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學英文 a crown, an orb, and a scepter 王冠、寶珠和權杖; 寶珠是當年大英認為全地球都是她們的!!! purple tunic 束腰紫衣;role of estate 天下(天地)大挂袍。歷史上的偶然, 中外統始者都是以紫為貴…今世竟親見兩"王"登基加冕,都幾過鬼癮, 有可能會親見三"王"加冕登基也有可能!!! |
往事越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斑斕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後,往往隱含著特權階層恣意的驕奢和勞苦大眾無奈的順從,這是讀史時,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
1953年6月2日英女皇加冕香港花車雜耍隊伍經過當年的灣仔電車路。 |
1953年6月2日英女皇加冕香港花車雜耍隊伍經過當年的高等法院。 |
香港九龍彌敦道英女皇加冕巡遊經過平安戲院。 |
1953年6月2日英女皇加冕尖沙咀巴士總站對開廻旋處後期上色修補。 |
1953 年5月6日晚英女王加冕灯光表演,是用防空探射燈演出。 |
顏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人類在生物性進化過程中,色彩本身是為加強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把握而發展出的符號系統,成為分析階層歸屬的視覺性載體,社會確立身份意識。赤、黃、青、白、黑一直被認為是五種最基本的色彩,階級性在它們身上也體現得最為充分。
顏色,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含義。中國古人很早就會對紡織物進行染色,並且對不同的顏色賦予不同的意義。我們常用“大紅大紫”“紅得發紫”來形容一個人人氣極旺。紫色,在人們看來,是一種高貴典雅的顏色,具有十分神秘的氣質。
中國古代的顏色:正色與間色有別古人將顏色分為正色與間色。
在西周時,人們已經有了正色與間色的區別。正色指的是“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色”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厥共惟土五色。”古代封國,常以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來建立社壇。
《孫子兵法》中說:“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這裏的五色也就是上面這五種正色,這句話是說,所有的顏色都是由它們調和而成。五色信仰被認為從五行學說引申而來,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比如廣州之所以得名“五羊城”,就是傳說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穀而來。所謂的間色,就是由五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比如紫色、淺紅色、紅青色、淡青色等等。在中國古代的顏色文化中,正色意味著正面、較高地位,間色則意味著負面、較低地位。顏色本身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古人通過正色與間色的劃分,顏色就成為了貴賤、身份的象徵。
紫色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嬗變紫色是藍色與紅色的混合色,是一種典型的間色。《論語·陽貨》說:“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十分厭惡用紫色排擠紅色,厭惡用鄭國之音擾亂正統的雅樂,厭惡用巧言利嘴顛覆國家與世族者。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紫色的地位提升,常用來代表富貴莊嚴。同時,有了五等官服制度,官位從高到低的顏色分別為:朱、紫、緋、綠、青。
到了唐代,只有三品以上官員才可穿紫色官服,唐代禁止老百姓公開穿朱 、紫、青、綠等顏色的服裝。《唐會要》中說:“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
宋朝則有“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說法。
下面是唐宋時期,一品到九品的官服顏色:
唐朝:紫色、紫色、紫色、深緋色、淺緋色、深綠色、淺綠色、淺青色、淺青色。
宋朝:紫色、紫色、紫色、紫色、緋紅色、緋紅色、綠色、綠色、綠色。
元朝承襲宋朝,官府級別與顏色和宋朝基本相同。
明朝以後,因為明代帝王姓“朱”,而孔子又說“惡紫奪朱”,因此,紫色在明代的地位驟降,緋色取而代之成為尊貴的象徵。明代一品到四品官員都著緋色,五品到九品官服則為青色與綠色。
到了清朝,官服顏色則一律變成了青色或者藍色。
紫色變得尊貴的原因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是如何變得如此尊貴的呢?現實是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紫色常被人們認為富於帝王之氣。中國古人將星空分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又名“中宮”“紫宮”,居於中央,被認為是天帝的居所。在封建社會,皇宮是權力與富貴的象徵,所以帝王的宮殿也被稱為紫禁城。紫庭、紫闈、紫朝、紫閣、紫殿等詞語也和帝王、皇宮有關。日本王室尊崇紫色,同樣源於中國古代對北極星的崇拜。傳說秦始皇在位時,聽說東南有天子之氣出現,就認為是不祥之兆。在中國帝王中,最開始崇尚紫色的是齊桓公。春秋時期,官服沒有等級分別,帝王的服裝顏色,老百姓也可以使用。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袍服,結果全國上下仿效。《漢書 ·百官公卿表上》說,西漢可以佩戴“金印紫綬”的官員有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宋書·符瑞志上》說:“黃紫旗蓋間於牛鬥之間,江東有天子之氣。”黃紫旗蓋,因為紫色與黃色為至尊之色,所以有天子之氣。
其次,紫色尊貴的地位,更重要的源於道家與道教。道教認為,元氣中有紫、白、黃三色,又稱“三素雲”。道教的神仙與紫色相關的很多。比如“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替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禦諸星和四時之神。由於紫色在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地方為紫府、紫臺、紫海。
同時,只有道行比較高的修道者才能身穿紫袍。紫金丹是古代方士的丹藥,修道者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房裏所持的小藥丸就是紫金丹。由於紫色沾上了仙人、聖人、天子之氣,所以古人認為紫雲是祥瑞之兆。在書香門第家的大門口上的牌匾上,常常出現“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在春聯中也常使用,寄託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紫氣東來”的典故,也同樣源於道家。據說老子在過函穀關之前,尹喜夜觀天象,看見空中有紫氣自東而來,便認為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乘著青牛來到函穀關,並留下了曠世奇作《道德經》。
因此,紫色便有了聖人之氣,成為了祥瑞的象徵。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這四個字亦屢屢出現。比如《封神演義》說:“紫氣東來三萬裏, 函關初度五千年。”明代馮惟健詩歌說:“燁燁瑤芝玉洞開,冥冥紫氣自東來。”
紫色,這種浪漫神秘的顏色,與神仙、帝王、聖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它會被賦予尊貴、祥瑞的含義,甚至取代正色,也就不足為奇了。
續說紅色。中華歷史,春秋戰國時期,中華人把大紅色稱為“朱”,是諸侯們參加祭祀時禮服的顏色;淺紅色才叫作“紅”,是低賤的顏色,只能用來做內衣。為什麼大紅色能得到青睞呢?清代學者段玉裁解釋說,因為這是朝陽的顏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愛。不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大紅色代表高貴身份這一含義,在春秋時確實已經被確立。時至秦漢,又進一步得到加強。比如,漢代褒獎有功勞有貢獻的大臣,允許他們把家裡的大門漆成大紅色,“朱門”或“朱戶”還成了貴族的代稱。唐時杜甫寫“朱門酒肉臭”,抨擊等級分化貧富差距,也是這個意思。
先秦時期,黃色仍不見得高貴。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其龍袍卻是黑色。到了隋唐年間,黃色逐步受到重視。這是由於當時的皇帝們逐步接受了陰陽五行的學說,即君主是坐鎮中央、指揮四方的,而中央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其相應的顏色為“黃”,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黃色。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就喜歡穿赭黃色袍子;到了他的孫兒高宗李治在位時,專門下詔,要求臣下和百姓都不許穿黃用黃。五代末期,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龍袍是皇權的重要像徵,因為使用黃色,所以又稱黃袍。其中黃袍背後的含義也是盡人皆知。
其實唐宋年間,黃色雖逐步被皇室壟斷,但尚未被皇帝個人獨享。白居易在《賣炭翁》裡寫“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即是太監,他是皇室的奴僕,卻也狐假虎威地穿著黃色。
宋趙匡胤雖是黃袍加身的主角,不過當了皇帝後,他的衣飾與生活均十分簡樸。在傳世的畫像中,他基本都是身著白衣、頭戴黑紗。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皇權進一步加強,可以穿著黃色的,只有皇帝、太子、皇后等寥寥數人而已。其他的,哪怕是血緣極近的皇室成員,也只能通過佩戴黃色飾品等方式來表示尊貴,比如清代的“黃帶子阿哥”即屬此例。
再說紫色
按照春秋時的說法,紫色跟淺紅色一樣,都屬於“間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可是,紫色染料在當時非常難得,據《韓非子》記載,一匹紫色的絹要五匹素色的絹才換得到,所以頗有些貴族喜歡借紫色來炫耀自己的財富,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桓公愛穿紫色,上行下效,幾乎干擾了國內的經濟,逼得管仲不得不出面勸諫。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意見,不再顯示自己對紫色的偏好,但其他的貴族卻依然故我,甚至在祭祀典禮上用紫色的禮服代替大紅色的禮服,於是孔夫子憤然地說“惡紫之奪朱也”。
孔老夫子雖然不高興,且一直以改造人性為己任,卻從未取得多好的效果。自春秋戰國以降,紫色代表高貴這一觀念越來越強,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幾乎並駕齊驅,在官服上體現得尤為充分。以顏色來區分官員的等級,這一制度大約始於南北朝,當時創立了五等公服制度,從高到低分別為朱、紫、緋(深紅色)、綠、青。
“大紅大紫”,朱紫——富貴驕人
現在形容一個人事業得意地位顯赫,常用“大紅大紫”一詞。其實這個詞歷史不太久,只是民國時期五四運動前後文人老舍先生造的,古籍中並未出現過;但究其原理,卻與“朱紫盡諸侯”這一傳統緊密相承。
唐代,三品以上的大官兒才能穿紫色。唐代書法家、政治家顏真卿年輕時算命,相士說他有“紫袍加身之命”,後來果然當了宰相。至於宋代及明清時期,這一傳統始終持續,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命運無常,也有“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的句子。
紫色染料,紫草,中藥典籍中關於紫草,其富含色素的根是紫色染料的來源。
青白黑——僕役之屬
青、白、黑三色,平實素樸,既不具備黃色的哲學屬性,又沒有紫色那種物以稀為貴的特質,所以數千年來一直是屬於勞苦大眾的顏色。
青色,漢代時,富貴人家的僕人們常用青巾裹頭,所以被稱作“蒼頭”。“蒼”便指“蒼翠”,即所謂的深青色。兩晉南北朝時,晉懷帝被匈奴政權抓了去,還被強迫穿上僕人的青色衣服在宴會中當侍從,留下了“青衣次酒”的故事,常用來比喻受人擺佈。
白蛇傳是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是主角,叫白素貞;青蛇是配角,雖然說是姐妹,實際卻像丫鬟,所以連名字都沒有,隨便地叫作“小青”,舞臺形象不也是一身青衣了。
至於沒有官階的普通百姓被稱作“白身”,整日勞作、風吹日曬的農夫被稱作“黎民”,都是兼備自然色彩與階層色彩的。“黎”古通“黧”,形象揭示出百姓在田裡耕作,被太陽曬得“黧黑”的面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黔,黎也”,直接將“黔”“黎”兩個字劃了等號。其依據是,秦代百姓都以黑布裹頭,秦人稱之為“黔首”;周朝則改稱為“黎民”。
古代官服以顏色分等級,何時以紫色為貴,漢服衣冠,漢服傳承。
金字袍:古代一種繡金字之官袍,故名。《新唐書.狄仁傑傳》:“俄轉粼州都督,賜紫袍龜帶,後自製金字十二於袍,以旌其忠。“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武後制狄仁傑袍金字》:“予案《家傳》云,以金字環繞五色雙鸞,其文曰:到敵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唐代各級官吏,按照等級穿不同花色綾羅品服。唐初武德中敕令:
“三品以上,大科綢綾及羅,其色紫,飾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綢綾及羅,其色朱,飾用金。六品以上,服絲布(絲麻混紡),雜小(花)綾,交梭,雙細,其色黃。”
《舊唐書·德宗紀》詔:“頃耒賜衣,文彩不常,非制也。節度使宜以鶻銜綬帶,觀察使宜以雁銜威儀。”
借紫:唐宋時期定制,官階三品以上紫服,未到三品而特許著紫服的稱“借紫"。
《唐會要·內外官章服·注》:“天授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將軍建昌王攸寧,賜紫金帶。九月二十六日,除納言,依舊著紫帶金龜。借紫自此始也。"
借緋:唐宋時期定制,官五品上著緋衣及佩銀魚袋,未到五品而特許著緋衣的稱“借緋”。緋,大紅色。
賜紫:代皇帝特賜給朝臣的章服。唐制:以紫色為三品以上官員的袍色,五品以上為緋色。官位不及者以至畫院待詔,往往有賜紫之舉。
賜紫必兼金魚袋,即許佩金飾之魚袋和著紫色公服。故亦稱賜金紫。宋代沿襲唐制。
踢緋:古代皇帝特賜給朝臣的章服。唐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員公服為緋色。不及五品者特許著緋色袍服,稱為賜緋。賜緋時兼賜銀飾魚袋,故又稱賜銀緋。
青衫: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青,名“青衫”。唐,白居易《長慶集·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紫衫:古代官服之一種。因其服色為紫色,故名。《隋書·禮儀志》、《宋史·輿服志》載:隋代時,為皇帝隨從服裝。至宋代,軍校服之。南宋初期,因戰事不息,文官多服之。至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規定文官不服紫衫。孝宗乾道初又推許文官服用紫衫。
“紫袍”就是高官服飾,
沒有固定的職位,官位等級可以用“帶”來分辨的比如紫袍金帶比紫袍玉帶的爵位高!
乾隆皇帝常在喜慶的日子穿上紅色的龍袍,宮廷畫師郎世寧為此還專門畫了一幅肖像畫。畫中的紅色龍袍稱“吉服”;因是絳色,又稱“吉絳”。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還存有這種紅色龍袍的實物。
民間流傳的關公形象,一向是“綠袍綠巾”。但在明代“商喜”的《關羽擒將圖》中,特地把關二爺的頭巾塗成了藍色。
歷史的偶然,中外文化的偶然
歐洲古代,跟中華民族不也一樣,顏色也與信仰、神秘和帝王將相等緊密相連,紫色巧合亦是統治者的君主和貴族們喜歡穿的服色。“the purple”代表是帝位、王權;be born in the purple,出生在王侯貴族之家;marry in the purple,貴族聯姻;be raised to the purple,意思是升為紅衣主教。這無疑說明東西方文化間,其實存在著某種神秘的關聯。
西元前16,000年至25,000年的史前時期,在法國的Pech Merle等洞穴的牆壁上,就出現了藝術家們使用錳和赤鐵礦粉末繪製的圖案。紫色亦與宗教聯繫在一起,在《聖經‧出埃及記》中,上帝指示摩西要以色列人給他提供祭品,包括“藍色、紫色和朱紅色”的布料,用於會幕的帷幕和祭司的衣服。
西元前15世紀左右,古代腓尼基海岸的兩個城市(現今黎巴嫩)的居民就用不同類型的骨螺製作紫色染料,其被稱為“泰爾紫(Tyrian purple)”,也叫骨螺紫。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和維吉爾的《埃涅伊德》中都提到了用泰爾紫染色的服裝,不過這種染色的服裝味道比較重。
兩枚染料骨螺由於提煉泰爾紫很花功夫,所以古代歐亞的帝國中,只有國王、貴族、牧師和法官才可以身穿紫色的衣服。如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塞琉古帝國和托勒密帝國的國王都穿泰爾紫染成的衣服。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慶祝場合,將軍們通常穿由紫色鑲邊的紫色長袍,羅馬參議員則穿一條紫色條紋的長袍。西元前950年,以色列的所羅門王還用紫色顏料來裝飾耶路撒冷聖殿。
西元前49年的一次重要晚宴上,剛剛打敗了龐貝的羅馬凱撒大帝,參加了埃及女王克萊奧帕特拉為他舉辦的一場盛宴。據說宮殿都是用紫色的斑岩石砌邊的,“十分奢華,炫耀得沒了止境。”
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使用紫色作為王家色彩,不僅建造紫色的宮殿,而且還將紫色用於外交禮物上,甚至用於帝國文獻和《聖經》的書頁上。當時的福音手稿是在紫色的羊皮紙上寫就的金色文字。王后要在紫宮中分娩,而在那裏出生的帝王被稱為“出生於紫色(born to the purple)”,以此與那些通過政變或軍事力量贏得或奪取頭銜的帝王作區分。紫色成為權力和奢華的象徵。
拜占庭教堂的紅衣主教穿著上面有紫色條紋的白色長袍,而政府官員則穿著方塊形圖案的紫色長袍來展示他們的等級。在西歐,查理曼大帝在西元800年加冕為“羅馬帝王”時,穿的就是泰爾紫製成的長袍。814年他去世時穿的也是同樣顏色的長袍。
20世紀,紫色依然保留了與王室的歷史聯繫。比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1896—1952)在他的官方肖像中都穿著紫色服裝,比如在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加冕儀式上,從官方邀請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的舞臺設計,都以紫色調為主。迄今為止,英國王室和其他歐洲王室成員仍然在某些特殊場合穿著紫色。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紫色的互補色是黃色,而東方的佛家崇尚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