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星期六

粵曲, 斷鴻零雁 -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

斷鴻零雁一詩僧, 世上難得有情人…




“寄調箏人三首”(1909年)蘇曼殊
其一: 生憎花發柳含煙,東海飄零二十年。懺盡情禪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經眠。
其二: 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
其三: 偷嘗天女唇中露,幾度臨風試淚痕。日日思卿令人老,孤窗無那正黃昏。

粵曲”斷鴻零雁”

鍾雲山演唱
譚家寶撰曲
按二流四段以小曲分接,稱為龍頭鳳尾腔
 




(河調慢板)
我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草木榮枯,
只留得詩人憑弔;
一江明月悄籠煙,
照我半生鑄成千古恨 (上),
前情如夢,
何堪再話昔日波潮 (上)。(過序)
自問太不羈 (上),
誤盡情 (仜) 多少 (合),
未曉情淚種情根,
只曉風流憐蘇小;

(上雲梯)
今日笑影歌聲兩樣渺,
最傷心,
彩筆恩怨也難描,
恩消怨未消,
春花秋月事過情難料 (拉二流士字序)

(小紅燈)
燕渺情難了,
寒雲滯鵲橋,
天知曉,
曼殊為愛嬌,
寧許老人寸心焦 (拉二流尺字序)

(流水行雲)
茫茫渺渺,
茫茫渺渺,
恨不了,
念起淚如潮 (拉二流合字序)

(鬱金香中段)
郎已漸瘦腰,
腰瘦也難描,
郎已漸瘦,
腰瘦也難描,
悲悄悄 (拉二流上字序)

(禿頭二王下句)
倘有心藥也難療。
一襲舊袈裟,
半染脂痕,
更有淚 (解心腔) 痕多少;

(合尺花)
我還卿一點無情淚 (士),
今後芒鞋踏破任飄搖 (尺)。

老安早年失學, 本是憾事, 不過, 幾十年混沌世情, 發覺一早失學, 有時郤是大大的好事。

何解老鬼如此說法, 道理很簡單, 因為不受正規學校課程桎梏, 要看書、讀書都不受任何限制, 什七搭八, 什麼書都可以隨心所欲去讀、去看, 於是乎, 變成興趣多樣。

當學徒那時, 收工極晚, 在九龍地區最不夜天是廟街, 街上小販之中, 亦有書販攤, 攤上賣的差不多是舊書、平價版書、盜版書、鹹書及電影舊雜誌, 其中鹹書及舊小說、國學及鴛鴦蝴蝶派、環球豔情小說最多, 當年就是從此等攤檔接觸蘇曼殊及郁達夫二位民國作家, 那些版本都是盜版及廉價版本, 印刷極為粗劣, 可是內容就是吸引, 少年發育及發春時期, 更常代入二人世界, 幻覺是二者托世人, 內心一片鴛鴦蝴蝶以及傷春悲秋,如是這般, 直至成年才開始市儈直至如今。

又不過, 幾十年之中, 很多時都會翻翻舊時趣味, 再看這些鴛鴦蝴蝶東西, 以渡餘年, 不亦過癮哉!
 
斷鴻零雁此曲創作的來源是民國時期情僧蘇曼殊的小說。


斷鴻零雁記 - 蘇曼殊著小說

小說以第一人稱寫自己飄零的身世和悲劇性的愛情。主人公三郎幼年倍受欺淩,孤苦伶仃,長大以後又經歷了種種坎坷。他東渡日本尋找生母,母子重逢之後,三郎的日本表妹靜子愛上了他。靜子對三郎一片癡情。母親和姨母也贊成這門親事,但三郎猶豫不決。雖然他對靜子也有感情,但他不敢再次面對愛情,對靜子避而遠之。

原來,三郎在中國有未婚妻雪梅,雪梅對愛情堅貞不渝,因為三郎之父破產,雪梅之父嫌貧愛富而悔婚。三郎深深地愛著雪梅,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一氣之下出家了。雖然身在佛門,他仍然無法斬斷世俗的煩惱:不明身世的困惑、兒女之情的糾纏,於是他下山尋找答案。雪梅因癡戀三郎,資助他東渡尋母,最後,父母逼她改嫁時,絕食身亡以殉情。故事的最後,三郎無法尋找到雪梅的墓地,只有在她故宅憑弔。全書在一片悲痛的氣氛中結束,籠罩著一種末世的淒涼、窒息,以及對人的心靈的壓抑。




作者蘇曼殊(1884~1918年),他是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穀,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兒時失母養, 由阿姨撫育。

1903年蘇曼殊留學日本,曾在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成城學校等處就讀,並利用假期到泰國、斯里蘭卡等國遊歷,在日本期間,參加過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組織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傾向於民主革命。學成後回國,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不久即於惠州出家為僧。1907年赴日組織亞洲和親會,公然反抗帝國主義,後與魯迅等人合辦雜誌《新生》,但未成功,此後遠赴爪哇。辛亥革命後歸國,對現實悲觀失望。


他一生能詩作畫,通宵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他被世人稱之為「詩僧」,有人曾說「文人中的僧人,僧人中的文人」近百年來有兩人最出名,一是弘一法師,一就是蘇曼殊。1914年,蘇曼殊旅居日本,時與孫文、居正、田桐、楊庶堪、邵元沖、鄧家彥、戴傳賢等人相往來。1915年,蘇曼殊曾為馮自由的著述《三次革命軍》題詞。

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圓寂於上海廣慈醫院,年僅35歲。臨終前寫下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離世。,喪事由汪精衛負責經辦。蘇曼殊在上海病逝,留下傳說憑人說。

近人佛學家文學家及國學家南懷瑾在《中國佛教發展史略》有如此說法, “在民國初年以迄現在,由章太炎先生與“南社”詩人們烘托,擅長鴛鴦蝴蝶派的文字,以寫作言情小說如《斷鴻零雁記》等而出名,行跡放浪於形骸之外,意志沉緬於情欲之間的蘇曼殊,實際並非真正的出家人。

蘇曼殊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裏,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於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在佛教界,蘇曼殊彷佛像個遊方和尚,不太遵守清規戒律,浪漫洒脫,留給後世有時僧時俗花和尚和酒肉穿腸過濟公和尚類似的形象。但不管後人怎樣界定他的慧根,他畢竟是佛教曹洞宗的衣缽傳人,他的眾多闡釋著佛教教義的梵文典籍和詩文可以作證。而李叔同的人格操守嚴肅持重,向來為人敬仰。雖然多有刻板清高的印象,但是頗符合出家人的佛門之道。因而李叔同被尊位為律宗十一祖,和他自身的佛性截然不可分,他的眾多凝聚著佛教精神的經律典籍和詩歌同樣可以作證。

近年來有拗相公、凡事皆反及好事者認為蘇曼殊”實際並未正式剃度而冠以大師之名,說是使人淄素不辨,引世人就誤以為僧,群舉與太虛、弘一等法師相提並論,認為他是民國以來僧史上的畸人而已。雖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也不應如此過譽。” 老安見此言論, 搖首不已, 嘆息如今所謂自由社會, 很多時便有這些”煮鶴焚琴”,”語不死人不罷休”的渾人契大, 經常尋找先人、死人之過往肆虐月旦, 為求一博世人顧, 不過這些人的”荒謬、荒唐言語, 不看也罷!





近人純一法師有詠曼殊大師詩曰

鷲嶺迢迢許舊盟,
鮫人吹笛到蓬瀛。
梵心未舍如來願,
鐵板須敲俠客行。
數部煙花銷綺語,
一天霜雪按孤箏。
青綃寫得三摩地,
海上濤痕陌上櫻。

蘇曼殊非常有名的幾首七絕詩也轟動了當時的文壇:

烏舍淩波肌似雪,
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君一缽無情淚,(還卿一缽無情淚,)
恨不相逢未剃時。

附: 節婦吟 張籍(唐)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褥。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本事詩

其一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我本負人今已矣,任他人作樂中箏。

其二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其三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蘇曼殊歸入佛門放言「以情求道」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

《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蘇曼殊書畫作品小選:



“住西湖白雲禪院作此”(1905年)
白雲深處擁雪峰,幾樹寒梅帶雪紅。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



本事詩 其一: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我本負人今已矣,任他人作樂中箏。其二: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蘇曼殊事遺

又:

十九世紀,美國人沃特曼Waterman發明了鋼筆。鋼筆何時傳入中國?這是難以查考的。據說“五四”運動前,就有人用鋼筆寫漢字。

不過有跡可查的是第一個用鋼筆寫漢字的人是蘇曼殊。“五四”以前,他翻譯了《文字因緣》,其原稿就是用鋼筆寫的。另外,他曾給好友章士釗一張《靜女調箏圖》的明信片,上方的題跋:“無量春愁無量恨,一時都向指間鳴……”(圖1)就是用鋼筆黑墨水題寫的,明信片的反面是用英文寫的收件人章士釗的地址,還用鋼筆畫了一枚長方篆字印章(圖2)。

蘇曼殊的鋼筆字很講究字型和結構的美,引起了許多人對鋼筆書法藝術的興趣,特別是使一些對使用鋼筆書寫有偏見的人感到了這一書寫工具的便利及發展前途,從而促進了鋼筆在我國的普及。這在中國硬筆書法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後來隨著鋼筆的普及,一些毛筆書法家在鋼筆字書寫中追求藝術性,逐步形成了鋼筆書法。從此,鋼筆書法正式成為我國藝術領域的一員。



1883年自來水筆(墨水筆應用形號面世)



“題靜女調箏圖寄包天笑”
無限春愁無限恨,一時都向指間鳴。我已袈裟全濕透,那堪更聽割雞箏。

“佳人”
佳人名小品,絕世已無儔。橫波翻瀉淚,綠黛自生愁。
舞袖傾東海,纖腰惑九洲。傳歌如有訴,餘轉雜箜篌。





內容東抄西揍,左引右翻,自己睇過, 跟友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