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是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月餅
![]() |
佳節當前,願家家團圓,社會安寧。 |
![]() |
潮州月餅跟蘇式月餅相近,讀古書, 書中月餅形狀應如是, 廣式月餅相信是較近年代接觸西洋才發展至如今餅態。 |
![]() |
潮式及蘇式酥皮月餅, 老鬼較喜歡。 |
在我國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後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源於唐太宗李世民,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討伐北方的突厥,歷盡艱辛大舉進攻數次後,終於在當年的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面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唐代,民間已有專業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到北宋時候,當時的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
相思泪沾巾。”
相思泪沾巾。”
另一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源於元末明初,相傳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八月十五起義。後來,朱元璋終於把開來。今天,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贈送親友,聯絡感情。
因而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大肆流傳。月餅的製作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出現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類的裝飾性圖案。月餅上已經設計之精美、其構圖之巧妙、花紋之細膩,給人以美的享受,既體現出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又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
明·彭蘊章《幽州土風俗》贊月餅曰:“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幡 然嫦娥竊藥手,奔入廣寒歸不得。”可見心靈手巧的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了。隨著時代的推移,月餅的餡兒也更加講究起來。
明·袁景瀾 (袁景瀾,蘇州人,生於明嘉慶年間,清同治年間仍在世。)
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
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
皓月瑤池怨,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
沾巾銀絲透,舉頭相思愁;
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
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
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
皓月瑤池怨,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
沾巾銀絲透,舉頭相思愁;
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
到了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製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清·楊光輔在《凇南采府》中有詩為證:“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和今天的頗有些類似了。
清代詩人沈兆褆寫過一首《吉林紀事詩》,表現的是當時中秋闔家賞月、聚食月餅的快樂情景:
中秋鮮果列晶盤,
餅樣圓分桂魄寒。
聚食闔家門不出,
要同明月作團樂
中秋好詞欣賞: 蘇軾
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前山,浪颭風回豈複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 |
得雲餅家茶樓, 充滿回憶, 六十七十年代, 醫肚解渴吹水之地。 五十年代月餅盒, 中華文化也。 |
![]() |
香港六十年代, 中秋是年中重中之重, 且看買月餅人潮。 |
![]() |
美畫美圖美意, 這才是中秋。 |
![]() |
一九六零年物價, 如今對比一下。 |
![]() |
1977年月餅價,十年過後,看看通貨如何。 |
![]() |
1935年月餅價錢, 比對今天, 是否驚人的便宜, 且慢,看看下面的三十年代普通人月薪, 想食月餅, 唔容易呀, 好多人食唔起。所以,今日的後生仔女唔好成日話今時今日香港係"民不聊生"同埋"亂世"呀! |

類別 工資
上 中 下
重工業 40元 20元 12元
市政 40元 20元 12元
輕工業 22元 16元 12元
手工業 20元 15元 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