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星期日

“禮失求諸野”。令人詫異不已的是,《明心寶鑒》 的各種版本700年來始終在韓、日、越等國流傳不斷, 可是在大中華地區反而少人提及。

《明心寶鑒》
一本有生命力的書
作者:[明] 范立本 輯
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勸善書。   
中國最古老勸善書、啟蒙書之一。
風行東亞、東南亞600多年的修身勵志經典。   
韓國“大長今”主要啟蒙讀本,李英愛酷愛讀物。   
卻單單在中國差不多, 也差點失傳的書!





  1. 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
 中國最早翻譯介紹到西方的書籍,不是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不是四書五經這些經典,也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離騷》,而是這本如今已在中國失傳的《明心寶鑒》!

   十六世紀前后,西方天主教教士陸續東來,為勸人信道入教,他們開始通過大量研讀中國經籍來了解中國文化和溝通中西思想。

         1592年前(一說是1590 年)天主教教士高母羨(Juan Cobo1529-?)在菲律賓,將明朝初年開始刊行的通俗讀物《明心寶鑒》譯成西班牙文。高母羨原本是將《明心寶鑒》作為自己研讀漢語及了解中國文化 的啟蒙讀物。在學習過程中他將其譯成了西班牙文。

  高母羨的譯本,是一個手抄的、雙語作品。正面是高母羨翻譯的西班牙文,背面是中文。譯本中提到了本書的輯錄者Lipo-Pun Huan(范立本)。書名分別被音譯和意譯為“Beng Sim Po Cam”“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屝頁上印着一位一手拿書一手拿樹枝的老者形象。

         
  

  高母羨手抄本于1595年被帶回西班牙獻給王子 斐利三世,此抄本現收藏于馬德里西班牙國立圖書館。2005 年馬德里大學出版了該書的校勘本(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Madrid:Letrúmero,2005)。
        校勘本封面選擇了一幅風景圖,內頁左邊是西班牙文及注釋,右邊是中文(含校勘文字)。

   在高母羨之后,另一位同為多明我會(Domingo)的西班牙籍的天主教傳教士那瓦雷得(Fernander Navarrete1618-1689)也于1676年左右翻譯了《明心寶鑒》并附加評注,作為第四章內容收錄在其著作《中國曆史、政治及宗教風俗概 觀》(Tratados históricos, políticos, éticos y religiosos de la monarchia de China)中。

  直到1662年,科斯達(P. Ignatio a Costa Lusitano)和殷鐸澤(Intorcetta)才出版了《論語》拉丁文合譯本。這已是高母羨翻譯《明心寶鑒》之後70年的事了。

  一串黃金寶鏈
  十七世紀,那瓦雷得在其著作中提到,《明心寶鑒》是他讀到的第一本中國書,根據一位中國教友介紹,這本書很像西方的拉丁文書《金寶鏈》,意即,《明心寶鑒》中一段段珍貴格言,如同一串串黃金寶鏈。由此可見《明心寶鑒》一書在清朝初年的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誠然,《明心寶鑒》視野開闊,兼容并包,內容網羅百家,雜糅儒、釋、道三教學說,薈萃了明代之前中國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論 述精華,主旨是勸善勸學,引導人心。

         該書依內容分為上下二卷共20篇,分別是:繼善、天理、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勸學、訓子、省心、立 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存信、言語、交友、婦行,几乎涉及和囊括了一個人生存于世一生中所要面對和經曆的方方面面,有關接人待物、立身處世的方方面 面,有關言談舉止、心性品行、齊家治國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說,這實際上也是一部通俗版的人生哲學,一部人生教科書,一部修身勵志經典。

  《明心寶鑒》通篇大量運用對偶、對仗、排比等句式,几乎段段都是格言、警句,可圈可點。語句文釆絢爛,琅琅上口,特別適合誦讀,適合作為兒童少年研習國學之入門。又因其內容宏富、深厚,在給讀者丰饒知識的同時,也能帶給人深刻的思想啟迪。
  
       2. 600多年來一直盛行于東亞、東南亞各國


   根據國內可以查找到的資料,《明心寶鑒》大約成書于元末明初,輯錄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刪補明心 寶鑒》,其善本室則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寶鑒》(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標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還收 藏有《新鐫校正明心寶鑒正文》,屝頁上題官板正字明心寶鑒橋村莊三聖堂行
         
          國家圖書館同時收藏有明萬曆皇帝《御制重輯明心寶鑒》二卷(根據美國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影印),成書于1585年。

  此外,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有1957年由越南孔學會編《明心寶鑒》及1601 (明萬曆辛丑本)刊印的范立本集《新鐫提頭音釋官板大字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根據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

         台灣還收藏有明初刊黑口本線裝《新刊大字明心 寶鑒二卷》和由越南西貢市信德書社印行的MINH-TAM BUU-GIAM翻譯過來的《明心寶鑒》,(楊孟徽譯)。

        根據哈佛大學收藏《御制重輯明心寶鑒》一書《提要》稱:《四庫全書總目》未收(《御制重輯明心寶 鑒》)。《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此本,后者有《重刊明心寶鑒》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曹玄刻本)、《新 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明末刻本),二種皆藏北京圖書館。又日本《新修成簣堂文庫善本書目》有《新刻官板音釋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明中期刻本)。美國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又有《新鐫提頭音釋官板大字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書林鄭繼華刻本)。
         
        另有一說,認為《明心寶鑒》最早是由朝鮮高麗王朝忠烈王時代(約相當于元朝中期)的文臣秋適(1245-1317年)所撰。秋適之祖秋磕,曾位及南 宋門下侍中,于宋高宗(高麗仁宗)時東赴朝鮮,定居于咸興,是為秋氏之始祖。秋適自幼精于文章書法,博通百家,官及民部尚書藝文館大提學。忠烈王三十一年 任國學教授時,為使文字啟蒙之幼兒有一學習古典之門書,在各種經書和諸子百家、詩賦中,取其易懂又具深意的二百六十言,分成十九篇,編成《明心寶鑒》。 

       此書成為日后數百年間初學者之道義教本。目前在韓國大邱市郊花園面所在地之秋氏祠堂的仁興院中,尚保存着《明心寶鑒》木刻版一百六十余枚。秋適之孫秋濡,于 朱元璋初建明朝之際,即恭悠王十二年前往中國協助朱元璋,成為開國功臣,并將其祖父所作之《明心寶鑒》傳至中國。
  
        根據現在刊印的朝鮮文 (韓文)版《明心寶鑒》來看,秋適初撰《明心寶鑒》一說可以釆信。此書明初傳入中國,范立本可能重新進行了編輯整理,從而形成一個由二十篇六、七百段文字 組成的新版《明心寶鑒》。經范立本整理后,《明心寶鑒》條理、結搆更明晰,內容網羅了儒、釋、道各家學說,從而成為一部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寶典,從明初 起即極為盛行,多次重刊、重印,萬曆皇帝還讓人重輯修訂一遍。可以說,此書至少在有明一代都是最流行的通俗讀物,也是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這種 流行到了清朝以后才逐漸衰落。
  但在朝鮮,包括后來的韓國,700年來《明心寶鑒》一直盛行不衰,刊印了多種版本。
  經過范立本整理后的《明心寶鑒》不止于中國盛行,而且迅速向東亞、東南亞中國周邊各國傳播,長期廣泛流傳于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譬如,當年高母羨就是在菲律賓拿范立本撰輯的《明心寶鑒》作為自己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入門、啟蒙讀本的。
   
        而在越南,2000多年中,漢字一直占據正統地位。學習的几乎都是漢文書籍。幼童始學《一千字》、《三千字》、《初學問津》、《幼學五言》等,接着學 《明心寶鑒》、《明道家訓》、《三字經》、《孝經》、《忠經》以及四書五經等。從小就習熟這些圖書,接受潛移默化的道德燻染。
  
         3.  大長今一生的啟蒙讀物


  《明心寶鑒》是大長今最早的發蒙讀本。長今在與各地官衙的醫女們一起接受醫女訓練的時候,除了要學習醫朮,還要學習經典。她們的經典課開篇即學《明心寶鑒》。劇中提到了此書的開頭几句:天聽寂無音,蒼蒼何處尋?非高亦非遠,都只在人心。
   
         正是因為長今從小就接受了這種導人向善、心存人道的人心教育,從而塑就了她滿懷誠意、感恩、知足、惜福的良好心態。因此無論是當御膳廚房的宮女、尚 宮、最高尚宮,還是當醫女、御醫女時,她始終誠心正意,不說假話,不做惡事,一切順由本心去說去做,盡心盡力,不畏凶險,不屈不撓,從而成就了自己的偉 大,被封為大長今
  
         李英愛因飾演大長今一角而風靡中國,名滿天下。在拍《大長今》時,有位學者送給她一本《明心寶鑒》韓譯本,她視以為寶,認為通過閱讀《明心寶鑒》、《菜根譚》這些書,可以淨化心靈
  
          4. 一部教人做人的書
   
         《明心寶鑒》實質上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書。明心明心見性。這本是佛教禪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意謂是可以轉變的(轉迷為悟),但 永遠不變的,因此只要悟了自心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

          南宋陸九淵和明王守仁等襲用明心見性一詞,認為心、性、理都是一個東西,一切存在于中,只要通過內省(明心)的工夫,就可能認識真理(見性)。所以,明心就是內省,就是對人本身、人內心、心性品行的修煉、砥礪和反省。《明心寶鑒》就 是一部內省寶書,一面修行寶鏡。
   
          從主題上看,《明心寶鑒》主要是關于忠、信、禮、義、廉、恥、孝、悌這八方面傳統美德教育的。

          它確立了 人生于世、人與人交往所應遵循的這八個方面的道德規范、行為規范。它要引導人誠心、正意、向善。

          它要教育人:做人,首先要正己,安分,繼善;其次,言談舉 止、待人待物都要有誠意,在有涯人生要時時、處處都懂得感恩、知足、惜福,對人、物、事,對社會,乃至對苦難困厄都滿懷感激之情、滿足之心、珍惜之意。做 人難,難做人,若依此,做人則不難。
   
           《明心寶鑒》區別于其他教人做人的書籍的顯著特點在于:它的文字、譬喻簡潔易懂,道理深入淺出,簡單實在。
  
          5.書是有生命的
 
                                               韓國至今還保留明心寶鑒的印刷版。


          《明心寶鑒》是一部長壽的書。在有明一代它的影響登峰造極,這種影響輻射到周邊諸國,乃至于剛學漢語的
           
           西班牙人都拿它當啟蒙教材。至少在清初,此書的影響尚在。(似乎民國時期還有刊印本,坊間亦見流傳。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善本之一即征集自鄭振鐸先生所藏,書上還有他的筆跡。)但不知何故,這書后來竟慢慢湮沒,乃至于在中國完全失傳!
         
           禮失求諸野。令人詫異不已的是,《明心寶鑒》的各種版本700年來始終在韓、日、越等國流傳不斷。這是一本活着的書。它移植各地,竟都有着同樣驚人而頑強的生命力。

老安按: 可惜在中華地區, 此書已經逐漸被淡忘, 坊間亦少有見到, 約於老在上海丟了工作返回加拿大的時候, 十年多前,我一位老朋友, 粵劇曲藝名叔父黃滔(今年一百零二歲)忽然提起此書,但遍尋不獲,叫老安看看可否在網上找到此書, 因此知有此書之故事, 又奇哉怪也, 再過一段時日, 竟在家中偶得此書, 應是老父留下之物, 因此介紹給網絡諸君。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中醫...不科學中的科學; 科學中的不科學! 談中醫的「取類比象」。送與逍遙中醫君。




中醫的哲學漫話之一:

「取類比象」是優勢還是缺陷?

作者/吳雄志 編輯/瓦力 校對/敏敏

導讀:「象思維」一直是中醫界宣傳自己的重點

「取類比象」也是構建中醫理論的重要方法。 但這卻總能成為某些人攻擊中醫的武器。

面對質疑,很多人嗤之以鼻。 但在強調我們不同于現代科學之余,很少有人會反思:中醫獨有的特點真就是優勢嗎? 編者以為,只有認清自己的長短,才能不滿足于現狀,走出固步自封的桎梏,有所突破。

「取類比象」是優勢也是缺陷

我們都說中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醫學,中醫有其獨特優勢。
但筆者有兩個疑問:一是中醫的特點(這裡不用「特色」一詞,是因為包括了它的優點和缺點)一定是中醫的優點嗎? 二是這些特點裡是否存在不足?
 要回答這些疑問,需從中醫思維入手。
中醫思維大致包括「醫易互參」「天人相應」「見微知著」「取類比象」「由外察內」「內證研究」六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類比象」,這也是中醫人經常強調的優勢。 筆者便以此為例來分析上面的問題。

「取類比象」本質是類比推理

簡單說,取類就是分類,比象就是比較。 分類,即根據事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把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它是一種思維方法;比較是什麼呢? 就是區分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是一種思維方法。 把這兩種方法合起來我們叫做「取類比象」。 它的本質就是類比推理。 即根據兩個事物、兩個物件在某些屬性上相同,即推斷他們在另外一些屬性上也相同。
比如有兩個人,一個張三、一個李四。 張三有鼻子,李四也有鼻子;張三有耳朵,李四也有耳朵;張三有嘴巴,李四也有嘴巴;同時張三還有眼睛。 因此,雖然我不知道李四有沒有眼睛,我通過「取類比象」,認為李四也有眼睛。 這個推理是對的,人都有眼睛。 因為張三和李四內在的共同點都是人。 所以,雖然我沒有看到李四是不是有眼睛,我根據張三有眼睛能推出李四也有眼睛,這就是一個類比。

必須承認,「取類比象」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方法,很多中醫理論的構建都運用了「取類比象」。 比如象學說。 我們的內臟外象,通過外面的象去推敲裡面的,這個象便類比了自然界。 再如審證求因,我們通過病人不同「證」所表現的症狀與自然界類比去推斷他的病因,得到風寒暑濕燥火。

此外,我們的用藥法象,通過藥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類比得出了藥物的藥性;我們的天人合一,在解釋人體的生命規律、生物節律的時候,都是跟自然界類比,提出天人合一、天人互參的觀點。 總之,中醫在生理、病理、用藥上,都採取了取類比象的這種方法。
4.      結論存在或然性


「取類比象」可以理解為,如果兩個事物在一些屬性上相似或相同,那麼在另一些屬性上也有可能相似或者相同。 但是,這個結論不一定可靠。 可靠不可靠,主要看這兩個事物的共同屬性與類比屬性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繫。



比如,這兩個事物共同的屬性:張三和李四都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那類比的屬性,張三有眼睛李四也有眼睛。 這是有必然的聯繫的。 必然的聯繫是什麼? 張三和李四都是人,人就有眼睛,這就是它的必然聯繫。

但是,我還能用這個例子證明其結論的或然性:張三有鼻子,李四也有鼻子;張三有嘴巴,李四有嘴巴;張三有耳朵,李四也有耳朵;張三有喉結,李四沒有。 因為張三是男的,李四是女的。 這就是張三和李四的差異。 不是說張三有的東西,李四就一定都有。
「取類比象」是構建中醫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思維方法。 雖然,它提供了廣泛的思考線索給我們使用,但是它的結果是或然的,可能對也可能錯。

因為,我們的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 畫家就主要依賴形象思維;我們有時候的創作是需要靈感的,就是靈感思維;而我們的邏輯思維則依賴于概念、判斷和推理。
推理有三種: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而只有演繹推理得出來的是正確的。 因為演繹推理的原理,用的是一般性的前提到個別性的前提;如我們的數學、物理、化學都運用了演繹推理這種科學推理方法。 而我們的歸納與類比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從邏輯學上,它都是可能出現問題的推理。

舉個簡單例子,金元時期的法象藥理。 法象藥理在解釋活血化瘀的時候說:色紅入血。 因為紅色的藥物入血分,丹參是紅色的藥物,所以丹參入血。 大家覺得符不符合邏輯啊? 大前提是紅色的藥物入血分,小前提是丹參是紅色的藥物,所以丹參入血。 表面上看起來很符合邏輯,實際上大前提存在嚴重的邏輯問題。

請看下面的推導:

 因為血液是紅色的(大前提)
 丹參也是紅色的(小前提)
 所以丹參入血分

 大前提是怎麼來的? 大前提就是這麼推來的,因為血液是紅色的,藥物是紅色的,所以紅色的藥治療血分疾病。 這樣一個推理出現了重大的邏輯問題。
 因為藥物治療血分疾病,並不是因為藥物的顏色和血液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有很多紅色的藥物不走血分,還有很多入血分的藥物不是紅色。 再比如說色紅入血,我用紅色墨水可以嗎? 自然界紅的東西太多了。 所以,這個大前提在邏輯學上是有重大的問題的。

 可以說,中醫理論體系存在的一個重大弊端,就是只要說得通的,就是科學的。 所以張三說一套,李四說一套,只要能解釋得通,他就認為是科學的。

5.      難以發現事物本質特徵
 「取類比象」更重要的一個缺點是:難以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徵。 因為它使很多中醫往往對許多問題的解釋滿足于對現象的解釋,很難去發現現象背後的規律,它是用一種現象解釋另一種現象。 比如法象藥理的色紅入血,粗略到用藥物的顏色解釋藥物的功效;但它是用一種現象解釋另一種現象。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說明。

 比如舌苔跟胃氣關係的理論。 中醫講舌苔跟胃氣的關係就說苔如地上之微草,由胃氣所生;把舌頭比喻為地,苔就像地上的草,是胃氣所生。 如果有胃氣的話,那麼苔就會像小草一樣長在舌頭上面。
請看下面推論:

小草長在地面上(推論一)
土滋生萬物
 小草是土所滋生的
 舌苔長在舌面上就象小草長在地面上(推論二)
 脾胃屬土
舌苔是由胃氣所滋生的

 第一個推論:大前提是土是滋生萬物的源泉,小前提是小草長在地面上。 結論:小草是土所滋生的。 第二個推論:舌苔長在舌面上就象長在地面上的小草,脾胃屬土。 結論:舌苔是由胃氣所滋生的。 但是,究竟胃氣是如何滋生舌苔的? 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

 因為,這本質上是用一種現象解釋另一種現象,最終的結果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就是很多中醫理論的特點。 如果我們要繼續問,為什麼舌苔就一定由胃氣所生的呢? 既然舌為心之竅,而舌苔長在舌面上,為什麼不說舌苔是由心所滋生的呢?
 回答不了,很難做出完美的回答。

 因為,一是我們中醫習慣了「取類比象」的思維,我們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現象背後的深刻的規律。 二是習慣于把「取類比象」類比得出來的可能正確的結論,當成理所當然的科學結論,不經過進一步的證實,不經過進一步臨床或者基礎的證實。 所以我們張開嘴就可以講中醫。 為什麼? 因為我們用現象去解釋現象,很少去研究背後的深刻規律。 解釋一大堆,可取不可取? 我想大家應該打個問號。

 確能拓寬臨床思路
 那既然說了「取類比象」有那麼多缺點,是否臨床中這種方法就不可取了呢? 可取,它也有它的優點呢。

 比如說按照「苔如地上之微草,由胃氣所生」的理論,我們根據這個類比,自創了一個枇杷清胃飲。



組方:枇杷葉12g,生甘草3g,生麥芽30g,生谷芽30g,竹茹9g,蘆根30g,白茅根30g,通草30g,淡竹葉30g, 茵陳30g。 

 主治:各種口腔潰瘍,尤其放化療導致的口腔潰瘍。
 加減:心火重加黃連3g。 熱毒加蜈蚣3g,多見於腫瘤放療後。 肝火加黃芩9g,郁金30g,多用於復發性口瘡。 濕重加薏仁60g,藿香6g,佩蘭6g;偏熱加薄荷3g,偏寒加蘇葉9g
 煎法:三沸即止,不可久煎。 口腔潰爛不可進食者代茶飲。
 此方治療各種口腔潰瘍,效果非常好,基本可以不辨證和加減,但要記住不能久煎! 這個處方的特點就是根據「取類比象」來的。

既然說苔如地上之微草,好,我拿樹的嫩葉、嫩芽,拿植物的胚芽、嫩根來治療。 我們選的谷芽、麥芽都是胚芽,選的蘆根、茅根是植物的嫩根,選的枇杷葉、淡竹葉是植物的嫩葉等等。 來治療各種口腔潰瘍就是類比地上之微草。 它是一個治標的方,你把潰瘍癒合了,再治本嘛。

我們曾經有個病人是頭頸部腫瘤,他在放療科進行放療以後完全不能進食,喝湯都很疼。 因為他只要一受熱,局部就完全爛了。 這個病人很難治,醫生就告訴說沒得治了。 因為他不能吃東西,放療也進展不下去了,也不能喝藥了。 最後,就是用這個枇杷飲。 吃了大概三天,病人就開始進食了。 後來,這個病人緩解得很好,活了幾年。 大家可以試試,幹腫瘤科的人可以試試這個處方,挺有效。 這就是我根據「取類比象」的原理自創的處方。

我再跟大家舉一個例子,糖尿病人治消渴,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比喻:太陽太大,大地幹了怎麼辦? 有人說用傘把這個地蓋起來,有的人說把地球推開。 這都很困難,哪來這麼大的傘,哪來這麼大的力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地上的水蒸發上去,到天上變為雲,變為雲以後,再遇上一點冷空氣,它就變成雨,一場大雨地就不幹了(患者就不渴了)。

地上的水,我們就用生地;把地上的水蒸騰上去,我們就用黃芪;到了天上遇著一點冷空氣,少量的黃連,它就變成傾盆大雨下來了。 所以用黃芪、黃連、生地來治療消渴,這就屬於用類比思維去解釋中醫的理論。

這雖然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觀點,但本質上還是一種「取類比象」的類比推理。 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中醫理論的特點,並繼承和發揚優勢之余,明瞭自身的不足,不能滿足于老祖宗的成就,要走出當代的中醫發展之路。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吳門醫述」,由作者授權中醫書友會 (微信號zhongyishuyou) 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

啊哈! 原來這才是做人的真相! 做物主太過......了。



原來這是做人的真相! 人太笨了 , 也太慘了, 而上帝太過...了!

有一天,神創造了一頭牛
神對牛說: 「 你要整天在田裡替農夫耕田,供應牛奶給人類飲用。 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 我給你50年的壽命。
牛抗議道: 「 我這麼辛苦,還只能吃草,我只要 20 年壽命,餘下的還給你。 」 神答應了。



第二天,神創造了猴子
神跟猴子說: 「 你要娛樂人類,令他們歡笑,你要表演翻斤斗,而你只能吃香蕉。 我給你20年的壽命。
猴子抗議: 「 要引人發笑,表演雜技,還要翻斤斗,這麼辛苦,我活 10 年好了。 」 神答應了。 



第三天,神創造了狗
神對狗說: 「 你要站在門口吠,吃主人吃剩的東西。 我給你25年的壽命。
狗抗議道: 「 整天坐在門口吠,我要 15 年好了,餘下的還給你。 」 神答應了。



第四天,神創造了人
神對人說: 「 你只需要睡覺、吃東西和玩耍,不用做任何事情 , 只需要盡情地享受生命,我給你 20 年的壽命。
人抗議道: 「 這麼好的生活只有 20 年,太短 !
神沒說話。

                                                     Naked Man and Woman
                                  Jacob van Loo (1614, Sluis – 26 November 1670, Paris)

人對神說: 「 這樣吧。 牛還了30年給你,猴子還了10年,狗也還了10年,這些都給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70歲。
神答應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頭 20 年只需吃飯、睡覺和玩耍


之後的 30 年,我們像一條牛整天工作養家 ;  



接著的 10 年,我們退休了,不得不像只猴子表演雜耍來娛樂自己的孫兒 ;  



最後的 10 年,整天留在家裡,像一條狗坐在門口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