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大俠仙遊了, 94歲! 從此無武俠小說乎?

倚天屠龍記原本插畫, 畫家綠雲手筆



大俠遠去!武俠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 享年94 

201810月,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逝世,享年94歲。

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310日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與黃霑、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繼承了古典武俠技擊小說的寫作傳統,又在現代的閱讀氛圍中對這一傳統進行了空前的技法與思想革命,開創了新派武俠的風格。六十年來,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出身海寧查家,與穆旦、徐志摩和瓊瑤都有親緣關係

金庸是海寧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家的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是真正的以文為業,書香傳家。查家的發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興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個進士,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雍正年間,海寧查氏傳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獄案,不准參加科舉,家族進入靜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後,重開科舉,他們又中了進士,進入近代的復興期。由此觀之,金庸的橫空出世並非偶然,而是家學淵源使然。

在近現代文壇,和金庸的名字聯結在一起的,還有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明朝中期,海寧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遷往北京、天津一帶,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正是北査的後代。他中學時開始寫詩,翻譯了普希金、雪萊、拜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因為南北兩地,查良錚和查良鏞素昧平生,但兩人的生命中有著驚人的巧合。查良錚是把姓拆開成,然後用穆旦做了筆名;而查良鏞則是將名拆成,用金庸做了筆名。金庸還有一位近親徐志摩。海寧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結為姻親,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金庸喚徐志摩表哥。只不過坊間傳聞金庸對表哥的為人頗有意見,從其筆下諸多負心薄幸的表哥形象便是明證。此外,其姑父為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表姐為錢學森的夫人蔣英,臺灣知名女作家瓊瑤則是他的表外甥女,著名的古建築糾偏大師曹時中是金庸的妹夫,已過世的北京德雲社演員張文良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的親叔伯兄弟。 真可謂一門煊赫,人才輩出。

自小博覽群書,八歲對武俠著迷

查良鏞出生的時候,查家還擁有3600多畝田地,租種查家田地的農民有上百戶之多。所以,他的父親查樞卿實乃當仁不讓的大地主。因為家學淵博,海寧查家藏書十分豐富,查氏藏書在浙西一帶很有名聲。查家珍藏著900卷之多的《海寧查氏詩鈔》雕版,是查文清生前編寫的。這些雕版置滿兩間房子,查良鏞和兄弟們把這些雕版當玩具,還時常鑽到這些雕版之中捉迷藏。日子長了,對雕版上的詩詞,查良鏞也能耳熟能詳,隨意就能讀出幾句來。可以說,查良鏞是在書堆中長大的。

他曾經回憶說:家中藏書很多,我幼時雖看不懂,但找書卻方便;而且不單有古書,也有新書,因為我的伯父、父親、兄長都是大學畢業生。我自小與書為伍,培養出喜歡讀書的基本性格,加上長輩的文化修養好,家裏房產亦豐,生活不愁,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閑來多是下棋、看書……”儘管那時查良鏞年紀幼小,但所涉讀的書籍已相當廣泛。

在現代知識方面,查良鏞稱小學時代得益最多,記憶很深的,是父親、兄長購置的鄒韜奮所著《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世界各地旅行記,以及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週報》。

八歲那年,查良鏞無意中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琴劍二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這是查良鏞看到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之後,查良鏞到處搜羅武俠小說,一睹為快。其後,他在當時相當流行的、上海出版的消閒性讀物《紅玫瑰》中讀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另外,平江不肖生在《順探世界》雜誌上連載的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俠義英雄傳》,更使查良鏞看得入迷。以後幾年,查良鏞看過武俠小說有好幾十本,其中描寫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的《水滸傳》,寫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氣的《三俠五義》及其續篇《小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查良鏞如癡如醉。

叛逆少年,先後兩次被中學、大學開除

1936年,金庸小學畢業,入嘉興中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不時空襲嘉興,11月打到城池下,師生徒步遷徙至浙江聯合中學。憑天賦努力,他不僅數理化成績優異,英語國文更出色,入高中後利用圖書館,他讀了更多的課外書。初中三年級時,年僅15歲的金庸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書名叫作《給投考初中者》,指導打算升初中的學生如何考試得高分。

1940年,查良鏞模仿英國作家卡羅爾的童話小說《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阿麗絲漫遊記》一文,刊於壁報之上,影射權勢在校長之上的訓育主任沈乃昌是眼鏡蛇,因此被開除。金庸回憶說:學校開除,不但失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的生活也發生問題……那是生死系於一線的大難

7月,在校長張印通和同學好友餘兆文幫助下,金庸得以轉入衢州中學。這裏生活很艱苦,常有敵機來襲,好在國文老師不錯,圖書館不錯,金庸的精神生活比較富足。1941年底,衢州中學鬧學潮,反對訓育主任,金庸積極參與,再次差點被開除。

19425月,金庸高中畢業,第二年去重慶,考上了國民黨黨立的最高學府中央政治學校的外交系不收費,希望將來在外交方面為國效力。然而當時校內國民黨學生特務橫行霸道,學校縱容包庇,不加理會。金庸打抱不平,向學校投訴這些學生,進而對校方加以指責,又一次被勒令退學。

1947年在時任上海市法院院長、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的堂兄查良鑒的幫助下,他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的學歷,插班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攻讀國際法專業,於1948年畢業。

因《大公報》遷居香港:以筆名金庸連載《書劍恩仇錄》

抗戰後,查良鏞始到杭州的《東南日報》當記者,4個月後,趕上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被錄用。194835日,《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一名翻譯,24歲的查良鏞被暫派前往香港館工作。在《大公報》香港館任職期間,查良鏞先後做過記者、翻譯和編輯。

1950年,當查良鏞的父親查樞卿在內地被作為反動地主批鬥時,他在香江也過著窮記者的日子。他向《大公報》辭職,滿懷著做外交官的希望,隻身北上來到北京。然而,在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和人事的刁難下,對進入外交部工作的事不再樂觀,於是返回香港,回到《大公報》做國際電訊翻譯和編輯。

1950625日,朝鮮戰爭爆發,香港《大公報》《文彙報》這些左派報紙一般不用外國通訊社的稿件,特別是關於朝鮮戰爭的消息,更是拒用外電。可是新華社的消息來得比較慢,為了及時報導戰況,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考慮辦一張灰色的晚報。105日,《大公報》分出部分人力創辦《新晚報》。

1952年,查良鏞轉入《新晚報》做副刊編輯。這是他踏入報界後第一次大量寫作副刊文章,為此起了林歡”“姚馥蘭等筆名。他說,姚馥蘭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諧音,因當時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個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來寫影評,沖淡一下。查良鏞說自己本來是電影的門外漢,只是由於工作中要處理關於電影、戲劇的稿件,有時還要自己動筆寫,故除了閱讀理論書,他幾乎每天都流連於電影院。電影看多了,影評寫多了,他甚至動手寫起了電影劇本。1953年,他將郭沫若的歷史劇《虎符》改編成電影劇本《絕代佳人》。那段時間,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為長城電影製片廠寫劇本,《蘭花花》、《王老虎搶親》等編劇即為金庸(林歡),其中《王老虎搶親》還使他過了一回導演癮(與胡小峰合導)

1953年,兩位著名拳師──太極拳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拳師父陳克夫大師打擂比武,由於香港法律禁止武師之間決鬥,遂移師澳門舉行。想不到香港竟有數萬人乘船過海,日夜觀戰,盛況空前。香港各報都予以大版報導,風行一時。《新晚報》由此獲得啟發,便在副刊上試辟武俠小說連載專欄,約請能編能寫的副刊編輯陳文統、查良鏞出陣,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寫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筆名金庸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結果一炮打響,《新晚報》一時間洛陽紙貴,銷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聲名大噪。《新晚報》之外,他又開始在《商報》連載《碧血劍》,之後是《射雕英雄傳》。

1957年夏天起,內地形勢驟變,反右運動呼嘯而來,千千萬萬知識份子落入陽謀陷阱,並波及香港,《大公報》的言論尺度也跟著內地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思想控制明顯比過去加強。香港《大公報》已不是當年獨立的民間報,而是一張不折不扣的左派報紙,政治色彩越來越濃,生性自由、喜歡獨來獨往的他感到格格不入,工作熱情漸漸消失。

1957年冬天,他辭職離開《大公報》,我離開左派報紙,是因為那裏不能發表反對當時大躍進錯誤路線的意見,這實在太違反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本意。他多次自稱個人主義者:所謂個人主義,是相對於集權主義或國家主義而言。在某些政治制度中,當權者假借國家的名義,宣稱為了國家或公眾的利益,肆行侵犯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他們認為國家高於一切,個人必須為國家而犧牲。所謂國家高於一切,就是政府高於一切,也就是掌握政權之人高於一切,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個人主義者某種意義上,其實便等於是人權主義,也就是民權主義。

創辦《明報》:從小市民報章到知識份子報刊

金庸的武俠小說震動了文壇,具有出色的生意頭腦的金庸見有機可乘,就於1959年借大俠武夫威名創立了自己的報紙,是謂《明報》。早期的《明報》以小說及趣味資料為主,每日出版一張。35歲的金庸希望《明報》成為一份走偏鋒的小報,利用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 再配上他的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發家制富。

但《明報》創刊初期,虧空嚴重,這一情況隨著《神雕俠侶》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開始扭轉;1961年,《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1963年,《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1972年完成《鹿鼎記》宣佈封筆,金庸在退出俠壇仍稱霸武林。

1960年代中國大陸的政治變局為金庸的出人頭地提供了機會,金庸拯救《明報》也靠的就是這個時候的社論。1962年,受大躍進影響,內地有大批人員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於上水梧桐山。由於事件敏感,《大公報》、《文滙報》等報都不予報導,《明報》卻莽莽撞撞,大聲疾呼,從是年512日起,幾乎每天都作頭版全版報導。難民潮事件之後, 《明報》一改報格,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的小市民報章,提升到一份為讀書人、知識份子接受的報章。文化大革命也為《明報》樹立了言論獨立的形象。當時《明報》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滿足了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報》成為報導中國消息的權威。也從此開始,金庸成為自由知識份子的英雄偶像。基於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慮,金庸1966年創辦《明報月刊》,自任月刊總編。後胡菊人出任總編,將《明報月刊》經營成一份綜合性的高水準讀物,形成了一個全球高級學術刊物。 1968年,又創辦《明報週刊》,經數年發展,也成為娛樂週刊中的佼佼者。

1970年代開始,金庸成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金庸的名言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少做工夫,多歎世界,被人認為是亦正亦邪的文人。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更有縱橫捭闔的謀略,在香港是馬基亞維裏型的知識份子。金庸的政治現實主義使得他在臺灣、大陸、香港和港英等多方政治勢力的博奕中得到大家認可。

儘管《明報》與查良鏞在有關中國問題上常被人譏笑為機會主義者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但到1980年代《明報》已經被視為一份擁有獨立報格的知識份子報刊,贏得很高清譽。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勳銜。柴契爾夫人首度訪華,金庸單獨會晤柴契爾夫人。他還出任過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改制小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會見過鄧小平、胡耀邦和江澤民等許多中國最高層領導人。

1988年《明報》日銷量已是11萬份,1989年躍升到18萬份。今天,香港報界的一些老大如《蘋果日報》社長董橋、《信報》社長林行止、《東方日報》主筆陶傑等,都曾在《明報》幹過。不少名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 除了《明報》、《明報月刊》、《明報週刊》外,明報機構尚有一份《明報晚報》。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強烈的愛國心、永遠相信自己是對的、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個人英雄式的競爭心理,金庸創造了文人辦報不但不倒,而且極度成功的歷史先河。這在中國新聞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前無古人,後啟來者。也正因為這個奇跡,人們懷念金庸主政時期的《明報》。

婚姻愛情:三次婚姻一次暗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寫盡人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他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說過:我的婚姻不理想,我離了好多次婚。在紙上笑傲江湖的背後,他的婚姻曾兩次破裂,心愛的兒子在美國自殺,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杜冶芬:雙木成林的幸福生活

金庸與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愛情萌芽於1947年的杭州,那時他在《東南日報》工作,因主編幽默專欄而與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認識。金庸在一個星期天下午登門拜訪,邂逅了17歲的杜家小姐杜冶芬。第二天,他再度登門,送去幾張戲票,盛情邀請杜家一起去眾安橋的東南日報社樓上觀賞郭沫若編劇的《孔雀膽》。之後杜冶秋和父親回上海去了,金庸卻成了杜家常客,與情竇初開的杜小姐雙雙墜入愛河。

19483月,《大公報》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隨他去了香港,當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辦了婚禮,許君遠是證婚人。金庸曾以林歡的筆名寫影評、編劇本,這個筆名的來歷,他本人沒有作過任何說明,杜冶秋說,是因為他們夫婦兩人的姓氏中都有一個字,雙,而是他們當時男歡女愛、生活幸福的寫照。杜冶芬在香港的幾年,金庸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她,她一個人在家寂寞無聊,生活過得不愉快。最後她獨自回了內地,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金庸在《大公報》的其他同事說: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粵語,在香港感到生活苦悶,加上當時查良鏞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況下,離開查良鏞。金庸74歲時回憶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淚光地說:是她背叛了我。

朱玫:《明報》初創,共患難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又名璐茜),新聞記者出身,美麗能幹,懂英語,比他年輕十一歲。兩人相戀時,金庸還在《大公報》。195651日,他們在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行婚禮,《長城畫報》刊登了他們的結婚消息。

他們在半山纜車徑(現在的堅尼道)2號租房居住,大兒子查傳俠出生之後,金庸創辦《明報》,篳路藍縷,備嘗艱辛,朱玫與他患難與共,成為最早也是唯一的女記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們夫妻的身影,還有一杯咖啡兩個人分享等故事。那時他們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顧孩子,每天還要給他送飯。19761月《明報月刊》十周年,明報王國頗具規模,他們的婚姻卻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離婚。

朱玫很能幹,對工作很認真,甚至有點固執,兩人時常因為工作大吵,或許傷了查的自尊心,於是出現了婚外情。據聞,金庸與這位女侍應感情發展一日千里,其後更在跑馬地共築愛巢。後來,朱玫發現了這個秘密,兩人離婚。1998118日,朱玫因肺癆菌擴散病故於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享年63歲。多年後,金庸說,如果可以補救的話,他希望可以對親人好一些,對朋友好一些。在接受採訪時,他臉帶愧色地說:我對不起朱玫……”

May:失意邂逅的女侍應

能與億萬富豪金庸白頭偕老的女子叫林樂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十六歲,比金庸小二十多歲。他們倆是在紮角麗池一間酒店裏擦出愛的火花的。林姑娘那時是那家酒店的侍應。那天,金庸剛與第二任妻子吵過一架,正失意至極,就到那家酒店悶坐。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請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見鍾情,二人四目,相投不分。這就對不起朱玫了,再離婚,再結婚,並送小嬌妻到澳洲留學。

她芳名林樂怡,長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當害羞,很怕見報,跟孩子們相處倒是很融洽的。金庸說:我現在這個太太不是他們的母親,但大家相處得很好。在《明報》女編輯歐陽碧眼中,阿May跟兩個女兒年齡接近,雖是繼母,卻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們又說又笑,有時聲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據歐陽碧的推算,兩人的年齡應該相差三十二到三十四歲。被問及金庸和現任太太林樂怡怎樣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他坦言:也沒什麼。平時她什麼都很遷就我,到她發脾氣時,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關係不算特別成功,又不算很失敗,和普通夫妻一樣啦。

暗戀:為大明星夏夢做編劇

相遇夏夢,還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出頭,光彩照人的夏夢讓金庸心動不已。為了能常常見到夏夢,他去了夏夢所在的長城影視公司做編劇。金庸到了長城影片公司之後,取筆名林歡,為博得夏夢的歡心,他在工作上極其賣力。短短3年就先後創作了《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可謂是多產編劇了。

然而,金庸對夏夢的愛註定只能是柏拉圖式的,因為此時夏夢已名花有主,早已嫁作商人婦,儘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華和人品,也明白他對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視作知己,所以,金庸的這段個人苦戀註定沒有結果。但他特別珍惜這短暫而美麗的愛,他在一篇散文中寫道:其實跟一個人交往,感覺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長地久,雖說愛情重恩義,但閃電式的愛情也有很驚心動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不久,他黯然神傷地離開了長城公司,並懷著失戀的痛苦完成了武俠名著《神雕俠侶》。細心的讀者發現:《神雕俠侶》中小龍女的一顰一笑,似乎跟夏夢很相似。其實,金庸在小龍女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和期待:夢中的應該是那種蘭心慧質而又能琴瑟和鳴的女子。可是,理想的佳人又在何方呢?金庸不禁歎道: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1959年,金庸黯然離開長城創辦《明報》,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女主角都有夏夢的影子,而這種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苦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庸。
倚天屠龍記原本插畫, 畫家綠雲手筆
 新聞來源: 央視 於 2018-10-30 6:36:47

2018年10月8日星期一

崔護再來能見否?

歲月滄桑鐵斑斕,
崔護重來見閘閂,
莫非兒夢今消逝,
幸好一紙舊憶還。

原來周日休息而已!

此店其實是比網上所吹的其他冰室開業更早, 而且一桌一卡座一椅保存的更考古原装原味, 装修佈局都是五十年代初開業時一樣





也。

下次回來, 她能尚在否?

人心險惡害香江

人心險惡世常有,
誰人做此太奸丑,
維港本是風水地,
如此破陣顯筹謀;
十字擺切在灣頭,
咒咀漁村日漸愁,
財運皆空民互怼,
繁華盡廢恨悠悠!
日前往上环海滨中山公園一行, 嚇然驚覺香港真係有港奸,千方百計害香港, 連風水都用上!
十几架十字架插係龍吐珠地方,香港仲有鬼運行咩!反華反港者......... 真恶毒!



呢招仲恶毒, 把香港至宝及中華民族复兴先行者面向刀剑仲要係崛头墻, 無路可走, 背离祖国山脈, 真毒!



LikeShow more reactions
Commen


18 mins 中華旗青天白日多美丽好看!
2 of 36Tag Photo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重拾舊歡廿五年,

近十多年曾回港數次,最想吃到的不是鮑参翅肚及米芝蓮,反為是平民味道,可惜都是事與願違。
今午,偶遇一街坊奶茶檔,叫了蛋治及鴛鴦, 喜出望外!
驚艷。
重拾舊歡廿五年,
再見蛋治滑綿棉,
茶濃啡香鴛鴦配,
老鬼過瘾過神仙!
乜嘢叫港式蛋治?
講讀班靚識條能!
港式蛋治的蛋系要九成熟,蛋色鮮艷及尙呈半流質,有蛋香!包要鬆。
鴛鴦要茶濃而不會蓋過啡香!
我以為已經失傳, 竟然能舊歡還能重現!十幾個鐘途機, 值了!


這些低端美食,連鎖店是無法做好的。

我们老了

读完这18集,沉思良久,受益匪浅,盛叹万千。不知哪位高人编著,谢谢这位高人智者。这18集对于各年龄段的每一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一定会受益无穷!值得共享珍藏!。   
                     
第1集
     不知不觉中,我们老了、累了,该歇就歇,身体很重要。困了,该睡就睡,别总熬夜。饿了,该吃就吃,别再节省。一辈子很短,眨眼就要过完,不要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省来省去,啥都得不到。不知不觉中,我们老了。别和小人计较,别和家人生气,别和自己过不去,别让心情不美丽。
活一天,就开心一天;
过一天,就舒服一天。
破事不放心里,两耳不听碎语。

第2集
      青春虽然美丽,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色,只有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败的风景。所以,只要有好的心境,才不会厌倦生活,生命才有活力。

第3集
       一个人买了一箱梨,每天都挑几个烂梨吃掉,吃到最后却吃了整整一箱烂梨。总结了一下:
上联:放着好梨吃烂梨
下联:吃了烂梨烂好梨
横批:总吃烂梨
感悟:人生亦如吃梨,每天弄点糟心事,一辈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阳光一点,你就会灿烂一辈子!
没有人会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时刻留意不要让自己栽在坏情绪中!

第4集
      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语言朴实,却富含哲理。这种“半称心”的生活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
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第5集
      看了那么多的《人生寄语》,孰不知仅用四个汉字即可明了整个人生:尖、斌、卡、引:
“尖”字,能大能小,
“斌”字,能文能武,
“卡”字,能上能下,
“引”字,能屈能伸。
正可谓:
人的一生虽复杂,四字简单即道明。
能大能小明世态;能文能武乃英才;
能上能下淡名利;能屈能伸福自来。
说得太好了,值得我们所有同龄的同学、同志、朋友认真研究领悟!

第6集
      ①什么叫幸福?
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
②什么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没安排的事能想到。
③什么叫情商?
说话让人喜欢, 做事让人感动, 做人让人想念。
④什么叫正能量?
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自信,给人快乐。

第7集
      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
快乐,就是在平淡中窥见了神奇;
幸福,就是于平淡中尝出了真味。
快乐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的领悟。
幸福,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心的淡然。
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第8集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可讲理;
家,是放松的地方,不可吵闹;
家,是安心的归宿,不可嚣张;
家,是感情的寄托,不可欺骗。
家要温暖,而不是冷言冷脸;
家要陪伴,而不是亲人离散。

第9集
      过日子不求吃香喝辣,不求买好穿贵,但求不吵不闹,和和睦睦,有说有笑。
人这一生弹指刹那,有个温馨的家,有个爱你的他/她,就要好好珍惜!男人有福,福一人。女人有福,福一家。家和才会万事兴,送给所有的老夫老妻,老来相伴,幸福甜蜜!

第10集
        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宁可辛苦,也不要贪图享乐。宁可装穷,也不要炫耀财富。宁可吃亏,也不要占小便宜。宁可平庸,也不要沽名钓誉。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宁要健康,也不要功名利禄。宁可勤奋,也不能无所事事。

第11集
       微笑,不用成本但能创造财富。赞美,不用花钱,但能产生力量。分享,不要费用,但能倍增快乐;学会微笑,善用赞美,懂的分享,不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不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当心灵趋于平静时,精神便是永恒!
把欲望降到最低点,把理性升华到最高点,你会感受到平安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感恩是喜。

第12集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自喜,失去时不抑郁,不冒进,不颓废,得失之间淡定从容。

第13集
       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记忆;
人之所以心累,在于徘徊;
人之所以前行,在于感恩;
人之所以快乐,在于豁达;
人之所以成熟,在于看透;
人之所以放弃,在于选择;
人之所以宽容,在于理解;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感情;
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
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奋;
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

第14集
         一生有多长,也不过三万天;永远有多远,回头看看已走过多半。走过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尝过酸甜,才知平淡就好;历尽兴衰,才懂知足就好;费尽思量,才知糊涂最好。一辈子不长,
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好咱自己下半辈子的平凡生活。

第15集
        人到耆暮之年,由于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发生,要及时就医。平时定期体检,坚持锻练,不断增强体质。
要能够活到八十岁时还能爬山,活到九十岁时还能走路,活到一百岁时还能生活自理,做个新时代健康新老人,每一天都会笑咪咪。

第16集
       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年轻10岁,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和周围的人都老了10岁,而你还仍然是今天的样子。
养生不能马上让你的病痊愈,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的人或许都渐渐已离去,而你还是今天的样子。
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发财致富,而是10年后,身边的人都为治病破产到处借钱的时候,你却衣食无忧逍遥自在。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的现实!健康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幸福老年最大的基石。

第17集
        吃饭:三分肚饥七分饱;
遇事:三分忧虑七分欢;
吃菜:三分咸度七分淡;
外出:三分坐车七分行;
饮食:三分荤菜七分素;
健身:三分娱乐七分练;
穿衣:三分凉意七分暖。
退休的同学、同志、朋友们,记住这7点,坚持50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神仙!

第18集
       要活九十九,清晨郊外走。
要活九十九,走路甩开手。
要活九十九,勤动脑和手。
要活九十九,常去树林走。
要活九十九,饭后百步走。
要活九十九,剩饭莫入口。
要活九十九,吃饭留一口。
要活九十九,睡觉莫蒙头。
要活九十九,不怕贤妻丑。
要活九十九,宴席不贪口。
要活九十九,笑声不离口。

    看完觉得好,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