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七夕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七夕,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情人節的? 不一樣的七夕,一樣的情心




農曆七月初七,在北半球的中華大地,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近年來,這天又被認定為是「中國情人節」。

據考,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相傳農曆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中華民族傳統的「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一個來源於牛郎織女美麗的傳說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閨中女兒對這個節日充滿憧憬,寄託美好願望,所以當天還有「乞巧」環節,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甚至很多人將七夕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然而,有些民俗學家郤文化正確的書呆子説法:七夕節不是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傳流下來的說法, 每到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最早記載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七夕節起源,織女即天孫星,星名。《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帝孫也」。這源自一個遠古的傳說,牛郎和織女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織女作為天帝的女兒與牛郎結合觸犯天規,夫妻被分居天河兩旁。每年七月初七地上的喜鵲成群飛上天河,填河成橋,使之相會。後來就用「天孫」的典故,形容男女結合,夫妻分離與相聚。



「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關於牛郎織女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異記》。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另一民間故事, 說天宮玉皇有七個女兒,個個長得美麗又聰明。最小的一位排行第七,稱為「七娘」。她不甘天宮清冷,羨慕民間女子有愛情和家庭,偷下凡間,在河邊洗浴,故意讓董永看見,就以隱私被窺見為由,強烈要求董永許婚,董永被迫就範,與她成婚,夫妻過著恩愛生活。 不料在天庭的老爸知道了,下詔把七娘追押回天宮處欲以「死罪」,其時七娘已有身孕,幸得六位大姐苦苦哀求,王母娘娘恩准七娘居住凡間一年,仍與董永為夫婦,生下男孩後返回天宮。那七娘在凡間的時候,就在七月初七之夜,想起這一天正是她的生日,回憶起往年在天宮眾姐姐為她慶生的熱鬧情景,動起思親之念,乃飛上天與六位姐姐相會,一敘闊別之情。七位姐妹冒著觸犯天規的危險在銀河相聚,百感交集,淚飛如雨。所以七月初七這一天下午或晚上,或大或小都會有下雨,這是「七娘姐妹相見流『目滓』(眼淚)」。七娘在凡間住滿一年後,被調回天庭,留下幼兒在人間。為了祈求孩子無病無災、聰明健康成長,董永就把七娘奉為神供奉起來。後來,民間把七月初七這一天當作七娘的「生日」來紀念。這就是「七娘媽生」的由來,七娘媽也就成為嬰兒幼童的保護神了。這個傳說,顯然與「牛郎織女」的故事無關,而是七夕故事的另一版本了。

另一故事「郭令公拜織女」的故事則源於《感遇錄》(清·季芝昌著),該書記載,據說唐代郭子儀曾在七夕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見天上有一美女,乘車在許多人簇擁下迎面而來。郭知是天神,就向她乞求長壽與富貴。女神答應了,後來郭子儀果然功業顯赫,大富大貴且又享長壽。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是少女乞巧的節日;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陳瓜果供織女星;三、供織女星時,兒童下拜,祈求健康平安長壽;四、七夕節向織女祈求庇佑小兒長壽的風俗,源自唐代郭子儀拜織女的故事。

又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考運亨通。

另一故事也是悲淒慘痛的, 西元978年的乞巧節,恰是南唐後主李煜的42歲生日,他用《虞美人》一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訴說亡國的心酸。宋太宗趙光義得知勃然大怒,便賜酒毒殺了李煜。之後,皇后小周後亦自殺身亡。

至於傳統的「乞巧」,到民國初年民間還是比較普遍的,香港在日寇入侵前及復光後亦流行至七十年代末, 主要流行於市井人家,不管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有此習俗。「乞巧」在七夕當夜進行,七夕在廣東及港澳區被稱為七姐誕,廣州及香港舊時過七姐誕是非常熱鬧的。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穀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孩時, 居住在中環伊利近街, 每到乞巧節,整條街道都熱鬧起來,
由街頭到街尾, 那些姐姐姨姨們都擺七姐盤出拜七姐, 細路仔有福咯,大把嘢食。

乞巧節的供品以瓜果為主,七月初旬正是夏收季節之後, 以應時採收的瓜果為主,都是自產的,如新花生、新芋頭還有龍眼、荔枝等等,湊足七項,都是新登場的瓜果。還要有七種花卉,七小碟胭脂水粉(化妝品),七色菜碗(如香菇、木耳、金針菜、冬粉絲等等),擺酒盞七個,茶杯七個,筷子七雙。


七姐秧, 七十後都冇機會見咯!


以前女仔一定識女紅, 織冷衫, 所謂乞巧, "乞求"織女賜以女紅技巧也。

其實,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在中國古代,七夕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乞巧節,顧名思義就是家裡的姑娘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穿針引線,小物品競巧是最常見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記載的,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五六十年代中華美工的繪畫另有一番風味及特式,值得珍藏。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

《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七月初七與道教
今日農曆七月初七,大多數人或許只知道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但這更是道教的一個重大節日。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28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期盼奪魁高中。因此「七夕」保持了最早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早在東漢時,道教就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初七日為三會日的中會日,(三會日是早期正一道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裡,道民須赴本師治所,道官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籙之等次。)又是道德臘日。(道經記載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體枯盛,臘日宜修齋,祭祀,誦經懺悔),總的來說,是一個宗教意義濃厚的日期。


前人七夕詩詞欣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李商隱的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老安按: 圖文皆輯自不同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