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

浮雲蔽白日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反 。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

陪伴老伴去市醫生樓覆診骨科, 事後步行去網球塲取車,烏雲後出現白日, 於是手機之, 忽然腦中記起當年在"學校"讀過嘅古詩, 於是題之也!

古詩十九首之首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
相去萬餘里 ,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反 。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五言詩的代表作。東漢以前流行的是四言詩,《詩經》絕大部分就是四言詩。梁‧鍾嶸《詩品》把「古詩十九首」列為詩中上品,並讚美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守得雲開見日明!


                                                                   一樹一枯榮

一樹一枯榮,落葉歸根難成,又念何處又是我的根?又是忽然, 東坡居士之詞: “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還是要感謝,感謝命運,那時的選擇,不能算是犯錯, 紅塵事已過,於今淡泊寧靜, 溫飽還可, 郤避過鳥噪烏歌, 人生還要如何?

1, 一樹一枯榮原句, 是一歳一枯榮, 後來有人轉之曰, 一樹一枯榮。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 此心安處是吾鄉句出於蘇軾詞《定風波》:
序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短短幾字道盡了柔奴的寧靜淡遠,睿智豁達。定國系附馬,因受蘇軾詩文案牽連,被放逐南蠻之地。柔奴雖是歌妓,但卻一路相隨,陪伴左右嘗盡堅辛,歷經數載重回京師,只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已前, 不久以前, 人人都會讀唸一些古詩詞, 當年被認為苦事, 年紀越大, 感想越多, 很多塲境, 非日常語言能描, 啊哈, 古詩詞郤是能舒當時心態情懷, 如今的所謂教育專家成日話唔好教古詩詞, 我諗佢地太過高薪厚禄,而且離地, 又無感情人情,機械人一名, 不過年青及兒童一代,郤被剥削了,真善美一面咯!

                             不讀古詩文,無以適懷。詩詞都由內心道出。情`景`物,都有。



                  疏落枝殘各自撐!微風細雨景泠淡, 生命無常成憾事, 放下自在心自閒。


                                      人禽無分, 包容難申, 一個唔該, 彼此就係仇人!

與眾不同變六爻!

聚群向善成三教,
嘆息如今邪風起,
惡語紛爭終日鬧。







漂零異鄉心自閒,
修身持戒萬事懶,

泠雨輕輕拂細細,
殘枝疏疏影淡淡。







                                                  垂頭懶看一濁水!仰天長嘯九重天!

10 則留言:

秋葉 說...

本地的中文課是有提供古文詩詞的,但不是太多。要在高中選修中國文學,才可以接觸多些。有些學生根本不喜歡中國古詩詞,若果選了物理科,就此與中國詩詞和古文學絕緣了。 近代人都是急功近利的多,很少家長會鼓勵子女學好中文。

四零後 說...

母語無基礎,外語怎會好?
要知道,香江日常應用絕大時間是口語的粵言, 社會除了課堂外, 接觸英語甚少, 問題來了, 九十九巴仙思維都是口語的粵言, 思想邏輯都是粵言, 到了書寫及應用, 變成了中不成, 西不能!
英美歐加新環境不同, 日常都是英語, 土生仔從幼兒開始, 思想邏輯都是英語英言, 故此英言英語一定冇問題, 中文就玩完, 結果是始終有一語一言成功!
香港環境尷尬, 要解决辦法, 先打實一語基礎,讓語言邏輯成了軌, 再加另一語這樣才事半功倍!為什麼培正及往昔金文泰出身的雙語能力强, 就是如此!

秋葉 說...

粵言都是口語化,這樣就不能與書面語銜接,所以學習普通話是有其必要。
普通話是肩負了各省各地溝通的橋樑。

四零後 說...

其實, 粵語基本所有口語係有文字的, 以前港台主持詹德隆的祖父有過整理, 不過沒有什麼人再去追索及理會而已,如今的普通話其實不是漢語, 是老安祖上元朝蒙古人大及清滿人的語言雜會北人土話而成, 所以九聲及四聲都缺,不倫不類!
今時今日,大陸那些書面文字更是支離破碎,中不中, 俄不俄, 洋不洋, 睇完都唔知講乜!

秋葉 說...

聽說在國民黨時期,投票給北方語言,和廣東粵語,以決定其一為國語。結果: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了! 於是在民國時期開始,便以國語的拼音符號推行國語。以使各地的人民語言統一,彼此可以溝通。
當中共立,也要推行語言溝通的問題。可是大陸當局偏偏固執,把國民黨稱之為“國語”兩字不用,偏要稱為“普通話”,以示為普遍的語言。

秋葉 說...

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向他建議中國應該統一語言時,曾提到「普通話」。1904年,秋瑾留學日本時,曾組織一個「演說聯繫會」,內容提到普通話。1906年,著名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曾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成「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並定義普通話為「各省通行之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規定,應使用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不用方言土語。
1955年10月,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明定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可實際上普通話語音採集地是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溝屯鎮。

秋葉 說...

1999年,中國大陸能用普通話進行交際的人口比例為53.06%。
2014年,雖然中國大陸政府極力推廣普通話,但仍有30%人口無法用普通話交流,約四億多人。

秋葉 說...

周有光是“漢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蘇常州,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經濟学,1955年调到北京,進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專職從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譽為“漢语拼音之父”。

85歲以後他開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领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国内外產生了廣泛的影响。

秋葉 說...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秋葉 說...

粵語的確是古漢語,這是不爭的事實,現今我們粵人常常說著的四字詞語,多是來自最古老的《詩經》和《論語》。

雖然普通話只分為四聲,但是它的舌面音和舌尖前音相近,很容易混淆! 很多時還有捲舌音,也是廣東人所不慣的。這些花俏的講話技巧,確是外族的習慣和特徵。
以上實在使粵人學得辛苦。如果以嚴格分野來說,就很容易鬧出笑話。
新加坡人說的華語,是比較不嚴謹的普通話,但求說得來用以溝通吧。

怪就怪當年那一票的落敗,使得我們要趕上這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