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

萬宜大厦跟陳浩才先生。




1957年萬宜大厦落成, 設有全香港(全東南亞)第一部扶手電梯, 那個年, 全香港九龍新界居民瘋狂試新, 四方湧至試乘, 絡繹不絕, 老安二年班, 老豆老母拖去試新, 誰料因只穿著拖鞋, 被管理員"喝止", 殃殃然"含泪"而去!





第一代萬宜大厦(網上照片)


第一代萬宜大厦及當年的中華巴士大英帝國 metro cammell 1973 雙層巴士(網上照片); 那個時代, 香港大部份器材物料, 汽車巴士都是大英出品!

萬宜大廈(Man Yee Building)是香港中環核心商業區的一座甲級商廈及商場,位於香港島中環德輔道中61-69號,比鄰中環街市及恒生銀行總行大廈。萬宜大廈由於地勢的落差,分別在兩層設有出口連接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而萬宜大廈電車路所在的位置正是1890年香港進行的海旁填海計劃前中環原有的海岸綫。大廈由黃浩川家族的萬興行集團(萬興行置業有限公司), 萬興行投資有限公司發展及擁有。

第一代萬宜大廈由著名建築師朱彬設計,於1957年初建成,落成時設有香港第一部奧的斯扶手電梯。舊萬宜大廈簡約主義的建築風格在50年代相當受歡迎,甚至被同期落成的九龍東英大廈仿效。舊萬宜大廈内曾經有一間名為紅寶石餐廳的西餐廳,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根據地,已故香港資深音樂人陳浩才就曾經在該餐廳主持紅寶石音樂會。

第二代萬宜大廈於1999年重建落成,樓高31層,其中4層為商場,而地庫則為停車場。項目包含一座超過290,000平方呎的甲級寫字樓、4層高商場樓面面積達80,000平方呎及一個3層的地庫停車場。 第二代萬宜大廈的出口跟第一代的一樣分別設於德輔道中和皇后大道中。第二代的萬宜大廈由嚴迅奇設計,所以建築風格與同出自同一手筆的國際廣場近似。

陳浩才先生


很多當年音樂迷, 甚至音樂人的帶路人陳浩才先生(網上照片)

近來香港人都喜歡談本土回憶,喜歡古典音樂及音樂音響的上了年紀樂迷, 不少應該去過或者知道六、七十年代的紅寶石餐廳晚餐唱片欣賞會,有參與過的肯定仍然緬懷當年的”好時光”, 以及後來八十年代移師至各區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HiFi音樂會, 牽頭舉辦這些美樂普及活動的就是,他又另闢蹊徑,創立「樂庫網」(www.musicdata.org)推廣古典音樂及文化藝術,可惜陳先生於2010年7月26日逝世,享年75歲。

陳浩才先生早年也是學習音樂,曾習鋼琴並隨已故著名音樂教授趙梅伯學習聲樂。陳先生也曾當過教書先生,生活優裕有餘。他因為酷愛音樂,為了對音樂推廣,亦得到中環萬宜大廈內的紅寶石餐廳經營者支持,1958年開始全情投入在每周末定期舉行晚餐古典音樂唱片欣賞會,六、七十年代每個周末晚上舉行的「HI-FI音樂欣賞會」,更是當年音樂界人士、青年及學生,音樂愛好者和音響發燒友的音樂交流欣賞平台,將無數人帶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1960年在香港電台負責人之一的鄭鏡彬的邀請下,陳浩才先生於香港電台主持音樂節目「醉人音樂」並成為最受歡迎的中文電台古典音樂節目,當年引起了不少年青人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及熱情。


那個年代, 古典音樂還是很受歡迎,當年最受歡迎的是DGG的黑膠唱片, 除了內容高質外, 封面多是世界名晝或者風景,絕對值得收藏。(網上照片)

其時他不僅在《星島晚報》「生活圈」副刊撰寫音樂專欄,使他日後成為本港最受歡迎及最權威的古典音樂與發燒音響器材雜誌主編, 電台主持人。當年陳浩才先生為紅寶石音樂會編寫的音樂節目表及樂曲簡介, 資料精練而簡約, 內容豐富而不繁, 對音樂者欣賞入門者是最佳指南, 後來發展成戰後香港第一本古典音樂雜誌《音樂生活》( Musical Life ) , 初期是免費贈送, 1970年改版公開發售, 那個年代, 香港經濟開始起飛, 人們追求生活上享受, 音響器材的發展亦日進千里, 陳浩才先生更創辦以介紹音響器材為主的《音響技術》雜誌, 《音樂生活》以附刊形式放在後頭, 繼續評述紹介中西古典音樂人和樂曲。



當代名古典音樂指揮家卡拉楊 (網上照片)

六七十年各類音樂隨著音響設備的普及及多樣化,介紹音樂的文字活躍於電台廣播、報章評論、雜誌出版各個層面, 許多報章都有樂介紹版, 七十及八十年代更多有HiFi 音響介紹雜誌及報章專欄, 近年郤一一消失。

陳浩才先生認為推廣古典音樂,必須要由淺入深,引起觀眾興趣,才能引導他們領略古典音樂的無窮樂趣。他更寄望學校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提高音樂教育質素。他也是創辦香港兒童合唱團的發起人之一, 還有香港古典樂界音樂家葉惠康先生, 陳先生並曾擔任主席,每季投考入數達二千人以上,能成功被納為團員的只約十分一。 陳浩才先生認為孩子們各有天份,家長若主動給孩子培養音樂的興趣,讓他們在家多聽音樂,多去欣賞一些音樂會,自然他們就會喜歡音樂,也愛上音樂了。

在那個時代, 因為萬宜大厦的音樂會影響, 大厦商塲因應時代, 出現了數間音響器材設備銷售店, 充斥不少音響及音樂迷留連, 生意好不錯!

紅寶石餐廳除了周末舉辦音樂欣嘗會外, 周日亦有餐舞會, 也是當年年青及白領情侶或戀人愛到的地方, 吃過豉油西餐後, 跳番幾拍"老舞(社交舞), 是當年樂事。


又是那個時候, 唱盤,擴音機, 揚聲箱是很多人的日常話題及追風對象。(網上照片)

闗於音樂, 尤其古典音樂, 老安一向都有一個心中疑問, 知道香港很多學童都被送去學鋼琴、小提琴及其他樂器, 就是香港一般家居面積不太大, 可是, 很多"中產"屋邨,甚至公屋單位, 不少都置有鋼琴, 這就奇怪, 有多少過"家長"或戶主會"間中""聽一聽"古典音樂的? 又多少人認識古典音樂呢…?老安所認識朋友或客戶中,
"似乎"一個都沒有, 這樣他她們逼迫子女去學琴或其他樂器或音樂,究竟有沒有成效?

老實講, 老安"學聽"古典音樂真係是受陳浩才影響, 不過, 口味"還是"局限很少的較流行樂曲而已。


浮雲蔽白日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反 。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

陪伴老伴去市醫生樓覆診骨科, 事後步行去網球塲取車,烏雲後出現白日, 於是手機之, 忽然腦中記起當年在"學校"讀過嘅古詩, 於是題之也!

古詩十九首之首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
相去萬餘里 ,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反 。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五言詩的代表作。東漢以前流行的是四言詩,《詩經》絕大部分就是四言詩。梁‧鍾嶸《詩品》把「古詩十九首」列為詩中上品,並讚美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守得雲開見日明!


                                                                   一樹一枯榮

一樹一枯榮,落葉歸根難成,又念何處又是我的根?又是忽然, 東坡居士之詞: “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還是要感謝,感謝命運,那時的選擇,不能算是犯錯, 紅塵事已過,於今淡泊寧靜, 溫飽還可, 郤避過鳥噪烏歌, 人生還要如何?

1, 一樹一枯榮原句, 是一歳一枯榮, 後來有人轉之曰, 一樹一枯榮。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 此心安處是吾鄉句出於蘇軾詞《定風波》:
序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短短幾字道盡了柔奴的寧靜淡遠,睿智豁達。定國系附馬,因受蘇軾詩文案牽連,被放逐南蠻之地。柔奴雖是歌妓,但卻一路相隨,陪伴左右嘗盡堅辛,歷經數載重回京師,只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已前, 不久以前, 人人都會讀唸一些古詩詞, 當年被認為苦事, 年紀越大, 感想越多, 很多塲境, 非日常語言能描, 啊哈, 古詩詞郤是能舒當時心態情懷, 如今的所謂教育專家成日話唔好教古詩詞, 我諗佢地太過高薪厚禄,而且離地, 又無感情人情,機械人一名, 不過年青及兒童一代,郤被剥削了,真善美一面咯!

                             不讀古詩文,無以適懷。詩詞都由內心道出。情`景`物,都有。



                  疏落枝殘各自撐!微風細雨景泠淡, 生命無常成憾事, 放下自在心自閒。


                                      人禽無分, 包容難申, 一個唔該, 彼此就係仇人!

與眾不同變六爻!

聚群向善成三教,
嘆息如今邪風起,
惡語紛爭終日鬧。







漂零異鄉心自閒,
修身持戒萬事懶,

泠雨輕輕拂細細,
殘枝疏疏影淡淡。







                                                  垂頭懶看一濁水!仰天長嘯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