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短之至,日影長至
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2024年12月21日(農曆甲辰年冬月廿一日)17時20分,迎節氣「冬至」。
冬至之“早”,一般冬至都在,12月22日,但今年卻是21日。
其實,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個回歸年,也就是360度,以此分為24個節氣。
天文曆法中,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分為24個節氣,每個節氣平均約為15.25天,其起始日期大體上也是固定的。但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並不均勻,而且歷年的長度也不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年(365天)和閏年(366天),因此節氣的具體時間就會有微小的變化。
天文氣象專家表示,同一個節氣,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滯後5至6小時,遇到閏年則要在此基礎上提早24小時。如此一來,從日曆上看,同一個節氣在平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滯後1天,而在閏年則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提前1天。因此,每年冬至的時間都有所變動,通常是在當年12月的21日至23日的三天內擺動。
根據相關權威數據,今年冬至的交接時間出現在12月21日17時20分34秒。時間之早,是128年來之最。上一次更早的冬至出現在1896年,其交接時間為12月21日15時29分25秒。早冬至,雖然罕見,但正是24節氣與天文曆法之間奇妙的連結而導致的,今年的冬至不僅來得早,其農曆和陽曆的交會日期竟然完美同步。明天同樣是傳統曆法的十一月二十一,這一巧合像是時間送給冬至的獨特禮物。
春去秋來,立夏冬至,周而復始,年有餘。
時光悄然,歳月如流,朝霞夕暉,時無盡。
冬至在古代又被稱為“亞歲”,古人認為,它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歲首)。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最難捱的日子。但過了這天,雖然寒氣依舊,但天地陽氣則日漸興盛,氣溫就會逐漸回升。
冬至是歲月交替的時節,也是全新的起點。這個冬至,把過去都翻篇,不斷蓄力、重啟,以全新的心態,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節氣之一,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
冬至節氣在寒冷的農曆十一月中,其中「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才逼天氣寒徹;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古人認為自這天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故為「大吉之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子短暫,太陽匆匆出來,又匆匆離去,夜晚悠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可見,冬至是一年中晝短夜長的至極之日,各地氣候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慶。 在周代,以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當時冬至就相當於新年。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道:「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又在《律書》中載「氣始冬至,周而復生」。
到了漢代後,冬至就成為一個固定節日。
《後漢書》有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互相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古人在冬至日,都要沐浴淨身,灑掃庭院,驅散晦氣。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吃湯圓,與親朋好友相聚一堂,以告別料峭的寒冬,迎接春天的到來。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顯示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帝所賜的福氣。冬至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周易復卦》中說:“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於靜也。”
古人認為自這天起,陰氣盛極轉衰,陽氣開始萌生,是冬盡春來的標誌。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冬至節氣三候
一候蚯蚓結
六陰極寒極,蚯蚓蜷縮。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陰極陽生,麋角脫落。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感陰氣漸退而解角。冬至日麋鹿角脫落,鹿茸長出來年五六月再變硬。
三候水泉動
一陽初生,溫泉潺潺。
由於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往北迴返,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農事
冬至前後是興修水利、興建農田、積肥造肥的好時機。江南地區要加強農地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耕翻冬壤、消滅蟲害。南部沿海地區春種,注意稻秧苗防寒。
冬至·文化習俗
冬至祭天是古代重要禮制,此傳統始於周朝,明清帝王每年都會在北京天壇舉行冬至祭天儀式。
古時還有冬至日祭祖、供奉黍糕的習俗。如今台灣地區仍保留有冬至日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
到了冬至,民間就有了「數九」的習俗。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的消寒活動。
冬至後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起源於明代,有畫九、寫九、填九三種形式,用以計算春暖日期。
從冬至這天開始,每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九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數到八十一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進入春天了。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現在看來,「數九」具有一定科學性。日長在冬至達到最低點後,在「一九」期間開始變長,但增速緩慢,地面熱量的支出大於吸收,所以溫度下降。此後同時,隨著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的增加和地面熱收支的逐漸平衡,氣溫也開始逐漸回升。
畫九,明朝《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越九九消寒圖。」
冬至既是節氣,又是重要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除家人相聚過冬節外,古時還有敬獻襪履、拜聖隆師之俗,以禮敬尊長、崇道重教。
冬至·食養
各地冬至食俗多寄託團圓和美之意。
中國北部地區自漢代起,就有冬至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山東、四川地區流行冬至喝羊肉湯,溫補臟腑,暖身驅寒。
中國南部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要食用湯圓、年糕、麻餈、冬至團、番薯湯果、長線麵、赤豆糯米飯、燒臘、薑飯、青蔥燒豆腐、雞湯等特色美食。江浙地區尤以冬至釀造的冬釀花雕最為極品。蘇州地區冬至日要暢飲冬釀酒,用糯米或黃米加入桂花釀造,甘甜爽口,桂香馥鬱。
客家地區、廣西貴港等地有冬至釀酒的習俗。
冬至詩詞
古人一直是把冬至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更是留下了雋永的詩篇。
《邯鄲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盃。
《小至》唐.杜甫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宋·朱淑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慕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辛酉冬至》宋.人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冬至感懷》宋‧梅堯臣
至日陽回,剛好趁、歌調白雪。
侵寒起、玉堆階下,無聲騷屑。
《滿江紅甲寅冬至日雪》清·王貞儀
五更簾幕收殘雨。翠翎畫鵲枝頭。
初日弄春姿。隔煙梅已知。
冬至各地傳統習俗
【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 “圓”意指“團圓”,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祭祖】
冬至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之一,人們會在這天早上早早準備好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之情,祈求來年的好運和豐收。
【贈鞋】
在冬至節裡,民間有送孩童鞋帽的習慣。贈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們能健康成長。在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而現在大多數都是從市場上購買,形式也是緊跟時代潮流。
【喝冬酒釀】
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驅寒,更是寄託了大家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嘩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冬至同時意味著新生,恰如杜甫所言: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願冬日所盼,終如約而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