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星期日

白頭老翁瑞午話龍舟


 

唱龍舟,同木魚、南音、粵謳與及板眼通稱為粵調,是粵人傳統曲藝文化,百姓歡迎的一種通俗易懂民間曲藝龍舟說唱是在廣府文化土壤裡生長的一株民間文藝奇葩,以廣州方言為基礎,至今已有二三百多年,有傳說唱龍舟最早始於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首創了這種唱體的龍舟歌。



實際流傳年份已不可考。據《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記載:珠江三角洲河縱橫,人們都喜歡扒龍舟、賽龍舟,而且喜歡聽龍舟歌,過去,一些被稱為龍舟佬的賣唱藝人,手持木雕龍舟,胸前掛著小鼓和小鑼,邊唱邊敲,沿門賣唱……
根據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所著的《嶺南俗文學簡史》,龍舟說唱生於明代末年或更早,是粵方言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歌之一。而其來源則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由順德龍江一破落戶子弟通過改變木魚歌腔調始創而來;也有說是由人們在端午節賽龍舟時向龍王爺所唱消災納福的頌詞演變而來。

 


龍舟說唱演唱者以男性為主。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及鄉村榕樹下等公共場所賣唱,唱後請求聽眾隨緣樂助。龍舟說唱比木魚歌稍晚問世,而又和木魚歌相似,不同的是,木魚多為長篇,龍舟說唱多為短篇,說唱的內容主要有詼諧趣味故事、平安祝歌頌語、歷史流傳故事、抒情記事、愛情傳說以及時事新聞等。

 

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尤其是順德、佛山一帶一直流傳順德更為興盛,所以順德又叫做「龍舟之鄉」。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廣州西關,就有不少龍舟說唱藝人。這種說唱藝術,可長篇敘事也可即興說唱一些慶典、節令的歌,頗受大歡迎。後來,龍舟說唱被粵劇粵曲吸收,龍舟成為廣東曲藝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曲牌。著名粵劇藝術家文覺非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創作過龍舟說唱 《倒卷珠簾》。龍舟歌也出現過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一批在唱腔、鼓點各具特色的民間名藝人。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由於種種社會及文化變更社會經濟模式改變,娛樂項目多姿多釆, 龍舟說唱逐漸式微。

 

唱龍舟,或者叫龍舟歌龍舟說唱唱龍舟唱為本質與其他曲藝相比,龍舟歌在行腔上樸素簡練、不受節拍限制;唱詞結構簡單、作品容量靈活,從清代以來就得到廣泛流傳“龍舟說唱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易記易上口,而且通俗易懂,老幼皆宜。它不用化妝和道具,全憑一張嘴,可以教育很多人,感染自己再感染別人。”在介紹龍舟 說唱的特點時,崔大綸不忘唱上幾句他所創作的龍舟說唱曲目。“蔔蔔蔔鐺,蔔蔔蔔鐺,這就是開場。鑼鼓響,唱龍舟,泮塘五秀,實在一流……結尾也是蔔蔔蔔鐺,蔔蔔蔔鐺……”
龍舟歌是江湖流浪藝人節慶期間賣藝說唱行乞討錢。以前民間藝人表演時,會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為道具,胸前掛一副小鑼小鼓,邊敲邊唱。龍舟說唱有四件寶 即四件行頭,有了這四件寶才能表演。第一寶是服裝,就是民族裝,第二寶是龍舟鑼,第三寶是龍舟鼓,第四寶是龍舟棒,這樣才能表演。打龍舟鼓的時候, 一種是打鼓邊,第二種是打鼓心,第三種是打鑼邊,第四種是打鑼心,第五種是鑼心和鼓心一起打。他們拿著木雕龍船逐家逐戶賣唱行乞,特別是在五月端午時節,藝人一手拿著上有龍船長棒,一手自敲小鑼小鼓伴奏,口唱吉祥歌文。龍舟歌接近木魚歌嘅說唱模式,後者係清唱,而龍舟歌只伴以小鑼小鼓,本質上仍然係清唱,所唱歌腔常常靠腔口帶動,自由度頗大。

 

  龍舟鼓,響叮咚,今日我扒龍趁景,來到順德樂從。你睇人潮如海,鼓聲雷動,真系人逢喜事,生意興隆。咚咚鏘……”
 
 
 
  端午節有拜祭屈原的傳統,而龍舟藝人也將屈原視做自己的行業神靈來祭祀,與一般人拜祭屈原不同的是,除特殊原因外龍舟藝人要五十年進行一次拜屈原的聚會。屆時,所有龍舟藝人都身穿大袍演唱龍舟歌,一般先由木魚開始唱,然後是南音,接著唱龍舟歌。根據習俗,龍舟藝人必須將自己會唱的所有樂譜、腔調等都表演一遍。


孩童及小學時期, 住係中環卅間泥街, 小學時走路返學經過太平山街一帶, 不時都撞到唱龍舟阿伯, 果陣時, 都冇乜人會俾錢, 但係佢就係咁,日日如是, 不屈不撓去"賣唱", 六十年代以後, 已經碰唔到呢的龍舟藝人了。

2 則留言:

秋葉 說...

中環卅間光漢台,是我老爺奶奶生前的居住地,我奶奶在光漢台出殯,我也有去參予拜祭辭靈。
卅間因業權分散,取不到全部業主同意,不能重建起樓。後來起了一個小公園。

秋葉 說...

唱龍舟在小時候的電台聽過,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