的重視,成為強大研發實力最重要的保障。如果有人問諾貝爾獎有什麼實際用處,日本材料上的強勢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

總的來說,中國拿下的面板終端產業是有一定技術和資本門檻,但主要還是靠進口設備+來料加工在討生活。一堆中國大小廠商在淨利率5%以下的行業裏相互傷害,實屬無奈。

3 電池做的了汽車電池



卻沒賺到手機電池的錢

如果說螢幕和鏡頭是最能直接抓消費者眼球的部件,那麼電池就是最影響消費者體驗的部分了,超長待機和“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都是手機電池一直以來的追求。

電池是個規模在三百億美元以上的市場,主要分為上游的消費電芯和下游的電池模組。

1.下游的電池模組是採購電芯後,把電芯和保護板、外殼、配上膠水,貼上商標,做成一個可以即插即用的電池。這個部分毛利率只有10%上下,扣掉費用後,淨利潤常年在3-4%貼地飛行,是個稍有不慎,就要關燈吃面的行業。

2.上游消費電芯行業屬於成熟市場,年出貨約40億支電芯,占了電池市場一半的價值,而且毛利率高達20%-40%,利潤十分豐厚。

四大巨頭壟斷的消費電芯市場

大陸的欣旺達、德賽電池業務主要集中在下遊電池模組這個辛苦活上,原因也簡單,終端電子產品需要就近配套。這也意味著,一旦下游電子產品組裝的產能轉移,電池模組的訂單也會跟著轉移。

電池模組企業會跑,但核心的電芯企業基本上安營紮寨在日韓。ATL、LG化學、三星SDI、村田等四大廠商佔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

其中比較可惜的是ATL新能源,本來是中國人創立,但是2004年被日本的TDK收購,成為了日本企業的子公司,目前國內成規模的消費電芯大廠僅剩天津的力神和光宇,主要面向國產機。

除了電芯以外,充電方式的變革也是一個重要趨勢,尤其伴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不斷普及,業內認為這是一個未來百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然而,在無線充電下游市場稱霸的,並不是電池模組雙雄的德賽電池和欣旺達,而是連接器出身的立訊精密。

早在2014年,手機無線充電還沒普及的時候,立訊精密就圍繞 Apple Watch 展開了無線充電的研發,成為Apple Watch無線充電模組的核心供應商。不但佈局的早,還搶佔了制高點,後面的故事就順利成章了。從小米九十九元的無線充電器,到華為高端的 Mate 保時捷版本,再到海外巨頭三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立訊精密為其製造無線充電器。

如果要總結中國消費電子電池產業,結果或許令人吃驚。 在中國擁有強大的動力電池產業鏈的情況下, 消費電子電池模組雙雄依然僅僅是富士康的翻版,只是把購來的電芯封裝。在業務的橫向拓展上,也沒能搶過立訊精密,真正的是老富士康被小富士康搶飯碗。

4 聲學元件

聲學部件主要由聽筒、揚聲器、和麥克風,三個主要零件市場組成。


其中聽筒和揚聲器是相對傳統的聲學零件,麥克風則是帶有一定半導體性質的產品,涉及到晶片。比如新興的 MEMS 麥克風是通過封裝晶片做成的,是聲學器件中最大的熱門,出貨量十年增長了十八倍,一年賣出五十億隻。

聽筒和揚聲器方面,由於聲學元件組裝極其複雜,在智能機興起的時期,依然需要依靠大量手工而非自動化器械,因此中國廠商得到了較快發展,瑞聲科技和歌爾聲學一度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光瑞聲科技一年在這上面營收就有87億人民幣。

但這種底門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難免招來中國同行的追擊。2017年立訊精密入股臺灣地區的聲學廠家美律後,大舉跨界搶奪訂單。僅僅一年後,瑞聲科技利潤就下降了29%,歌爾聲學的利潤也大跌59%,兩者股價雙雙腰斬。立訊還搶下了聲學新的大熱門市場,蘋果 AirPods 耳機七成的訂單,對此歌爾和瑞聲卻無可奈何。

新款的蘋果耳機,主要代工訂單被立訊拿下

在最高端的 MEMS 微型麥克風方面, 中國的兩大聲學巨頭表面上與美國婁氏電子打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美國的樓氏電子是 MEMS 麥克風曾經的霸主,1969年,在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後,宇航員尼爾從月球發表的講話正是使用了婁氏的聲學設備進行放大。有著老牌麥克風製造商的口碑,也是 MEMS 麥克風的發明者,目前佔據近半的 MEMS 麥克風市場。

中國這邊,新興的歌爾聲學則是佔據18%市場份額的第二大廠,老牌聲學廠商瑞聲科技也緊隨其後,佔據了13%的市場份額。

表面上,中國廠商似乎幾年內就做到了和老牌美國廠商平起平坐,但實際上婁氏電子可以自主設計核心的 MEMS 晶片, 而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則都必須從上游的英飛淩(Infineon)和歐姆龍(Omron)採購。所謂的 MEMS 三分天下,其實是歐美晶片的三分天下,即使現在歌爾開始有少量 MEMS 晶片出廠,也無法改變格局。

應該說,聲學雙雄在不少領域已經深入聲學上游,但是一方面核心晶片沒有突破,依然依賴上游,另一方面,跨界而來的立訊來勢洶洶、咄咄逼人,也反映了行業的門檻遠沒有預想的高,所謂的聲學霸主離富士康,究竟還差幾個立訊,依舊是一個難下定論的事。

5 尾聲



當一個個梳理行業龍頭,會發現一個微妙的現象:每個表面上的行業龍頭都是面目模糊的多面手。

攝像頭龍頭歐菲光,鏡頭模組業務只占營收的61.85%,傳統強勢業務觸控膜,佔據了20.51%的份額。

聲學龍頭瑞聲科技,聲學器件營收卻只占48.18%,馬達、玻璃等後期切入的業務,占營收的比重同樣達到了40.04%

觸控巨頭合力泰,觸控業務只占營收47.32%,攝像頭模組卻高達20.44%。

藍思科技倒是沒有跨界,但是跨到它地盤的人卻排起了長隊。比亞迪、聯創電子和東旭光電都在虎視眈眈。就連聲學巨頭瑞聲科技最近的一筆128億的投資中,也帶上了3D曲面玻璃。

當然,最不得了的還是打滿全場的立訊精密,從連接器起家,橫掃無線充電模組,進軍聲學耳機和部件,順便還做了點攝像頭模組。事實上這個橫跨多個領域的蘋果產業鏈巨頭的市值已經接近3個聯想集團,2019年預期的淨利潤更是相當於7個聯想集團。

所以網友們也不要老拿聯想和華為對比了,電腦組裝廠聯想正確的對比對象可能是華為和蘋果產業鏈上的公司。市值上看,京東方相當於二個聯想,舜宇光學相當於1.9個聯想,藍思科技相當於 0. 8個聯想,歌爾聲學也是0.8個聯想。這樣看起來就匹配多了,十八線明星就不要老蹭 TFboys 的熱度了,正確的對標對象應該是抖音網紅。

根據傳統的理論,應該是越專精的公司,產品競爭力越強。在中國跨界最多的立訊精密卻成為了最大贏家,市值比被跨界領域的龍頭公司加起來還高,可以理直氣壯的發在座各位都是垃圾的表情包。但仔細一想,它也沒跨界,大家拼的不就是精密組裝嗎,立訊擅長這個啊。

這種尷尬背後的真相是:所謂的強大的中國製造,很大一部分還遠沒有技術護城河,維持他們表像體面的是加工組織能力。

不少佼佼者已經開始嘗試著把“中國製造”四個字填實,切入鏡頭的舜宇、投產電芯的欣旺達、嘗試 MEMS 晶片的歌爾。他們在嘗試擺脫市占率高達70%,淨利潤連5%都沒有的窘境。

如果我們梳理電子零件製造龍頭的財報可以發現,中國零件商已經出現了兩個梯隊:

第二梯隊:扒下外面光鮮市占率背後,還是富士康型企業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生產模組比例較高的公司,表面上營收增長較高,號稱行業龍頭。但淨利率不到4%,研發支出只有可憐的1%-2%。

像欣旺達和德賽電池的淨利潤率已經跌到了4%以下,而歐菲光在不斷拿下第一的同時,利潤率也是一路走低,在2015年就跌破了3%,2018年更是因為激進的市場策略暴雷出現了虧損。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這些模組集成商,即使比手機組裝往上走了一步,未來也很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第一個梯隊:已經邁離了組裝的三星型企業

這類企業開始有不低的研發支出來不斷改善工藝水準,保障利潤率。利潤率往往能達到7%-8%,研發也能超過5%。如立訊精密的研發支出達到了營收的7%,藍思科技則超過了5%。

再往上走,就進入基本元件的製造領域,淨利潤率會大幅攀升。在這個深水區,中國企業還難以稱為一個成建制的軍團。

中國電子龍頭,超過一半在4%淨利潤紅線以下的

綜上所述,結論很清晰:中國電子行業的黃金十年,有輝煌,有成就,但仍然只有半只腳邁出了富士康。

而在未來,一定是電子加工企業大分化的時代,憑藉模組加工能力四處跨界的存量大戰告一段落,幾個加工組織能力最強的企業會擊垮大部分對手;而切入上游成功的攻堅勝利者,則會開啟新的成長曲線,兩大軍團的差距會越來越遠,最終富士康的歸富士康,三星電子的歸三星電子。

這也意味著“黃金十年”的結束,“掘金十年”的開啟:能走出富士康模式的企業,還有十倍增長空間;無法擺脫低附加值宿命的企業,永遠將在原地打轉。

新聞來源: 遠川科技評論 於2019-11-27

老安按: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表面上中國的工業發展非常驚人,尤其近十年的所謂電子高科技工業,可是到今時今刻,所有企業家包括幾位成為超人級富豪,他她們的市塲觀念依舊極為落後保守,其一是無實際技術的創意,這一點,真的佩服東洋鬼子,從少處看大,你到十元店、一元店(美加)看看,摸摸,很多家居及日常用品的設計,不到你不服,中國呢?
另外,老外及東洋,一些產品,其實無甚出奇,但是在市塲學的運作下,便把中國人辛辛苦苦的替人加工得來的微少利潤,搶、宰、騙的一乾二淨,明顯例子,那些女士的包包,很多時只是普通塑料加上品牌標貼,便賣的超高價,實際上並無任何高科技含量;又如服裝類產品,最荒謬的是某加拿大品牌大衣,技術含量為零,大陸任何村莊都可製作到比他還好的,而這品牌的商標在美術設計上來說,簡真慘不忍睹的惡劣、老套,奇哉怪也,竟被中、港、台及海外唐人瘋狂追捧,叫價之高,已經跟搶没什麼分別!

而中國的企業家,到今為止,都没有任何一個人去思量、去考究、去學習怎樣利用市塲學,而還是一條死路,一條單方去市塲推廣,就是…平、平、平、賤價、賤價、賤價!

最要命的是,某種產品一有市塲,全中國一窩蜂跟風去搶這一小塊所謂肥肉,最後各人都頭崩額裂!汽車業就是如此,怎會有可能一個國家會出現以百計汽車製造廠???

今天看中國的所謂電動車開發,不止一窩蜂,簡直像餓狗搶屎,目前狀況是,動能技術無人敢帶頭創新,互相以價格相砍,品質懶理,不是其業的紛紛加入攬炒,看看誰先死掉!

好了,生產數量數據越來越亮麗了,可是,利潤呢?品牌呢?後續呢?空白一片,還有一悲劇是不少人的一生積蓄也賠上了,就是那些想在股票市塲的呆子、儍人、蠢人!

中國製造,幾時可以真的製造??? 答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