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

上海之行, 朱家角, 十年後又再來了。

那個時候, 因有主要、重要客戶在青浦, 很多時, 要帶同供應廠家技術人員去那客戶廠房支援及解决技術問題, 因利成便, 多會到朱家角吃飯, 老外大都大讚,奇妙、美麗。

如今重遊, 表面上大致上沒有什麼變化, 實際上很多當時的老店已經改了"文藝"店舖。

土產還是食物為主, 往昔常去的飯店還在,但是因還是假期, 人太擠了,沒有再進去幫趁。

朱家角是長三地區無數水鄉之一, 其優點是較自然, 沒有太多的矯揉造作。

陪伴去的還是當時的伙伴, 這次多了內子及兒子吧。




                                                               入景區前市景。

因國家假日,不冋收入鎮費,進塲人多, 但沒有想像那麼厲害。


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西部、青浦區中南部,屬於長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隸屬於上海市青浦區,緊靠澱山湖風景區。











遊人雖多,但比預期的少。



這次,老貓燒鬚, 沒有留意相機的程式,  全程沒有撥向自動對焦及曝光,所有照片都係鬆、蒙、郁。


Fish Spa 喎, 用小魚跟人吃掉腳皮, 其實好唔衛生, 唔好預老鬼。

此間茶室主人遁世吧。
大清郵政,夠晒古老。
如今,朱家角很多這些避世老闆, 這是賣茶的, 十年?老鬼離開了十年有多了。


噹噹糖, 以前香江有㗎。

店舖大多是售賣食品。

中華古文化, 蹲, 不論男女老幼一個樣子, 不要嘲笑他她們, 你妳們的長輦那個時代, 係香港一樣咋, 起碼老鬼咁樣蹲法,直至廿多歲才慢慢改變。






其實取景角度多到影唔切, 你妳地自己去影吧!

唐朝以前已經發展並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昆山縣。

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昆山縣。

宋元期間朱家角鎮形成小集鎮,名朱家村。

元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昆山縣。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昆山縣。

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因水運交通便利,商業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鎮。朱家村改名為珠街閣,又名珠里、珠溪,俗稱角里。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裏分屬於五十七個三區之二圖、十一圖和一區二十五圖。

清末實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稱珠蔚自治區,為江蘇省青浦縣管轄的十六個自治區之一。

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初年,仍稱珠葑市,設市公所。

1949年5月14日,新政府成立,朱家角成立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朱家角市。

1951年4月,撤銷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區,從所轄沈巷、薛間二鄉各劃出三個村,組成安莊鄉,遂成五鄉一鎮。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區,朱家角鎮仍為縣屬鎮。

1957年,葉龍鄉萬隆片劃歸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的自然資源主要集中在澱山湖一塊,湖泊是上海境內唯一的淡水湖,面積62.0平方公里,其中青浦境內面積為47.5平方公里。青浦境內包括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鯉、鯿、魴、鯽、澱山湖銀魚等養殖魚,還有河蝦、中華絨螯蟹、甲魚、螺螄、黃蜆、河蚌。外地引進的鯝魚、羅非魚也在當地繁育完成。

朱家角鎮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




朱家角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士諤、報業鉅子席裕福、畫僧語石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朱家角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刹。

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

朱家角鎮旅遊資源豐富,古鎮區已開發開放了課植園、大清郵局等20多個景點。

古鎮九條老街依水旁河,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其中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典型的江南老街。

名山名湖有澱山湖和“九峰”之祖——澱山;名園有課植園和珠溪園;名廟有朱家角城隍廟和關王廟(報國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名橋有放生橋、泰安橋(何家橋)、平安橋(戚家橋)、福星橋(西柵橋)、永豐橋(詠風橋)和廊橋(惠民橋);名店有涵大隆醬園、義成泰醬園、童天和國藥號和俱樂部茶館;名勝古跡有清華閣十二景之—圓津禪院、清華閣十二景之二—慈門寺、席氏廳堂、“三泖漁莊”及王昶紀念館、柳亞子別墅——福履綏祉等。

慈門寺

慈門寺即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為朱家角著

名古刹,位於放生橋畔、漕港河邊,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於兵禍,隆慶五年,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民間稱為新殿。

明萬曆三十九年,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並賜烏斯藏大士一尊,經二十部,為此寺內特地建造觀音閣和藏經閣,以珍藏這二件禦賜的鎮寺之寶。明崇幀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鐘樓,樓高六丈二尺(20米),鐘重二千五百斤。

幾經戰亂,慈門寺逐漸衰落,民國期間,寺被改為醫院,四十年代末僅存大殿、鐘樓等建築。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縣人民醫院,現為朱家角人民醫院住院部,舊址上僅存雌雄古銀杏各一株。

慈門街

現慈門街是在原基礎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醬園的後院,內有文昌閣、九碑廊、龍泉地等。現為集商業、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商貿城。

珠溪園

珠溪園位於鎮東首318國道的入口處,建於解放後,是朱家角鎮上除西井街的課植園外的又一座園林。珠溪園原名共青公園,建於1956年。原為鎮上富戶蔡氏墓地,占地70多畝,內有池塘、小河,把墓區分成3個圩頭,以小橋相通。墓區栽有松、柏、梅、榆、棕、鐵樹等名貴樹木和各種花卉。

課植園

課植園園址建在鎮西井街147號,這是一處莊園式的園林建築,園主姓馬,名維騏,自號農圃。園取以“耕讀”之意,題名“課植”,俗稱馬家花園。民國元年(1912年)始建,歷時15年,花銀30萬元。花園坐西朝東,正牆門面對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駁岸。整個莊園由廳堂區、假山區、園林區三部分組成。各種建築200餘間,占地5.3萬平方米。

北部為廳堂區,南部為假山區。假山區內高五層的逍遙樓頂,可俯瞰全鎮景色。碑廊內,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書寫的“梅花詩”等碑刻數塊,文徽明“遊西山詩”、唐寅、周天球的詩文石刻共12塊。

荷花池西為園林區,亦稱稻香村。內有數十畝的各種花卉樹木;北部有“耕九餘三堂”,西南角上是小遊覽區,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橋和倒掛獅子亭等。

泰安橋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始建於明代萬

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刹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隻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雲石"浮雕。

清代名士曾有詩:“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聞市上,漁笛在溪東,蒲扇輕搖暑,蕉衫短受風;晚涼閑獨步,古寺一橋通。”這裏寫了"古寺一橋通",“古寺”即圓律禪院,"一橋"便是泰安橋。

圓津禪院

圓津禪寺為清華閣十二景之一,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系禪宗曹溪一脈,淞吳名刹,因院內供奉觀音菩薩,故又名“娘娘廟”,禪院北臨漕港,東傍珠溪。

禪院是歷史上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王時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劉墉、鄭板橋、錢大昕、董其昌、徐乾學等諸多名人均來過禪院並留下詩畫墨蹟。其中王昶亦曾為禪院撰寫碑文等,並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板及其他許多故物。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航齋”諸建築。

圓津禪院內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戰亂,部分為寺內不肖僧徒偷出變賣。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經不多,後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收藏於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保存在青浦縣博物館。五十年代初,禪院被拆,現還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為了再現禪院昔日景觀,在圓津禪院修復委員會的主持下,於2000年5月動工修“三聖殿”,重建“圓通寶殿”等,同年9月竣工。

涵大隆醬園

涵大隆創建於1886年,現在牆上的店名仍是當年開業時寫的。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釀造業發展迅速。以涵大隆為首的一批醬園作坊將釀制的醬菜暢銷各地。醬菜很快就成為了朱家角的特色產品。涵大隆生產的各種醬油、醬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1956年,涵大隆和鎮上另外幾家大醬園合併,組成酒醬合作商店,總稱涵大隆。(這次, 上海的舊同事在此狂賣各種醬料回家。

老安按: 以上介紹朱家角文字輯自互聯網,主要是百度百科 。

3 則留言:

Liu 說...

水鄉, 原來可以[不假外求] , 絕不遜色.
中華大地,其實我們看過多少? 知道多少 ? 遊過多少 ?

秋葉 說...

古鎮加上水鄉,真是一流 ! 最愛這種鄉土情懷。
“朱家角郵局” 的門牆建築很古雅,門外的大清郵政寄信筒真夠歷史,真是難得一見。
不過在其他的地方,亦見過一些仿製的大清郵筒。

四零後 說...

有機會去看看吧!不過不要選擇黃金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