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星期日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今年天氣特別熱, 大暑又到了, 中秋還遠嗎…?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大暑》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宋朝詩人 曾几

2022年7月23日4時07分迎來大暑節氣,此時節,熱浪滾滾,萬物如同被蒸煮,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迎來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大暑作為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他其實也起著承上啟下,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年中最熱的幾天,對於在外工作的人來說可謂是一場煎熬。要說誰在大暑這個節氣中最開心,那一定就是我們的農民了。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氣象研究者“考定二十四節氣大致萌芽於夏商時期,在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並於秦漢之時趨向完善並定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精髓。隨著極端高溫天氣頻頻來臨,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也到來了。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是太陽運行到黃經120度出使令交接的時刻,於每年西曆7月22日—24日開始。今年7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又說:“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意思是說,大暑節氣在農曆六月中旬。暑熱分為“大熱”和“小熱”,小暑時節還只是小熱,大暑節氣則是大熱。此時天氣的炎熱程度遠勝於小暑,因此叫大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就表示是非常熱,陽光猛烈,又濕又熱正是這個時候的最典型的特徵,除了高溫酷熱,雷暴和颱風也非常頻繁。這時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大暑之季開啟了蒸烤的模式,“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濕熱交蒸”到達極點的時節。七月中旬以來,各地頻頻出現超過40度高溫。有俗語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三伏天。也就是大暑到來最炎熱的時候,中伏也隨之而來,大暑是6月中旬的節氣。

大暑節氣:高溫酷暑、雷暴颱風頻繁
大暑的特點那就是暴雨連天,但是並非所有的地方都出現下雨,好多地方炎熱乾旱天氣。

從降水方面來說,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中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雨量充沛,正是萬物生長旺盛的時節。

大暑過後,還會熱多久?
中華民族農民與大暑有關的諺語有很多,比如“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已經到了大暑天氣還是很涼快,那麼立秋後就會出現人們口中常說的秋老虎。大暑不熱並不代表這個夏天就不熱了,而是酷暑天氣往後面推遲了。

古人認為“大者,乃炎熱之極也”,那大暑過後還會熱多久?是否到了下一個節氣立秋,溫度就不會比大暑更熱了?

受副熱帶高壓影響,中國東部晴天多,日照強,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大,氣溫持續上升。此外,受夏季風影響,我國夏季空氣濕度大,吸收熱量多,人的體感溫度更高。大暑時節中國北方進入雨季,黃淮、華北、東北南部等地進入主汛期,暴雨天氣多發。

大暑節氣。作為夏季“蒸煮模式”的頂峰,大暑節氣有多熱?炎熱對農作物有什麼影響?

其實大暑時節是不是最熱並不絕對,大暑處於三伏天的中伏前後,這天還基本處在初伏,或者中伏剛剛開始的階段。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多地可能出現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有些地方甚至會超過40攝氏度。

以2022年舉例,自7月16日入伏以來,中國很多地方暴雨,天氣比較涼爽,中伏開始的時節是26日,大暑距離中伏還有四天的時間。而且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中伏一般也是三伏天最熱的時候。而且今年的末伏開始時間是8月15日,而立秋在8月7日,正處於中伏階段,所以立秋的時候天氣炎熱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到了末伏時候氣溫才開始慢慢下降,但是溫度依然是很高。所以大暑時節如果遇到比較多的陰雨就可能不熱,而立秋如果趕上伏天比較長,那很熱也是正常的。

大暑節氣三候
今日7月23號,農曆六月二十五,大暑節氣到,大暑農事忙。大暑節氣有三候,每五天為一候,古人記載關於大暑節氣三候的特徵:“一候有螢火蟲出現,二候潮濕而悶熱,三候大雨常有,國有恩澤!”

先後順序分別是:
初候,腐草為螢;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中國古人把大暑分為三候,氣象上5天為一候。大暑的三候實際上概括這一節氣高溫、炎熱、多雨等特點。

第一候時喜潮濕,每到大暑時節,由於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活動頻繁,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

二候,土潤溽暑的意思是說,這個時候氣候非常的悶熱,而且雨水也多,因此土地自然就變得潮濕了。

三候是說大暑的時候天氣變化無常,時常現雷雨,雨經常下而且還很突然。

大暑時節農事忙
大暑時節,對於農事有何指導意義?炎熱的大暑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農諺“稻在田裏熱了笑,人在屋裏熱了跳”說的就是此時的景象。單季稻區的水稻在大暑的高溫中茁壯生長,而雙季稻區此時已到早稻收割、晚稻搶種的“雙搶”時節,田裏一片忙碌。

每年大暑節氣到來後,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也來到了快速生長期。不過大暑一到,溫度很高,田間水分蒸發快,所以一旦遇到乾旱,就會影響作物生長,需要及時進行灌溉。相反,大暑節氣時常發生暴雨大暴雨,也是發生洪澇比較嚴重的時候,要做好排澇工作。

這個時候主要的農事活動就是注意大雨的影響,尤其要關注水稻長勢,注意水稻穗花期內的病蟲防治工作。密切關注暴雨天氣,受災地區要及時排澇、倒伏的作物要儘快處理,恢復作物正常生長。

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今年六月以來,熱浪侵襲北半球多個國家,專家將北半球今夏的高溫“炙烤”模式歸因於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事件,預計未來極端高溫將出現得更頻繁、更強烈。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明末清初,近代氣象儀器也傳入了中國。據《北京志•氣象志》記載,1743年癸亥年(猪年);清乾隆八年;越南景興四年;日本寬保三年,法國傳教士哥比(中文名宋君榮)在北京建立了測候所,進行氣象觀測。他正好趕上了當年的極端高溫天氣,當時他使用一種老式的酒精溶液溫度錶對7月13日至25日的天氣進行了觀測和記錄,氣溫都在40℃上下。

據資料記載,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在清代乾隆八年農曆五、六月間,尤以農曆六月即(西曆7月中下旬)最高,7月份還沒過完,就有萬餘人死於炎熱,後來,據當今專家研究換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氣溫均高於40℃,其中25日的氣溫高達44.4℃,這也成為歷史上中國夏季最高氣溫。

此後1942年曾出現過42.6℃的高溫,1999年夏季最高氣溫達到了42.2℃,但都未超過乾隆八年的這個夏天。

古代記錄天氣數據資料較少,能獲得的準確數據也有限,北京作為京城才有這麼詳細的記錄。不過如果加上近代中國西部地區的記錄的話,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熱不過新疆的吐魯番,1975年在此測得49.6攝氏度的絕對最高氣溫紀錄,而當時地表絕對最高溫度可以達到82.3攝氏度,這個高溫全國哪也比不了。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意思就是,大暑如果沒有非常的炎熱,那麼秋天就會出現“秋老虎”的現象。導致進入秋天以後,不再有涼爽的感覺。其實,這句諺語的背後是告訴我們,大暑的大熱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我們還希望大暑能夠越熱越好。只有大暑熱起來了,秋天才能涼下去,我們才能夠有一個好收成!

“三九要冷,三伏要熱,不冷不熱,五穀不結。”

倘若大暑的天氣涼爽嗎,那麼到了秋天就會迎來持續的高溫和乾旱,因此,也就有了“秋後一伏曬死牛”的說法。秋天持續的高溫和乾旱,將會使得北方的玉米無法授粉,在秋天大幅度減產。而南方的水稻也會由於秋天長時間的乾旱,導致很多水稻出現空殼的現象。對於農民來說,一個年份的好壞在於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如何。一個顆粒無收的年份可以稱作為一個災年。

大暑時正好處於三伏天的“中伏”期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於是,消暑、養生成為生活的主題。二十四節氣|大暑:一年中最熱的夏天,古人如何消暑降溫?

“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在炎熱的夏日,作為一名現代人,空調、冰箱、冷飲缺一不可。那麼,在炎熱的酷暑,古人是如何降溫的呢?

其實,聰明的古人很早就找到了制冰藏冰的方法。

早在周代,周王室就成立了專門機構管理‘冰政’,負責為稱為‘淩人’。冬季采冰藏冰,次年夏季用冰。《禮記·夏小正》就記載了皇帝以冰賞賜官員的制度:“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青銅冰鑒,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關於冰鑒,《周禮·天官·淩人》中是這樣記載的:“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冰鑒被廣泛應用於夏季食物的保鮮和冰鎮。

在宋代,朝廷也實施“冰政”。到了三伏天,會依據官職的大小分別發放相應的冰塊降溫。如果冰塊有限,還會補貼相應的銀兩,即發放“高溫補助。有一回,歐陽修有幸受賜,將所得冰塊轉贈給好友梅堯臣,梅堯臣又將冰塊給了兒子。這一軼事被梅堯臣記入《中伏日永叔遺冰》中,"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盤冰賜近臣,絡繹中使馳’。”

明清時期,朝廷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冰塊。每年立夏時節開始啟用冰窖,賜冰文武大臣,從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日起到七月三十日止,凡文武大臣每人每天可獲賜冰兩塊。

古人順應自然變化,對於溫度的控制非常科學,取冬天的冰塊為夏天降溫,利用不同季節的溫度變化,很早就實現了製冷和保鮮自由。

大暑節氣天氣酷熱,在炎熱的溫度下,人們很容易食欲不振,因此,這個節氣的食俗也以消暑養生為主。

中國華南有大暑吃荔枝的習俗,又叫“過大暑”。荔枝可以補脾益肝、理氣補血,增強免疫力。每逢大暑前後,成熟的荔枝掛滿樹梢,清香誘人。為了能更好地解暑,前人將新鮮的荔枝浸泡在冰涼的井水中,冰過後再取出來,清涼美味。

以前,不久之以前,廣東人則有大暑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可以祛暑,也有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大暑,請記住“一不練”“二不宜”“三要吃”,遠離中暑身體弱。大暑節氣,這也預示著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到來了。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暑降溫,可以從日常生活作息和飲食上進行調整。請記住,為順利度過暑天,確保身體健康,要“一不練”“二不宜”“三要吃”:

1、“一不練”:不要進行晨練。
氣溫本來就高,極容易出汗,如果再去晨練,就會更加汗流浹背,身體受不了。暫時避開這幾天。待氣溫適宜時再去晨練。

2、“二不宜”:不宜動怒,不宜大幅度活動。
天氣炎熱,人容易性格暴躁,此時如果生氣,那真就是“火上澆油”。一些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暫時停止,尤其是露天作業人員,絕對不能暴曬,防止發生中暑。

3、“三要吃”:多吃苦瓜、毛豆、綠葉菜。
這三種蔬菜都是敗火食物,對去溫降火有功效,所以要多吃。


《銷夏》唐 白居易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夏日》唐 韋應物
已謂心苦傷,如何日方永。
無人不晝寢,獨坐山中靜。
悟澹將遣慮,學空庶遺境。
積俗易為侵,愁來复難整。


《夏夜嘆》唐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大暑六月中》唐 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鍾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瓜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
絛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 司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驚秋。
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
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


《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宋 黃庭堅
蘄竹能吟水底龍,玉人應在月明中。
何時為洗秋空熱,散作霜天落葉風。


《大暑竹下獨酌》南宋 鄭剛中
新竹日以密,竹葉日以繁。
參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氣,勢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間。
沮風如可人,亦復怡我顏。
黃錯開竹杪,放入月一彎。
綠陰隨合之,碎玉光斕斑。
我舉大榼酒,欲與風月歡。
清風不我留,月亦無一言。
獨酌徑就醉,夢涼天地寬。


滿江紅·南浦綠波 宋 劉將孫
南浦綠波,只斷送、行人行色。
雖只是、鵬搏九萬,天池春碧。
鸞侶鳳朋爭快睹,鷗盟鷺宿空曾識。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寧懷別。
人感舊,情空切。
但歲寒松柏,相期茂悅。
好在莫償塵土債,風流寧可金門客。
俯人間、大暑少清風,多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