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俄烏戰爭打了3個多月,烏克蘭擊落、攔截或部分摧毀不少俄軍第一線武器及軍備,經過烏國軍備專家拆解後發現,俄軍第一線武器,驚人發現關鍵零組件均來自美國半導體大廠。 俄國現代化武器裝滿美國設計或製造的晶片,讓人質疑美方保護自身國防技術安全的能力,更極度懷疑美國是一早幫助俄軍打烏克蘭嗎?
據《動力》(The Drive)媒體網報導,烏克蘭軍方公布拆解俄軍武器清單,包括9S932-1「巴爾瑙-T」(Bernaut-T)防空指揮車、「鎧甲」(Pantsir)防空飛彈系統、Ka-52 短吻鱷(Alligator)攻擊直升機和 Kh-101 巡弋飛彈等。從零組件明細中顯示,有不少來自英特爾、美光和超微等美國廠商設計或製造的晶片。
烏克蘭政府詳細列出各項關鍵晶片和其他零組件來源與製造商訊息,足見俄羅斯軍備設施對美製零組件依賴程度相當高,質疑美國等國家隨便、隨意供應俄國這些軍事先進技術及設備目的是什麼。
「巴爾瑙」T防空指揮車的通訊系統中有8款晶片,來自Intel、AMD、Texas Instruments、Micrel、Micron、Atmel 和 Rocherster Electronics 公司的產品。
「鎧甲」(Pantsir)防空飛彈系統的定向儀中發現5種美製晶片,由AMD、Rochester Electronics、Texas Instruments和Linear Technology打造。
Kh-101巡弋飛彈有高達35 款美製晶片,來自Texas Instruments、Atmel、Cypress Semiconductor、Maxim Integrated、XILINX、Infienion 和 Rochester Technology 等公司。
Ka-52攻擊直升機有22 款美製和1款南韓製晶片,廠商包括Texas Instruments、IDT、Altera USA、Burr-Brown、Analog Device、Micron、Linear Technology 和 TE Connectivity。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國家表面紛紛祭出嚴厲經濟制裁,全球多數科技大廠好像已停止向俄國出售晶片和零組件等產品,由於軍工的龐大利潤是美西猶太財富的來源,這些高端技術及晶片等真的不要生產嗎? 報導指出,儘管美西表面制裁令可阻斷俄羅斯武器大量生產能力,但這些晶片不一定要直接向製造商採購,晶片市場已擁有龐大供應鏈,且不受監管控制,俄國可透過很多管道獲得相當數量的晶片。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日前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吹水,狡辯說俄羅斯遭制裁後,正尋求關鍵零組件的替代來源,烏克蘭攔截一些俄國軍事裝備中,發現裡面裝滿從二手冰箱或洗衣機裡拆下來的晶片,這些弱智說辭你會相信嗎。
這世界,亂之源是誰,不用細說,廣東話:“神又係佢,鬼又係佢!”,信者得疚!
2022年6月12日星期日
2022年6月9日星期四
中國因放鬆 COVID 限制措施提振貿易,2022年 5 月出口激增。
中國因放鬆 COVID 限制措施提振貿易,2022年 5 月出口激增。
路透社2022 年 6 月 8 日
北京消息,因為在上海當局放鬆了對 COVID 的一些限制後,工廠重新開工,物流障礙得到緩解。中國 5 月份的出口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打破了預期,這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來說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
進口也出現了三個月來的首次增長,這為中國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喜的寬慰,因為他們正試圖為擺脫近幾個月震動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的供給側衝擊制定經濟路徑。
儘管如此,中國的貿易前景仍受制於全球風險,包括原材料成本高企、烏克蘭戰爭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海外需求放緩。其他經濟體的生產恢復以及全球支出從商品轉向服務也可能影響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中國2022年5 月份的出境出貨量同比增長 16.9%,是2022年 1 月以來的最快增長,是分析師預期增長 8.0% 的兩倍多。4 月份出口增長 3.9%。
另一方面,中國5 月份進口同比增長 4.1%,這是三個月來的首次增長,而 4 月份則持平。預計它們將上漲 2.0%。
“5月份,物流和供應鏈得到了很好的修復,所以從供給來看,4月份制約出口增長的不利因素已經大大緩解,導致上月同比增長出現了躍升,”有證券研究專家評說。
中國進口雖然好於預期,但仍反映出中國國內需求仍然被計算為疲軟。
隨著中國應對自 2020 年以來最嚴重的 COVID-19 疫情,嚴格的封鎖措施,有時由地方官員過度執行,導致高速公路和港口堵塞,工人滯留,工廠關閉。經濟活動在 4 月被認為是急劇降溫。
在政治敏感的一年,為穩定局勢,中國國務院要求地方官員重振供應鏈,恢復經濟增長,控制失業。主要汽車製造商已經能夠在 5 月份提高產量,港口和機場的貨物處理能力正在恢復到接近封鎖前的水平。
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在停工 22 天后於 4 月 19 日重新開放了其在上海的工廠,並於 5 月下旬恢復到停產前的生產水平。
4月份運力嚴重下降的上海港,自上個月以來也處理了更多的貨物,官方數據顯示,全球最大港口的每日集裝箱吞吐量在5月下旬恢復到正常水平的95.3%。
中國官方和私人調查顯示,隨著主要製造中心對 COVID-19 的限制放鬆,出口訂單指標有所改善,5 月份中國工廠活動的收縮速度放緩。
中國上月公佈的貿易順差為 787.6 億美元,而民意調查中預測的順差為 580 億美元。該國4月份報告盈餘511.2億美元。
中國內閣最近宣布了涵蓋財政、金融、投資和產業政策的 33 項措施,儘管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不取消零新冠病毒戰略,今年將很難實現 5.5% 左右的官方 GDP 目標。
中國央行在 5 月大幅下調抵押貸款基準參考利率,這是今年以來的第二次下調,因為中國政府正尋求重振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以提振經濟。
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 (GDP) 同比增長 4.8%,但分析師預計,由於上海的封鎖,本季度的增長將受到重創,一些經濟學家警告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Stella Qiu、Ellen Zhang 和 Ryan Woo 報導,Shri Navaratnam 編輯)
在烏克蘭被俄羅斯軍隊俘虜的加拿大"退役"中將生死一綫, 要看土豆總理了!!!
加拿大"退役"中將生死一綫, 要看土豆了!!!
俄羅斯判處了三名英國僱傭軍死刑,根據國際法是"合情合理",僱傭兵不享受《日內瓦公約》的戰俘待遇,只算是"間諜"的一類, 俄羅斯在判處他們死刑的時候,還公佈了審訊記錄,不過他們這些僱傭兵,原來每月工資只有2000美元,而且發工資還不及時。網上流傳的每天1000美元,日結,還可以和烏克蘭女兵住在一起,都是子虛烏有的招募謊言。一被吸收入伍, 實際的被拘禁被迫上戰場, 後有督戰隊, 有前冇後, 冇得走,,真是可憐啊,這麼點錢,還不如洗盤碗呢!
錢真不易賺,,,性命是想發財的代價!!!
英國媒體的報導,俄羅斯判處了三名英國僱傭兵死刑。這段時間,普京共採取了三個措施,從這些措施來看,普京的手腕可以說是剛柔並濟,把懷柔與威懾用到了極致。第一是善待烏克蘭正規軍俘虜。
只要是向俄軍投降的烏克蘭正規軍俘虜,都得到了俄軍非常好的人道主義待遇,有傷病的全都送到醫院精心醫治,甚至因為醫院床位不夠,還發生了烏克蘭俘虜睡床上,俄軍自己睡在走廊地板的事情。
第二是給烏克蘭解放區的民眾發糧食和各類生活物資,保障民眾的生活,同時撥款重建,包括馬里烏波爾在內的城市,全部由俄羅斯政府撥款進行重新建設,還專門給烏克蘭境內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老兵發補貼。
第三是嚴懲亞速營和外國僱傭兵。對於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和外國僱傭兵,則不享受戰俘待遇,由情報機構調查他們的罪行,罪大惡極的處以極刑。這一次一口氣判處三名英國僱傭兵死刑,就是懲處戰犯的一部分
俄羅斯判處了三名英國僱傭軍死刑,根據國際法是"合情合理",僱傭兵不享受《日內瓦公約》的戰俘待遇,只算是"間諜"的一類, 俄羅斯在判處他們死刑的時候,還公佈了審訊記錄,不過他們這些僱傭兵,原來每月工資只有2000美元,而且發工資還不及時。網上流傳的每天1000美元,日結,還可以和烏克蘭女兵住在一起,都是子虛烏有的招募謊言。一被吸收入伍, 實際的被拘禁被迫上戰場, 後有督戰隊, 有前冇後, 冇得走,,真是可憐啊,這麼點錢,還不如洗盤碗呢!
錢真不易賺,,,性命是想發財的代價!!!
英國媒體的報導,俄羅斯判處了三名英國僱傭兵死刑。這段時間,普京共採取了三個措施,從這些措施來看,普京的手腕可以說是剛柔並濟,把懷柔與威懾用到了極致。第一是善待烏克蘭正規軍俘虜。
只要是向俄軍投降的烏克蘭正規軍俘虜,都得到了俄軍非常好的人道主義待遇,有傷病的全都送到醫院精心醫治,甚至因為醫院床位不夠,還發生了烏克蘭俘虜睡床上,俄軍自己睡在走廊地板的事情。
第二是給烏克蘭解放區的民眾發糧食和各類生活物資,保障民眾的生活,同時撥款重建,包括馬里烏波爾在內的城市,全部由俄羅斯政府撥款進行重新建設,還專門給烏克蘭境內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老兵發補貼。
第三是嚴懲亞速營和外國僱傭兵。對於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和外國僱傭兵,則不享受戰俘待遇,由情報機構調查他們的罪行,罪大惡極的處以極刑。這一次一口氣判處三名英國僱傭兵死刑,就是懲處戰犯的一部分
2022年6月8日星期三
生活難過天天過, 做人甚苦年年磨! 政棍不仁, 戰禍頻生! 物價狂飊, 眾生唯苦矣!!!
過去兩年多,疫情讓加拿大人感到焦慮;進入2022年春季,俄烏衝突,到現在讓加拿大人大感焦慮的,是“蚊蚋Money ”的問題。加拿大物價太離譜! 一小盤菜葉賣你十刀! 兩張50刀塑膠紙塊拿出來不到二三分鐘就沒了,加拿大人,尤其華人長者及退休者: 活不下去了…
近月來食品價格及汽油價格不斷飆升,通貨膨脹導致所有物價上漲~~~由加拿大金融規劃進行的一項財務壓力指數調查顯示,加國有38%的受訪者認為金錢是壓力的最大來源,而這個數字,幾乎是個人健康、工作或人際關係的兩倍,是成為加拿大人最大的壓力源。
超過三分之二的加拿大人表示,食品價格上漲對他們的財務壓力有直接影響;56%的受訪者對飆升的油價價格持同樣看法。
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錢”的問題帶來的壓力導致他們出現焦慮、抑鬱或心理健康問題。兩週前,加拿大食品包裝公司Maple Leaf Foods的總裁Michael McCain曾表示,加拿大正在上演一場“可怕的悲劇”,有580萬人生活在糧食不安全之中。
加拿大雖然得天之幸,資源,尤其食物供應充足,可是加國的系統性、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導致的收入不足,使得加拿大竟然有接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在努力工作的情況下,也吃不飽飯……
而近期通脹引起的愈演愈烈的物價上漲,讓食品的價格只有更高、沒有最高。加拿大人無奈的說:“這是沒有辦法的~~~長期的流行病、創紀錄的通貨膨脹和從抵押貸款到一袋牛奶的所有成本都在增長,這讓加拿大人感到壓力。”
(2021年,加拿大收入6位數的人數百分比
據統計,15.7%的加拿大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元。大概17.6%的加拿大人年工資在$6萬元至$7.9萬元之間,大約2.1%的人每年薪資少於$5000元。
40-50歲左右年齡的收入
45歲至54歲的加拿大人每年平均收入約為$6.69萬元,當按照年齡劃分收入時,這個年齡段的收入達到了峰值,遠高於25歲至34歲年齡段的年輕加拿大人的收入(約$4.59萬元)。
近200萬老年人每年的生活費不到$1.7萬元,低於加拿大單身人士$1.8萬元的貧困線。事實上,將近15%的單身老人生活在貧困之中。
千禧年(2000年左右出生)一代的收入
在25歲至35歲之間,千禧一代的稅後家庭收入中位數為$4.4萬元,最近的加拿大收入數據表明,當今的年輕一代只活的勉強。)
一家雜貨店的經理表示,近兩年來所有食品的價格都在飛漲,尤其是肉類。他說:“人們走進超市,來尋找特價商品,但有些時候即使是“特價”的價格也讓不少顧客覺得難以承受。”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雞肉,從去年的的14刀一公斤一下漲到20刀。
今早, 跟老伴去配藥順路飲早茶,二人叫了特價套點再加一牛筋,買單連聯邦GST, 加"强迫"性的12%小費(信用卡硬設的最低小費額) 42.46加刀,無比較無傷害,跟年前真的"不太一樣"了!!! 今天,所居城市,乾炒牛河已是盛惠加25.80了, 1994~1995 不到十文加刀。
近月來食品價格及汽油價格不斷飆升,通貨膨脹導致所有物價上漲~~~由加拿大金融規劃進行的一項財務壓力指數調查顯示,加國有38%的受訪者認為金錢是壓力的最大來源,而這個數字,幾乎是個人健康、工作或人際關係的兩倍,是成為加拿大人最大的壓力源。
超過三分之二的加拿大人表示,食品價格上漲對他們的財務壓力有直接影響;56%的受訪者對飆升的油價價格持同樣看法。
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錢”的問題帶來的壓力導致他們出現焦慮、抑鬱或心理健康問題。兩週前,加拿大食品包裝公司Maple Leaf Foods的總裁Michael McCain曾表示,加拿大正在上演一場“可怕的悲劇”,有580萬人生活在糧食不安全之中。
加拿大雖然得天之幸,資源,尤其食物供應充足,可是加國的系統性、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導致的收入不足,使得加拿大竟然有接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在努力工作的情況下,也吃不飽飯……
而近期通脹引起的愈演愈烈的物價上漲,讓食品的價格只有更高、沒有最高。加拿大人無奈的說:“這是沒有辦法的~~~長期的流行病、創紀錄的通貨膨脹和從抵押貸款到一袋牛奶的所有成本都在增長,這讓加拿大人感到壓力。”
(2021年,加拿大收入6位數的人數百分比
據統計,15.7%的加拿大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元。大概17.6%的加拿大人年工資在$6萬元至$7.9萬元之間,大約2.1%的人每年薪資少於$5000元。
40-50歲左右年齡的收入
45歲至54歲的加拿大人每年平均收入約為$6.69萬元,當按照年齡劃分收入時,這個年齡段的收入達到了峰值,遠高於25歲至34歲年齡段的年輕加拿大人的收入(約$4.59萬元)。
近200萬老年人每年的生活費不到$1.7萬元,低於加拿大單身人士$1.8萬元的貧困線。事實上,將近15%的單身老人生活在貧困之中。
千禧年(2000年左右出生)一代的收入
在25歲至35歲之間,千禧一代的稅後家庭收入中位數為$4.4萬元,最近的加拿大收入數據表明,當今的年輕一代只活的勉強。)
一家雜貨店的經理表示,近兩年來所有食品的價格都在飛漲,尤其是肉類。他說:“人們走進超市,來尋找特價商品,但有些時候即使是“特價”的價格也讓不少顧客覺得難以承受。”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雞肉,從去年的的14刀一公斤一下漲到20刀。
今早, 跟老伴去配藥順路飲早茶,二人叫了特價套點再加一牛筋,買單連聯邦GST, 加"强迫"性的12%小費(信用卡硬設的最低小費額) 42.46加刀,無比較無傷害,跟年前真的"不太一樣"了!!! 今天,所居城市,乾炒牛河已是盛惠加25.80了, 1994~1995 不到十文加刀。
2022年6月7日星期二
大地主, 始終是禍害之源!!!
大地主, 始終是禍害之源!!!
加拿大西岸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平均房租在疫情開始時略有下降,但之後不僅反彈,現在甚至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目前大溫地區一套不帶家具的一房單位平均租金為2,056元。
據DailyHive報導,本地租賃平台liv.rent在一份新報告中指出,6月份溫哥華的平均租金較5月份又上漲了40元。自今年1月以來,平均租金已總共上漲229元。
租賃專家阿澤維多(Paula Azevedo)表示,由於利率持續上升,預計房東會在新租賃協議中提高租金,以減輕額外成本。
她說,加拿大的通貨膨脹率再次上升,達到6.8%的31年新高,這意味著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的房租價格均會繼續上漲。
溫哥華市一套不帶家具的一房單位平均租金高達2,367元,比素里市的同類型單位高出719元。如果想節省租金,可考慮搬到素裡、高貴林或二埠,這些城市的租金比溫哥華或本拿比相對較低。
2021年家庭平均收入
根據Insurdinary的最新報告,加拿大人的平均每週工資為$1050.59元,相當於全職員工的年平均年收入為$5.4萬元。
自2019年1月以來,加拿大的平均工資增長了4%,而此前加拿大的工資年增長率是2.7%。
加拿大各省家庭平均收入
以下是2021年加拿大各省的年平均工資,可以看出BC省的工資增長率是最高的為5.6%,年平均工資約$5.3萬元,而Nunavut的年平均工資是所有省裡最高的,約$8.7萬元。
好了, 以上數字說明, 在加拿大生活, 如無在移民前在國內或香港賺到"足夠"儲蓄, 怎樣可以活下去??? 租金,蝸牛已經把你逼迫至跳太平洋,,,,,,還有, 上面的收入數字是較理想的, 一般新移民或無特別謀生本能的是低於平均綫甚遠的!!!!
加拿大, 艱難大, 跟國內一樣, 地產是禍不是福!!! 除了本身是"地主"者另計, 不過"地主"也分什麼地主, 恒大都死!!!
加拿大收入6位數的人數百分比
據統計,15.7%的加拿大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元。大概17.6%的加拿大人年工資在$6萬元至$7.9萬元之間,大約2.1%的人每年薪資少於$5000元。
40-50歲左右年齡的收入
45歲至54歲的加拿大人每年平均收入約為$6.69萬元,當按照年齡劃分收入時,這個年齡段的收入達到了峰值,遠高於25歲至34歲年齡段的年輕加拿大人的收入(約$4.59萬元)。
近200萬老年人每年的生活費不到$1.7萬元,低於加拿大單身人士$1.8萬元的貧困線。事實上,將近15%的單身老人生活在貧困之中。
千禧年(2000年左右出生)一代的收入
在25歲至35歲之間,千禧一代的稅後家庭收入中位數為$4.4萬元,最近的加拿大收入數據表明,當今的年輕一代只活的勉強。
性別上收入的不同
具有類似經驗、社會經濟地位和人口特徵的女性每年的收入比男性少約$7200元。因此,女性必須工作15個半月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12個月工資。
稅收
眾所周知加拿大被稱為“萬稅之國”,納稅也是每個加拿大家庭的主要支出。根據弗雷澤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按照一個典型的加拿大家庭每年收入$9.1萬元,需要繳納的稅款為$3.9萬元,也就是說高達42.6%的收入會被徵收。
除了收入和工資的稅需要被扣除外,加拿大人還需要繳納其他稅款,包括地稅、銷售稅、進口稅和酒水等等。
由於稅收制度,加拿大的收入差距減少了近30%。雖然加拿大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但加拿大的累進稅制結構大大改善了本國的收入分配。最底層的40%的收入約佔全國稅前財富的13%,稅後增加到21%。
另一方面,儘管前20%的人平均收入為$13.1萬元,但他們的稅後收入卻平均減少了約$2.6萬元。這一安排對減少加拿大的收入不平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加拿大有多少百萬富翁呢?
在加拿大淨資產超過100萬元的加拿大人約有168.2萬人(top4%),在2023年可能會有200萬人成為百萬富翁。
研究表明,加拿大的百萬富翁們主要歸功於近幾年的房價高漲。僅在2020年,就有24萬加拿大人加入了百萬富翁的俱樂部。
而在世界上,加拿大是擁有百萬富翁最多的國家裡的第八名,中國排在第二。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芒種·送花神,“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芒種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0時26分,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今年,芒種節氣緊隨端午,今天迎來今夏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芒種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當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節氣。芒種在小滿和夏至之間,是處在轉折期的一個節氣。長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種期間,太陽將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運行軌跡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也就要到了。芒種,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正是南方種晚稻與北方收麥之時,民間也稱其為“忙種”。
“芒種”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釋曰:“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明代陳三謨《歲序總考》寫道:“芒,草端也;種,稼種也;言有芒之穀此時皆可稼種,故謂之芒種,乃五月之節氣也。”
芒種在農耕上有著重要意義。農諺如“芒種忙,忙著種”“芒種忙,下晚秧”“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插秧穀滿尖,夏至插的結半邊”,都說明要抓緊農時,及時耕耘。
“芒”指的是禾本科有芒作物。“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農曆書》說:“斗指巳為芒種,芒種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二為播種的“種”。也就是說,芒種的含義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所以才有了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迎來“芒種”節氣,標誌著一年仲夏的開始。每到此時,北方麥黃,江南秧綠,願所種皆有所得。
“芒種”也稱“忙種”,,“芒種忙,麥上場。”“芒種芒種,連收帶種。”這個時節,也是農業耕種最忙的的時節啊。中華大江南北“栽秧割麥兩頭忙”,農業生產處於“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時節。““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一幅幅生動的農忙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因此“芒種”也稱“忙種”。
芒種時節,我國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芒種節氣成為了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在稻作地區的南方,“芒種”是插秧的忙碌時節;而以旱地農業為主的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則是小麥,這個時節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麥子收穫之時。所以,在這一輪農忙中,北方地區的人們正忙著收麥,而南方地區的人們則忙著插秧種稻。正可謂,芒種之時,“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種。所以“芒種”也被稱為“忙種”“忙著種”,是收割和栽種攪纏在一起的時候。“芒種出力出汗,收秋壓斷扁擔。”
這一季忙下來,往後吃的喝的都不愁了。
農村,被稱為“麥黃風”的小南風不斷悠悠吹拂,水繞著村莊田疇潺潺細響。水是長流水,一灣又一灣。“稻黃一月,麥黃一夜。”田野裡,黃熟的麥子和油菜正等著開鐮收割,新插下的稻秧已經返青,一片片黃,一片片綠。
“小滿不答話,芒種不回頭。”田間農活都了,小麥、油菜還有其他合時作物收割以後,要趕快灌水翻耕,把單季中稻秧搶插下田。四野裡都是草帽晃動,水田裡都是倒退著插秧的人。“小滿栽田家把家,芒種插秧普天下。”農民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芒種民俗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一候“螳螂生”,古人認為芒種時節螳螂破繭而出。螳螂是自然界的擬態專家,可以貌如花,形如竹,可以翠如夏草,枯如秋葉。螳螂在前一年的秋天因感受到陰氣產卵,到今年芒種時節,小螳螂破殼而生。
芒種二候“䴗(jú)始鳴”,成語“勞燕分飛”,“燕”指燕子,“勞”指的就是伯勞鳥,即“䴗”。“鵙”指伯勞鳥,伯勞鳥喜陰,在芒種時節,伯勞鳥開始婉轉鳴叫。
芒種三候“反舌無聲”,在古人眼中,伯勞鳥和反舌鳥是善鳴之鳥中的兩類典型代表,此時節,伯勞鳥啼鳴,而反舌鳥反舌鳥在芒種時節卻慢慢停止了鳴叫,收聲。
芒種·送花神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裏寫道:“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大家把色彩斑斕的綾錦紗羅系在枝頭,感謝花神給予人間美妙的風光,盼望來年再相會。相較眾人的喧鬧,黛玉在這一日獨自餞別花神,她的《葬花吟》表達念花、憐花、悲花之情。
“芒種”來了,民間有在芒種這天祭祀花神的習俗,是中國人綿延幾千年的歲時風雅。花謝春盡,祭祀花神,來年再盼春歸。與農曆二月十二恭賀百花生日的“花朝節” (也叫“花神節”)相對應,一迎一送之間,積澱著中國先民欽敬自然的人文情懷。
芒種日,百花完成報春迎夏任務,相繼凋零、群芳搖落、花神退場,民間會在這一天舉行儀式餞送花神,表達對花神賜美人間的感謝,以及盼望花神明年再會的美好希冀。
芒種·青梅煮酒
江南,芒種時節,梅子成熟,正是煮梅、食梅的好時候。由於新鮮的青梅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食用,最常見的加工方式便是“煮梅”。此外,民間還流行釀製青梅酒,味道清爽。《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冑”中便有“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的描述,“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就由此而來。
芒種期間的飲食宜以清補為主,顧脾胃,少寒涼,同時要吃苦飲酸。這是因為一般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解暑燥濕功效,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芥蘭、蕎麥、生菜等,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而酸味食物具有生津、斂汗的作用。
養生小貼士
此一時節“春爭日,夏爭時,雖然忙,”注意防暑降溫,注意作息有度,中午宜適當小憩,宜適當運動,在早晚時間散步、慢跑、游泳等,要保持愉悅的心情,避免惱怒憂鬱;飲食宜清淡,多食應季的新鮮蔬菜、水果等。
古代詩人對這一時節的農忙有細緻描寫。
唐白居易的《觀刈麥》寫出了麥收農忙景象,這時小麥一壟接一壟的黃熟,搶收十分急迫: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宋陸遊筆下的芒種是一片繁忙的勞作中,處處洋溢著豐裕的鄉野氣息: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芒種”不單止指農, 也指其他人間
提醒著播種,也宣告著收穫,願你把握好時光:
芒種不茫,忙而不茫;
種下希望,收穫成長。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
昔有大明帝國鄭和七下西洋; 今以中華政府王毅八走列國。
PRC外長及國務委員王毅"應邀"訪問八國,美澳跺腳丟臉不已!!!
王毅"應邀"是應邀, 不是主動,美澳不自省為什麼, 還要口出惡言,只會更被離棄!!!
5月26日至6月4日,國務院委員兼外長王毅率團出訪:
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薩摩亞、斐濟、湯加、瓦努阿圖、巴布亞新幾內亞及東帝汶等八國。
老安賦聯曰:
昔有大明帝國鄭和七下西洋;
今以中華政府王毅八走列國。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
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先, 戰以糧為器, 政客以亂世為遊戲!
今天, 全世球都被以美為首西方的莫名其妙意識形恣態霸權主義玩弄, 全世界人民生活生存都成了"兒戲", 糧食如何, 生存如何只有悲!!!
民以食為天,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唐代的司馬貞為《史記》做註釋時,註明此話最早是管仲説的。管仲曾説:“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南朝·沈約《宋書》:“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一夫輟稼,飢者必及,倉廩既實,禮節以興。”
美國及北約的不斷侵略西擴, 令俄忍無可忍反抗, 俄烏克蘭戰爭一起,世界小麥供應大國農田丟棄,於是西方及其他中國, 東南亞食米之國之外, 小麥供應成了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大大大問題。印度為了自救禁止出口,小麥價格再跳再加跳。還有其他可以生產小麥的國家也禁止出口。
中國又如何, 長江以北, 尤其黃河之北, 東北, 西北都是以麥為主食, 但是一查數據,不查不知道,一查,中國才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
最新數據, 小麥的世界總產量:7.5億噸
各國產量:
中國1.317億噸(17.6%),印度9350萬噸(12.5%),俄羅斯7330萬噸(9.8%),美國6286萬噸(8.4%),加拿大3049萬噸(4.1%); 烏克蘭(2610萬噸,3.5%)原來還在法國之後(2950萬噸,3.9%)不過烏克蘭人口少, 主要把小麥出口賺外匯。
各國人均產量:公斤/從業人員
中國94483,印度6996,俄羅斯49902,美國181781,加拿大819235,最高是澳大利亞(899223)。
沒想到加拿大比美國高那麼多,以為兩國的機械化、大農莊化程度差不多,結果美國在發達國家裡最低,比烏克蘭(617521)還低很多,看來加拿大這國家的黑土實在是太肥沃了,加上地形平坦、機械化程度高。巴基斯坦比印度高一倍,中國比俄羅斯高一倍,這也是沒有想到的。
各國小麥耕地:(公頃)(佔比只計入到土耳其的前11位國家,在世界上的實際佔比要比這數字低)
中國24348396(16%),印度20230000(19.9%),俄羅斯27312777(18%),美國17761840(11.7%),加拿大9261600(6.1%)。
印度真是敗家,用地那麼多,產出還低。沒想到美國的小麥耕地面積比加拿大多一倍,加拿大祖上積的什麼德。
各國單產(公斤/公頃):
中國5408,印度3093,俄羅斯2683.5,美國3539,加拿大3291。最高的是德國7641,其次是法國5304,烏克蘭也很高4205。美國略高於加拿大,畢竟氣候更加溫暖。
看上去,烏克蘭小麥的影響不在於產量,而在於出口數量。真論產量,比烏克蘭高的國家太多了。
中國小麥產量高而少出口,主要是自己食用。印度人口和中國差不多,小麥產量低1/3,還出口,印度人主要主食是米, 小麥吃的是真少。
小麥出口,第一大國是俄羅斯(3727萬噸),然後是美國(2613萬噸)、加拿大(2611萬噸)美加相距極微、法國(1979萬噸)、烏克蘭(1806萬噸)、澳大利亞(1020萬噸)、德國(926萬噸)哈薩克斯坦(520萬噸)、波蘭(470萬噸)。
進口小麥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一(1120萬噸),埃及第二(1100萬噸),接下來是土耳其(1000萬噸)、中國(950萬噸)、阿爾及利亞(790萬噸)、孟加拉(750萬噸)、摩洛哥(700萬噸)、尼日利亞(650萬噸)、巴西(640萬噸)、菲律賓(630萬噸)。這些就是世界前十了。歐盟共進口500萬噸,美國327萬噸。
上面數據也解釋了“烏克蘭2000萬噸小麥需要趕緊運出來”的神話。首先2000萬噸高估是全年出口數據,這還是樂觀估計的數據。實際上現在有多少可以立刻運出來的去年存糧?天知道。
西方以美為首用心險惡,今時今日, 大事炒作的目的是把俄羅斯打成世界小麥短缺造成飢荒的罪人。以數據為證,這些文宣是經不起推敲,但是, 隨著俄烏戰事的延續,美國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 尤其在金融及貨幣,整個世界糧食供應是真正有危機,供應受阻。
擔心還擔心, 也有專家還是樂觀的, 小麥供應並未真正"水浸眼眉, 只到腰間而已", 他㥃的樂觀為來是:
第一,烏克蘭小麥的出口量並不是那麼決定性的;
第二,敖德薩港口關停有俄羅斯封鎖的因素,還有烏克蘭水雷的因素,忘記“莫斯科”號是怎麼沉的?
第三,俄羅斯小麥出口受到美元結算制裁的阻礙。現在只有西方媒體和受到西方控制的聯合國機構在說這事,真正受到小麥短缺影響的國家好像並沒有上鉤,拒絕譴責俄羅斯。
說到印度在此時又出來擦存在感,三哥們實在少吃小麥,也不太吃肉,也不吃魚, 米吃得估計也不會比中國人多,平常他們都吃什麼啊?豆子?
世人食量中的家禽類生產:
美國第一(1533萬噸),中國第二(1234萬噸),接下來是歐盟27國(1105萬噸),巴西(902萬噸),印度420萬噸),墨西哥(406萬噸),俄羅斯(385萬噸),日本(239萬噸),阿根廷(191萬噸),馬來西亞(173萬噸)。印度的雞肉(家禽主要就是雞肉吧?)消費和墨西哥差不多,但印度人口差不多是墨西哥的10倍。
今時今日說糧荒, 是嚇人還是現實, 兩者皆有, 世人不知道, 全世界的谷物糧食供應"商"並不是農民, 是四大糧食供應覇王, 三個是美國, 一個是法國,這就是世界糧食供應問題所在, 他們是控制及炒作者!!!
又是美國, 又是YT, 世界不亂, 他們都要千方百計搗亂, 錢啊!!! YT霸天下, 牠們說, 是上帝耶和華創世時已經應許牠們的!!!
2022年5月24日星期二
“挨屁易廢 (IPEF) "的印太經濟框架”, 究竟都是搞些什麼, 誰知道???

2022年5月23日,阿美利堅合眾國大統領"敗凳"在東東京搞了個志在反中圍華的所謂“挨屁易廢 (IPEF) "的印太經濟框架”,倭寇日本當然積極響應,創始成洋員國共有13國, 老美學香港油尖旺黑社會, 搞個十三太保對付炎黃。
美國大統領"敗凳"炮製出來的“印太戰略”打著“自由開放”;聲稱要“改變中國的周邊環境”口號,其實是拉幫結夥搞“𧶠桔黨”,目的就是圍堵中國,讓亞太十三太保國家充當美黑的“馬前卒”。
但是13,在西方文化中,是很不吉利的數字,能避免就一定要避免。所以,老美國的“印太戰略”,最終必然失敗。
今時今日, 亞太地區的所謂經濟合作協議多的數不清, 就是開會都折騰死人,數一數手指, 有奧巴馬的TPP, 有東盟的RCEP.有東洋搞的CPTPP, 有今天㓮搞“挨屁易廢 (IPEF) "的印太經濟框架”, 究竟都是搞些什麼, 誰知道???
幫美國去圍堵中國,損人不利己,下下策;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兩頭得好處,這才最符合自己利益。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誰也說不清楚!
以上不同框架, 有一現象, 蔡菜子呢, 臺灣呢???
阿美利堅合眾國及猶太已下了死決之心無論如何要將中國打垮打臭甚至滅絕,窮盡各種手段來對付中國及所有世界上的華社華人。
美國已經打造出了很多個反中滅華工具。
比如:
五眼聯盟: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
四國集團: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
奧庫斯(綽號澳哭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
美國與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簽有軍事合作協議。
現在,又出來一個“挨屁易廢 (IPEF) "。多是多了, 有沒有效果呢? 就簡單來說, 開會都開死條"敗凳"!!!
2022年5月23日星期一
究竟中國犯了什麼,害了何人,侵了何國,奪了何地,滅了何族,佔了何國何人便宜,拆了何人祖廟,致使這麼多國多人日夜去咀咒,
究竟中國犯了什麼,害了何人,侵了何國,奪了何地,滅了何族,佔了何國何人便宜,拆了何人祖廟,致使這麼多國多人日夜去咀咒,天天去咒罵,時時去潑污,日以繼夜,月以繼年的去塗鴉,千方百計的遏制,萬樣花樣的逼迫!!!尤其某些食米之人!!!
多年來,世界上高知及政客及教授及專家及經濟學家曾發出5次“中國崩潰論”,可是為何這些咒語及論點一再崩潰?
2022年,有人又要失望了乎! 轉貼好文
請看以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們的論說。
第一部分
編制“十四五”規劃:“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研究人員從現象出發,尋找現象背後的一系列本質原因,仔細分析一系列的“中國崩潰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共經歷了五次“中國崩潰論”。
第一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
當時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再加上價格雙軌制、物價闖關等,讓全國各地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百姓不管有用沒用,反正見東西就搶購——食鹽、暖水壺、電風扇,等等。
關於“中國即將崩潰”的言論甚囂其上。中國當時並未按照主流經濟學家所設計的“休克療法”進行改革,而是採取了漸進雙軌制改革,中國經濟改革向縱深發展,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第二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1998年。
當時,東南亞出現金融危機,各國貨幣貶值、外資逃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東亞奇跡”。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那次金融風暴最嚴重的國家。而中國則出現了百年一遇的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國民經濟遭遇重創。
“中國崩潰論”再度興起,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資本屯資聚集香港做空港幣。當時中國政府力挽狂瀾,對外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對內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從那時起,國企深度改制,國家動用千億外匯保衛了港幣……中國安然度過那次危機,“中國崩潰論”再次破滅。
一、
第三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01年前後。
當時正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少數國際主流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尚未健全,大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一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遭受國外資本和產業的侵襲,尤其是地產、金融、汽車、農業等行業將會受到重大的衝擊。可事實是,中國借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東風,把國際貿易做得風生水起,並成了世界工廠,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
第四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08年後。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後,世界經濟遭受重創,西方發達國家至今未能恢復,而中國再次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通過加大基建、擴大投資的方式拉動經濟。中國經濟在國際上一枝獨秀!中國經濟不僅沒崩潰,反而在高鐵、橋樑、機場等基礎設施方面領先於世界,讓西方羡慕不已。
第五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15年。
2015年,中國股市大跌,經濟增速放緩,固定資產投資額有所下滑,經濟似乎處在風雨飄搖中。中國政府當機立斷,隨即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應對政策,其效果逐步顯現。中國經濟並沒有崩潰,反而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中國崩潰論”再一次落空,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一路走來中國經濟非但沒有出現所謂的崩潰,還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1979—2019年,40年間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4%。
其中:
1979—1993年,我國年均增長率達到9.7%。
1978—2018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60多倍。
1979—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2.3%增加至16.3%。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工業國;
2014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1978—2019年,中國有8億多人口擺脫貧困,過去40年來,全世界減少的貧困人口70%來自中國。
1978—2019年,中國的年均貿易增長速度為14.1%。
2010年,中國的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而且95%的出口產品為製造業產品,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
2013年,中國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貿易進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35%左右,在人口超過1億以上的大國中,中國現在是貿易占經濟GDP比重最高的國家。
中國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新興經濟體。1994—2019年,即使在內有非典型肺炎疫情、汶川大地震等不利因素,外有東亞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等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我國仍維持高達9.9%的年均增長率。
中國1994-2019年GDP增速(資料圖/世界銀行)
事實上,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實現增長奇跡,是因為我們堅持立足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科學制訂發展規劃。
在這裏,我們以部分五年計劃(規劃)為例進行說明:
“五五”計畫(1976—1980年)提出以重工業促輕工業發展,同時,探索引進外資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提出加強基礎設施支撐作用,例如建設完成青藏鐵路、“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
“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提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載人航太、探月工程、超級計算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為實現製造強國戰略,未來五年中國將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包括航空航太裝備等八大行業。隨著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國產化替代的推進,高端裝備國內外市場需求逐漸擴大。
“十四五”(2021—2025年)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進入新時代之後所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為此,編制“十四五”規劃,對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意義重大。
唐代詩人王之渙曾言:“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在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各地方政府要承接新使命、確立新定位、實現新發展、達成新突破,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須以兼具高度與深度的思維編制“十四五”規劃,實現高層次謀劃、高起點開局、高質量發展。
第二部分
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探索
根據世界經濟歷史圖景可以將歷史劃分為兩個部分:工業革命之前和工業革命之後。18世紀以前西歐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05%,人均收入需要1400年才能翻一番。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提高到1%,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時間縮短到70年。19世紀中葉至今,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2%,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時間降至35年。
上述增長加速的現象是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的結果。
在前現代社會(即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的農業社會)的1000多年裏,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直到工業革命前,中國仍雄踞世界經濟版圖。中國GDP在世界總GDP中所占的比重始終在26%以上,1600年為34.6%,這一占比在全球是最高的。雖然如此,中國始終未能擺脫“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是指傳統農業社會始終面臨一個困境:物質生活的貧乏和人類繁衍需求之間的矛盾,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準。中國古代以來多次發生農民起義,每次出現天災總有大量人被餓死,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導致的結果。英國通過推進工業與技術革命以及開展對外貿易,安全繞過了“馬爾薩斯陷阱”。
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斷崖式下降。1840年爆發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導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英鴉片戰爭本質是農業化和工業化之間的戰爭,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的知識份子開始探求富國強民之路。
第一代知識份子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技術好。先是以“自強”學習西方發展軍事工業,再以“求富”學習西方發展民用工業,最終宣告失敗。
第二代知識份子以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為代表,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體制和制度好,提倡社會制度變革和政治制度變革,發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廢除科舉制度,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國家,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軍閥混戰開始。
第三代知識份子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先鋒,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文化好,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認為:“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斷不可調和遷就的……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採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麼國粹、國情的話來搗亂。”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也認為:“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肯認錯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學人家。”
第四代知識份子以毛澤東、瞿秋白、鄧中夏等為代表,從學習蘇聯攻打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列寧主義模式,到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革命道路。
第五代知識份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人,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先進產業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當時的國情是勞動力多、資本少,勞動力價格廉價,而資本價格較為昂貴,理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我們當時卻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毛澤東同志曾說:“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採取積極的工業化的政策,即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建立鞏固的國防、滿足人民需要和奠定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為此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應運而生。
“一五”計畫(1953—1957年)提倡以重工業的基本建設作為制訂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集中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專案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專案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二五”計畫(1958—1962年)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爭取全國在鋼鐵和其他若干重要產品的產量方面能夠接近美國;
“三五”計畫(1966—1970年)提出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佈局;
“四五”計畫(1971—1975年)確定的主要任務是狠抓戰備,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後方,改善佈局;狠抓鋼鐵、軍工、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的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準;初步建成我國獨立的、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促進國民經濟新飛躍。
1840—1978年,經過前五代知識份子強國富民的探索,中國經濟發展已取得一系列的成就,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可以把分散在各個產業部門的剩餘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投資到政府所要優先發展的專案中去。所以,像中國這樣落後的農業經濟體,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完整的重工業體系,也可以試爆原子彈、發射人造衛星。但由於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程度有限,傳統體制的表現較難讓人滿意,尤其是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比較時,更是如此。
20世紀70年代末,當亞洲四小龍迅速騰飛,躋身發達經濟體行列時,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世界上最貧困的地方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當年其人均GDP的平均數是490美元,中國不足其1/3。1978年,中國有82%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有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生活費的國際貧困線以下。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內向型的國家,1978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6%,那時的中國有90%的生產活動與國際不接軌。在出口的產品當中,75%以上是農產品及農產品的加工品。
第三部分 中國的奇跡與工業化的順次啟動
根據中國經濟歷史圖景,我們可以將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分為兩個部分: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後。
如圖所示,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均GDP增長基本保持不變,而改革開放之後,人均GDP才出現快速的增長,並且出現中國經濟“增長奇跡”。這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啟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從1840—1978年,五代知識份子一直探索強國富民的道路,他們一直認為西方的技術、制度、產業等是最好的,未能從中國的國情或者要素稟賦出發,尋找到適合中國的工業化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後,我們開始堅持“摸著石頭過河”論的實驗主義和“白貓黑貓”論的實證主義。不管別人的理論,從國情或區情出發發展自己。這正好符合新結構經濟學的邏輯,即應該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現在有什麼出發,規劃在此基礎上能做好什麼,把現在能做好的事情做大做強,以此實現逐步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目標。
根據中國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的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如下五個工業化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輕工業啟動階段(1978—1995)。
1978年,中國的要素稟賦結構為勞動力豐富廉價,資本匱乏,技術落後,為此,我們選擇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該階段的發展目標主要是解決吃和穿的問題。
1995年,我國取消糧票,從生活日用品嚴重短缺逐步實現供需平衡,標誌著該階段基本完成。1995年,城市居住人口超過30%,中國人均GDP約為600美元。實現了國內衣食供應無憂,解決了溫飽問題,跳出了“馬爾薩斯陷阱”。但中國依然是貧窮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1978年啟動輕工業革命,主要在於我們主動發揮比較優勢接納了全球產業轉移,同時實施了雙軌制改革。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全球紡織製造業的發展階段來進行觀察。
英國的紡織業起步於18世紀,19世紀中葉以後棉紡織品的出口值占其總出口值的比重不斷上升,1819—1821年為66.6%,1844—1846年上升到71.49%。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棉紡織製造業生產效率停止增長,工資成本持續上升並逐漸轉移至美國。1900年英國棉花消費量和生絲消費量都被美國超過。
大約1835年前後,英國蘭開夏郡的一個棉線生產工廠(資料圖/historic-uk)
美國的紡織業起步於19世紀末,而到了1913年,在世界棉紡織總產量中,美國已經占27.5%,英國只占18.5%。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的紡織製造業發展出現了下降趨勢並且逐漸轉移至日本和亞洲四小龍。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由紡織品出口大國轉變為紡織品進口大國。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紡織業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其紡織製造業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一半,紡織品出口額在1925年占商品總出口額的67.3%,成為二戰前後二次經濟起飛的“助推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紡織製造業也趨向衰減。1961年,日本的紡織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11.3%,出口比重也降為16%。
中國大陸抓住本次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紡織業轉移的機遇(天時),擴大對外開放(地利),設立經濟特區,創造局部條件來突破硬體設施和營商環境的瓶頸限制(人和)。中國大陸的紡織業起步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1995年中國成為最大的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
2008年,隨著中國勞動力工資的上漲,紡織業開始轉移至中國的西部地區以及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可以說中國啟動輕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通過下圖可以看出,1978年輕工業與重工業的占比呈現上升態勢,1995年開始緩慢下降,這與我們的預測相符。
同時,我們堅持雙軌漸進式改革:所謂市場軌,即放開原來受到抑制的勞動密集型、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的市場准入和發展;而計畫軌是對改革前形成的違背比較優勢、缺乏自生能力的大型國有企業繼續通過干預市場、價格扭曲的方式給予必要的轉型期保護、補貼。
最終,雙軌漸進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場軌使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快速發展,同時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資本快速積累,使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符合比較優勢,為最終去除保護、補貼及遺留的扭曲改革創造了條件;計畫軌使中國經濟在轉型期避免了因大型企業的倒閉而導致失業人口激增、社會不穩定甚至崩潰等問題。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五五”計畫到“八五”計畫來看輕工業是如何啟動的。
“五五”計畫(1976—1980年)的後期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新八字方針),以重工業促輕工業發展,使不少輕工業品增產,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進入了發展的起步階段。農村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同時,探索引進外資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民營經濟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六五”計畫(1980—1985年)提出繼續改善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係,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棉花自給有餘,許多輕工業產品,特別是呢絨、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中高端產品產量急劇增長。
“七五”計畫(1986—1990年)提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規模和領域,大幅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額,積極利用外資和引進新技術發展自己,在全國形成了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區別不同產品的具體情況,通過並軌、縮小價差等措施,逐步取消一些生產資料價格的雙軌制。
“八五”計畫(1991—1995年)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基本框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揮,糧食和食用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退出歷史舞臺。
就在輕工業階段即將結束之際,1994年,林毅夫、蔡昉和李周出版了《中國的奇跡》一書,該著作大膽預測,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於2015年超過美國,大多數國內外學者懷疑中國經濟可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美國學者多次預言中國經濟崩潰在即,在當時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的條件下,能夠有此預測實屬難得。事實上,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社會科學中能夠預測準確的原因在於:(1)知成一體,實事求是;(2)一以貫之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邏輯。
第二階段為重工業發展階段(1996—2010年)。
由於第一階段按照符合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產業,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經濟剩餘最大,資本快速積累,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最快,使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符合比較優勢。同時,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硬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並迅速發展。這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在於解決住和行的問題。同時,汽車、船舶、通信電子、通信等代表性製造業爆發式增長。
在重工業發展階段,我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鐵路、公路、航空以及電力能源等均發展迅速。
該階段在2010年基本完成,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工廠,在2011年成為最大工業國,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中間產品的產量劇增,農業人口大規模進入城市工作,城市居住人口達到50%左右。2010年中國人均GDP約為4500美元,超過發展中國家收入均值,跳出低收入國家陷阱,進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九五”計畫到“十一五”規劃來看國家是如何推動重工業發展的:
“九五”計畫(1996—2000年)對未來十五年進行戰略佈局:一是加強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使之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二是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等重工業,使之儘快成為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支柱產業。
“十五”計畫(2001—2005年)提出加快以“五縱七橫”為重點的公路國道主幹網建設,全面貫通“三縱兩橫”。起步建設西部公路的八條新通道,完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通達深度。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建設要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保護。以煤炭為基礎能源,提高優質煤比重。推進大型煤礦改造,建設高產高效礦井,開發煤層氣資源。
“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提出加強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例如建設完成青藏鐵路、“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先進製造業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準,提升汽車工業水準,壯大船舶工業實力。
第三階段為高端裝備製造業追趕階段(2011—2030年),即重工業發展的高級階段。
隨著後來者優勢逐步消失以及勞動力工資價格的上漲,資本要素稟賦的逐步積累,技術作為一種稟賦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技術密集型行業越來越重要。一個國家發展到此階段有可能面臨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這就是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境況。在這一階段人力資本、創新創業、獨角獸企業等事物湧現。生產製造工具(生產母機)的技術密集型行業(裝備製造業或裝備製造集團)、高技術創新企業等大量湧現。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品範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製成品。產品主要為生產母機,生產機器的機械。其表現為技術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裝備製造業被視為製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甚至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準被直接用來衡量工業化水準的高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而高端裝備製造業是一類專門生產製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的行業。它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於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樑,也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世界機械500強企業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格局基本穩定。美國、日本分別有138家、101家企業入選榜單,中國大陸有95家,位列第三。在前10強中,德國占3家,美國占2家,日本占2家,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各占1家;前三強由日本、德國、中國大陸佔據。我們可以看到,老牌機械強國的競爭力仍然突出,德國、法國進入500強的企業總數雖不多,但進入百強的企業占三成左右,並均在行業中具有突出優勢。
我國目前與發達國家存在四個主要差距:一是技術創新能力急需提高;二是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元件、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發展“瓶頸”;三是產業結構不平衡,高端裝備產業亟待培育和發展;四是產業集中度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少,國際知名品牌少。
總體而言,2011年至今,我們一直處於裝備製造業追趕階段。“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提出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提出裝備製造行業要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準,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以掌握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
“十三五”規劃(2015—2020年)提出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提升自主設計水準和系統集成能力。我們通過下圖可以看出,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衡量標準,中國專利數量在2010年左右逐步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
經過前幾個階段的工業化的推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出現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奇跡。下麵一組驚人的數據足以作為中國工業化奇跡的證據:
中國目前的工業產能可以用一年的時間生產500億件T恤衫(世界人口的7倍)、100億雙鞋、8億噸粗鋼(美國的8倍)、24億噸水泥、40億噸煤炭(占全球的一半);
同時,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高速列車、輪船、機床、手機、電腦、機器人、空調、冰箱、洗衣機、傢俱、化肥、糧食、魚、肉、蛋、棉花、銅、鋁、電視節目的製造商,建設了全球最多的橋樑、隧道和高速公路;
2011-2013年間,中國消費的作為最基礎工業和建築材料的水泥達65億噸,超過美國整個20世紀使用量的50%。
第四階段為數據科技創新階段(2031-2050年)。
數據自古有之,在互聯網出現、普及之後,因為數碼化而被記錄、積累成為可供電腦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數據。近幾年來,它被廣泛地運用於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管理和社會治理過程,成為並列於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的新的要素稟賦。
這一新稟賦的出現,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將不亞於15世紀末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值得社會各界認真研究和關注。預計該階段將會於2031年正式開啟,在2050年前完成。將數據稟賦與完整產業供應鏈相結合將是中國的比較優勢。2050年,我們預測中國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超過美國。
數據作為一種要素稟賦,其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大量、高速、多樣、價值。就中國而言,數據稟賦具有以下比較優勢:
第一,大量:我國線民數量高居世界第一,這不僅提供了大量使用數據(數據生產要素),同時也表明了大數據行業旺盛的潛在需求。
第二,高速:中國超級電腦的計算能力堪稱神速。2019年6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國際超級計算大會上發佈了最新榜單。中國境內有219臺超級電腦上榜,在上榜數量上位列第一,美國以116臺位列第二,後面依次是日本、法國、英國和德國。自2017年11月以來,中國超級電腦上榜數量連續四次位居第一。
第三,多樣: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行業,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醫療行業大數據應用、電信行業大數據應用、交通行業大數據應用、政府大數據應用、教育行業大數據、能源行業大數據應用等不斷湧現。
就我們對工業化進程的四個階段的分析邏輯而言,一個社會不管GDP總量有多高,只要不能實現工業化,這個社會就無法跳出“馬爾薩斯陷阱”。
1978年的改革開放,真正開啟了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之路。改革開放是按照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產業,借助後來者優勢,以漸進雙軌制的改革方式,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工業化進程先慢後快,從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啟動階段到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階段,再到技術密集型的高端裝備製造業追趕階段順次展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
其間,政府在軟硬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逐步完善,以產業政策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40年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同時拉動中國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約17%增長到2018年的約59%)。
我們預計在2030年前中國將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開始進入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即數據科技創新階段。隨著數據科技創新階段的完成,中國將實現全面追趕,進入現代化強國行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將成為現實。
在人類歷史上,還不曾有任何國家以這麼快的速度、持續實現這麼長時間的增長,而且是在人口這麼多、這麼窮的基礎上實現。人們把改革開放這40年取得的成績稱為“中國的奇跡”。
由於改革開放這40年的成績,我們才能說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整理自《論中國經濟的發展》,林毅夫、王勇、趙秋運著,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月出版。)
新聞來源: 觀察者網 於2022-05-22
多年來,世界上高知及政客及教授及專家及經濟學家曾發出5次“中國崩潰論”,可是為何這些咒語及論點一再崩潰?
2022年,有人又要失望了乎! 轉貼好文
請看以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們的論說。
第一部分
編制“十四五”規劃:“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研究人員從現象出發,尋找現象背後的一系列本質原因,仔細分析一系列的“中國崩潰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共經歷了五次“中國崩潰論”。
第一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
當時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再加上價格雙軌制、物價闖關等,讓全國各地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百姓不管有用沒用,反正見東西就搶購——食鹽、暖水壺、電風扇,等等。
關於“中國即將崩潰”的言論甚囂其上。中國當時並未按照主流經濟學家所設計的“休克療法”進行改革,而是採取了漸進雙軌制改革,中國經濟改革向縱深發展,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第二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1998年。
當時,東南亞出現金融危機,各國貨幣貶值、外資逃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東亞奇跡”。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那次金融風暴最嚴重的國家。而中國則出現了百年一遇的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國民經濟遭遇重創。
“中國崩潰論”再度興起,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資本屯資聚集香港做空港幣。當時中國政府力挽狂瀾,對外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對內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從那時起,國企深度改制,國家動用千億外匯保衛了港幣……中國安然度過那次危機,“中國崩潰論”再次破滅。
一、
第三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01年前後。
當時正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少數國際主流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尚未健全,大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一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遭受國外資本和產業的侵襲,尤其是地產、金融、汽車、農業等行業將會受到重大的衝擊。可事實是,中國借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東風,把國際貿易做得風生水起,並成了世界工廠,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
第四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08年後。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後,世界經濟遭受重創,西方發達國家至今未能恢復,而中國再次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通過加大基建、擴大投資的方式拉動經濟。中國經濟在國際上一枝獨秀!中國經濟不僅沒崩潰,反而在高鐵、橋樑、機場等基礎設施方面領先於世界,讓西方羡慕不已。
第五次“中國崩潰論”出現在2015年。
2015年,中國股市大跌,經濟增速放緩,固定資產投資額有所下滑,經濟似乎處在風雨飄搖中。中國政府當機立斷,隨即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應對政策,其效果逐步顯現。中國經濟並沒有崩潰,反而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中國崩潰論”再一次落空,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一路走來中國經濟非但沒有出現所謂的崩潰,還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1979—2019年,40年間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4%。
其中:
1979—1993年,我國年均增長率達到9.7%。
1978—2018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60多倍。
1979—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2.3%增加至16.3%。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工業國;
2014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1978—2019年,中國有8億多人口擺脫貧困,過去40年來,全世界減少的貧困人口70%來自中國。
1978—2019年,中國的年均貿易增長速度為14.1%。
2010年,中國的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而且95%的出口產品為製造業產品,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
2013年,中國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貿易進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35%左右,在人口超過1億以上的大國中,中國現在是貿易占經濟GDP比重最高的國家。
中國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新興經濟體。1994—2019年,即使在內有非典型肺炎疫情、汶川大地震等不利因素,外有東亞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等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我國仍維持高達9.9%的年均增長率。
中國1994-2019年GDP增速(資料圖/世界銀行)
事實上,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實現增長奇跡,是因為我們堅持立足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科學制訂發展規劃。
在這裏,我們以部分五年計劃(規劃)為例進行說明:
“五五”計畫(1976—1980年)提出以重工業促輕工業發展,同時,探索引進外資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提出加強基礎設施支撐作用,例如建設完成青藏鐵路、“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
“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提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載人航太、探月工程、超級計算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為實現製造強國戰略,未來五年中國將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包括航空航太裝備等八大行業。隨著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國產化替代的推進,高端裝備國內外市場需求逐漸擴大。
“十四五”(2021—2025年)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進入新時代之後所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為此,編制“十四五”規劃,對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意義重大。
唐代詩人王之渙曾言:“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在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各地方政府要承接新使命、確立新定位、實現新發展、達成新突破,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須以兼具高度與深度的思維編制“十四五”規劃,實現高層次謀劃、高起點開局、高質量發展。
第二部分
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探索
根據世界經濟歷史圖景可以將歷史劃分為兩個部分:工業革命之前和工業革命之後。18世紀以前西歐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05%,人均收入需要1400年才能翻一番。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提高到1%,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時間縮短到70年。19世紀中葉至今,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2%,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時間降至35年。
上述增長加速的現象是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的結果。
在前現代社會(即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的農業社會)的1000多年裏,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直到工業革命前,中國仍雄踞世界經濟版圖。中國GDP在世界總GDP中所占的比重始終在26%以上,1600年為34.6%,這一占比在全球是最高的。雖然如此,中國始終未能擺脫“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是指傳統農業社會始終面臨一個困境:物質生活的貧乏和人類繁衍需求之間的矛盾,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準。中國古代以來多次發生農民起義,每次出現天災總有大量人被餓死,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導致的結果。英國通過推進工業與技術革命以及開展對外貿易,安全繞過了“馬爾薩斯陷阱”。
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斷崖式下降。1840年爆發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導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英鴉片戰爭本質是農業化和工業化之間的戰爭,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的知識份子開始探求富國強民之路。
第一代知識份子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技術好。先是以“自強”學習西方發展軍事工業,再以“求富”學習西方發展民用工業,最終宣告失敗。
第二代知識份子以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為代表,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體制和制度好,提倡社會制度變革和政治制度變革,發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廢除科舉制度,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國家,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軍閥混戰開始。
第三代知識份子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先鋒,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文化好,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認為:“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斷不可調和遷就的……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採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麼國粹、國情的話來搗亂。”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也認為:“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肯認錯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學人家。”
第四代知識份子以毛澤東、瞿秋白、鄧中夏等為代表,從學習蘇聯攻打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列寧主義模式,到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革命道路。
第五代知識份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人,他們認為別人的好在於別人的先進產業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當時的國情是勞動力多、資本少,勞動力價格廉價,而資本價格較為昂貴,理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我們當時卻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毛澤東同志曾說:“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採取積極的工業化的政策,即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建立鞏固的國防、滿足人民需要和奠定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為此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應運而生。
“一五”計畫(1953—1957年)提倡以重工業的基本建設作為制訂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集中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專案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專案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二五”計畫(1958—1962年)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爭取全國在鋼鐵和其他若干重要產品的產量方面能夠接近美國;
“三五”計畫(1966—1970年)提出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佈局;
“四五”計畫(1971—1975年)確定的主要任務是狠抓戰備,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後方,改善佈局;狠抓鋼鐵、軍工、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的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準;初步建成我國獨立的、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促進國民經濟新飛躍。
1840—1978年,經過前五代知識份子強國富民的探索,中國經濟發展已取得一系列的成就,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可以把分散在各個產業部門的剩餘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投資到政府所要優先發展的專案中去。所以,像中國這樣落後的農業經濟體,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完整的重工業體系,也可以試爆原子彈、發射人造衛星。但由於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程度有限,傳統體制的表現較難讓人滿意,尤其是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比較時,更是如此。
20世紀70年代末,當亞洲四小龍迅速騰飛,躋身發達經濟體行列時,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世界上最貧困的地方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當年其人均GDP的平均數是490美元,中國不足其1/3。1978年,中國有82%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有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生活費的國際貧困線以下。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內向型的國家,1978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6%,那時的中國有90%的生產活動與國際不接軌。在出口的產品當中,75%以上是農產品及農產品的加工品。
第三部分 中國的奇跡與工業化的順次啟動
根據中國經濟歷史圖景,我們可以將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分為兩個部分: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後。
如圖所示,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均GDP增長基本保持不變,而改革開放之後,人均GDP才出現快速的增長,並且出現中國經濟“增長奇跡”。這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啟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從1840—1978年,五代知識份子一直探索強國富民的道路,他們一直認為西方的技術、制度、產業等是最好的,未能從中國的國情或者要素稟賦出發,尋找到適合中國的工業化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後,我們開始堅持“摸著石頭過河”論的實驗主義和“白貓黑貓”論的實證主義。不管別人的理論,從國情或區情出發發展自己。這正好符合新結構經濟學的邏輯,即應該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現在有什麼出發,規劃在此基礎上能做好什麼,把現在能做好的事情做大做強,以此實現逐步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目標。
根據中國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的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如下五個工業化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輕工業啟動階段(1978—1995)。
1978年,中國的要素稟賦結構為勞動力豐富廉價,資本匱乏,技術落後,為此,我們選擇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該階段的發展目標主要是解決吃和穿的問題。
1995年,我國取消糧票,從生活日用品嚴重短缺逐步實現供需平衡,標誌著該階段基本完成。1995年,城市居住人口超過30%,中國人均GDP約為600美元。實現了國內衣食供應無憂,解決了溫飽問題,跳出了“馬爾薩斯陷阱”。但中國依然是貧窮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1978年啟動輕工業革命,主要在於我們主動發揮比較優勢接納了全球產業轉移,同時實施了雙軌制改革。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全球紡織製造業的發展階段來進行觀察。
英國的紡織業起步於18世紀,19世紀中葉以後棉紡織品的出口值占其總出口值的比重不斷上升,1819—1821年為66.6%,1844—1846年上升到71.49%。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棉紡織製造業生產效率停止增長,工資成本持續上升並逐漸轉移至美國。1900年英國棉花消費量和生絲消費量都被美國超過。
大約1835年前後,英國蘭開夏郡的一個棉線生產工廠(資料圖/historic-uk)
美國的紡織業起步於19世紀末,而到了1913年,在世界棉紡織總產量中,美國已經占27.5%,英國只占18.5%。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的紡織製造業發展出現了下降趨勢並且逐漸轉移至日本和亞洲四小龍。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由紡織品出口大國轉變為紡織品進口大國。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紡織業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其紡織製造業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一半,紡織品出口額在1925年占商品總出口額的67.3%,成為二戰前後二次經濟起飛的“助推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紡織製造業也趨向衰減。1961年,日本的紡織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11.3%,出口比重也降為16%。
中國大陸抓住本次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紡織業轉移的機遇(天時),擴大對外開放(地利),設立經濟特區,創造局部條件來突破硬體設施和營商環境的瓶頸限制(人和)。中國大陸的紡織業起步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1995年中國成為最大的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
2008年,隨著中國勞動力工資的上漲,紡織業開始轉移至中國的西部地區以及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可以說中國啟動輕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通過下圖可以看出,1978年輕工業與重工業的占比呈現上升態勢,1995年開始緩慢下降,這與我們的預測相符。
同時,我們堅持雙軌漸進式改革:所謂市場軌,即放開原來受到抑制的勞動密集型、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的市場准入和發展;而計畫軌是對改革前形成的違背比較優勢、缺乏自生能力的大型國有企業繼續通過干預市場、價格扭曲的方式給予必要的轉型期保護、補貼。
最終,雙軌漸進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場軌使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快速發展,同時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資本快速積累,使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符合比較優勢,為最終去除保護、補貼及遺留的扭曲改革創造了條件;計畫軌使中國經濟在轉型期避免了因大型企業的倒閉而導致失業人口激增、社會不穩定甚至崩潰等問題。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五五”計畫到“八五”計畫來看輕工業是如何啟動的。
“五五”計畫(1976—1980年)的後期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新八字方針),以重工業促輕工業發展,使不少輕工業品增產,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進入了發展的起步階段。農村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同時,探索引進外資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民營經濟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六五”計畫(1980—1985年)提出繼續改善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係,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棉花自給有餘,許多輕工業產品,特別是呢絨、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中高端產品產量急劇增長。
“七五”計畫(1986—1990年)提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規模和領域,大幅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額,積極利用外資和引進新技術發展自己,在全國形成了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區別不同產品的具體情況,通過並軌、縮小價差等措施,逐步取消一些生產資料價格的雙軌制。
“八五”計畫(1991—1995年)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基本框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揮,糧食和食用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退出歷史舞臺。
就在輕工業階段即將結束之際,1994年,林毅夫、蔡昉和李周出版了《中國的奇跡》一書,該著作大膽預測,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於2015年超過美國,大多數國內外學者懷疑中國經濟可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美國學者多次預言中國經濟崩潰在即,在當時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的條件下,能夠有此預測實屬難得。事實上,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社會科學中能夠預測準確的原因在於:(1)知成一體,實事求是;(2)一以貫之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邏輯。
第二階段為重工業發展階段(1996—2010年)。
由於第一階段按照符合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產業,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經濟剩餘最大,資本快速積累,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最快,使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符合比較優勢。同時,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硬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並迅速發展。這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在於解決住和行的問題。同時,汽車、船舶、通信電子、通信等代表性製造業爆發式增長。
在重工業發展階段,我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鐵路、公路、航空以及電力能源等均發展迅速。
該階段在2010年基本完成,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工廠,在2011年成為最大工業國,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中間產品的產量劇增,農業人口大規模進入城市工作,城市居住人口達到50%左右。2010年中國人均GDP約為4500美元,超過發展中國家收入均值,跳出低收入國家陷阱,進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九五”計畫到“十一五”規劃來看國家是如何推動重工業發展的:
“九五”計畫(1996—2000年)對未來十五年進行戰略佈局:一是加強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使之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二是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等重工業,使之儘快成為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支柱產業。
“十五”計畫(2001—2005年)提出加快以“五縱七橫”為重點的公路國道主幹網建設,全面貫通“三縱兩橫”。起步建設西部公路的八條新通道,完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通達深度。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建設要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保護。以煤炭為基礎能源,提高優質煤比重。推進大型煤礦改造,建設高產高效礦井,開發煤層氣資源。
“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提出加強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例如建設完成青藏鐵路、“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先進製造業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準,提升汽車工業水準,壯大船舶工業實力。
第三階段為高端裝備製造業追趕階段(2011—2030年),即重工業發展的高級階段。
隨著後來者優勢逐步消失以及勞動力工資價格的上漲,資本要素稟賦的逐步積累,技術作為一種稟賦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技術密集型行業越來越重要。一個國家發展到此階段有可能面臨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這就是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境況。在這一階段人力資本、創新創業、獨角獸企業等事物湧現。生產製造工具(生產母機)的技術密集型行業(裝備製造業或裝備製造集團)、高技術創新企業等大量湧現。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品範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製成品。產品主要為生產母機,生產機器的機械。其表現為技術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裝備製造業被視為製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甚至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準被直接用來衡量工業化水準的高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而高端裝備製造業是一類專門生產製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的行業。它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於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樑,也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世界機械500強企業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格局基本穩定。美國、日本分別有138家、101家企業入選榜單,中國大陸有95家,位列第三。在前10強中,德國占3家,美國占2家,日本占2家,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各占1家;前三強由日本、德國、中國大陸佔據。我們可以看到,老牌機械強國的競爭力仍然突出,德國、法國進入500強的企業總數雖不多,但進入百強的企業占三成左右,並均在行業中具有突出優勢。
我國目前與發達國家存在四個主要差距:一是技術創新能力急需提高;二是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元件、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發展“瓶頸”;三是產業結構不平衡,高端裝備產業亟待培育和發展;四是產業集中度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少,國際知名品牌少。
總體而言,2011年至今,我們一直處於裝備製造業追趕階段。“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提出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提出裝備製造行業要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準,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以掌握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
“十三五”規劃(2015—2020年)提出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提升自主設計水準和系統集成能力。我們通過下圖可以看出,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衡量標準,中國專利數量在2010年左右逐步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
經過前幾個階段的工業化的推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出現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奇跡。下麵一組驚人的數據足以作為中國工業化奇跡的證據:
中國目前的工業產能可以用一年的時間生產500億件T恤衫(世界人口的7倍)、100億雙鞋、8億噸粗鋼(美國的8倍)、24億噸水泥、40億噸煤炭(占全球的一半);
同時,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高速列車、輪船、機床、手機、電腦、機器人、空調、冰箱、洗衣機、傢俱、化肥、糧食、魚、肉、蛋、棉花、銅、鋁、電視節目的製造商,建設了全球最多的橋樑、隧道和高速公路;
2011-2013年間,中國消費的作為最基礎工業和建築材料的水泥達65億噸,超過美國整個20世紀使用量的50%。
第四階段為數據科技創新階段(2031-2050年)。
數據自古有之,在互聯網出現、普及之後,因為數碼化而被記錄、積累成為可供電腦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數據。近幾年來,它被廣泛地運用於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管理和社會治理過程,成為並列於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的新的要素稟賦。
這一新稟賦的出現,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將不亞於15世紀末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值得社會各界認真研究和關注。預計該階段將會於2031年正式開啟,在2050年前完成。將數據稟賦與完整產業供應鏈相結合將是中國的比較優勢。2050年,我們預測中國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超過美國。
數據作為一種要素稟賦,其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大量、高速、多樣、價值。就中國而言,數據稟賦具有以下比較優勢:
第一,大量:我國線民數量高居世界第一,這不僅提供了大量使用數據(數據生產要素),同時也表明了大數據行業旺盛的潛在需求。
第二,高速:中國超級電腦的計算能力堪稱神速。2019年6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國際超級計算大會上發佈了最新榜單。中國境內有219臺超級電腦上榜,在上榜數量上位列第一,美國以116臺位列第二,後面依次是日本、法國、英國和德國。自2017年11月以來,中國超級電腦上榜數量連續四次位居第一。
第三,多樣: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行業,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醫療行業大數據應用、電信行業大數據應用、交通行業大數據應用、政府大數據應用、教育行業大數據、能源行業大數據應用等不斷湧現。
就我們對工業化進程的四個階段的分析邏輯而言,一個社會不管GDP總量有多高,只要不能實現工業化,這個社會就無法跳出“馬爾薩斯陷阱”。
1978年的改革開放,真正開啟了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之路。改革開放是按照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產業,借助後來者優勢,以漸進雙軌制的改革方式,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工業化進程先慢後快,從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啟動階段到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階段,再到技術密集型的高端裝備製造業追趕階段順次展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
其間,政府在軟硬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逐步完善,以產業政策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40年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同時拉動中國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約17%增長到2018年的約59%)。
我們預計在2030年前中國將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開始進入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即數據科技創新階段。隨著數據科技創新階段的完成,中國將實現全面追趕,進入現代化強國行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將成為現實。
在人類歷史上,還不曾有任何國家以這麼快的速度、持續實現這麼長時間的增長,而且是在人口這麼多、這麼窮的基礎上實現。人們把改革開放這40年取得的成績稱為“中國的奇跡”。
由於改革開放這40年的成績,我們才能說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整理自《論中國經濟的發展》,林毅夫、王勇、趙秋運著,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月出版。)
新聞來源: 觀察者網 於2022-05-2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