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星期一

七七中華民族之恥, 轉以下貼以紀念之!(唔敢用"中國"呢兩個字,因為家陣係香港係禁用嘅!)



又是轉自網上:
豐田汽車發展歷程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描述豐田汽車發展歷程的論文和文章裏,有一段歷史,幾乎都被隱去了。那是77年前,那場讓瀕臨破產的豐田起死回生的戰爭,卻被人為地淡出了它的公司史。
  77年前的77日,對日本和中國來說都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一聲不知所起的槍響,一個被失蹤的士兵,一場深夜至淩晨的無理鬧劇,為的是一場蓄意已久的戰爭。中國的危機全面爆發了。
  甫時,在日本,豐田也正被瀕臨破產的危機折騰得焦頭爛額。那聲對中國人民來說意味著災難的槍響,對豐田來說卻更像是喜慶的鞭炮聲,豐田車在中國的土地上成為侵華戰爭的碾壓殺人工具、強姦泄欲工具和開疆拓土工具。
  征戰華北,豐田1937年擴產四倍
  豐田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在1929年底親自考察了歐美的汽車工業,那年,他34歲。四年後,他在父親豐田佐吉留下的豐田自動織布機製造所設立了汽車部。他拿著同學隈部一雄從德國買回來的一輛德國DKW牌前輪子驅動汽車反復拆裝了兩年,終於造出了第一輛GI牌轎車。
  1937年,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成立了,地址在愛知縣舉田盯,註冊資金1200萬日元(約合74萬人民幣),豐田喜一郎不顧反對,追加了4500萬日元的投資。
   然而,這個起點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危機。300多名員工同豐田一起面臨著剛成立就破產的尷尬。當時,席捲世界經濟危機強烈地衝擊著日本經濟,引進設備、采 購原材料等需要大量資金,而市面上銀根短缺,借貸無門。當時豐田的車品質上還不完善,設計相當簡陋,每車只有一盞車燈在車頭中央,銷量一直不景氣。此時, 初期投資也已幾乎耗盡,豐田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
  侵華戰爭爆發,豐田和其他工業企業一起,被納入戰時軍需工業品的生產軌道。日本陸軍將豐田的所有庫存貨車一購而空,這才解了它的燃眉之急。
  檔案資料顯示,1935年末,豐田喜一郎領導豐田生產出來的還只有20輛卡車。然而,在發生了二二六事件的第二年,就生產了1142輛(其中轎車100輛),而在戰爭爆發的1937年則生產了大約19364倍的4013輛(其中轎車577輛)。
   豐田汽車的產量在侵華戰爭期間一路飆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1939年起,到太平洋戰爭第二年的1942年,豐田持續每年生產汽車超過1.6萬輛, 其中大部分是軍用卡車。從1938年起,商工省發佈的公告原則上禁止製造商生產轎車。而1938年,正是納粹德國的大眾汽車製造出世界聞名的民用普及轎車甲殼蟲的那一年。
  此外,從1943年到1945年,豐田向軍方輸送了大約200輛水陸兩栖車。
  1944年豐田納入軍方管轄軍需公司,工廠更名護國工廠
  19441月,豐田被納入軍方管轄下的軍需公司。19456月,舉母工廠更名為護國第十二工廠,刈穀工廠改名為護國第二十四工廠,更名是為了預防間諜的刺探,一部分培訓工被免除了兵役。
  豐田還為軍方培養工兵。杉浦美代市在1941128日參加了在名古屋市東區大曾根町的某個機械工廠召開的技工大賽。在比賽過程中,他們被要求按照圖片的樣子,在金屬上鑿一個洞,以精確度分勝負。那天晚上,他被告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了珍珠港。
  卡車的生產線會因此越來越忙吧。豐田產的卡車是戰場上的重要工具。杉浦想,生活可能會由此發生劇烈的變化。
  在培訓所中,早操時間的一大半被用來做軍事操練。軍營常駐在這裏,操場上回想著響亮的口號聲,培訓共反復練習著佇列、刺殺。此外,還有手持竹矛的衝鋒訓練。
  隨著戰爭氣氛的加重,軍隊也來到了工廠。大家一邊喊著口令,一邊工作。杉浦告訴讀賣新聞特別取材班說。杉浦後來成了船舶工兵,渡海來到了中國。
  讀賣新聞特別取材班資料顯示,鈑金工佐野三雄,1944年從豐田被派到名古屋市內的軍需工廠。佐野三雄是去指導具有雙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吞龍的發動機排氣管製造的。
  國民黨二級上將之子回憶:抗日戰場上總能看到豐田車的身影
  一位國民黨二級上將之子說,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總是能夠看到豐田的身影。一些高級指揮官會在車裏強姦婦女,全村的村民甚至會跪在道路的兩邊送車隊過去。馮玉祥曾回憶,日軍的車隊會隨意射死沿途的難民和戰俘。
  如今,那段黑暗的歲月終於過去,到底有多少輛豐田車的車轍曾壓在中國的土地上,曾穿過中國的城鎮和鄉村,曾載著一車又一車的物資來到前線的戰場,至今已經無法準確統計了。
  歷史不容遮蔽。
   世界知名的車企,大都或多或少的與戰爭有些關係。奧迪、賓士、寶馬、大眾……不一而足。二戰時賓士貢獻了數輛軍卡,甚至希特勒的座駕就是賓士770k 野;寶馬的汽車、R75摩托車、R12重型摩托和航空發動機,大眾vw82“桶車、甲殼蟲等也都是常見的身影。這些,都在德國的博物館裏公開展出著,雖 不曾宣揚,但也不力圖遮掩。反觀豐田、三菱等,總是盡力掩蓋既存的事實,只有在美國軍方的公開材料裏才能找到相關資訊。
  然而,事實就在那裏,永遠不會因為掩蓋而消失。儘管那是一段不甚光榮的歷史,但面對總比回避更易得到體諒。
  2012年釣魚島事件,遊行的群眾將日系品牌的車當做了憤怒的出口,豐田車首當其衝。由於受中日衝突的影響,豐田在華銷量迅速下滑,跌幅一度超過50%,直到20139月,才慢慢回暖。
  我們應該一直向前看,新時代的經濟關係當然要以新時代為座標。但有時候回頭看看,在現實的映襯下,歷史常常能給我們以警示。

老安按: 無奈,老人家用緊嘅係豐田"可怒也",因由,自海漂來楓葉,十多年都係用老美及楓葉汽車,未海漂時,在香江家鄉係用德國車,打死都唔用東洋貨,無奈十年前上海工作完後返楓葉,還是希望在香江及滬江可以再找到工作,故此只願用最少銀兩買來短時間用,故無乜選擇中買咗部楓葉造嘅"可怒也"基本型号,用到現在!聊以阿Q嘅就係"都"唔係東洋造嘅!
 

2014年7月5日星期六

(轉貼)香港的未來真是一片渺茫




老安先此聲明,此乃轉貼,老安認為有一讀價值,但是"意識形態"方面認同不認同,讀者自己內心評秤,拍細佬頭,鬧我五毛,乜乜都唔係咁公道!你可以完全唔同意,但係裡頭嘅講法,唔可以一棍打死(家陣香港好興,非黑即白,冇彎轉,死牛一面頸,細佬唔敢講啱與唔啱!)           

(轉貼大俠客88香港的未來真是一片渺茫
  2014/7/4
  版主按:
  這篇帖子分析了港人畸形心理優越感的成因,但是又拋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如何打破香港人這一殖民地奴僕心態薰陶下形成的畸形心理問題。大家可以討論,應該如何破解這一問題呢?
  
  香港的未來真是一片渺茫。
  要說香港為什麼會衰落,就要先說香港為什麼會崛起。
  總結成功經驗這種事情,向來是一百個人有一百零一個解釋。不過委員認為真正靠譜的就一個原因:香港是內地和西方經貿交流的中轉站。這個條件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達到最優,使得香港一躍成為國際級的大都市,只不過這樣的好機會,之前之後都很難再找了。
  首先,讓時光倒推回1840年。從英國最初割占香港,到朝鮮戰爭爆發,中間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這段時間裏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錯的經濟發展,但遠沒有日後那麼搶眼。這是因為,當時的香港並沒有在中國經濟版圖中佔據什麼不可替代的地位。當年的中國對西方市場幾乎完全開放,外國人員、資金、貨物,都可以暢行無阻的直接進入中國內地,那麼自然沒有必要繞行英國控制的香港,多費一重周折。香港在當時的地位更側重於軍港,而非商貿中心。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年輕的新中國同西方世界的經濟聯繫幾乎完全被切斷。不過,中國並沒有因此而感到特別不便,因為中國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蘇聯人可以為中國提供經濟建設亟需的資金和技術。既然中國並不十分期待來自西方的經濟資源,那麼作為西方視窗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醬油的份了。

  轉機起于中蘇分裂。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中國從蘇聯獲取資金和技術的管道越來越狹小。而中國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則一直有增無減。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而然的轉向西方,尋求資源的替代來源。這種轉向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從西方引進全套工業生產設備,滿足經濟建設需求。這是自156個蘇聯援助項目之後,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國外的工業技術和設備。以四三方案為代表,中國和西方經濟體系開始重建聯繫。這種聯繫由小到大,最終演變成全國性的對外開放。
  
  順便說一句,當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負責人,就是後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老人家。

  然而,儘管中國大陸已經定下了對西方開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實際操作中,開放面臨重重問題。中國的辦事規則和西方的貿易規則互不熟悉,缺少熟悉兩邊狀況的中間人,還有中國在政策上、法律上對直接來自西方的人員、物資、資金也有種種限制。種種麻煩導致中國對西方經濟資源的需求始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而這正好構成了香港崛起的條件。香港人熟悉大陸,即使在中國和西方關係最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內地和香港間也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人員、貿易往來。香港人也熟悉西方,畢竟是在英國統治下渡過了一個多世紀,他們對西方的法律、貿易規則等等都很熟悉。這個有利條件讓香港迅速獲得了中國內地同西方間經貿往來的中轉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時也還充當了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聯繫橋樑。從八十年代兩岸關係緩和算起,直到兩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陸與臺灣間的人員物資往來,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從香港轉道。

  數量巨大的轉口貿易讓香港一舉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隨之建立起來的還有金融中心,這一點同樣得益與中國市場:來自西方世界的資金要流入中國大陸,同樣需要一個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臺北、新加坡、甚至於吉隆玻,也都想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質上講就是它們背後缺乏一個足夠吸納大量資金的市場。在這個問題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較長短的對手是東京,其背後自然是整個日本市場。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後,尤其是香港回歸以後,這種有利地位卻開始日漸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將此歸結為特區政府無能。這個理由不成立。我們後面還會提到,特區政府並不比港英政府更無能。真正的原因在於,中國內地和西方世界、以及臺灣地區的聯繫日漸緊密,直接的經貿往來越來越容易,那麼為什麼還要走香港繞道呢?香港作為貿易中轉站的地位從根本上講,來源於東西方直接交流的不暢。這是一個暫時現象而非永久問題,所以自然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只不過這個暫時現象持續了一代人的時間,所以經常被這一代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於更早的歷史,人總是健忘的。

  當然,我們不是說香港只能在轉口貿易中心這一棵樹上吊死。只要尋找到新的金剛鑽,當然不擔心沒有新的瓷器活兒。用公司的轉型來打比方:同樣是做攝影膠捲的公司,面臨數碼照相技術的絞殺,富士公司和柯達公司就是一好一壞兩個轉型。富士依託化學製劑方面的基礎,轉型做化妝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業內的一個巨頭了。而柯達選擇向印刷出版業轉向,偏偏這也是個被電子資訊產業擠兌的夕陽產業,於是柯達轉型走的舉步為艱,最終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被一網打盡。香港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達?
  
  轉型成功的關鍵,是要尋找可以做大的朝陽產業,而且要是本地有條件發展的產業。那麼香港的朝陽產業該是怎樣的產業?

  首先說,所有低端產業都沒戲。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誠發家了,堵死了下一個李嘉誠的路子。李老闆是當年是做塑膠插花生意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各國產業升級路上的第一臺階。但是發家以後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產,操縱香港的土地價格一路飛升。居高不下的地價對工農業發展是致命的,沒有幾個企業的利潤率能夠應付如此高漲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數小而精的高科技工業,大部分工農業企業都早早關門大吉了。當然,工農業萎縮的另一個原因是自然的產業升級規律:香港有錢了,平均工資高了,需要維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產業就自然完蛋了。簡而言之,產業升級是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可走。這兩個原因限定了香港未來的出路,只能在第三產業裏找,並且只能是對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業。

  第二個因素是,必須是不易搬家的行業。今天的大陸顯而易見是個比香港更遼闊更活躍的市場,如果一個產業能夠輕易搬家,那麼直接舉家遷往大陸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當年紅極一時的影視娛樂業。今天的大明星們名義上是香港人,實際上一年大半時間在大陸拍戲、走穴。香港發展成什麼樣與他們何干?真正香港本地製作的“土產”電影如今早就沒了九十年代在大陸市場一統江湖的氣勢,就是因為人脈資金都早已流向大陸,樂不思蜀了。
  第三個因素是,目標產業必須能夠吸納相當可觀的勞動力數量。畢竟,香港是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一項只能讓少數人暴富的產業是當不了支柱產業的。少數超級富翁和大批貧民構成的社會連穩定都談不上,何談發展?沒錯,委員說的還是房地產業。李大富翁在房地產業裏賺得盆滿缽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還是鳥籠,連內地許多大城市的居住條件都趕不上。這樣的產業繼續畸形繁榮,對香港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已經看出問題了。上述的幾個考量因素之間是有矛盾的。比如,一個產業如果在香港吸納大量的勞動力,那它就必然背負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導致競爭力下降。
  
        還是前面那句話,兩難的選擇,不是要證明香港的產業轉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說,產業轉型,無論在哪里都是要經過痛苦的調整、犧牲,承擔相當的風險,在不同的因素間走鋼絲的。坐在家裏就能日進鬥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犧牲,才有回報的。當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條件,只要願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還是很多的。比如,旅遊業就是一個可選擇的目標產業。香港畢竟是一個比出境遊要廉價方便的旅遊目的地,旅遊業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幾個條件的產業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對於發展模式的轉變還沒有意識,沒有這個心理準備。從很多角度來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態甚至可以稱得上“不知死活”。

  從前兩年開始,我們越來越多的見到香港市民同內地遊客之間發生衝突的新聞。隨便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諸如以下的消息:http://www.sjcai.com/news/doc/zx/97/234887.html

  香港人將內地赴港遊客稱為“蝗蟲”。

  還有:http://news.sina.com.cn/c/2010-07-27/231120769523.shtml
  香港導遊辱駡內地遊客。
  很有意思。旅遊業是香港這幾年少有的景氣行業,可以說代表了香港產業轉型的希望。可是屢屢爆出的負面新聞讓人覺得,香港不過是一個和內地許多劣質旅遊開發區類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對待本地的旅遊行業信譽,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
  
  再就是最近的奶粉問題。新聞很多了,這裏不再附送相關鏈結。內地人到香港大批量採購奶粉,許多商店貨架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輿論的反響不是“商機難得,擴大進貨”,而是“內地人搶了我們的奶粉”。作為一個以轉口貿易起家,以自由貿易為榮的商業城市,竟然鬧到要動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戶購物……這讓人想起了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獲悉外國商人大批採購瓷器絲綢、市面上貨源緊張的消息,清政府的反應不是擴大生產,而是禁止商品出口。當年的清朝沒有受過資本主義洗禮,尚屬情有可原。可今天的香港呢?

  委員以為,上述事實足以說明,大多數香港人不知道香港發達的原因。他們表面上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傑出代表,骨子裏還是盯著眼前一畝三分地的小農心態。他們口裏以貿易中心為榮,實際上卻不知道(或者不關心)這貿易服務於哪個市場哪個客戶。他們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託大陸市場的結果。所以,他們是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發展起來的。今天的他們又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停滯不前。那麼委員當然可以預測,他們也將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衰落下去。

  當然,許多香港人不會承認這一點,他們更喜歡將今天的停滯歸罪於特區政府。聲稱香港之所以搞成今天的樣子,就是因為特區政府比港英政府的水準差。

  這是很荒唐的。特區政府事實上和港英政府毫無區別,都是殖民地政府。

  回歸前的港英政府是個確鑿無疑的殖民地政府,沒有決策權,只有執行權。做決策是英國政府的事情,港英政府只考慮如何執行英國政府的決策。在香港回歸的時候,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香港社會的穩定,中國政府承諾,香港現有政治制度五十年不變。這意味著,香港特區政府和港英政府一樣,仍然只是一個殖民地政府。基於各方面因素考慮,中國政府從未大幅調整香港特區政府的架構和工作模式,賦予其決策的能力。

  那麼誰來替香港做決策呢?是中國政府麼?我們只要回想另一句承諾就明白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國政府除了在少數基本問題上保持發言權,以此體現主權之外,在大多數具體的政策問題上並不願插手香港內部事務。
  
  所以這就是香港特區政府的問題,它是一個殖民地政府,上面卻沒有了宗主國。它無條件保留了英國人留下的施政綱領,沒有能力根據經濟形勢變動予以調整,就像一輛卸掉了方向盤的汽車。所以自然是磕磕碰碰,越走越艱難。

  要理解香港特區政府的這一缺陷,我們可以考察一下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美國政府的反應,對比98年香港金融危機時香港政府的反應。08年華爾街搞出危機的時候,美國政府毫不猶豫的拋棄了之前一直高調宣傳的“政府不干預市場”的口號。為了避免通貨緊縮風險和全面的經濟崩潰,美國政府立刻插手干預市場。反正干預市場也罷,不干預市場也罷,都是政策選擇而已。對於美國政府,這不過是一張紙上寫什麼字的事兒。現在改幾個字也沒什麼,毫無心理壓力。可是香港政府在98年的救市決策就艱難的多了。當時主管金融政策的正是後來的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他自己事後回憶說,他覺得政府干預市場違背了香港政府以往不干預市場經濟的施政理念,他感到背棄了自己的理想,以致於在宣佈救市決策的前一天晚上在家抱頭痛哭。曾蔭權的心態就是一個典型的殖民地官員的心態。他從未掌握決策權,只能把上級政府,也就是以往的英國政府佈置的政策當聖旨來遵循、來信奉。如果英國政府命令改變這個政策,他什麼話也不會說。可要他自己違背這個政策,那就跟要他的命一樣。

  從這個角度上講,索羅斯當年攻擊香港的手段是很失策的。他太急躁了,給香港特區政府施加了太大、太直接的壓力,以致於這個茫然的殖民地政府都認識到需要做點什麼來自我保護。如果他能夠用溫水煮青蛙的手段來炮製香港,香港特區政府或許真未必有這個自衛的意識呢。

  這方面的另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港幣的匯率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根據英國人的決策,港幣匯率盯緊美元匯率。香港回歸後這個政策依然連續。實際上,不止一位香港金融官員退休後反思,認為應該適當調整匯率,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可就是沒有一個金融官員能在任上做這個決策,所以今天的港幣匯率依然盯緊美元,僅在小範圍內允許輕微浮動。

  當然,要說特區政府的政策完全沒有變動,這也不確切。實際上,香港就像一輛沒有方向盤的汽車,輪子轉向什麼方向,完全取決於輪子壓過什麼樣的坑。這個坑,就是香港的民意。只不過,民意如同小孩子的臉,一日三變。沒有一個穩定的決策方向,盲從民意的結果就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比如十多年前的莊豐源案:這是內地產婦赴港生子,然後援引基本法規定,要求給孩子授予香港特區居民身份的濫觴。當時的全國人大就給香港法院建議,提醒他們此例不可開,否則後患無窮。可是這個建議被公之於眾後引發香港輿論強烈反彈,認為這是中國政府試圖操縱香港法律。香港最高法院順應民意,裁定產婦要求合法。十多年後,香港大小醫院幾乎被大陸產婦擠爆,香港民眾苦不堪言,香港法院只好修改司法解釋,不再允許赴港產婦的新生兒獲得特區居民身份。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最近的奶粉案例,香港政府再次出現類似的行為。三月初,香港民意強烈反對內地遊客強購奶粉,香港政府於是下令無限期禁止遊客攜帶大量奶粉出關。違規者將被課以高額罰款,並沒收所帶奶粉。禁令一出,香港大小商店奶粉立刻滯銷。一個月之後,香港政府改口說禁令頒佈一年後要重新檢討。然後到了五月初,再次改口說半年之後重新考慮禁令問題。而據赴港遊客反映,香港海關現在對攜帶奶粉的查禁已經形同虛設。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香港一些輿論喜歡批判說香港今日的經濟不景氣是因為香港特區政府不遵循民意。從以上的諸多案例我們實際上已經看到,第一,香港繁榮與否與香港民意無關,港英政府時期何曾在乎過香港民意?香港繁榮和中國大陸的發展狀況倒可以說息息相關。第二,香港特區政府不是不遵民意,而是盲從民意,如同蒙著眼睛的毛驢,繞著“民意”這個磨盤打轉。第三,正是因為特區政府盲從民意,才導致重要的決策方向被建制派把持,墨守成規、無力改革,無謂的瑣事上卻被泛民派綁架,朝令夕改、庸人自擾。香港居民則被這兩派政客演戲逗的哭哭笑笑,不知所措。

  那麼,中國政府介入香港事務,是否可以扭轉這個趨勢、帶動香港經濟成功轉型呢?委員對此也不樂觀。香港輿論對於中國政府介入香港事務懷有極大的抵觸,對內地普通遊客橫挑鼻子豎挑眼,歸根結底是優越感在作怪。典型案例就是“地鐵上能不能吃東西”的問題。內地遊客在香港地鐵上吃東西,引發同車香港人不滿,最後演變成內地遊客和香港人的對罵,然後又變成了“遊客素質問題”“社會公德問題”的大討論。可幾乎就在那同時,有人見到西方遊客在香港地鐵上吃喝,同車香港人卻是一片沉默。所以,什麼素質問題、公德問題、乃至法律規定問題,都是表面問題。實質是香港人面對內地人時的優越感問題:“我們是富裕先進開化的上等人,你們是貧窮愚昧閉塞的下等人。我們怎麼能對你們委曲求全?當然應該是你們曲意迎合我們才是。”香港人只要還有這個心態,中國政府任何試圖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的行動都只會招來更強烈的反彈。健康的、可持續的改革,必須建立在理性的政治博弈基礎之上。現在博弈的一方完全沒有理性決策的能力,改革從何談起?要想改變這個心態,香港的經濟狀況至少要跌落到明顯低於中國大陸沿海城市以下才可能。非如此,不足以打破香港人心中的優越感。

  這就是委員說香港的未來一片渺茫的原因。改革的前途是有的,但香港人自己沒有能力走這條路,也不接受中國政府帶路。這是個死結。
  
  嗟爾香港,氣數盡矣!

老安按: 老安市儈,始終認為香港不應在"意識形態"上太執著,井水亦不宜犯河水,有幾多先攞幾多,然後做好佢, 民生,建設,經濟,科技攪上去,保衛法治(如今大大聲鬧政府破壞法治嘅人,如果你唔係一早抱有某心態或戴上有色眼鏡,其實佢地就係破壞法治嘅一羣人,如果你認為我錯,我投降不辯!
如今,政治掩埋民生,咁死梗!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有錯嗎?反儒家人士怎解釋呢?

 
净空法师
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十二個字,十二個字真正做到了,你能夠打九十分,你就是聖人,你能夠打七十分就是賢人,你能打五十分就是君子。
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千萬年老祖宗傳下來的精髓,世世代代相傳,不會傳錯。這個不要說,它不多,多怕你記不住,搞錯了,它少,字字都是精髓。
老祖宗傳下來的五倫,五倫就二十個字,能傳錯嗎?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想,傳十萬年、傳一百萬年都不會傳錯,它就二十個 字。五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四維四個字,禮義廉恥;八德八個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它怎麼會傳錯?不會傳錯的。所以我們今天把它合起來,我們再把它精 減,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如果我們中國人把這十二個字做到了,中國就是全世界的示范國家;全世界做到了,世界就大同。這十二個字,無 論是哪個宗教、哪一種族群,你跟他談他都要,他都喜歡,沒有一個字是他反對的。所以我們就有信心,這十二個字能夠幫助全世界,回歸到和諧、回歸到穩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能念是心,所念是境,境隨心轉。
念念阿彌陀佛,一切所感所見所聞所觸,都是清淨無礙,一切皆是阿彌陀佛】

老安按:近年,其實也不是近年,尤其是陸民,不少人一談起儒家,就惡言惡語,左攻右擊,都是把中國落後一面全怪儒家,老安不明白!
東洋及"大"韓",甚至星加坡等,主要治國理念都是儒家的,為什麼他們的社會比我們有序,人民比我們和諧,文明?又是不明白!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香港加拿大籍港人有難了,楓葉國新公民法一棍打掉二十多三十萬加籍港人的保險,加國國籍隨時一筆勾銷!



新公民法把加拿大人分為4等級 移民變為二等公民
正當一些僑社領袖陶醉于卑詩省政府就過去歧視歷史向華人社群道歉之際,聯邦政府卻匆匆通過C-24號新公民法案。令人震驚的是,這條名為強化加拿大公民法的法律,不單沒有提升華人的地位,反而把華人和移民社群變為次等公民。
   當保守黨政府早前推出新公民法時,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都落在移民部長一刀切取消投資移民的熱烈討論。很多人當時對新公民法的理解是,新法會再提高入籍的 語文要求(把必須通過英或法語4級考試的豁免提高至64歲)、增加居住時間(由3年增至4年)、必須報稅及把申請入籍費用增加3倍。
  要求1464歲的永久居民必須考獲第4級的英語或法語考試才能入籍,這項條件雖然不公平,但由於4級語文考試的條件在兩年前已經實施,所以震撼未算大。
  真正令人震驚的,是當法律界在研究過C24號法案後,向政府和公眾發表的專業分析。
  代表全國37千名律師的加拿大大律師公會(Canadian Bar Association)批評C24號公民法違反憲法、違反國際公約和嚴重侵犯人權。
  把加拿大人分為4
  雖然加拿大的憲法-人權及自由憲章(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開宗明義地尊定人人平等的基本價值和權利,但保守黨政府卻首次透過公民法,把加拿大人劃分為4大類,不同類別的加拿大人享有不同的權利和待遇。
  第一類,亦是享有最高權利的,是那些在加拿大出生而沒有其他國籍的加拿大人。這批被譽為真正的加拿大人無論做了甚麼事,即使犯了最嚴重的法,又或長期在海外居住,都不會喪失加拿大公民身份和出入境的權利。
  第二類,透過歸化入籍,沒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移民。這類人即使犯了嚴重罪行,也不會喪失公民身份。不過,若果他們當日的移民申請有欺騙成份,又或有移民部官員認為這些透過歸化入籍的公民沒有意圖在加拿大居住的話,公民身份便可以被撤銷。
   第三類,雖然在加拿大出生,卻擁有雙重國籍(有些國家給與公民在海外出生子女公民權,某些國家像埃及和伊朗的公民權甚至可以留傳五代。亦即是說,即使埃 及裔的加拿大人已經在加國生活了數代,而這些子孫都在加拿大出生,甚至從未踏足埃及,卻仍然有埃及國籍。)這類加拿大人若果犯上嚴重的刑事罪行、叛國、參 與恐怖活動、盜竊國家和商業機密、從事間諜活動等罪行,以及日後政府可能加進可剝奪公民權罪行名單上的行為(根據大律師公會的專業分析,當C24號法案 打開以犯法撤銷公民權的先例之後,政府日後便可以把其他行為和罪行加進剝奪公民權的罪行名單裏面)。
  第四類,即透過歸化入籍的移民,擁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人。大律師公會以真正的三等公民來形容這類人。這類人要面對所有在這項法案所提出的,包括具追溯效力和未來政府可能新增加的,都可以令這類加拿大人喪失公民身份。
  原來,在C24號法案通過之前,加拿大政府是沒有權力撤銷國民的公民身份的。唯一的例外,是當公民身份是透過欺騙所獲得。由於政府只是把那個本來便不合資格的公民權取消,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政府並不是把一個有效的公民權撤銷,所以沒有違反國際公約。
  但保守黨政府卻在C24號新公民法案內,加入以觸犯刑事法、國防法和資訊保安法來撤銷加拿大人的公民權,大律師公會認為這對公民權利的概念和重要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改變。
  移民離境可被撤銷公民身份
  新移民法賦予移民部官員前所未有的權力,可以因為認為一位透過歸化入籍的加拿大公民沒有居住在加拿大的意願(intention),便可以把移民的公民身份撤銷。
  大律師公會認為這項條文極容易被濫用,相信也違反憲法。這項條件把加拿大人分成為兩級:本土出生的加拿大人,以及在海外出生透過移民歸化入籍的加拿大人。
  本土生的加拿大人完全沒有出境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外旅遊、在外國工作和居住,即使長時期在國外生活,也不用擔心會被移民部官員質疑沒有居加意願而喪失公民身份。
   至於那些在外國出生,透過移民歸化入籍的加拿大公民,若果離開加拿大,便要面對喪失公民身份的風險。大律師公會指出,歸化入籍的加拿大公民即使有意願居 住在加拿大,但卻因為就業或其他個人原因要出國,只需有一位移民部官員認為,這位出國移民無意圖居住在加拿大,政府便可以撤銷移民的公民身份。
  資深移民律師李克倫(Richard Kurland)指出,由於法案沒有列出期限,因此移民部官員可以在移民入籍後20年,引用這項居加意願條款撤銷一些在境外工作或回流加拿大人的公民身份。
  即使移民未至於因為到外國旅遊或工作而喪失公民身份,但新公民法強加給移民的風險和憂慮仍是極不公平的。國家的憲法賦予加拿大人自由出入境和居住加國的權利,為甚麼移民歸化入籍的公民要擔憂出國後,返回加拿大入境時可能會遭遇困難和被移民部官員盤問呢?
  大律師公會指出這項條款,將會耗用移民部官員龐大的資源來評核和執行,無可避免地造成更長的申請審批積壓。
  真的只是針對罪犯和恐怖份子?
   保守黨政府說新移民法中賦予政府撤銷公民身份的權力,只是針對嚴重罪犯、恐怖份子和出賣國家的人。但是,新法所針對的只是那些擁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公 民,那些在本土出生沒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人,即使犯下最嚴重的刑事、叛國或恐怖活動,新公民法對這些公民都不會有絲毫影響。
  大律師公會認為,撤銷公民身份的理由太廣泛,這些罪行所涉及的價值在於對加拿大的忠誠(loyalty)和某些加拿大人的理想(ideals)。可是,為何只是擁有雙重國籍加拿大人的忠誠才被質疑呢?
  法律界指出,無論是恐怖活動或瞞稅,妥當的做法是在相關的法律(即刑事法和稅務法)定出規定,而非透過公民法來試圖解決問題。無論是懲罰恐怖份子又或向海外收入懲收稅款,都應該所有加拿大人一視同仁,而並非只針對移民或擁有雙重國籍的公民。
  真實的個案告訴我們,恐怖份子不一定便是在外國出生和擁有雙重國籍的。同樣,隱藏海外收入和長期在外國工作的,也不獨是移民,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也有。
  政府以涉及恐怖活動獲判監禁五年作為撤銷公民權利的界限,並且包括追溯過去和在外國觸犯,大律師公會指出在很多國家,恐怖活動的指控其實是當權者對異見人士和政治對手的懲罰,這些罪行既沒有高的司法門檻,而且還罰得很重。
   因為觸犯恐怖活動而獲判監五年的人,很有可能沒有犯上涉及傷亡的嚴重暴行。最近加拿大記者化米(Mohamed Fahmy)在埃及被法院判監七年,便是一個真實的個案。化米是擁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公民,被派到埃及採訪新聞,卻被埃及政府控告揑造新聞、危害國家安全 和協助恐怖份子。
  這項判決由於涉及多個西方國家的新聞工作者而成為國際新聞,埃及法院審訊的情節荒謬和不公平。但更荒誕的是,加拿大的移民部官員可以透過新公民法所賦予的權力,撤銷化米的加拿大公民身份,令他服刑後不能回國!
   所謂恐怖活動、危害國家安全、顛覆國家、推翻政府和叛國,都是由執政者所界定和作出懲處的。無論是南非的曼德拉、中國的孫中山,又或是民運領袖,都可以 被當權者認定為顛覆國家的恐怖份子而收監。恐怖活動,並不一定是殺人和放炸彈。至於竊取國家和商業機密的間諜活動,亦可以很空泛。
  把持有雙重國籍公民放逐
  放逐,對一位公民來說,是其中一項最嚴重的懲罰。這是一種在現代社會被禁止和嚴重侵犯人權的懲罰,並且違反國際公約。
  加拿大人權及自由憲章第6.1條列明,所有加拿大公民都有權進入,逗留和離開加拿大。最高法院過去對6.1條的解釋是不容許放逐。這項重大原則,就連憲法內的旦書條文(notwithstanding clause),也不能用作否決。
  新公民法其中一項令人驚訝的是,可以被政府撤銷公民身份放逐的,不單止那些透過移民歸化入籍擁有雙重國籍的公民,就連他們在加拿大出生的子孫後代,若果擁有雙重國籍或可以申請外國國籍,即使他們一生都住在加拿大,一旦出事,仍然可以被取消公民身份。
  由於這項打擊擁有雙重國籍公民的做法,是受到族裔和國家來源地俱分,既不公平,亦帶歧視,亦相信違反加拿大憲法第15條。
  加拿大主要報章《環球郵報》以法律需要公平地對待所有加拿大人作為社論標題,指出無論一個人犯了多嚴重的罪行,無論這個人是土生,又或是透過公平和合法方式成為加拿大人,無論這個人是好是壞,都是加拿大人。
  該社論認為無論是土生,又或是在外地出生的加拿大人犯法,都應該獲得同樣懲罰。剝奪公民身份把人放逐,只有那些像蘇聯的極權國家才會做。
  取消公民上訴權利
  新移民法賦予移民部官員撤銷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極度權力。無論是被認定無意圖居住在加拿大的歸化公民,又或透過觸犯刑事、國防法又或資訊保安法而被撤銷公民身份的人,除了涉及違反國際人權和戰爭罪行之外,其他所有撤銷都不得上訴和向法院提出復核申訴。
  大律師公會指出,新移民法同時根本性地改變了撤銷公民身份的程式。
  舊有法律賦予當事人到聯邦法院聆訊的權利,即使法院認同部長的決定,公民撤銷是由院督(Governor in Council)所執行,在撤銷前院督都會再審視撤銷公民身份的理據和公正性。
  新移民法生效後,撤銷公民程式只是以文書方式進行。當移民部官員作出決定後,部長會向當事人發出撤銷通知,當事人可以書面回復,然後移民部長便會作出最後決定。當事人既不得向法院提出申訴,其撤銷亦不會交給院督處理。
  大律師公會嚴正地指出,移民部長絕對不是一位獨立和公正的決策者。撤銷公民身份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須經過正式的聆訊,由獨立公正的法官,才符合法治和加拿大公民權的價值。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新公民法實施後,公民的司法權利竟然可以比永久居民和難民還要小。無論是永久居民的入籍申請,又或難民申請被移民部所拒絶,都可以獲得獨立聆訊,但貴為公民的若果被撤銷公民身份放逐,卻竟然沒有申訴的權利。
  英/法語不好便無權投
  要求移民必須通過4級英語或法語考試,既不公平(因為這並非人家當初申請移民時政府所定的規舉),亦不公道(人家即使在加拿大有生意、工作、付稅,生兒育女、住了20年,卻因為語文能力未達相當水準而無法入籍),更會做成二等公民(沒有公民權亦即沒有投票權)。
  大律師公會在這方面的分析亦很到位,認為這等同增加第二次語文考試,卻並不能準確地評估入籍申請人對加拿大的認識,亦與那些在加拿大居住和工作的人所需要的語文要求不同。
  在過去個多世紀以來,很多移民來到加拿大,從事一些不需要讀和寫英文/法文的工作,他們有交稅、參與宗教組織,在社區當義工,照顧小孩,並且和原居地沒有多大的聯繫。他們雖然無能力通過英語/法語考試,但其語文能力卻足以令他們成為長期貢獻加國社會的一份子。
  這樣有違憲法、侵犯人權和歧視移民的惡法,難怪有團體和律師宣稱要告上最高法院。 就正如保守黨的其他法例一樣,C-24號法案有很大機會被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違反憲法而被撤銷。
  但這樣糊攪一場,除了為移民和公民制度,帶來重大的負面衝擊及混亂,亦浪費公帑和法院保貴的資源。
  C24號公民法雖然惡,但更險惡的是法律制定者對移民的態度和惡意。
  保守黨自從成為大多數政府之後,針對移民的政策和法案可謂層出不窮,一刀切取消幾十萬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申請,取消企業和自雇移民申請、大幅提高家庭團聚移民的申請門檻、提高入籍條件和現在的C-24公民法案等等。
  保守黨政府對移民所採取的是鐵腕政策和嚴厲手段,但對於來自西方白人國家的外國勞工卻大開門戶。
   加拿大的歷史包括剝奪不受歡迎群體的基本公民權利。C-24號法案是自1947年以來,最激進的公民法修改,賦予政府權力撤銷有麻煩加拿大大人的公民 權和驅逐出境,就正如日裔加拿大人曾經遭受的對待1946年,政府遣送了四千名日裔加人到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 ,這批人當中有一半是在加拿大出生,從未見過或已經淡忘了日本。”- Robert Addington 

老安按: 這是不是北大人跟楓葉勾結的結果???因為楓葉國太需要人民幣了!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施一公首次揭示老年癡呆症致病蛋白結構~~都是內分泌問題,針灸可否治療



施一公首次揭示老年癡呆症致病蛋白結構

今天上午,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發病直接相關 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為理解γ分泌酶複合物的工作機制及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成果於62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在 線發表。

  成果發佈

  "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今天上午,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發佈會上,施一公教授展示了阿爾茨海默症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

  他在介紹他的研究組成果時表示,此前的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生和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澱粉樣斑塊是由膜整合蛋白酶複合物γ分泌複合酶異常切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而產生過量易聚集的Aβ42肽所致。

  γ分泌酶複合物可以理解成細胞膜上的一個蛋白酶體,或者更通俗地形容為垃圾粉碎機。它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細胞膜上的一些廢物蛋白,把它降解成小的片段,讓人體再吸收、再利用。

  獲得γ分泌酶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世界上幾十個實驗室都在進行科研攻關,但幾十年都未有收穫。

  此前,外國科學家只能將蛋白酶解析到12埃的解析度,而此次施一公教授對獲得的複合物樣品進行了冷凍鏡分析和資料收集,最終獲得了解析度達4.5埃的γ複合物三維結構,更進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維結構。

  施一公表示,此前世界上已經在阿爾茨海默症的功能性方面獲得了突破,但此次空間結構上的解析還為首次,"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好比國外科學家在100米外看一個饅頭,而我們在5米外看一個饅頭,我們的目標是做更精細的解析,希望未來能在10釐米外看一個饅頭。"施一公笑著說。

  目前,該成果於62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線上發表,《自然》雜誌於1869年在英國創立,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常與美國《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刊物。

  研究進展

  應用到臨床仍有距離

  " 阿爾茨海默症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失憶。"施一公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多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然而也有少見的早發性病患 會提早發病。隨著現代人壽命的增長,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前總統雷根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罹患該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 5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占世界發病總數的四分之一。

  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全世界約有26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到2050年時估計全球每85人就有1人罹患該病。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臨床表現為逐漸嚴重的認知障礙,對患者及家庭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在發達國家中,阿爾茨海默症是社會中花費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對於該病,現在仍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

  施一公教授表示,所研究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是阿爾茨海默症的基礎研究,但應用到臨床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馬上就訪

  一線醫生說治療藥物"空白"

  作為一線接觸該病的醫生,上午,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閔寶權醫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症都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夠對病人採取針對性治療。

  閔寶權表示,目前能夠做的就是提高病人的記憶力、減少部分有害物質以及治療失眠等減緩性治療,"病人記憶力不好,就給病人吃提高記憶力的藥;睡眠不 好,就給病人吃治療失眠的藥,都是對症下藥。"閔寶權表示,治療阿爾茨海默症並沒有直接有效的藥,目前只能間接治療,緩解其症狀,幾乎不可能根治。目前雖 然已經瞭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原理,但治療其的藥物並未研發出來,在臨床方面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文並攝/記者馬曉晴

  施一公簡介

  河南鄭州人,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美國雙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

  2008 2月至今,受聘清華大學教授;2009928日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獲2010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34月當選美國藝術 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1219日,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42日,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成為獲此獎項的第 一位中國人。該獎為國際知名獎項,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老安按:其實都是內分泌問題,針灸可否治療,中醫業者有否探索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