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星期二

“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生病”。

正月十六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說法。日子一天天過去,吃團圓飯,看花燈,放煙花,忙的不亦樂乎,元宵節都過了,很多人認為,過了元宵節,真正的春節就算過去了,生活和工作都會走上正軌。大多數人都進入了生活常態,開工的開工,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

但其實正月十六日還是處於百姓口中的“年”當中,在中國的民間傳統裏面,正月十六的夜晚還有許多風俗,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老舊的傳統逐漸消失不見了。

其實以前民間正月十六也有很多習俗和講究,比如走百靈,碰燈籠,逛廟會等。



在老人眼裏,正月十六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因為在人們看來,六是一個特別順的數字,而十六寓意更好,既象徵著十全十美,又象徵著六六大順,所以正月十六又被稱為“納財日”,特別是做生意的朋友,更在意這一天的到來。

正月十六這一天,也是很有講究的,老人說“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生病”。

正月十六送瘟神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六送瘟神”,“十六走、十七送,少生疾病得安寧”,。過好正月十六這天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一家人整年的健康和財運。正月十六,在民間,各地的習俗都有不同,在舊時,有些地方就有正月十六送瘟神的風俗。百姓的認知中,認為瘟疫是神鬼降災,要通過祭祀,上供,才可以把瘟神送走,保證一家人的平安吉祥。

送瘟神方法,一般都是登高,走百病,遊神,送紙船,放鞭炮,還有些地方百姓將麥草紮起來做成瘟神的形狀,在正月十六這天徹底把它送走。寓意瘟疫消失,人世間太平,祈求人壽年豐,一整年都順遂。

在古時候,衛生及醫療條件不及現代,對於一些瘟疫和疾病,並沒有什麼好的治療辦法(其實今時今日,不也一樣)。古人認為瘟疫就是瘟神降災於人間,所以在正月十六這一天,會舉行送瘟神的儀式,祈求上天能夠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連續三年的疫情,給大家帶來了太多的疾苦,感受太多疾病,疫情的可怕,對健康越加重視起來,所以,正月十六這個傳統的“送瘟神”要再提起來了。

正月十六“走百病”,“溜百病”

在我國,民間盛行正月十六這天民間有,“走百病”,“溜百病”習俗,亦稱走橋、遊百病、遛百病、散百病等,意思就是這天,是遊玩的一天,出去遊一遊春,感受一下春天的陽光和乍暖還寒的氣息,就可以把自身的疾病甩掉,晦氣甩掉,一年四季都不容易生病,正月十六走百病,走了百病不生病

“走百病”,橋上走一走,四季不生病,一年順當當!

“走百病”。以明清為盛,延續至今。“走百病”,“溜百病”在明朝期間已經盛行,在正月十六這天之夜,明朝輕易不出門的婦女們,就可以成群結隊出遊,名正言順的出門遊玩了,身著鮮豔的盛裝,成群結隊,遊玩踏春,走橋度危,祈福健康,祈求祛除百病、一家平安,延年益壽,驅疫去病。

又傳說“走百病”的由來,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的成都被敵軍包圍,城裏官員都害怕,棄城逃跑,但是英勇的勞動人民卻不肯投降,自發拿起刀槍和敵軍抗戰,打退了敵人的一波進攻,但是由於當時的城牆年久失修,有沒有精銳的部隊作戰,單單靠老百姓怎麼能打敗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呢?在危難之際,有人大喊“快點挖土加固城牆”!這時人們紛紛的挖土,擔土,加固城牆,連婦女都參與了加固城牆。

由於連日勞累,很多人鬧起春疫,都臥床不起了,但是正月十六這天,敵軍又來攻城,人們奮起抵抗,剛修的城牆土質比較鬆軟,經不起敵人的進攻,有人大喊,“快點夯土”,為了自己的家園,很多生疫病的人也都拼命夯土,一起戰鬥,個個渾身大汗淋漓,終於又打退了敵人進攻,結果,那些夯土出汗的人,疫病竟然神奇的好了,從此以後,當地的人們都認為,正月十六是個吉祥的日子,是去百病的日子,每年都要去城牆上走一走,既能觀賞春光,又能消除百病,漸漸的就形成了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日子了。

到了現在,在四川,陝西,貴州等地方,正月十六“走百病”的習俗,依然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以前走百病,僅限於婦女出遊,隨著時間的演變,婦女領著孩子,很多身體不好的也加入這個行列,現在幾乎發展成人人都“走百病”。

民謠中唱的“正月十五看花燈,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大人孩子都會傳唱,而且每年的正月十六,婦女們都會換上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肩並肩的出遊,頭前有一人舉香開道,其他人隨後,相繼過橋,據說,不過橋不得長壽,過橋的一年無腰疼腿疼,沒有病患之憂,雖然這個習俗在漸漸的簡化,但是很多地方還是非常重視的,很多人也是非常喜歡的,不僅遊春,還能去病。

雖然各地風俗各有不同,這個活動尤為安徽全椒縣最為隆重,每年正月十六,幾乎全城轟動,傾家外出,從清晨到深夜,都要去太平橋走一走,走一走去百病,正月十六走太平。

中國幅員遼闊,很多地方的風俗也各不相同,有些地方雖然有這個風俗,但是沒有這麼隆重,只是在清晨早上起床,鄉間小道上走一走,遛一遛,意為甩晦氣,如果有橋,一定要走過去,過橋也就是“過坎”的寓意。坎過了,一年的身體也就健康了,今年就會遠離疾病困擾,這也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健康平安的嚮往吧。

今天,經過了3年的疫情,很多人把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疾病太可怕了,一場疫情就能困擾人們三年之久,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即使要上班工作,也要在明天清晨出去走一走,身體健康了,一切的努力才有價值,如果不上班的,那明天就盡情出遊吧。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云:“元夕節物,婦人……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明代,劉桐、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載:“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夜間服白,對比鮮明,視覺衝擊力尤強。

明代張宿《走百病》雲:“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來百病無。”

明代袁宏道詩云:“花火每攢騎馬客,蠟光先照走橋姬。”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元夕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

清人楊燮有一首描述成都婦女元宵夜遍遊城牆的詩:“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群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

最初,“走百病”有著特定的群體,皆為清一色的成年婦女。明代《走百病上城頭》雲:“姐妹元宵結伴遊。”明代周用《走百病行》有這樣的描述:“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

後來,走百病的人群逐漸擴大到男女分別結伴而行,即“士女以類夜行”。“走百病”聲勢浩大,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人們攜手連臂,結伴成隊出遊,蔚為壯觀。

晚清甘熙《白下瑣言》載:“歲正月既望,城頭遊人如蟻,簫鼓管樂之聲,遠近相間”“家家兒女過橋頭”“女伴相邀共走橋。”

“走百病”屬於重要活動,婦女們自然少不了精心打扮一番,或施粉塗紅,或身著節日盛裝,足穿繡鞋,但以穿白衣者居多。

“走百病”,大體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性線路及地標聚集點,即“橋”與“城牆”。“姐妹牽衣過小橋”“金吾不禁登城頭”,人們見橋樑必過,遇城牆則登。有些地方還有過橋數量上的要求,倘若不足,尚需人工搭建,架木為橋。

古詩云:“走遍三橋燈已落。”

傳統醫學認為,春乃生發之時,是恢復身體元氣的大好時機。

戶外行走,對於放飛身心、養情益智、通暢經絡、舒展筋骨和增強新陳代謝大有裨益。

古人每每詩贊走百病,諸如:“出門不為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踏穿街頭雙繡履,勝似醫方二鐘水。”“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上元節夜一宵遊,百病消除走未休。”

有言:“正月十六遛百病,遛了百病不生病。”“爬爬城,不腰疼。”“走百病”,融散步、踏春、賞月、健身於一體。

“走百病”是健康之需、利民之舉,是民俗,是傳統,更是一種綿延不斷的文化情懷。立春過後,天氣逐漸變暖,適合外出踏青,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鍛煉一下身體,對健康有好處,所以百病都會自動消散,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是指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祈盼家庭人丁興旺。所以走百病時人們會用手去摸廟門上的門釘。

遊百病,中國有些地方的正月十六的老傳統、老習俗是遊百病也叫走百病,就是在這天晚上人們相約三五成群,在大街上游走,民間稱此活動為遊百病。認為這樣做,可以在街上、路上把百病甩除,吸納福氣,確保家人一整年都健康,不生病。

“出門不為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正月十六,絕不可到親朋好友家去串門,這是很忌諱的,會被人家誤以為你借“遊百病”,帶給人家不吉利。

當然,隨著新社會,新時代的發展,這一習俗逐漸也淡化,甚至消失。

正月十六禁忌

一忌吵架

送瘟神之日忌吵架,前面說過正月十六是送瘟神的日子,民間要準備各種供品以及香紙,鞭炮。老話說:“送瘟神,驅瘟疫”。這天,百姓們會想方設法送“瘟神”回天庭。如果家裏出現不和諧,吵架拌嘴,甚至是動手,這樣會讓瘟神乘虛而入,帶來不利的運氣。所以這天是最忌吵架的,脾氣不好的人要收一下。

二忌吃剩菜剩飯,勤儉持家是中華美德,在春節期間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會有剩菜,人們為了不浪費,不糟踐糧食,這段時間基本上都要吃剩菜剩飯。但在老祖宗看來,如果這天繼續吃剩菜剩飯,寓意生活窮苦,不利於新一年的財運。當然,這只是風俗,再說剩菜剩飯經常吃對身體也不好,該扔的還是扔掉吧,身體健康才最重要。

三忌落燈,舊時,正月十六這天要把家裏的燈籠都摘下來,表示承接了春節這段時間所有的福氣與財氣。

有些地方,這天,要把燈摘下來,然後兩個燈籠相互碰一下,裏面的蠟燭就會把燈點燃,這叫“碰燈”。民間俗語:“燈籠一著,吉利來到”,“碰燈”預示著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

“碰燈”後還要吃麫,民間俗語,“上燈圓子,落燈麫,接著拜來年”。老習俗,老傳統,正月十六這天是要吃麫的,寓意新一年好日子及福氣連綿不斷。這天吃麫還是有講究的,要吃大蒜面,因為“蒜”與“算”諧音,與“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要受窮”的俗語相契合,正月十六不但要吃麫,還要吃蒜,平安富貴。

四忌事:忌家裏空倉

正月十六被人們譽為“納財日”,做生意的會進一些貨物,用來補充貨源,老百姓則會把面缸和米缸裝滿,寓意納財,如果有外債的朋友,也會在這一天去討債,同樣也是為了納財。

所以正月十六千萬不要空米麫倉,如果家裏面的米麵少了, 可以提前買一些回去,寓意納財進寶,日子越過越富有。

正月十六“送瘟神”、“走百病”、“走太平”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百姓以此祈禱風調雨順、祈福的美好願望、逢凶化吉、消災去病、祛邪避災、平平安安,寄託了人民趨吉避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