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星期一

正確理解認識今天的……



正確理解認識今天的中國,今日的中共

在下不夠資格也無意為中國共產黨塗脂抹粉, 但身為龍的傳人, 血脈相連所及, 實有義務向下一代辨析他們的根。

認識新中國應分從歷史時期的兩個階段:

說起, 首個階段由1949新中國建政, 直至1979為分水嶺, 第二階段則由1979延續至今。

在建政初期, 神州大地經歷了日本侵華八年蹂躪, 再加上四年的國共內戰, 滿目瘡痍, 民不聊生, 以至百癈待舉, 亦不足以準確描述當年苦况。

作為開國領導人的毛澤東, 聲望之隆, 地位超然, 凌駕全黨而造成一言九鼎的局面, 反對聲音難有生存空間. 毛澤東愛國愛黨的情懷,是可以理解的。很不幸, 他操之過急, 急於求成,主觀設計一張改變中國的藍圖, 以機械化邏輯的唯心論思維, 一切從主觀願望出發,用不斷革命理念套入國政改革,而未有實際分析真實數據, 或與現實環境相結合, 毛澤東本身並無科技素養,例如他接受農業畝產一萬斤那違反科學弄虛作假的上報, 又遭遇氣候改變, 結果反而造成全國糧荒, 餓莩遍地。

他為提振民氣, 高唱一天等於二十年,超英趕美, 只流於口號式的吶喊,對當時的國家建設, 並無實質的幫助, 而逆鱗捋虎鬚者, 均被戴上右派或反革命的帽子, 而晚年因為恐懼官僚貪腐再出現, 因而拋出的文化大革命, 可是執行過程用人不當, 有人借勢報復私仇及奪取政治利益, 最後, 後果極其嚴重, 直截撕裂國家團結,令工商士農軍的發展停擺, 肆意破壞歴史文物, 對官僚、學者、知識份子、科技人材的折騰、折磨不可勝數, 更不忍卒睹, 叫停專上教育及文化事業, 幾至文化傳統䧟於斷層, 若以三七開論功過,真不知如何說起!!!而為禍至深、至今,毛澤東年老力衰, 有心無力, 無人可信, 無人可用, 大權旁落, 由四人幫操持悖謬,禍國殃民, 大好河山, 完全碎片化。

可幸中華民族氣數未盡,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危如覆巢, 幾至滅頂時刻, 旋轉乾坤之民族英傑華國鋒,葉劍英與汪東興挺身而出, 佈局逮捕四人幫, 挽狂瀾於既倒。論首功應記華國鋒(真姓名蘇起), 他是毛澤東湖南韶山小同鄉,由家鄉地委書記至公安部長, 深受毛澤東賞識, 傳聞毛澤東病危時, 謹憑一句你辦事我放心, 便將權位托付, 華國鋒繼任後, 處處受四人幫制肘, 而當年的人民日報所發表政論, 經常話裏有因, 所以成為香港政論家恆於其字裏行間, 來揣摩中央政府政策的真正用意。

可能華國鋒在公在私, 有感於自身安危難保, 因而就商於手握中央軍委實權實務的葉劍英以圖破局, 至於掌控整個中南海保衛系統的汪東興, 是公安系統并肩作戰的老部下, 自然被華國鋒視為心腹, 一舉戳破四人幫的消息在翌日南傳廣州, 鞭炮聲此落彼繼, 民眾歡欣奔走相告, 可見四人幫不得人心, 積累已久。撥亂反正之後, 毛澤東譽為人材難得之鄧公小平, 三落三起, 成為掌實權的第一副總理, 管控全國, 而斯時功在春秋之華國鋒竟因人民日報兩個凡是論調飽受批評, 為表白並無野心, 華國鋒毅然交出所有權力, 呈辭所有公職, 以有為之年退隱山林, 其亮節高風的人格, 竟有如此不合情理之結局, 天意弄人, 良堪浩歎, 在下為華國鋒不值, 鄧矮子小平識英雄重英雄,由復出以迄退休, 始終自持於副總理職稱, 未嘗一日僭越華國鋒, 虛位以示尊重。

鄧掌權後, 眼見千瘡百孔, 全國皆藍螞蟻, 面有菜色, 營養不良, 痛定思痛之下, 毅然拍板開放改革,並聲言以摸著石頭過河為策略, 見招拆招,彌補經驗上一片空白, 並訂定四個現代化為國家發展目標。自改革之始, 鄧改革開放工程師即緊抓兩項要務:

其一為盡快恢復高考, 重開專上教育. 為國製造人力資源庫, 為日後發展蓄蘊動源, 至今中國已有逾三億人有大學畢業或專上學歷, 成為中國可以回應美國敵意遏制之底氣。

其次將計畫經濟適度改造與市場經濟對接, 徹底打破"做與不做"俱36的鐵飯碗概念, 調動人民以勤奮去改善生活的積極性, 揚言讓"少數人先富起來", 兩年後,小商販之個體戶不斷冒起, 所謂萬元戶更如雨後春笋, 而所有招商引資的策略更源源不絕, 經濟開始轉型騰飛。嗣後雖有美國幕後黑手炮製六四事件的波折, 中國雖然飽受西方社會制裁, 但六四以後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 胡錦濤, 以至現任習近平, 均謹遵每一個方向清楚明確的五年計畫,有條不紊, 有序發展, 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五年計畫, 由於習近平之有為決策與強勢執行力度, 已經達成全國經濟民生進入小康的局面, 而近二十年的深化基建,打造高鐵與交通新模式之網絡, 成為全國一局好棋的博奕框架, 應該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及五眼聯盟、歐盟、印越日等國的挑釁、圍堵、打壓及顛覆, 不也形同蜉蝣撼樹, 自尋末路而已, 中國如今有如四人接力田徑賽,亦一如世運口號, 奮力向前!!!

中華復興之夢, 有望成為真實、現實!

(原文微信- 井蛙, 老安輯編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