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

習近平的"國服"

習近平的"國服"

剛剛結束的習近平西班牙之行有八卦”,是習近平率眾出席西國國王宮廷宴會時換西裝穿親自設計的“國服”。

 
                                             習總的中國風禮服, 暗襟鑲花邊, 巾袋。

北京時間11月29日,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表示,在西班牙方面為習近平舉行的歡迎晚宴上,包括中國國務委員王毅在內的所有中方官員都身著“中山裝”(中式禮服)出席活動,這種情況是否是首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據瞭解,在類似西班牙國王為習近平舉行盛大歡迎宴會這種正式場合上,中方領導人穿中式禮服應該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隨後記者追問,之前曾看到過中方官員穿“中山裝”出席活動,但是所有中方官員都穿“中山裝”參加活動是否尚屬首次?
  
耿爽稱,這是一個非常正式的場合,穿中式禮服出席符合這個場合的著裝要求。

確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說,外界媒體過往沒有注意到習近平出訪外國在“對等”場合把西裝領帶換成據說是他習近平和彭麗媛親自設計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禮服”早在幾年曾就發生過,特別是在訪問歐洲的君主立憲國家,也就是有國王的國家時,習近平必有換穿他認定的“民族服裝”的機會。

2014年習近平訪問荷蘭時,中共一家駐港媒體發表《白領結VS改良中山裝習主席出訪首穿中式服裝》一文。文中說: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會見荷蘭國王威廉-亞山大,威廉-亞山大國王在王宮為習主席舉行盛大國宴,並以歐洲王室最高規格禮遇迎接中國國家主席夫婦的到來,習主席更是首次穿著中式服裝出席正式外交場合,彰顯“中國範”。習主席的這身中式服裝乍看上去很像“中山裝”,但仔細看會發現有很多不同之處。

上世紀20年代,因孫中山先生而興起的“中山裝”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最愛穿著的服裝,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著中山裝, 西方世界更是直接將中山裝翻譯為“毛裝”。

該媒體還介紹說:中山裝是以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是在日本學生服裝(詰襟服)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由於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  除毛澤東外,許多中國著名人物如蔣介石、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中山裝。

當年江澤民到訪英國覲見英國女王時的上裝才是標準的“中山裝”,與當年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正裝”一模一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的金正恩在訪問中國獲習近平禮遇的過程中,金總書記穿的就是標準的“中山裝”,習總書記則穿西裝打領帶。而如今“習氏國服”,因為已經是“中山裝”和“唐裝”的雜交,被摻雜進去了“更多的中國元素”,所以習近平當局似乎已經把它暫時命名為“中式(中國)禮服”。

”中山裝”是什麼:

                           中華民國已故蔣總統的正統中山裝, 其實真的不錯。
樣式為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

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造型並賦於新的含義,並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中山裝的五大內涵: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毛澤東和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大陸之後,雖然沒有正式宣佈“中山裝”為“國服”,但事實上它成了所謂的“幹部服”,當時的所謂“四個兜”的軍隊幹部服,可稱之為“簡易中山裝”。

文革結束後,西方媒體解讀中國政權從鄧小平時代開始的“服裝革命”的進展經過,中國在過去四十年經歷了世界少有的經濟和社會劇變,期間中國官方及民間著裝風格也經歷了許多變化,而且受到外部關注。中國領導人在公開活動中改變了清一色中山裝的風格,開始穿夾克和西裝。

在胡耀邦和趙紫陽主政時大力推行西方開放、學習。領導人身體力行穿西裝,開始了取代中山裝(在西方被稱為“毛服裝”),的過程

1984年中國人首次在電視上看到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穿西裝發表講話。1987年當時中共的代總書記趙紫陽在十三大記者會上談到自己穿的西裝:“我所有的衣服都在國內做的……李鵬、胡啟立同志穿的西裝也都是中國做的,都很漂亮。”一時間中山裝似乎成了“左”和“守舊”的象徵,西裝成了“西化”和“開放”象徵。八十年代,西裝盛行超過了過去的中山裝。街邊檯球桌和田間頭都有穿各種本土西裝的人在娛樂或勞作。

2014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歐洲四國期間穿了一套類似中山裝的禮服參加荷蘭王室舉辦的國宴,一改人們習慣的西裝領帶的形象。那是一種使用暗扣,中式與西式相結合的服裝。

2014年習近平訪問荷蘭後一家中共媒體報導:上週末在阿姆斯特丹王宮,荷蘭國王威廉-亞山大設“白領結”(white  tie)宴會招待到訪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行,“白領結”是最高級別、最正式的宴會著裝要求,比如諾貝爾頒獎晚宴、皇室的正餐場合等會要求與會者以“白領結”級別著裝出席。

“白領結”著裝通常要求男士著黑色燕尾服,配白色領結、白色馬甲和上漿的折翼領襯衣; 女士則需著及地晚禮服,佩戴高級珠寶,外加禮服鞋、手包等配飾,還可以搭配白色長手套。在有皇室出席的宴會上,也可以佩帶勳章、綬帶之類的飾物。除了以上著裝選擇外, 來自歐洲之外的出席者也可以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出席。於是,從荷蘭皇室出席此次宴會成員威廉-亞山大國王、馬克西瑪王后、前女王婭特麗克絲的著裝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正是歐洲王室的最高規格禮遇。受邀出席的習主席夫婦選擇了頗具中國特色的重視服裝,展示獨特的中華文化風采。這也是習主席首次穿中式服裝出席正式的外交場合。

有時裝界及新聞媒體分析說:中國並沒有對應英美國家黑領結晚禮服的正式禮服,因此駐歐美的中國外交官在參加晚宴和其他正式場合往往會面臨擇裝的尷尬。被久違的中山裝有時候就成了救場的好東西,成了既莊重,又有中國特色的禮服。

據觀察, 習近平幾次在歐洲國家著“中式禮服”的規律就是,習近平外訪過程中,對方著西裝領帶,他也著西裝領帶,但只要是對方男士穿燕尾服或者黑領結晚禮服的場合,他習近平就會穿上他的“中裝”。比如在覲見英國女王時,因為英國女王的丈夫身著燕尾服,所以習近平就一定要和人家“對等”,把西服領帶換成“中裝”。

                                                                  印度的國服, 成龍賣給他的?。
出席“白領結”宴會時,代表中國的國家領導人穿著燕尾服會紿終有不太對勁的感覺,但僅穿著西服又會略有“冒犯”的嫌疑,於是民族服裝無論如何都是最好的選擇,女士可以著旗袍,男士卻難有一種代表中國自己的服裝,“中山裝”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國的男士服裝,但它也有過於嚴格、死板的弱點,和如今蓬勃發展的中國似乎有些不太搭調,在這個時候,習主席的這身改良“中山裝”的出現讓大家眼前一亮,不管今後它能不能真的成為“國服”,它都為今後中國人“自己的衣服”又增加了一種選擇!

對習近平的這一身貌似“中山裝”卻又不是“中山”的所謂習主席“中式禮服”,不少媒體網改良中式服裝稱為“國服”

媒體訪問了中國境內的“時尚專家”多人進行“解讀”。

北京服裝協會副秘書長劉亞桐說,習近平所穿中式服裝在顏色選擇上穩重大氣,而立領間露出的白色襯衣顯得層次分明、清爽精緻。中國獨立設計師李鉑楠認為,這套服裝加入西式禮服中的口袋巾元素,在傳統中山裝的樣式基礎上做出改良,這一中西元素的巧妙結合為莊重的外交場合帶來時尚氣息。她相信,這一現代演繹經典中山裝的服裝一定會引領中國時尚的風潮。

 
                       當年孫中山的服裝不就是成龍裝!
中國形象禮儀協會教育副主席張玲女士接受採訪稱:“這是習近平主席首次以中式服裝亮相國際晚宴,這也是我國國力增強的一個表現。”

這位女士特別強調:“這裏要重點說一下習主席的袋巾細節,一般在西方禮儀中,袋巾設計常出現於晚宴當中。如果這一套著裝去掉袋巾便可做日常的商務著裝使用,而加上袋巾便成為了晚宴著裝,從這個細節也可看出,領導人對國際文化的瞭解與尊重。”

這中國儀禮專家的“重點說明”是習近平的這套“中裝”可以一服兩用,胸前口袋裏插塊“袋巾”就是出席西方國家晚宴的中國“國服”或者說“對等”於人家的燕尾服,如果口袋裏沒插那塊被中國時尚人理解為於餐巾的“袋巾”,那這“國服”就變成了中國領導人的工作服了----即所謂“商務著裝”。

曾擔任29屆奧運會形象總設計師的易茗評論說:“之前的領導人們其實在服飾上多是中規中矩的……。我也曾提出過一個建議,那就是解開西裝的一顆扣子,要知道當時這個建議是被否決的。而現在習近平主席不但解開了那顆扣子,更是對著裝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這個大改變傳遞了他的自信。”


                當年孫中山的還未翻領。


     毛服, 跟中山裝的分別是沒有了袖口三粒紐扣(即是沒有了三民主義!)



被外界誤認為還是傳統“毛服”也就是“中山裝”的習近平身上的那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服”,簡稱“習氏國服”與傳統“毛服”的主要區別在哪里。“習氏國服”與“毛裝”“中山裝”的最重要區別,那就是在衣領, 沒有了"風紀扣的拘謹。

2018年12月1日星期六

中華竟在當代無國服?


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之一, 而且是維持到現代的原汁原味民族, 可是呆詭的是竟無官式代表的民族服裝, 今天的G20大會, 習總穿了一套成龍式中國風服出塲, 老安認為不錯, 既無毛式中山裝之殺氣, 又有唐裝的因子, 應該鼓勵!

民國後
中國的國服—中山裝、旗袍?

服裝除了實用性外,還體現了人的文化素養,精神風貌,在國際社交場合,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那麼,中國人在國內外正式場合應該穿什麼服裝?怎麼穿才能具有中國特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麼樣子?是否應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禮服?

中國人應穿著什麼走出去世界舞台。 
都說,中國文化應該走出去!拿什麼“走出去”?以何姿態“走出去”?以何貢獻“走出去”?今還有一問,穿著什麼“走出去”?

中國人的錢包開始在世界上鼓起來了。現在的世界市場,中國人旅遊到哪里,哪里的市場就紅火;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漲價。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人口仍然貧困,很多地方仍然落後。作為文明古國,再富也不能浮躁,應從容、大氣、平和,有文化大國的氣質,不應該有了錢就狂了、瘋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中國人走出去的形象,不光是捏著錢包,而且涵養著文化。今天,中國人穿著什麼走出去,其實關乎著“中國文化穿著什麼走出去”。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其中包含著服飾文化燦爛的歷史和傳統,因而一度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禮儀天下”的中國,歷來重視衣著。《易.系辭下》就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的說法,竟然把衣冠之事,與治理天下相連,且竟然都“取之乾坤”,足見其重要。

  
中華文明,追求形式更充實內容、講究衣著更注重實際的文明。“衣食住行”之所以以“衣”為先,是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衣著無疑是最大的“內需”,拉動、提升服裝製造業及相關產業,無疑是最大的“拉動內需”。例如,《天工開物》記載,明朝年間江浙一帶紡織業非常發達,“十戶之內,必有一機”;尤以蘇州、松江一代的棉紡織業為甚,民謠說,“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

當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運不振何談衣冠?儘管“康乾盛世”作為舉世矚目的“天朝上國”,有過“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無限風光,但隨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的衣著也隨之不倫不類,不成體統,廣大勞苦群眾更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服裝也要與封建王朝的衣冠決裂。

於是,1912年民國政府發出《剪辮通令》和《服制》法令,明確西洋服飾為民國禮服,傳統中式服裝開始向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改良、演化。終於,中山裝和旗袍,逐漸成為民國時期國人心目中的“國服”。

國建立,剛站起來的中華民族充滿了當家做主人的喜悅,穿什麼都是主人,穿什麼都是衣服,無意、也無暇去考究衣著。但改革開放之初的撥亂反正,人們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必須改變當時國人無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都穿一種顏色、一種式樣衣服的封閉保守、沉悶僵化的形象。於是,競相爭穿西裝,竟然成了一種象徵革心洗面、追求改革開放的時髦,“西裝熱”再度席捲華夏大地。

今天中華國家強盛起來,中華人走向世界的同時,突然發現:在清一色穿著西裝的國際場合,中華民族竟然沒有自己的服裝!中華人,穿著什麼走出去?我們總不能老是唱著“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國心”走出去。我們更不能“裸奔”出去。

文化總得穿著中華人的衣服,才能走出去,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和禮遇,爭取“美美與共”的共識。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有優秀服飾文化傳統的中華文明,其服飾文化卻止步於、淹沒於完全西方文明的浪潮。
  
華民族歷朝歷代都視服裝形制為重要,不斷修正發展,而與當時的政治制度達成高度統一。同時,與人民創造力結合,催生出了一部變化演進、豐富多彩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華夏服裝史。

改革開放後,隨經濟桎梏的打開,和外來服裝觀念的衝擊,一股徹底摒棄服裝形制而百無禁忌的大浪蕩滌了中國人的衣生活,在快速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中國服裝逐漸地失卻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在今天的歷史及經濟條件下,探討認定具備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象徵性的“國服”是有需要的。

有沒有服飾界專業鼓吹、鼓動一下, 中華人要穿帶一些中華風的衣服呢…?
希望日後官方儀式都用。

成龍穿起來都"可以"吧!

主席常穿中國風改良毛裝, 愛" "表現。

其實中華女士穿旗袍最能表達中華女性的美, 可惜,現在很少女士喜歡, 可能穿起來有點煩。

正式及正規中山裝,其實不錯, 不過"政治"味太重。其實真的很不錯, 想當年,在港英工作時也曾穿過類似服裝, 袋多, 方便。

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

雲城多雨, 不利風濕!

老安呻吟

雲城冬季,濕冷日昏夜沉。近日,漫天黑雲,雨聲葉殘,鳥啞蟲寐。陳年舊患重起,遂作數語,轉移疼痛滋味亦仿佛諸葛之寧靜致遠感覺哉。

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算平生、交遊零落,於今更微!秃髮空餘三二絲,半生難成一事。
問何物、能令我喜?六四九中奬何期, 老驥出櫪只嘆無期。功與名,已太遲。

腰殘肌痛冬風起, 湯藥膏丹皆惆謬,此時滋味。輾轉難眠床與被,常人豈識那種悲。
上層樓、艱辛步履。扶手持仗椎痛現,恨醫家藥石無能耳。情難受,咬切齒。

(扶枴如扶我兒,何解, 大仔買的, 扶枴如扶他也!)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people standing and shoes

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

枯樹寒梢凍欲冰

枯樹寒梢凍欲冰,
野鴉翻影若為情。
錦鳩呼雨煙林外,
半生無計功與名。

Image may contain: sky, tree, outdoor and nature


































拍照不用遠方,隨手獵影不忙, 手機遠較大機便, 不打沙龍自稱王。

 Image may contain: cloud, sky, ocean, outdoor, nature and water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气肅清,繁霜霏霏。
  鵾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鳥潛藏,熊羆窟栖。
  錢鎛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孟德



 
清平樂
 
風雲突變,
細雨滿身沾。
河靜水冷不見船,
漁父釣翁難現。
雁鵝群飛過沙江,
蔓草野花已乾。
只餘黑沙一片,
單衣薄褲真寒。





世界上有無絶對自由? 唔使用千萬文字,睇下個標誌, 凡事都有個底綫!
自由不等於縱容, 自由不等於毫不自律, 自由不等於放縱。

權利要相等於義務, 權力亦要對等於責任。

如今,世道,好多人都是只要一樣, 拒絕相等東西, 於是…紛紛亂亂。


 路一定不會完全直的, 好多好多路係要轉一轉才能到目的地, 可惜某小島的部份人喜歡冚頭埋墻, 郤自吹為堅持同氣節、正義喎。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鳥南飛, 鳥南返, 鳥兒名成利就再歸還。


睹雁思兒情(C貨鳯凰女, 麥駒榮,凰閣恩仇)

骨肉之情驚夢散, 空餘一點清淚濕衣衫;
一朝羽豐覓食去, 人隔萬重山,
鳥南飛, 鳥南返, 鳥兒離巢何日再歸還, 哀我何孤單。
休涕淚, 莫愁煩, 人生如朝露, 何處無離散;
今宵人惜別. 相會夢雲間, 男兒應闖蕩, 衣錦榮歸還!
夫莫嗟, 夫莫歎, 終有日兒成事業翻幾翻。
情如海, 義如山, 骨肉親情不易閒, 勸翁莫要長嗟嘆。
憐無限, 愛無限, 兒郎勿為親情限, 勸兒努力把業成, 白少年頭莫等閒。
老伴相隨勤傾訴, 上網無得閒, 流水落花春去也, 不也人間!
獨自依憑欄, 無限江山,
地北與天南, 各自展燦爛, 我心閒。
一葉輕雲西去, 人隔萬重山,
鳥南飛, 鳥南返, 鳥兒名成利就再歸還,
老人不孤單, 那孤單!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outdoor and nature
 每年小雪左右,一定有大批雁鵝及白雁湧到所住小鎮聚集過冬, 如再冷,牠們再南下。








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

風雨同路。

這兩天, 由早至晚, 下雨不停, 甚為煩悶。

溫哥華的冬季,實際上真的要命, 幾個月不停的下雨, 由早到晚的昏昏暗暗, 讓人負面。

忽然想起網上一條文字, 一生,無論面對多少風雨,都請你相信,你從來不是一個人,總有人願意在不開心、不順意的時光裏,

總有人擁抱你、幫助你、溫暖你、愛著你。
 
所以,為了自己更好,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務必盡全力,好好生活, 珍重目前, 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