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

“十月一,送寒衣,寄思念,求平安”,被人遺忘的節日

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農曆十月初一,一個被中國人遺忘或幾乎遺忘的節日,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的節日。這一天,由於寒冷,人們會為去世的親人準備寒衣,送去禦寒衣服,又稱“過冬衣”。這一天還有“上墳”的習俗,希望親人不要再經受“一身寒氣”。

“十月一,送寒衣,寄思念,求平安”

對古人來說,冬天是從寒衣節開始的。十月一,寒冬已至,取暖添衣。

《詩經》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從九月,天氣開始變冷,那時的婦女們開始為家人們縫製寒衣。

《禮記·月令》云:“是月也,天子始裘。”十月初一當天,周朝天子會穿上冬日的衣袍,舉辦盛大的迎冬儀式,祭祀先祖,祭拜眾神,將冬衣賞給百官與邊關將土們,以此昭告天下:凜冬已至,人間冬安。

老百姓們都會換上精心縫製的寒衣,即使天沒那麼冷,也要穿上,圖個吉利,互相打聲招呼:“冬天來啦!”再比比看,誰家婦人的手藝更巧。

民俗話說:“歲歲年年,這個節日從遙遠的周朝就存在了,寒衣節,為逝者送去冬日衣裳,也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冥音節; 和清明節、中元節,合稱為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祭祀親人,以心為燈

在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中,每到十月初一,各地都會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很多地方都會把火化後製作好的冥幣、冥壽等物品送到祖先墳前,以此來寄託哀思。在這一天,燒紙祭拜祖先和送去自己心中最敬愛的親人溫暖,是一種對逝者的告慰!

十月裏來十月一,家家戶戶送寒衣。祭奠先人禦寒氣,敬老孝老世代傳。”

燒寒衣。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中華民間傳統的一個祭祀節日——寒衣節,也是今天一個被大部份中華人(尤其是南方,更是粵人) 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往昔,這一天是非常令人感傷的節日,因為冬天將至,天氣漸冷,大家都開始適當地增添衣服了,所以人們在祭祀先人的時候,往往會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人們為逝去的親人焚燒五色紙。所以,這個祭祖節也叫“寒衣節”、“燒衣節”。

古時,其實不太古,民國及大清及之前而已,百姓從九月就開始縫製寒衣,預備過冬。秋去冬來,歲月流轉,很快大地自然寒風凜冽,在給自己及親人添衣禦寒時,不然而然會念及故去親人在另外世界也需寒衣取暖。所以在農曆十月初一這天,便燃點冥襁,在這尚餘少許溫暖的節日,把思念送給遠在天堂的親人,為他們燒衣製禦寒抵冷。

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清明節,是祭拜先人,慎終追遠,打掃修繕墓穴。
中元節,是正值秋收,供奉新米,供先輩們品嘗。
寒衣節,是天氣漸冷,送去寒衣,可以禦寒取暖。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鬼”字,人們總是對它諱莫如深,因為它“不吉利”。漸漸地,

它與寒食節一起,慢慢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寒衣節的背後,

並不是寒冷與死亡,恰恰相反,它代表著愛、溫暖與思念。

寒衣節,由來已久。《詩經》中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自七月以後,大火星西移,天氣漸漸轉涼;而九月以後,寒意更甚,婦女們開始縫製冬衣。

冬衣是為誰而縫呢?為父母、親人、兒女......為這世間我們所在乎的人。中華人最樸素的愛便是:希望你吃飽,穿暖。一件寒衣,一份牽掛,萬般溫情。

祭祀敬祖,事死如生,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對中華人傳統思想來說,生和死,不過是換了個住的地方而已。正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對逝去的親人牽掛,同樣的尊敬關懷,他們就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讓祖先在他方世界有人牽掛,也讓我們的思念有歸處。

當我們去祭奠緬懷逝去的親人,他們就會在天堂一直庇佑我們。同時,也要把關愛留給身邊陪伴的家人,為他們添置冬衣。無論是家鄉的父母長輩,或是為生活奔波的伴侶,遠方求學的孩子。一個電話,一句關懷,一件冬衣,讓他們在嚴寒冬日,也能溫暖如春。

孔子也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前人對先人的祭祀如生前一樣,沒有絲毫馬虎。衣食住行,要求面面俱到。每次祭祀的儀式和規矩,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孝道的體現。寒衣節祭祀時,別忘了將五色紙剪成冥衣,焚化給祖先。還要寫上先人名字,燒得乾淨,確保先人能收到保暖衣裳。

為遠去的先人們燒去寒衣,相信能送去溫暖,帶去思念,陪伴走過那些未知而幽暗的境地。

祭祖燒衣,早在宋朝,人們便用這樣的方式寄予溫暖與思念,商家售賣祭祀用品,將寒衣稱為“綿球楮衣”。

更為詳細的記載,是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春場》:“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之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那時就已講究,剛剛仙逝的親人,只可送“白衣”。有些地方,也有三年內不必送寒衣之說。

燒寒衣時,長輩會叮囑一定要燒得乾乾淨淨。他們說,唯有如此,祖先們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順利度過這個冬日。

如此謹慎的背後,是中國人樸素的生死觀。中華人相信,在那個未知的世界裏,祖先們也能體會到人間冷暖,希望他們能過得好好的。因此,逢年過節要祭祖,會準備上好酒好肉。因此,凜冬將至,十月初一要燒寒衣。

那一簇簇明亮的火光,是屬於人間的溫暖。借著光、借著煙、借著溫暖的寒衣,告慰仙逝的先人們,更安慰活著的人們:你愛的人一定能收到你的惦念,一定能吃飽穿暖。

中華人深信,對逝者的關懷,亦是對活著的人最好的慈悲。冥途冷遠,寒衣送暖,給逝者寄一份思念,也為生者祈一份祝福。所以,不要以今天的手機世情,泛”知識份子”意識形態,無情無仁無義無愛無明德格物,懟中華文化中的某些事項,以一句”迷信”覆蓋一切”習俗”、”風俗”!

什麼是死亡?有人說,那就像一條道,“不能拐彎,也不能回頭,只能往前走,一直走到黑,這就是死。”

在古人眼中,也是如此。他們不知道彼岸有什麼,心有忐忑,亦心懷柔軟,於是他們“發明”了寒衣節。

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一,他們為遠去的先人們燒去寒衣,相信能送去溫暖,帶去思念,陪伴走過那些未知而幽暗的境地。今日寒衣節,願天上親人,一切安好;願煙火人間,平安吉祥!

寒衣節的故事

傳說,秦時有女,名為孟姜,嫁與范喜良為妻。新婚第二天,范喜良被抓去做壯丁,修建長城。

轉眼冬日將至,孟姜女擔憂丈夫衣裳單薄,無法抵禦嚴寒,便連夜趕制冬衣,千里迢迢赴長城。終於趕到時,卻聽聞丈夫早已累死,不見屍骨。

孟姜女淚如雨注,哭得昏天暗地、日月無光,竟將長城哭倒。而後,孟姜女將自己親手所縫的寒衣,盡數焚燒,希望丈夫在九泉之下,能夠收到。


關於寒衣節,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東漢,和造紙術發明人蔡倫有關。

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他造的紙很快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他的大嫂慧娘,是個精明人,看到造紙這個行業前景很好,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習。哥哥來學,弟弟當然就毫無保留地教他了,但這個蔡莫是個急性子,沒有耐心,功夫還沒學到家,他急著回家造紙開店了。

結果因為他技術不到家,造的紙質量太次,根本就賣不出去。這下把夫妻倆愁壞了,看著堆滿一屋子的紙,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就在蔡莫準備關門大吉的時候,慧娘突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第二天深夜,正好是農曆十月初一,蔡家大院裏突然傳出驚天動地的鬼哭聲。鄰居們跑過來一看,蔡家大廳裏放了一口棺材,蔡莫在棺材前一邊哭,一邊燒紙。大家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慧娘突然暴病而亡了。

大家正在替慧娘傷心難過的時候,棺材裏突然傳出聲音,大家打開棺材蓋一看,慧娘就從裏面跳出來了。

慧娘搖頭晃腦地大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她告訴大家,她死後到了陰間,收到丈夫燒的紙錢,就拿錢買通了眾小鬼,又賄賂了閻王,閻王這才把她放回來。她說丈夫燒的這些紙,到了陰間就是錢,什麼吃的喝的都能買。

蔡莫聽到後,就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給死去的爹娘送點錢,好讓他們在那邊不受苦。

這兩口子演的這出雙簧戲,把鄰居們都騙了。人們一看這紙在陰間竟然是錢,於是就紛紛掏錢買紙,也回去燒給自己逝去的親人。

後來一傳十,十傳百,蔡莫家的紙很快就被搶購一光。十月一燒紙的習俗,也從此在民間流傳下來。

寒衣節對務農者的影響
中華文化的曆法,民間關於寒衣節流傳著很多諺語,有些諺語所表達的意思,根據寒衣節當天的天氣情況,來預測當年冬天是冷是暖。

“十月初一陰,日頭貴過金”,今年(2022年)冬天是冷是暖?看寒衣節傳統曆法的農諺怎說。

十月初一指的是農曆又稱陰曆,也就是寒衣節,字面意思解釋,如果十月初一當天是陰天(或雨天),那麼後面的日頭比金子還要珍貴,“日頭”指的是有太陽的晴天日子,“貴過金”用的是比喻的說法。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十月初一當天是陰天,那麼當年冬天晴天的日子就不多了,主要以陰雨雪天氣為主。換句話說,晴天少,預示著暖和的天氣就少了,出現陰雨雪天氣,溫度不會很高,當年冬天也就會冷一些。

“寒衣節來日頭笑,冬天無雪暖如春”
這句諺語中,“日頭笑”指的是晴天有太陽的天氣,“暖如春”指的是溫度相對較高,和春天差不多。因此,這句諺語所表達的意思是,寒衣節當天是晴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天降雪天氣少,溫度相對比較高,人們的感官也就會暖一些。

因此,單從這句諺語來解釋,十月初一寒衣節當天是晴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天相對暖一些。

“十月初一晴,單衣過隆冬”
這句諺語和上句有類似之處,“隆冬”指的是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也就是“三九”“四九”期間,如果一年之中最冷的時間段,都可以穿單衣度過,則說明冬天不冷。因此,這句諺語所表達的意思是,十月初一當天是晴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天相對比較暖和,和上句諺語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通過上述諺語的總結:

如果十月初一當天是晴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季雨雪天氣相對較少,溫度也比較暖和,屬於人們常說的“暖冬”。

相反,如果十月初一當天是陰雨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季晴天較少,雨雪天氣相對較多,溫度也比較低,屬於人們常說的“冷冬”。

通過上述諺語可以總結得出,如果十月初一當天是晴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季雨雪天氣相對較少,溫度也比較暖和,屬於人們常說的“暖冬”。

相反,如果十月初一當天是陰雨天,則預示著當年冬季晴天較少,雨雪天氣相對較多,溫度也比較低,屬於人們常說的“冷冬”。

《寒衣節》(十月初一)佚名
從來此節無關我,今歲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頭西北望,三更露下夢魂侵。
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並羽衾。
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

《七絕·寒衣節》佚名
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冥途冷遠念家尊。

《五言·寒衣節》佚名
幽明隔兩界,冷暖總淒淒。
處處焚火紙,家家送寒衣。
青煙升浩渺,別緒入雲霓。
舊貌應難忘,慿誰問老衢?

《七絕·黯神傷》佚名
新麻裁出錦衣妝,跪向西南黯神傷。
故人泉城且莫待,滿把紙錢寄冥鄉。

《七絕·寄哀思》佚名
街頭今夜送寒衣,虧欠親情心自知。
忽憶人間房股事,聊將一併寄哀思。

《七律.思故人》佚名
人間萬事陰陽隔,但能前知不會痴。
悲苦自當君自曉,歡欣可共故人思。
悲淚但隨寒衣寄,冷霧惟怯紙箔濕。
莫訴人間淒苦狀,惹得離人泉下哭。

活著,被關心;死後,被惦念。

寒衣節是中華前賢智人以此告訴我們,無論生與死,天冷加衣,噓寒問暖,都是中華人應該彼此最常見、最重要、最關心的一件”小事”。

只是隨著時代與生活方式的變遷,親手縫製衣服,變成一件很陌生的事。但我們依然可以向思念的人道一聲“天冷多加衣”,願君多珍重。

遙寄思念,祈求平安

一年一年的寒衣,一日一日的牽掛,一次一次的思念。

燒一件寒衣,願天堂親人,他們雖已離開人世,但一直活在心中,永不相忘,時常思量。不再孤冷,身心皆安;

寄一份哀思,願逝者安息,回想過去的日子,才發現虧欠他她們太多,沒能好好陪伴,常去看望。如今他們不在了,才漸漸懂得,什麼是追悔莫及,抱憾終身。

願生者堅強,平安健康。

人世間,最無奈的就是生離死別,最痛苦的就是天人永隔。一旦離開,便是永遠,再也沒有來生,再也續不上前緣。

寒衣節,是提醒活著的人,不忘逝者,勸告活著的人,學會珍惜。珍惜稍縱即逝的年華,珍惜每次相逢和別離,珍惜每份情意和緣分。跨越生死的,豈止是一件寒衣,還有無法消弭的愛與思念。中華人應該珍惜,應該推廣。

十月,寒夜漫漫風薄涼,唯有愛與溫暖不可辜負。即便山高路遠,也要記得說一聲:天冷請添衣,天冷請保重。

希望世人都能平安喜樂、無憂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