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

七夕, 有誰還記起當年情…?



有誰還記得當時情,那個年代, 香江很多街巷都有婦女,尤其年輕女士擺設拜牛郎織女的壇檔,有七姐盤, 有七姐秧, 當然有菓品糖果,整個晚上,熱鬧溫馨艷麗,二八佳人婀娜多姿, 笑聲嬌聲, 可惜, 可惜, 短短幾十年, 這些塲境消失的無影無踪, 彷彿從未發生過!

這也是中華文化, 嶺南文化的今天的悲哀!

有時間, 七夕晚試觀天尋找牛郎織女二星。

轉眼又到七夕,乞巧節了,超市已經出現月餅,辛丑就快過了, 希望疫情快遠離。




那個時候的拜七姐, 甚為熱鬧




七姐盤



七姐秧



少女們祈求織女賜她們女紅技巧

12 則留言:

秋葉 說...

小時也見過母親在小樓台上拜七姐,桌上主要有一朿翠綠的禾秧~購自街市,還有香燭、水果、七姐粉等,很溫馨寧謐。
隔鄰的大樓台更形熱鬧,一大班女孩子穿著花衣裳,供品更是大型多樣。那日子真難忘。

四零後 說...

老安常說,五四運動是殘害中華文化的絶對錯誤行為!
於今, 很多中華文化優雅的民間浪漫傳統風俗都被盲目的西化崇洋毀滅了, 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wei-wei 說...

我印象中的拜七姐盛會是由未婚少女組成, 在街頭擺設祭品。不過我姑姐是已婚婦, 她在騎樓放張檯供奉鮮花、水果及化妝品有胭脂、撲臉的粉、染口紅的紙和香水......。到我成年後再不見有拜七姊的活動了。

四零後 說...

那個並不富裕, 甚至是貧窮, 老安一家是赤貧, 但是日子苦得來開心, 記得當年老安在卅間泥街(伊利近街)由街頭玩到街尾, 又由街尾玩到街頭, 見到的姐姐千嬌百媚, 她們見到, 個個親熱的叫"囝囝",攞嘢食啦! 往事只能回味!

秋葉 說...

安兄在卅間受到拜七姐的姐姐們的熱誠款待,真是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
我也很記得卅間的嬸嬸們對我的關切和款待,一個老地方的人情味很濃厚,令人難忘啊。
因為卅間早期的業主們有些不能聯絡,所以政府不能重建起樓,只能在清拆遷移之後,起了一個小公園。

wei-wei 說...

我記40-50年代的卅間很旺盛, 有大牌檔、蔬果小販襠密麻麻, 附近還有條師姑街。

四零後 說...

伊利近街是老安的根

秋葉 說...

70年代中開始,我在鴨巴甸街黃老吉、山海茶居對面的五樓住了5年,是我人生的轉捩點。獨立、自主、小兩口很寫意。我的另一半是在卅間出生與成長的。
81年搬出了,後來整幢樓宇拆卸改建,變成了現在一座新穎的《蘭桂芳酒店》。
酒店的後面是一個公園,連接“九如坊醫局”。 在這裡當時的廚房有一個窗子向著歌賦街,另一個窗子向著小公園,窗外的一棵大樹快要長到上來了,也看到九如坊醫局。

四零後 說...

卅間, 中環, 童年時如此渡過, 後來申請到公屋, 遷往西環新邨, 後被轉往北角新邨, 青中年時, 搵食又走番中環, 尤其九如坊, 歌賦街、美輪街等一帶。

四零後 說...

wei-wei 姐記否黃秋記, 師姑街, 是紙扎鋪, 成日火燭的。每次返港, 一定到該地懷舊, 牛記冰室, 睇住佢開店, 必列啫士街街市, 青年會, 廣智英文夜校, 威靈頓英文書院原校。

秋葉 說...

“北角新邨”向海,每家都有一個露台,真是一流呀 ! 可是到了75年至80年,沒有多起公屋。大陸又興起逃亡潮,郊區的木屋卻多起來。 說回中環的九如坊,那間古老的醫局真是很便利街坊,有一次,有一次和一位等候的嬸嬸閒聊,她說是由加拿大回來,探親兼看醫生。她說加拿大的福利很好,每個月都拿到6000元。但看醫生很貴。

wei-wei 說...

[黃秋記]的名字我沒有印像。我在必列啫士街的東華三院第一校讀小一至小五(小六轉讀新落成的荷李活道官立小學), 我記得東華三院學校左右兩旁都有間士多舖。青年會及威靈頓書院就在必列啫士街的褸梯街左邊及右邊。青年會歷史悠久, 威靈頓書院好似是50後才建成, 我不知有廣智英文夜校。水坑口、荷李活道、太平山街、摩囉街、樓梯街是我小學時代必經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