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哲學漫話之一:
「取類比象」是優勢還是缺陷?
作者/吳雄志 ⊙ 編輯/瓦力 ⊙ 校對/敏敏
導讀:「象思維」一直是中醫界宣傳自己的重點。
面對質疑,很多人嗤之以鼻。
但在強調我們不同于現代科學之余,很少有人會反思:中醫獨有的特點真就是優勢嗎? 編者以為,只有認清自己的長短,才能不滿足于現狀,走出固步自封的桎梏,有所突破。
「取類比象」是優勢也是缺陷
我們都說中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醫學,中醫有其獨特優勢。
但筆者有兩個疑問:一是中醫的特點(這裡不用「特色」一詞,是因為包括了它的優點和缺點)一定是中醫的優點嗎?
二是這些特點裡是否存在不足?
要回答這些疑問,需從中醫思維入手。
中醫思維大致包括「醫易互參」、「天人相應」、「見微知著」、「取類比象」、「由外察內」、「內證研究」六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類比象」,這也是中醫人經常強調的優勢。
筆者便以此為例來分析上面的問題。
簡單說,取類就是分類,比象就是比較。
分類,即根據事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把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它是一種思維方法;比較是什麼呢? 就是區分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是一種思維方法。 把這兩種方法合起來我們叫做「取類比象」。
它的本質就是類比推理。 即根據兩個事物、兩個物件在某些屬性上相同,即推斷他們在另外一些屬性上也相同。
比如有兩個人,一個張三、一個李四。
張三有鼻子,李四也有鼻子;張三有耳朵,李四也有耳朵;張三有嘴巴,李四也有嘴巴;同時張三還有眼睛。 因此,雖然我不知道李四有沒有眼睛,我通過「取類比象」,認為李四也有眼睛。
這個推理是對的,人都有眼睛。 因為張三和李四內在的共同點都是人。 所以,雖然我沒有看到李四是不是有眼睛,我根據張三有眼睛能推出李四也有眼睛,這就是一個類比。
必須承認,「取類比象」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方法,很多中醫理論的構建都運用了「取類比象」。
比如臟象學說。 我們的內臟外象,通過外面的象去推敲裡面的臟,這個象便類比了自然界。 再如審證求因,我們通過病人不同「證」所表現的症狀與自然界類比去推斷他的病因,得到風寒暑濕燥火。
此外,我們的用藥法象,通過藥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類比得出了藥物的藥性;我們的天人合一,在解釋人體的生命規律、生物節律的時候,都是跟自然界類比,提出天人合一、天人互參的觀點。
總之,中醫在生理、病理、用藥上,都採取了取類比象的這種方法。
4.
結論存在或然性
比如,這兩個事物共同的屬性:張三和李四都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那類比的屬性,張三有眼睛李四也有眼睛。
這是有必然的聯繫的。 必然的聯繫是什麼? 張三和李四都是人,人就有眼睛,這就是它的必然聯繫。
但是,我還能用這個例子證明其結論的或然性:張三有鼻子,李四也有鼻子;張三有嘴巴,李四有嘴巴;張三有耳朵,李四也有耳朵;張三有喉結,李四沒有。
因為張三是男的,李四是女的。 這就是張三和李四的差異。 不是說張三有的東西,李四就一定都有。
「取類比象」是構建中醫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思維方法。
雖然,它提供了廣泛的思考線索給我們使用,但是它的結果是或然的,可能對也可能錯。
因為,我們的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
畫家就主要依賴形象思維;我們有時候的創作是需要靈感的,就是靈感思維;而我們的邏輯思維則依賴于概念、判斷和推理。
推理有三種: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而只有演繹推理得出來的是正確的。
因為演繹推理的原理,用的是一般性的前提到個別性的前提;如我們的數學、物理、化學都運用了演繹推理這種科學推理方法。 而我們的歸納與類比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從邏輯學上,它都是可能出現問題的推理。
舉個簡單例子,金元時期的法象藥理。
法象藥理在解釋活血化瘀的時候說:色紅入血。 因為紅色的藥物入血分,丹參是紅色的藥物,所以丹參入血。 大家覺得符不符合邏輯啊? 大前提是紅色的藥物入血分,小前提是丹參是紅色的藥物,所以丹參入血。
表面上看起來很符合邏輯,實際上大前提存在嚴重的邏輯問題。
請看下面的推導:
因為血液是紅色的(大前提)
丹參也是紅色的(小前提)
所以丹參入血分
大前提是怎麼來的? 大前提就是這麼推來的,因為血液是紅色的,藥物是紅色的,所以紅色的藥治療血分疾病。 這樣一個推理出現了重大的邏輯問題。
因為藥物治療血分疾病,並不是因為藥物的顏色和血液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有很多紅色的藥物不走血分,還有很多入血分的藥物不是紅色。
再比如說色紅入血,我用紅色墨水可以嗎? 自然界紅的東西太多了。 所以,這個大前提在邏輯學上是有重大的問題的。
可以說,中醫理論體系存在的一個重大弊端,就是只要說得通的,就是科學的。 所以張三說一套,李四說一套,只要能解釋得通,他就認為是科學的。
5.
難以發現事物本質特徵
「取類比象」更重要的一個缺點是:難以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徵。 因為它使很多中醫往往對許多問題的解釋滿足于對現象的解釋,很難去發現現象背後的規律,它是用一種現象解釋另一種現象。
比如法象藥理的色紅入血,粗略到用藥物的顏色解釋藥物的功效;但它是用一種現象解釋另一種現象。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說明。
比如舌苔跟胃氣關係的理論。 中醫講舌苔跟胃氣的關係就說苔如地上之微草,由胃氣所生;把舌頭比喻為地,苔就像地上的草,是胃氣所生。
如果有胃氣的話,那麼苔就會像小草一樣長在舌頭上面。
請看下面推論:
小草長在地面上(推論一)
土滋生萬物
小草是土所滋生的
舌苔長在舌面上就象小草長在地面上(推論二)
脾胃屬土
舌苔是由胃氣所滋生的
第一個推論:大前提是土是滋生萬物的源泉,小前提是小草長在地面上。 結論:小草是土所滋生的。 第二個推論:舌苔長在舌面上就象長在地面上的小草,脾胃屬土。
結論:舌苔是由胃氣所滋生的。 但是,究竟胃氣是如何滋生舌苔的? 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
因為,這本質上是用一種現象解釋另一種現象,最終的結果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就是很多中醫理論的特點。
如果我們要繼續問,為什麼舌苔就一定由胃氣所生的呢? 既然舌為心之竅,而舌苔長在舌面上,為什麼不說舌苔是由心所滋生的呢?
回答不了,很難做出完美的回答。
因為,一是我們中醫習慣了「取類比象」的思維,我們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現象背後的深刻的規律。 二是習慣于把「取類比象」類比得出來的可能正確的結論,當成理所當然的科學結論,不經過進一步的證實,不經過進一步臨床或者基礎的證實。
所以我們張開嘴就可以講中醫。 為什麼? 因為我們用現象去解釋現象,很少去研究背後的深刻規律。 解釋一大堆,可取不可取? 我想大家應該打個問號。
確能拓寬臨床思路
那既然說了「取類比象」有那麼多缺點,是否臨床中這種方法就不可取了呢? 可取,它也有它的優點呢。
比如說按照「苔如地上之微草,由胃氣所生」的理論,我們根據這個類比,自創了一個枇杷清胃飲。
組方:枇杷葉12g,生甘草3g,生麥芽30g,生谷芽30g,竹茹9g,蘆根30g,白茅根30g,通草30g,淡竹葉30g, 茵陳30g。
主治:各種口腔潰瘍,尤其放化療導致的口腔潰瘍。
加減:心火重加黃連3g。 熱毒加蜈蚣3g,多見於腫瘤放療後。 肝火加黃芩9g,郁金30g,多用於復發性口瘡。 濕重加薏仁60g,藿香6g,佩蘭6g;偏熱加薄荷3g,偏寒加蘇葉9g。
煎法:三沸即止,不可久煎。
口腔潰爛不可進食者代茶飲。
此方治療各種口腔潰瘍,效果非常好,基本可以不辨證和加減,但要記住不能久煎! 這個處方的特點就是根據「取類比象」來的。
既然說苔如地上之微草,好,我拿樹的嫩葉、嫩芽,拿植物的胚芽、嫩根來治療。
我們選的谷芽、麥芽都是胚芽,選的蘆根、茅根是植物的嫩根,選的枇杷葉、淡竹葉是植物的嫩葉等等。 來治療各種口腔潰瘍就是類比地上之微草。 它是一個治標的方,你把潰瘍癒合了,再治本嘛。
我們曾經有個病人是頭頸部腫瘤,他在放療科進行放療以後完全不能進食,喝湯都很疼。
因為他只要一受熱,局部就完全爛了。 這個病人很難治,醫生就告訴說沒得治了。 因為他不能吃東西,放療也進展不下去了,也不能喝藥了。 最後,就是用這個枇杷飲。 吃了大概三天,病人就開始進食了。
後來,這個病人緩解得很好,活了幾年。 大家可以試試,幹腫瘤科的人可以試試這個處方,挺有效。
這就是我根據「取類比象」的原理自創的處方。
我再跟大家舉一個例子,糖尿病人治消渴,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比喻:太陽太大,大地幹了怎麼辦?
有人說用傘把這個地蓋起來,有的人說把地球推開。 這都很困難,哪來這麼大的傘,哪來這麼大的力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地上的水蒸發上去,到天上變為雲,變為雲以後,再遇上一點冷空氣,它就變成雨,一場大雨地就不幹了(患者就不渴了)。
地上的水,我們就用生地;把地上的水蒸騰上去,我們就用黃芪;到了天上遇著一點冷空氣,少量的黃連,它就變成傾盆大雨下來了。
所以用黃芪、黃連、生地來治療消渴,這就屬於用類比思維去解釋中醫的理論。
這雖然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觀點,但本質上還是一種「取類比象」的類比推理。
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中醫理論的特點,並繼承和發揚優勢之余,明瞭自身的不足,不能滿足于老祖宗的成就,要走出當代的中醫發展之路。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吳門醫述」,由作者授權中醫書友會 (微信號zhongyishuyou) 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