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星期日

白頭老翁瑞午話龍舟


 

唱龍舟,同木魚、南音、粵謳與及板眼通稱為粵調,是粵人傳統曲藝文化,百姓歡迎的一種通俗易懂民間曲藝龍舟說唱是在廣府文化土壤裡生長的一株民間文藝奇葩,以廣州方言為基礎,至今已有二三百多年,有傳說唱龍舟最早始於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首創了這種唱體的龍舟歌。



實際流傳年份已不可考。據《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記載:珠江三角洲河縱橫,人們都喜歡扒龍舟、賽龍舟,而且喜歡聽龍舟歌,過去,一些被稱為龍舟佬的賣唱藝人,手持木雕龍舟,胸前掛著小鼓和小鑼,邊唱邊敲,沿門賣唱……
根據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所著的《嶺南俗文學簡史》,龍舟說唱生於明代末年或更早,是粵方言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歌之一。而其來源則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由順德龍江一破落戶子弟通過改變木魚歌腔調始創而來;也有說是由人們在端午節賽龍舟時向龍王爺所唱消災納福的頌詞演變而來。

 


龍舟說唱演唱者以男性為主。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及鄉村榕樹下等公共場所賣唱,唱後請求聽眾隨緣樂助。龍舟說唱比木魚歌稍晚問世,而又和木魚歌相似,不同的是,木魚多為長篇,龍舟說唱多為短篇,說唱的內容主要有詼諧趣味故事、平安祝歌頌語、歷史流傳故事、抒情記事、愛情傳說以及時事新聞等。

 

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尤其是順德、佛山一帶一直流傳順德更為興盛,所以順德又叫做「龍舟之鄉」。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廣州西關,就有不少龍舟說唱藝人。這種說唱藝術,可長篇敘事也可即興說唱一些慶典、節令的歌,頗受大歡迎。後來,龍舟說唱被粵劇粵曲吸收,龍舟成為廣東曲藝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曲牌。著名粵劇藝術家文覺非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創作過龍舟說唱 《倒卷珠簾》。龍舟歌也出現過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一批在唱腔、鼓點各具特色的民間名藝人。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由於種種社會及文化變更社會經濟模式改變,娛樂項目多姿多釆, 龍舟說唱逐漸式微。

 

唱龍舟,或者叫龍舟歌龍舟說唱唱龍舟唱為本質與其他曲藝相比,龍舟歌在行腔上樸素簡練、不受節拍限制;唱詞結構簡單、作品容量靈活,從清代以來就得到廣泛流傳“龍舟說唱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易記易上口,而且通俗易懂,老幼皆宜。它不用化妝和道具,全憑一張嘴,可以教育很多人,感染自己再感染別人。”在介紹龍舟 說唱的特點時,崔大綸不忘唱上幾句他所創作的龍舟說唱曲目。“蔔蔔蔔鐺,蔔蔔蔔鐺,這就是開場。鑼鼓響,唱龍舟,泮塘五秀,實在一流……結尾也是蔔蔔蔔鐺,蔔蔔蔔鐺……”
龍舟歌是江湖流浪藝人節慶期間賣藝說唱行乞討錢。以前民間藝人表演時,會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為道具,胸前掛一副小鑼小鼓,邊敲邊唱。龍舟說唱有四件寶 即四件行頭,有了這四件寶才能表演。第一寶是服裝,就是民族裝,第二寶是龍舟鑼,第三寶是龍舟鼓,第四寶是龍舟棒,這樣才能表演。打龍舟鼓的時候, 一種是打鼓邊,第二種是打鼓心,第三種是打鑼邊,第四種是打鑼心,第五種是鑼心和鼓心一起打。他們拿著木雕龍船逐家逐戶賣唱行乞,特別是在五月端午時節,藝人一手拿著上有龍船長棒,一手自敲小鑼小鼓伴奏,口唱吉祥歌文。龍舟歌接近木魚歌嘅說唱模式,後者係清唱,而龍舟歌只伴以小鑼小鼓,本質上仍然係清唱,所唱歌腔常常靠腔口帶動,自由度頗大。

 

  龍舟鼓,響叮咚,今日我扒龍趁景,來到順德樂從。你睇人潮如海,鼓聲雷動,真系人逢喜事,生意興隆。咚咚鏘……”
 
 
 
  端午節有拜祭屈原的傳統,而龍舟藝人也將屈原視做自己的行業神靈來祭祀,與一般人拜祭屈原不同的是,除特殊原因外龍舟藝人要五十年進行一次拜屈原的聚會。屆時,所有龍舟藝人都身穿大袍演唱龍舟歌,一般先由木魚開始唱,然後是南音,接著唱龍舟歌。根據習俗,龍舟藝人必須將自己會唱的所有樂譜、腔調等都表演一遍。


孩童及小學時期, 住係中環卅間泥街, 小學時走路返學經過太平山街一帶, 不時都撞到唱龍舟阿伯, 果陣時, 都冇乜人會俾錢, 但係佢就係咁,日日如是, 不屈不撓去"賣唱", 六十年代以後, 已經碰唔到呢的龍舟藝人了。

父親節, 中國人的父親節是民國政府設立的, 早於西方國家…應是八月八日!


祝世間上所有老竇健康快樂!




廣東民謠

牛耕田,馬食穀;老豆賺錢仔享福。
象行田,馬行日;過河卒仔不退縮。
兵殺敵,將閃縮;功成身退享俸祿。
男善變,女易哭;貧賤夫妻難和睦。
流水清,死水濁;人望高處無滿足。
冰易化,錢難蓄;巧婦難煲無米粥。
水維生,土長木;光合作用葉變綠。
賭易學,書難讀;賭仔何曾買大屋?
命註定,運難卜;三衰六旺很難卜。
仙灑脫,凡人俗;犯規和尚食狗肉。
陽壽盡,落陰谷;生老病死乃定局。

這篇民謠全押聲韻。

上联:一子女债, 半世老婆奴,
下联:千言男子, 萬載骨肉情

粵語叫父親為老竇,點廣東人叫阿爸老竇

來源:五代後晉時期,有個人叫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個仔都出仕成名,五子登科, 於是,竇燕山成為世人景仰嘅模範父親

《三字經》入面有句話系咁寫:“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來表達老竇呢位仁嘅威水,以後大家就將教子有方嘅父親叫做老竇。結果,老竇變成咗對 父親嘅尊稱了。



617並不是 中國的父親節

實際上,許多人連這日子是那回事也不明白,不知道這是個美國商家佬發明的父親節,什麼時候中國人跟隨變為節日呢?只能說;西方文化實在太具有入霸氣了,1972年美國總統才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美國的父親節,至今不過40多年時間,就成為許多沒頭腦的中人,糊里糊塗跟風要過的洋節之一了。還振振有詞‘‘要有儀式感,這是節日存在的偉大意義等等。

其實,中國早在1945年就正式設立 全世界最早的父親節,但今天卻被很多國人遺忘了。這是炎黃人的悲哀。

美國父親節是由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魯斯多德夫人倡導的,目的是紀念自己勞累而死的父親威廉斯馬特。1966年美國簽署總統公告,宣布當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為美國的父親節,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才正式簽署文件,將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美的父親節,並成為美國永久的紀念日。

相較於美國父親節的設立,中國的父親節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正式設立時間也比美國更早。中國父親節是每年公曆88日,又稱為八八節,諧音爸爸節,在1945年就由國家正式宣佈設立,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設立父親節的國家。中國父親節具有如下文化意義。

1)紀念文化的意義:
194588日,全民抗戰勝利的曙光已經悄然來臨,上海的有之士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爸爸們,特地提出父親節的構想。於是上海文人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舉行慶祝活動。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紳士,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諧音的88日為父親節,國民政府對這份請求十分重視,特地開會討論並正式確定每年的88日是中國父親節。

2)文字文化的意義:八月八日的兩個字重疊在一起,經過變形就成了字,文字發音的諧音爸爸,八八節即爸爸節,既有創意又順口,簡單好記又響亮。

3)中華孝文化意義: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孝之文化一直瀰漫、浸淫在中華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實踐,都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當年社會各界名流如吳稚暉、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倡導設立父親節也是弘揚中華孝的文化的體現。 

展示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敬老傳統,紀念長輩老人,讓中國自身的文化傳承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令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意蘊深厚。是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現在吵吵鬧鬧的西方所謂父親節,對中國人而言,大多是跟風。睡一覺就過去了。商家則藉機炒作,大有不買我的東西、不來我餐館用餐、不轉我的信息就不是孝子之意。其實,留在心靈深處的,應當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像養不教,父之過父愛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遺產等傳統思想,要讓這些深入到我們的骨髓與靈魂裡。就如古人所造的字,象形解釋即為父親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邁開雙腿奔波做事的人。由此可見,千年傳承的中華道德文化內涵,不會以節日符號而轉移。

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均有自己的父親節。

俄羅斯的父親節是每年213日,德國的父親節是每年531日,韓國的雙親節是每年58日,巴西的父親節是每年8月第二個星期日。

希望現在的中國政府正式發聲,將早在1945年全民抗戰勝利前夕確定的每年88日的中國父親節,正式確定為國家節日,讓我們全球華人共同慶祝我們自己的父親節,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應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文化的重要內容。



世上祇唱媽媽好,
人間爸爸
含辛茹苦誰珍惜
妻兒貴重全在肚,
母愛確實易顯露。
老竇向來得個嘈
關懷緊張全在心
囝囡何曾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