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七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節日,你知道幾多關於“七夕”的事兒及故事…?
農曆七月初七,最晚自漢代起,古人就將七月初七看作一個特別的日子——不是特別浪漫,而是特別忙亂。《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用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東漢時期過七月七日的風俗是:
遂作麴及磨。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葸耳也。
又是採蒼耳,又是曬東西,又是造酒麯,又是炒乾糧,還要製作好幾種神秘大藥丸,七夕一天要忙的不過來。
“玉燭寶典”,是公元六世紀北齊杜台卿在隋的開皇年間寫作此書進上,他的外甥杜公瞻也曾為“荊楚歲時記”作註。
“玉燭寶典”所寫的是記錄民間年中行事習俗,全書十二巻(欠巻九),是記錄北齊至隋代當時年中官民行事,主要記中國北方的民俗,南宋以前在中國存在,後失傳。“玉燭寶典”書名來自『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蔵、冬為玄英。四氣和、謂之玉燭。」
七夕這麼累,年年如此,人民吃不消。這一大堆風俗並沒有全部流傳下來,後世流傳最久、只是一大堆故事。
《太平禦覽》卷三十一《時序部十六》引用王隱《晉書》記載了一條傳說:
東漢末年,曹操想讓司馬懿出山輔佐自己。司馬懿不喜歡曹操,假裝中風不見他。曹操聽說司馬懿年紀輕輕得了中風,心裡老大不信。他可沒有三顧茅廬的雅興,而是派手下悄悄溜去司馬懿家打探一番。
這天恰巧是七月初七,手下一伸脖子,正看見司馬懿抱著一捆捆書曬得起勁。曹操收到匯報,下令強拉司馬懿入夥。後來百年間曹魏興盛和敗亡的種子就都在這個七月七埋下了。這故事屬於帝王傳奇,肯定不能全信。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時期編寫的一部類書,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獻最多的一部類書。
《世說新語·任誕》篇故事,三國時期“竹林七賢”裡的阮籍和阮仲容(咸)是一對叔侄。他倆都來自赫赫有名的貴族門閥“陳留阮氏”。可貴族家越來越大,漸漸也分了貧富:住在北邊的個個既富且貴,而南邊的阮籍、阮咸相對來說寒酸了不少。
到了七月七日,北邊的富親戚張掛起無數綾羅綢緞,既是曬衣,也是誇富。南邊的阮仲容望著富親戚那邊“彩旗飄揚”,就高掛出了一條窮人穿的大褲衩,說是要跟風曝曬,顯然別有深意。
《世說新語·排調》篇又記,東晉的郝隆連大褲衩都懶得擺: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牛女傳說本悲劇
今人熟悉的中華傳統節日,早於晉代,有一多半都已實際形成及出流傳。像農一月一日是元日(民國後叫“春節”),三月三日是上巳,五月五日是端午,九月九日是重陽。注意,上述節日都是奇數奇月奇日。這麼七月七日還是天氣炎熱的日子,該給它安排什麼風俗,把它變成節日,
古文人苦思冥想,急到仰天長嘆,或許恰有機會在明亮的夏季夜空中看到異常耀眼的織女星和牛郎星。
自東漢以後,“織女星”指的是今人說的織女一,它是整個北天幕裡第二亮的恆星;“牛郎星”指河鼓二,稍微暗了一點點,其亮度也高居北天幕的第六名。在夏季入夜時分,織女一、河鼓二升得高,光芒亮,隔銀河,悄對望,使人生遐想。
“織女”“牛郎”兩個星名在東漢前所指的星辰可能不完全一樣。
古人自《詩經》時代起就將“織女”“牽牛”並提。不過,在早期“織女”和“牽牛”可不是代表愛情浪漫。
近年睡虎地出土秦簡《日書甲種》(古人算命用的書)“織女”“牽牛”二星是古人占卜論卦之用: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歲”指年,“若”在這是“或者”的意思,“棄”指男人拋棄女人,“亡”是有人逃婚出走。它想說,戊申、己酉這兩天是牽牛娶織女的日子,千萬不要選這兩天結婚,是不會有好結果(“不果”)的。
還有一段秦簡說: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
“三”是很多的意思。渣男拋棄怨女,還要連著拋棄好幾次,簡直不忍想像秦朝傳說裡的“織女”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人民是需要追求美好生活的,都不喜歡不吉,於是漢魏之間,故事已經悄悄改了,織女和牽牛變成了一對恩愛伴侶。即便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兄弟倆,他們對於織女、牽牛的故事,看法還挺一致的。
曹丕名作《燕歌行》曰:“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植代表作《洛神賦》雲:“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在這些吟詠中,已不見拋棄帶來的怨恨,只剩下被迫分離的哀傷。可惜曹丕、曹植的兄弟關係最終也沒迎來牛女之間的那種修復。
織女、牽牛可是天上的星宿。誰有本事強行拆散一對星宿呀?當然是天帝。門當戶對,不論天上人間,勢利都是一樣,天帝也逃不過。因為織女不是普通的閨女,而是天帝的孫女。《史記·天官書》云:“織女,天女孫也。”此外,也有古人說織女是天帝的女兒。
天帝何苦非要拆散她的愛情的?古人對此也有不同說法。
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小說》云,織女負責織造“天衣”。可她婚後忙著戀愛,不想幹活,天帝缺少新衣服穿,這才發了脾氣。《太平禦覽》卷三十一《時序部十六》引用《日緯書》則說,責任在牽牛那邊:“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
七夕只拜織女星
不管是怪織女,怪牽牛,還是怪堂堂天帝小心眼,漢魏以降,古人把牛女傳說改造成了美麗的愛情故事,它也有了將七夕升格為節日的資格。到了晉代,七夕節已經出現了。但是,從晉代到清代,七夕節祭祀的一直都是織女,基本就沒牛郎什麼事。
南北朝南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為例:
是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古人向織女“乞巧”時,最有趣的風俗是蛛卜(蛛網卜巧)。
最一般的玩法是,乞巧的姐妹們每人抓一隻蜘蛛(“喜子”,肖蛸科的無毒長腿蜘蛛),放進不同盒子裏關一宿。蜘蛛被關一宿,閒著也無聊,織網唄!第二天姐妹們起床以後各自打開盒子,誰的盒裡蛛網多,織女就賜給了誰最多的靈巧。這古人的閨蜜遊戲,現代蟲恐穿越過去可能還玩不了。
“織女”是古代傳說中相對少見的女性神祇,所以古代的七夕節也有比較強烈的女性化傾向。不過男人也不是不想沾這個光。
明朝嘉靖進士王嘉言《感遇集》記載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立下大功的名將郭子儀一則故事:
郭子儀至銀州,夜見左右皆赤光,仰視空中,駢車繡幄,中有一美女自天而下。子儀拜祝:'今七月七夕,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女笑謂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冉冉升天。子儀後立功,貴盛,年九十餘薨。
每逢七夕,當然會有痴情男女,多情公子窈窕佳人挑“七月七日”的浪漫日子昨“夜半無人私語時”,您儂阿拉更濃彼此呻吟“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近年,每逢七夕,總會有一大堆商家、市塲推廣人士使勁宣傳“七夕”是“中國情人節”,發願普天下有情的都來我司購物,出盡大小噱頭。不過始終無復幾十年前的通街滿巷拜七姐的盛況!!!
兒時三十間坭街(伊利近街)的七姐誕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