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星期一

火唔燒到自己唔覺痛, 西方政棍虛偽無恥的典型!!!為何全世界, 每有乜乜革命, 一定有美國旗, 美國屍挨哎現身!!!


火唔燒到自己唔覺痛, 西方政棍虛偽無恥的典型!!!香港2019年成班Hunger Champ 怎批評香港, 怎嘲諷香港,,,,"美麗風景綫"!!! 今天呢!!!

加拿大突發全國性抗議,幕後黑手是美國!!!



緊急!!!加拿大首次啟用《緊急情況法》!卡車車隊沖進BC省!警方逮捕多人!

香港2019反送中騷亂現塲!!!美國正 Hunger Champ!!!Poor Guy!!!


《緊急情況法》自出台以來還從未使用過。而法案的前身《戰爭措施法》一共被使用過三次,分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及在1970 年魁北克的FLQ 危機期間。

上週,安省因為卡車司機持續的抗議行為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警方和政府的施壓似乎並未起到預期的效果。目前情況惡化到幾乎失控的狀態! 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表示,他將在加拿大歷史上首次援引《緊急情況法》,賦予聯邦政府額外權力,以處理正在進行的針對大流行限制的抗議活動。該法案前身《戰爭措施法》曾在一戰二戰中使用!

渥太華警方表示,首都抗議疫苗授權的人群人數超過了警方的人數。儘管省級進入緊急狀態,但抗議者無視逮捕和入獄的威脅,週末湧向市中心。

示威者在多條街道上搭建了帳篷、舞台、大屏幕,甚至還有熱水浴缸——包括在國會大廈和總理辦公室前的威靈頓街。

渥太華警方表示,示威者的“侵略性、非法行為”應歸咎於“警察執法能力有限”。

週日早些時候,警方驅散了位於安大略省溫莎市的大使橋上的抗議人士,該橋是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重要供應環節,有12 人被捕。

賈斯汀·特魯多總理就使用《緊急情況法》與各省長協商,因為反政府封鎖繼續使渥太華陷入癱瘓。 消息人士稱,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告訴他的核心小組,他將援引從未使用過的《緊急情況法》,賦予聯邦政府額外的權力來處理反疫苗授權抗議活動。 《緊急情況法》允許政府採取臨時措施,賦予聯邦政府30 天的特別權力,包括禁止人們聚集或前往某些地點,以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和公共福利。

《緊急情況法》在1988 年取代了《戰爭措施法》,並且在它可以做的事情上更加有限,包括要求議會監督。《緊急情況法》自出台以來還從未使用過。 而法案的前身《戰爭措施法》一共被使用過三次,分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及在1970 年魁北克的FLQ 危機期間,特魯多的父親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援引了該法。目前 總理面臨動用軍隊結束示威的壓力。

曼尼托巴省布蘭登大學應用災害和緊急情況研究系副教授傑克林賽說,援引緊急情況法的第一步是政府表明存在緊急狀態。

他說:“他們必須基本上證明國家處於緊急狀態,這些卡車司機基本上對加拿大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要啟動國家緊急狀態,將需要證明抗議活動威脅到了加拿大的安全,甚至威脅到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應急準備部長比爾布萊爾在接受CTV 新聞採訪時表示,政府準備在需要時使用“緊急權力”,並將邊境封鎖定性為國家安全威脅。

加拿大皇家騎警說,他們在發現槍支彈藥藏匿後,在阿爾塔州庫茨的美國過境點逮捕了11 人。繳獲了13支長槍、手槍、多套防彈衣、一把砍刀、大量彈藥和大容量彈匣。

目前,部分抗議者已經向西部城市轉移,週六,數百名示威者來到了BC 省過境點,官員稱一些示威者在集會期間打破了路障。

楓樹嶺的一名卡車司機說,他在上班途中受到示威者的騷擾,週六在太平洋公路過境點舉行了針對COVID-19 規定的抗議活動,活動 最終導致導致四人被捕。

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BSA) 告訴旅客盡量避開通常處理大量商業交通的太平洋公路過境點,因為抗議者繼續封鎖高速公路。

CBSA 在周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抗議活動,交通正在經歷嚴重的延誤,並建議商業交通改用Aldergrove 和Abbotsford-Huntington 過境點。素裡皇家騎警報告週末邊境附近出現嚴重交通延誤。

CBSA 發言人鼓勵通勤者和旅行者查看CBSA 網站 ,了解當前的等待時間和路況條件。

全國范圍內反對公共衛生措施的集會已進入第三週,一些觀察員報告了示威者的威脅行為 。許多噪音被投訴!

目前,BC 省很多居民及企業也受到了很大困擾!自周六以來,標誌、旗幟和響亮的喇叭一直是薩里太平洋公路交叉口的主要標誌。抗議者擠滿了位於素裡的175A 大道,這讓位於附近的托兒中心的經營者感到非常沮喪和困擾。

創意兒童學習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托兒中心的運營已經中斷。

工作人員表示,家長企圖接孩子時,被被抗議者擋住了。

業主桑德拉·克里斯蒂安說,在她對一些抗議者的行為表示擔憂後,她在周三晚上收到了一封威脅電子郵件。 郵件表示:“ '什麼樣的白痴在邊境的高速公路上建造和經營日托。停止你對事情的抱怨!”

她說:“我只關心和平抗議。請不要侵犯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生意。員工們感到受到威脅和緊張。”

加拿大皇家騎警瓦妮莎·穆恩表示, 在過去的兩個晚上,他們收到了一些投訴電話,都是投訴噪音的 。

加拿大突發全國性抗議,首都被“包圍”,幕後黑手居然是美國?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由於抗議活動的爆發式激增,當地政府於2月6日已經正式宣布全市進入緊急狀態,與過去絕大部分的動亂所不同,渥太華此次的局勢失控,其中得到了來自美國的資金支持。

那麼先來說說,加拿大最近的抗議活動到底是什麼由來。前不久,眼看著隔壁美國疫情數據爆發式反彈,加拿大總理便頒發了一條新規,即“凡是跨越美加邊境的卡車司機,必須得接種新冠疫苗”,這條新規之後,由於卡車司機中既有加拿大人,也有美國人,他們同時都有在表示不滿。

目前在加拿大以首都為首的數個重要城市,卡車司機們組成了一個名為“自由車隊”的聯盟,他們最開始的訴求,主要是希望政府能夠收回之前對卡車司機的強制接種令,由於條件得不到滿足,“自由車隊”所抗議的內容逐漸上升到對防疫政策的不滿,隨著越來越多人群的加入,目前已經上升到了對特魯多政府的不滿。

疑問,雖然加拿大在鬧抗議示威,但是損失的可不僅僅是加拿大,如果卡車司機不能自由的穿梭於美墨邊境,那麼美國這邊損失似乎更加大些,畢竟美國現在正處於經濟復甦狀態,不管是被限制入境,還是罷工示威,每天的損失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加拿大作為美國“最聽話的盟友”,如今總理特魯多已經因為抗議示威的影響,而離開了首都渥太華,在警方的調查之後發現,卡車司機抗議所花費的資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美國。想想還真是可笑,加拿大數天前還跟隨在美國背後指責中國,現在背後就被美國給捅了一刀。

美國眼裡從來都沒有所謂的真心朋友,加拿大全境多個重要城市陷入動亂,這裡還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情,那就現在美國所有城市都是疫情重災區,而僅有著一牆之隔的加拿大,相對而言疫情控制得要很多。作為美國的鄰居,美國早已經在防疫方面自暴自棄了,加拿大想抱住最後的防線,正在逐漸變得困難極了。

至於加拿大的這場已經緊急狀態的示威遊行,到底會在什麼時候結束,或許連這個也得看美國的心情吧。

一個荒謬荒唐無恥無義無品無行無腦無智無仁無法無天的國家,天下亂之根源!!!世界絕無第二個國家是如此的!!!




一個荒謬荒唐無恥無義無品無行無腦無智無仁無法無天的國家, 美國!!!! 天下亂之根源!!!

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建國以來,在24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沒有參與戰爭的時間只有16年。

美國自獨立以來,所參與的戰爭和對外的軍事行動多達二百多次,對印第安人的掠奪戰爭就多達百次以上,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通過這些戰爭的勝利來擴大領土,擴大勢力範圍,並獲得經濟上的利益。對美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全局性影響的戰爭經歷了八次,即獨立戰爭(1775——1781);美墨戰爭(1846——1848);南北戰爭(1861——1865);美西戰爭(1898);“一戰”(1917——1918);“二戰”(1941——1945);

據不完全統計,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地區發生了248次武裝衝突,其中美國發起的就有201場,約佔81%。2001年之後,美國打著“反恐”的旗號繼續窮兵黷武,在全球85個國家發動戰爭、開展軍事行動,給這些國家帶來的不是什麼“美好未來”,而是滿目瘡痍和無盡傷痛。

中華民族更不能忘記,忽視由大清晚年到PRC建政前,美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的極大傷害!!!

清末的八國聯軍,美國是主要掠奪者,比日本更傷害!!!

日本侵華由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美國從未阻止過倭寇的侵華行動,而且是石油、橡膠、鋼鐵、軍火、發動機、無綫通訊設備、最重要的是鋁合金、鋁材、各種先進武器,直至日本侵襲珍珠港為止。

太平洋戰爭開展後,美國始發起"援華",但是,請中華人睜開雙眼,並且自己去各圖書館找資料,美國所有援助都是有償的,飛虎隊"只是"僱傭兵性質,飛虎隊是以每機出動收酬!!!

及後,所有軍援都是要國府找數埋單的!!!!!!!!!!!!!!

日本投降後,國共內戰,美國竟是雙方都同時供應武器,又是請到圖書館自己找檔案。

還有,南海十一段主權,是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府無艦無船,是當年美國派出軍艦上載中華民國海軍及文政官員逐段、逐島、逐礁收回並立碑的,今天,美國的國務卿布林頓竟然睜開眼睛說大廢話,大謊話,無恥至極!!! 這就是美國!!!!

民主乎哉,公義何在,仁義何有,道德全亡,不天讉還有什麼可惩這荒謬荒唐無恥無義無品無行無腦無智無仁無法無天的國家!!!!

以下是轉貼及經輯改題目的文字

“二戰”後美國發動的13場海外戰爭

袁源

導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頻繁在海外發動規模不等的戰爭,其深層動因源自謀求美國自身的利益:佔據地緣優勢、攫取資源、開拓市場、鞏固和擴大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本文以時間為序,歷數美國在朝鮮、黎巴嫩、越南、格林納達、利比亞、巴拿馬、利比里亞、伊拉克、索馬里、科索沃等地所發動的13場海外戰爭,並梳理相關史實,揭示了發起海外戰爭這種國家行為背後的霸權本質。

美國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以來,在240年的歷史中,沒有戰爭的時間僅有21年,即在美國223年的歷史中,美國一直在世界某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軍隊處於交戰狀態[1]。據不完全統計,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全世界有153個地區發生了248次武裝衝突。其中,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實施人道主義援助、維護世界和平、保護美國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為由,發起了其中的201場,占到81%,導致3億人死亡[2]。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 Jane's Defence Weekly)於2016年底發布的世界各大國軍費統計顯示:2016年,美國的國防支出排名世界第一,軍費開支為6220億美元,佔GDP的3.59%[3],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並在100多個國家建有大約1000個軍事基地。據2017年3月16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白宮公佈了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綱要報告,該報告名為《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預算藍圖》,提議增加軍費開支540億美元,以凸顯“軍事優先”,進一步增強美國國防安全和“硬實力”。

現以時間為序,歷數二戰後美國發動的13場海外戰爭,以此考察美國頻繁發動戰爭背後的種種動因:

一、入侵朝鮮(純以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以及妄想代替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以掠奪天然資源,妄想再建立受美國控制的蔣家貪腐政權,為了本身霸權利益阻碍朝鮮民族統一)

( 1950.6.25—1953.7.27)

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二戰後美國在亞洲用軍事手段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具體嘗試。其中,朝鮮戰爭起源於朝鮮半島上朝韓之間的內戰,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蘇聯、中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其中,致使內戰迅速演變為國際戰爭,成為冷戰時期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

1945年8月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時,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簡稱“三八線”),在朝鮮劃界而治,留下內戰隱患。1950年6月25日,朝鮮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包括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的聯合國軍隊在韓國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歷經數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進行停戰談判,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戰後,美國的年度軍費由朝鮮戰爭前的150億美元飆升至400億美元以上,同蘇聯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備競賽,導致冷戰局面進一步加劇。[4]

二、武裝干涉黎巴嫩(中情局全局攪動宗教及教派衝突, 攬炒本是地中海巴黎的美好國家)

( 1958.7.15—10.25)

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屬於中東國家。中東地區因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冷戰中成為美蘇爭奪的重點區域之一。

1957年,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向國會提出關於中東的特別咨文,中心思想是“中東出現的真空必須在俄國人進來之前由美國來填補”[5],要求國會授權他在中東實行“軍事援助和合作計劃”。他還提交了中東決議案,宣稱保持中東地區國家的獨立和完整關係到美國的重大利益,從而授權總統動用2億美元,給這些國家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美國可在這一地區使用武力,以對付“國際共產主義的武裝侵略”。3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該決議,決議的基本原則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1958年7月,根據艾森豪威爾主義,美國出兵黎巴嫩,干預黎巴嫩內政。

黎巴嫩總統卡米勒·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引起人民的反對。1958年5月,黎巴嫩爆發了反對夏蒙政權的武裝起義。7月15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應黎巴嫩政府請求和“保護黎巴嫩主權”、“保護美國僑民”為由,批准了“藍蝙蝠動”(Operation Blue Bat),宣佈出兵黎巴嫩,保護其“被國際共產主義威脅的政權”,以加強親西方黎巴嫩政府,支持夏蒙總統反對來自敘利亞和埃及的威脅。7月16日下午3時,在美國海軍第6艦隊護送下,1400名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人員,在貝魯特以南國際機場附近的哈爾迪灣實施登陸[6]。爾後,美國又通過西德“空中走廊”不斷增兵。到8月上旬,美國侵黎兵力達到4.8萬人。

美國的武裝干預持續了大約三個月,直到要求援助的夏蒙總統完成其總統任期。美國和黎巴嫩政府部隊成功佔領了貝魯特港口和國際機場。危機結束後,美軍於10月撤出。

三、侵略越南 (純以意識形態及本身霸權利益阻碍越南民族統一,意圖控制亞洲海域)

( 1961—1975)

越南戰爭簡稱“越戰”,其本質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武裝干涉越南,支持南越(越南共和國)與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相對抗的一場戰爭。[7]

1965年,北越向南越發動攻擊,美國出兵援助南越,代號為“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該行動由美國空軍、海軍和越南共和國空軍於1965年3月2日至1968年11月1日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由於北越獲得盟國援助,擁有了精良的空對空和地對空武器系統,使得該行動成為冷戰時期最激烈和艱難的空戰[8]。一年未到,美國已損失170架飛機,南越空軍損失8架飛機。空襲北越耗資約9億美元,整個越南戰爭花費美國約7380億美元,期間有超過5.8萬美國士兵陣亡。1965-1975年間,美國空軍在越南、老撾及柬埔寨投放了大約760萬噸炸彈,幾乎是二戰的三倍。美國最終在1973年撤軍,北越於1975年統一了越南[9]。美國最終戰敗。

關於美國在越戰中為何失敗,當時主導越戰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認為,主要是因為美國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義精神力量,高估了自身現代化武器對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戰爭的力量;約翰遜總統的國防部長克拉克·克利福德認為是美國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貪污腐化,內鬥不已、軍心渙散、兵無鬥志;尼克松總統和福特總統的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將此歸咎於美國國內激烈的反戰運動;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大師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則認為,越戰是美國對第三世界進行的武裝干涉,是一場不義的戰爭,必然遭到越南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對,所以難逃失敗命運[10]。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戰爭,也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敗得最慘的戰爭。越戰極大改變了冷戰態勢,使美國由冷戰中強勢一方轉為弱勢。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四、入侵格林納達(以野蠻强盜劫匪手段破壞美國挂在口邊的"民主" 選舉,要小國向大國跪拜聽話。

( 1983.10.25—11.2)

北美洲島國格林納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是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的門戶,扼守著由南部非洲和南美通向巴拿馬運河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9年3月,格林納達國內發生政變,親西方政權倒台,新政權親蘇聯、古巴傾向日趨明顯。為遏制蘇、古在這一地區的影響,美國借格林納達內部發生政變之機,聯合中美洲七個加勒比國家,對格林納達發動了代號為“暴怒行動”(Operation Urgent Fury)的武裝入侵,這是自越南戰爭失敗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出動“快速部署部隊”,採用突然襲擊方式,對格林納達實施傘降和機降著陸,陸海空聯合作戰,揭開戰爭帷幕。1983年10月26日,美軍攻占格軍司令部。28日,美軍控制首都聖喬治,主要戰鬥基本結束。此後,美軍派出小分隊,對撤至格島北部山區的對方殘部進行搜剿,查繳了島上所有武器彈藥庫。至11月2日,美軍完全控制了格林納達,戰爭遂告結束,整個過程歷時僅8天。此次戰爭的結果是,美軍僅19人陣亡,116人受傷,損失直升機9架。格林納達軍方亡40餘人,被俘15人,其餘逃散。

美軍控制格林納達後,由英國女王任命的格林納達總督重新組織新政權,美軍陸續撤出。總體而言,這場戰爭是美國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遭到包括其西歐盟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因此大為受損。

五、空襲利比亞

( 1986.4.15)

20世紀60年代,北非國家利比亞政局動盪。1969年9月1日,以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後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76年,美、利關係緊張,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國在利比亞德惠勒斯空軍基地,使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受損。70年代,利比亞為抵制美國的影響和滲透,廢除與美國簽訂的一系列軍事、經濟、技術協定。卡扎菲在推行反美政策的同時,積極向蘇聯靠攏,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10.6—10.26)以後,蘇利關係發展迅速。1980年,美國宣布利比亞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關閉了駐利比亞大使館。

1986年4月5日,在西德柏林,美國駐軍常去的一家迪斯科舞廳發生爆炸,兩名美軍士兵和一名土耳其裔德國婦女死亡,另有230人受傷,其中包括50多名美軍人員[11]。美國聲稱從東德的利比亞特工處獲得了有關襲擊事件的電話記錄。在與歐盟和阿拉伯合作夥伴進行數天外交談判之後,羅納德·裡根總統於4月14日下令對利比亞進行打擊。

1986年4月15日,美國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為由,發動代號為“黃金峽谷”(Operation Eldorado Canyon)的行動,對利比亞實施海空聯合打擊行動。在此次行動中,美國使用當代最先進的電子戰、精確制導、高速反輻射雷達和遠程航空等高技術武器裝備,對利比亞實施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空襲作戰。美國海空軍以電子戰飛機為先導,首先壓制干擾對方的防空系統,爾後再出動大批戰機實施精確打擊,僅用短短23分鐘,就摧毀了重點預定目標。在此次襲擊中,卡扎菲本人受傷,其一歲半的養女死亡,兩個5歲左右的兒子炸成重傷,美國達成了所謂“降低了利比亞支持和訓練恐怖分子的能力”的作戰目的[12]。

其間,美國飛機從英國基地起飛,準備對利比亞城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進行轟炸,但由於法國和西班牙拒絕為美軍飛機開放領空,美軍飛機通過空中加油才得以完成轟炸任務。

六、巴拿馬戰爭(更加荒謬的理由,目的是要完全控制運河)

( 1989年—1990年)

中美洲最南部國家巴拿馬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的“世界橋樑”。巴拿馬戰爭是指1989年底,美國為爭奪巴拿馬運河權益、悍然入侵巴拿馬、推翻諾列加政府的軍事行動。

1989年12月15日,巴拿馬全國民眾代表大會採取緊急措施,任命軍事強人曼紐爾·諾列加為政府首腦,授予其絕對權力,並宣布巴、美處於戰爭狀態。12月16日晚21時,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大街時,與巴拿馬國防軍士兵發生衝突,美海軍陸戰隊一名上尉死亡,另一名軍官受傷,巴拿馬3人受傷,其中一人是路邊女童[13]。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國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由,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對巴拿馬實施“正義事業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首次動用了6架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標同時發動突然襲擊。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準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美國作戰行動在48小時內完成,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諾列加被迫走出梵蒂岡駐巴使館,向美軍投降。1990年1月12日,巴拿馬戰爭結束。

美國總統布什聲稱,美軍入侵巴拿馬的目的是“為美國人創造安全的環境;確保巴拿馬運河的完整;為自由選舉的安達拉政府提供穩定的環境;把諾列加捉拿歸案”[14]。在此次沖突中,美軍23人陣亡,325人受傷;巴方205人陣亡,1236人被俘,產生難民約2萬人左右[15]。

七、利比里亞武裝撤僑

( 1990.6.3—1991.1.9)

利比里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部。1980年,原住民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率領士兵發動政變,結束了美國黑人移民後裔的統治,建立軍政府。1989年,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領導人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率部打回國內,內戰爆發。

1990年6月3日,美國以利比里亞內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由,宣布實施“利刃行動”(Operation Sharp Edge),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從地中海駛抵利比里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5日,位於利比里亞海岸的美國特遣部隊的海軍陸戰隊攻入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開始了撤離行動,最終撤出2690人,其中包括330名美國公民,以及利比里亞、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的國民。美國海軍支持了這次行動,成為美國海軍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非戰鬥人員撤離行動[16]。

八、海灣戰爭

( 1991.1.17—2.28)

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兩德統一,美甦之間結束長期冷戰狀態,全球戰略格局從兩極向多極轉換,國際政治力量失調,局部地區力量失衡,區域不穩定因素增加。

在中東,伊拉克為了解決與科威特的邊界糾紛和石油爭端,於1990年8月2日凌晨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佔領了科威特全境,引發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美國在海灣地區擁有巨大經濟利益。8月7日凌晨2時,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動(Operation Desert Shield)計劃,向海灣地區緊急增兵,以阻止伊拉克進一步入侵沙特,並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發動了局部戰爭。此次戰爭代號“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持續僅42天,是人類戰爭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軍費最多的一場戰爭。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取得了壓倒性的製空、制電磁優勢。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了各種用途的飛機,實施空中作戰,對伊軍進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襲。戰爭開始前,美軍使用電子作戰飛機對伊軍電子設備實施強烈干擾,壓制伊軍的通信和預警雷達系統,保證空襲行動的突然性。在作戰過程中,美軍針對伊軍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實施強大的電子戰,對伊軍電子設備、防空雷達和通信網絡等進行了壓制,致使伊軍指揮失靈,通信中斷,空中搜索與反擊能力喪失,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此外,美軍飛機、坦克、步兵戰斗車乃至單兵武器都裝備有紅外夜視裝置、激光夜視儀和紅外熱成像設備等夜視夜瞄器材,能夠晝夜不停地連續作戰,有效打擊了伊軍。最終,多國部隊以較小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從科威特撤軍。

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損失慘重, 2—3萬名士兵陣亡,超過7萬名受傷。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貧化鈾武器,造成伊拉克軍方和平民的癌症發病率在4年內上升了大約20倍[17]。

關於海灣戰爭,美國當代著名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如此闡釋:“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場資源戰爭。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所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侯賽因,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並擴大了和平時期在海灣的軍事存在。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8]

九、武裝干涉索馬里

( 1992.12.4—1994.3.21)

索馬里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上,因其突出的地形而被形像地稱為“非洲之角”,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海路。索馬里局勢長期動盪,內戰連綿不斷。

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以“人道主義援助”為由,組織名為“重建希望”(Operation Restore Hope)的維和行動,宣布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里的援助行動。索馬里勢力最大的軍閥法拉赫·艾迪德認為維和部隊阻礙其擴張勢力,因此伏擊了巴基斯坦部隊,造成24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

1993年8月,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維和部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抓捕艾迪德。10月2日,“線人”報告,艾迪德的兩名高級助手出現在摩加迪沙奧林匹克飯店。10月3日,美軍開始抓捕行動。該行動由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和“三角洲”特種部隊合作進行,但由於準備不充分及情報錯誤,導致該行動陷入混亂,兩架美軍160航空團的黑鷹直升機被先後擊落,機上倖存人員陷入民兵的包圍之中,原本計劃1個小時完成的秘密抓捕行動衍生成戰爭事件。陷入索馬里民兵甚至平民重重圍攻下的美軍在摩加迪沙激戰15小時後,才在巴基斯坦維和部隊掩護下撤回安全區。行動中,共有19名美軍喪生,1人被俘,70餘人受傷;除上述兩架直升機被擊落外,還有3架被擊傷,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索馬里平民和民兵傷亡超過1000人[19]。此次行動成為美軍自越戰以來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10月4日下午,美國的電視屏幕上反復出現索馬里人用繩子在地上拖著一具美國特種作戰隊員的屍體遊街示眾的畫面,被俘美軍也上了電視[20]。美國輿論一片嘩然。1993年底,美國克林頓總統最終下令撤軍。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里撤出[21]。2001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拍攝了反映這一事件的影片《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黑鷹墜落”後也指代美軍失敗的索馬里軍事行動。

十、科索沃戰爭(分裂南斯拉夫,以達到控制中歐地區)

( 1999.3.24—6.10)

科索沃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東、北面為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南臨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面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黑山,原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中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區。二戰結束後,南斯拉夫在鐵托總統的管控下,民族矛盾暫時掩蓋。鐵托去世後,多種勢力湧動。科索沃戰爭便是一場由南斯拉夫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推動下爆發的局部戰爭。

科索沃阿族人希望成立“科索沃共和國”,但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致使局勢動盪。1999年3月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聲稱“防止科索沃人道主義危機”,於3月24日起對南聯盟發動代號為“盟軍行動”(Operation Allied Force)的大規模空襲[22]。在持續78天的轟炸中,聯軍投射的炸彈總數超過2.5萬枚,其中精確制導攻擊炸彈約8千枚,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絕對的空中優勢,打擊弱勢的南聯盟,通過武力,迫其就範。此次戰爭的作戰樣式為典型的非接觸式交戰,即雙方始終都未在戰場上近距離作戰,這在世界戰史上極為少見。在交戰過程中,北約主要採用三種戰法:一是在距戰場上千公里處發射巡航導彈進行攻擊;二是從美國本土或盟軍基地出動隱形轟炸機,在電子乾擾機的支援下,深入戰區,投射精確制導炸彈;三是在掌握戰區製空權的前提下,使用作戰飛機從防區外發射精確制導武器,攻擊預定目標[23]。

南聯盟作為弱勢一方,在戰爭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複雜的地形優勢,修建了許多洞庫和地下設施,在北約空襲前將大部分飛機、坦克、導彈等重型裝備藏於地下,躲過大規模空襲,保存主戰裝備和作戰部隊實力,但沒有有效的反擊手段。6月中旬,北約同南聯盟簽訂停戰協議,由3.7萬人組成的國際維和部隊打著聯合國旗號開進科索沃[24]。

這場戰爭造成南聯盟約296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超過1700名平民死亡,約1萬名平民受傷。境內7個地區的20多個軍事目標被擊中,位於貝爾格萊德市中央的中國駐南大使館也遭到轟炸,死傷超過20人。此外,北約盟軍至少向科索沃和塞爾維亞境內投放了1.5噸的貧化鈾彈,被認為是造成該國癌症病發率激增的主要原因[25]。

十一、阿富汗戰爭(以謊言,造謠阿富汗是九一一凶手,其實越多越多懷疑是美國某些上帝子民組織幹的好事,拉登是美國CIA頭子之一,可想而知水份何深!)

( 2001.10.7—2014.12.29)

“9·11”恐怖襲擊之後,布什政府提出了一反國際法規則的所謂“先發製人”政策,被稱為“布什主義”,即在國家安全政策和對外交往中遵循“美國利益至上”和“以實力求和平”兩大原則,對恐怖主義和謀求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友好國家採取先發製人的打擊政策,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上以更具進攻性的軍事部署為基礎,採用強硬態度追求美國的國家利益。在“反恐”名義下,布什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兩場戰爭,將“布什主義”推向了極致。

“9·11”事件後,美國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涉嫌策劃“9·11”恐怖襲擊的“基地”組織頭號人物本·拉登為由,發動軍事行動,打擊塔利班政權[26]。塔利班是一個伊斯蘭宗教激進主義組織,由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於1994年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成立。“塔利班”源於阿拉伯語,意為“學生”,如此命名源於成員多是當地不滿軍閥混戰的學生。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起了代號為“持久自由”(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的軍事打擊行動,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發起戰爭,標誌美國反恐戰爭的開始。美軍動用15架轟炸機,25架戰鬥機,6小時內實施4輪轟炸,攻擊30多個阿富汗境內目標[27]。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美軍共出動作戰飛機5000架次以上,投射炸彈導彈1.2萬多枚,其中60%以上是精確制導彈藥。通過軍事打擊行動,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網絡基本被摧毀[28]。

阿富汗戰爭是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以空中精確打擊為主要打擊樣式的戰爭。由於雙方實力對比懸殊,屬於非對稱戰爭。2011年5月1日,奧巴馬宣布美國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了本·拉登。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十二、 “第二次海灣戰爭”(洗衣粉戰爭美國以洗衣粉誣陷伊拉克發展化學武器)

( 2003.3.20—2011.12.15)

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由於伊拉克戰爭實際上是1991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Decapitation Strike)和“震懾行動”(Operation Shock and Awe)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伊拉克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拉克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2003年4月9日,美軍進入巴格達。5月1日,喬治·布什宣布,伊戰主要作戰行動結束。2003年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里特抓獲薩達姆·侯賽因[29]。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此次戰爭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1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發表講話,宣布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

美國撤軍之後,伊拉克叛亂激增。恐怖主義活動轉為伊拉克叛亂組織反對中央政府以及伊拉克各派之間的衝突。美國撤軍後的頭兩個月,伊拉克有一千多人遇難。2003年至2014年期間,共有4491名美國軍人在伊拉克喪生[30]。

然而,直至伊戰結束,指控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兩大罪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串通恐怖分子均查無實據,戰前情報的錯誤及其出兵理由使美國在國際上面臨廣泛的批評。根據2007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全球服務節目調查報告顯示,在25個國家超過2.6萬人中,73%的人不贊成美國操縱的伊拉克戰爭[31]。2006年,英國和加拿大的多數人認為,伊拉克戰爭“無正當理由”,英國人批評其政府支持美國在伊拉克的政策[32]。英國廣播公司(BBC)2007年9月調查發現,世界三分之二的人認為美國應從伊拉克撤軍[33]。

十三、利比亞戰爭(又是美國掠奪石油的爛表演)

( 2011.3.19—10.31)

在政治上,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事業。為此, 1979年,美國將利比亞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之一。2011年2月15日開始,利比亞和平反政府示威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交戰雙方為卡扎菲領導的政府軍和由赫夫特領導的反政府勢力。據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資料顯示,在中央情報局的大力支持下,赫夫特於1988年建立了利比亞國民軍[34]。2011年3月14日,赫夫特返回利比亞,負責發起推翻卡扎菲的運動。並非巧合的是,奧巴馬總統也在這一時間簽署“總統調查令”,授權中央情報局採取秘密行動,推翻卡扎菲政權[35]。

2011年3月17日,美國及北約自稱為落實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結成“廣泛聯盟”聯合行動,執行武器禁運、設立禁飛區、保護平民等任務。3月19日起,美、法、英等國戰機和艦艇打擊利比亞當時卡扎菲政權的相關目標。3月31日,北約正式從美英法等國手中接管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指揮權。8月22日凌晨,反政府武裝控制首都的黎波里,並於10月20日完全佔領卡扎菲武裝最後一個據點蘇爾特,卡扎菲被抓,因傷重不治而身亡。10月31日子夜,北約結束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36]。

在這次行動中,美國在開始階段動用戰機空襲利比亞,隨後由北約接手指揮權。美國之外的國家執行75%的空中任務,美軍主要負責情報收集和空中加油等輔助任務。整個行動中美國一直沒有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只向反政府武裝提供非武器援助並支持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向利比亞派遣軍事人員[37]。

結語

可以說,二戰後,沒有任何一位美國總統可以稱其為“和平時期的總統”。譬如,第33任總統杜魯門任期期間,美國發動了朝鮮戰爭;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黎巴嫩、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剛果;第35任總統肯尼迪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古巴豬灣、干涉越南;第36任總統約翰遜任期期間,美國武裝介入越南戰爭、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任期期間,美國在進行越南戰爭的同時,武裝入侵柬埔寨和也門共和國以及策動智利政變;第38任總統福特任期期間,美國繼續越南戰爭;第39任總統卡特任期期間,美國介入尼加拉瓜內戰;第40任總統裡根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黎巴嫩、格林納達、玻利維亞、洪都拉斯,空襲利比亞,襲擊伊朗;第41任總統老布什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巴拿馬,並發動海灣戰爭;第42任總統克林頓任期期間,美國突襲索馬利亞、海地和南聯盟;第43任總統小布什任期期間,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第44任總統奧巴馬在剛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便下令空襲利比亞;第45任總統特朗普於2018年4月下令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

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4月21日發布的《2012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統計,美國是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對外發動戰爭最頻繁的國家。2001-2011年間,每年約有1.4萬至11萬名平民死於美國領導的“反恐戰爭”[38]。2017年3月9日國新辦發布的《201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顯示,2009年以來,美國無人機攻擊僅在巴基斯坦、也門和索馬里就造成超過800名平民傷亡[39]。2014年8月8日至2016年12月19日,美國空襲伊拉克7258次,空襲敘利亞5828次,造成733起平民死亡事件,共導致4568-6127名平民死亡[40]。人權紀錄援引制止戰爭聯盟網站2012年6月14日的文章說,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行動製造了生態災難,致使伊拉克戰後兒童出生缺陷率“驚人增加”[41]。

關於美國為何頻繁發動戰爭,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曾總結出五個最主要原因:一、美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面對微弱的軍事力量,很難抵制住訴諸武力的誘惑;二、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任何地方沒有實力相當的競爭者;三、美國實行志願兵制度,由自願參與行動的人完成軍事行動減少了公眾反對戰爭的壓力;四、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多奉行行動主義,往往贊同美國使用武力;五、美國的軍事力量控制在總統和少數野心勃勃的顧問手中,篡奪了美國國會宣布戰爭的權力,致使“政府機關之間相互制衡”系統在實際中無法操作[42]。

然而,美國不斷發動海外戰爭還有其深層動因。正如美國國際關係專家羅伯特·基歐漢所說:“強國總是尋求建立一種有利於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具備足夠的軍事力量保護一種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使其免遭敵對國家的破壞,是成功的霸主應有的前提條件。自二戰以來,美國就保持足夠的軍事力量,對蘇聯推行'遏制'戰略,在其軍事力量的後盾下,美國以多元化原則和製訂體現美國利益的規則為基礎,建立了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美國的軍事力量是為保護其控制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發揮作用的。”[43]可見,在軍事安全上把控局勢是美國在國際社會掌握政治、經濟主導權過程中可資利用的王牌。從上述戰爭可以看出,美國主宰亞洲和中東的計劃在二戰結束時便已顯現。亞洲人口多,消費力強,資源豐富;中東位處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接合地帶,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此,波蘭裔美國地緣政治專家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便曾指出:“今天美國全球力量的範圍和無所不在的狀況是獨一無二的。美國不僅控制著世界上所有的洋和海,而且還發展了可以海陸空協同作戰控制海岸的十分自信的軍事能力。這種能力使美國能夠以在政治上有意義的方式把它的力量投送到內陸。美國的軍事部隊牢固地駐紮在歐亞大陸,還控制著波斯灣。”[44]所以,亞洲和中東自然成為美國頻繁發動戰爭的主要戰場,美國在亞洲、中東以及歐洲發動的戰爭是其二戰後為實現全球戰略目標而進行的實戰演練。

可見,擁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絕對優勢的美國以“保護美國利益”為由進行各種軍事干預,其目標隨著時間和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背後主要動機基本一致,即為了佔據地緣優勢、攫取資源、開拓市場,鞏固和擴大美國在全球的霸權。

註釋:

[1]Timeline of US Wars and Conflicts,Exposed independent Mesia,http://exposed58.webnode.com/news/timeline-of-us-wars-and-conflicts/

[2]http://www.washingtonsblog.com/2014/05/earth-248-armed-conflicts-ww2-us-started-201-81-killing-30-million-far-arrests-now.html

[3]《簡氏:美國軍費開支世界第一是中國數額四倍多》,環球網,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 2016-12/9807211.html

[4]徐焰:《朝鮮戰爭對中國及其他各方的影響》,《文史參考》2010年第12期。

[5]黃安年:《二十世紀美國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頁。

[6]Operation Blue Bat – 1958,GlobalSecurity.org,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ops/blue_bat.htm

[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v-i2isF1zuDcjzbCLmjdRpNvCXLDzgdYLfz5iGodzDARi -89CCRMNoNsLe9cb4jjDpayQq9Qp1oJrzHLRxAMFKXKOCTr8WBZsRvxfJbHuF8ngND3l1fvvAY8L9A7IjR

[8]張建華:《塑造“蘇聯形象”:越南戰爭中的蘇聯軍事專家及其影響》,《俄羅斯研究》2014年第1期。

[9]《“滾雷行動”:低效戰爭迫使美國服軟》,新華網2011年12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2/23/c_122470432.htm

[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v-i2isF1zuDcjzbCLmjdRpNvCXLDzgdYLfz5iGodzDARi-89CCRMNoNsLe9cb4jjDpayQq9Qp1oJrzHLRxAMFKXKOCTr8WBZsRvxfJbHuF8ngND3l1fvvAY8L9A7IjR

[11]1986 Berlin discotheque bombing: Wikis,http://www.thefullwiki.org/1986_Berlin_discotheque_bombing

[12]Operation Eldorado Canyon: Wikis,http://www.thefullwiki.org/Operation_Eldorado_Canyon

[13]《美國入侵巴拿馬》,互動百科網站,http://www.baike.com/wiki/美國入侵巴拿馬

[14]《巴拿馬戰爭》,百度百科網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dxYjIpzygqhX7YwBNaUfJ5BcOx2KM6CLofugI8pkm5WWiCYFuBxZowpjNqGknAEaj2jEbbfndU-gu9T61KDmEEMHxylP2ko3sxXcXRNShEijsS4IVN_t13CJ3ITGs2LeosuUEIyhmOkpG8mHea2C_

[15]What is Operation Just Cause,http://www.wisegeek.com/what-is-operation-just-cause.html

[16]Operation Sharp Edge,GlobalSecurity.org,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ops/sharp_edge.htm

[17]《海灣戰爭:人類戰爭史上最燒錢的一場戰爭》,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8/119089.html

[18]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琦等譯,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頁。

[19][20]摩加迪沙,百度百科。

[21]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9/08/c_125342708_6.htm

[22][24][26][29][36][37]《只要想打“理由”總是有的》,《信息時報》2013年9月9日。

[23]《科索沃戰爭》,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科索沃戰爭

[25]《科索沃戰爭:“非接觸式”作戰實例》,搜狐2014年7月2日。

[27]《多少災難與美有關?》,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07/ 29399131_0.shtml

[28]《戰爭資料:20年來美對外出兵史》,搜狐,http://news.sohu.com/56/05/news207550556.shtml?popld3

[30]"Operation Iraqi Freedom | Iraq" (PDF). iCasualties. May 28, 201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January 16, 2013. Retrieved 2012-10-10.

[31]"World View of US Role Goes from Bad to Worse" (PDF). BBC World Service. 23 January 2007. Retrieved 23 May 2007.

[32]"Guardian July Poll" (PDF). ICM Research. July 2006.

[33]"Most people 'want Iraq pull-out'". BBC News. 7 September 2007. Retrieved 5 January 2010.

[34]Martin, Patrick: "Mounting evidence of CIA ties to Libyan rebels", wsws.com, April 4, 2011.

[35]Horsenball, Mark: “Exclusive: Obama authorizes secret help for Libyan rebels”, Reuter, March 30, 2011.

[38]《美國是對外發動戰爭最頻繁的國家》,《西安日報》2013年4月22日第12版。

[39]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6年7月1日。

[40]空中戰爭跟踪組織網站(http://airwars.org),2016年12月19日。

[41]《國新辦發表<201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2016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人民日報》2017年3月10日。

[42]鄭青亭、董菁:《美國酷愛戰爭的五大原因》,載《黨政論壇》2011年第16期。

[43] [美]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蘇長河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137頁。

[44] [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2007年版,第19頁。■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 劉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