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夢,也是你的夢(圖轉貼自互聯網) |
新華社倫敦10月21日電 當地時間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政廳發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
——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2015年10月21日,倫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
尊敬的葉雅倫市長,尊敬的安德魯王子殿下,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很高興在倫敦金融城同大家見面,相信我們會共同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
這次我應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邀請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旨在推動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得到更大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我個人名義,感謝英國王室、政府和人民對我們的熱情接待,向在座各位,向友好的英國人民,向長期致力於中英合作和中英友好事業的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
21年前,我曾經訪問過英國,到了倫敦、牛津、格拉斯哥、愛丁堡等地,親身感受了英國的悠久歷史、獨特傳統、充沛活力。再次來到英國,看到聳立的大本鐘,看到瀲灩的泰晤士河,我有一種“不知何處是他鄉”的感覺。此時此刻,有關英國的記憶不斷在我腦海中閃現,我想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憲章運動、諾曼底登陸,想到了莎士比亞、拜倫、雪萊、蕭伯納,想到了培根、克倫威爾、丘吉爾,想到了托馬斯·莫爾、約翰·洛克、亞當·斯密、達爾文、阿諾德·湯因比、李約瑟,想到了《雙城記》、《霧都孤兒》、《簡·愛》、《魯濱遜漂流記》,想到了福爾摩斯,當然還有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和英國人民都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是茶的故鄉,英國則將下午茶文化發揮到極致。莎士比亞、華茲華斯、簡·奧斯汀、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讓中國人感受到英國傳統文學的魅力,《貓》、007系列電影、《哈利·波特》、《神探夏洛克》、《唐頓莊園》等當代英國文藝作品也受到中國觀眾喜愛。貝克漢姆等足球明星,曼聯、阿森納等俱樂部在中國擁有眾多球迷。中國在英國的留學生超過15萬;漢語熱遍及英倫三島,600多所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程。今年是歷史上首個中英文化交流年,兩國藝術家的交流精彩紛呈。這一切,印證了中英友好已深入人心,兩國關係長遠發展有著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
倫敦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金融城則是倫敦的心臟,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現代英國金融發展、經濟跳動的強勁脈搏。在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管理著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龐大資產,創造了英國3%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五大銀行均設立了分支,倫敦人民幣離岸市場蓬勃發展,首支人民幣貨幣市場交易所基金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可以說,金融城既是中英深度合作的一個縮影,也是全球開放的一個生動詮釋。
當今世界,開放包容、多元互鑑是主基調。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大家園中,各國雖然歷史、文化、制度各異,但都應該彼此和諧相處、平等相待,都應該互尊互鑑、相互學習,摒棄一切傲慢和偏見。唯有如此,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當今世界,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隨著商品、資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動,無論近鄰還是遠交,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已不符合時代要求。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主旋律。世界經濟復甦進程曲折,國際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仍很嚴峻。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世界各國需要以負責任的精神同舟共濟、協調行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在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中,中國發展日益受到各方關注。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上對中國的各種看法和評價眾說紛紜,其中有“唱多”,也有“唱空”,還有“唱衰”,有讚許、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慮、誤解。
當然,了解和理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的大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好的判斷就是以事實為依據,不要霧裡看花、水中觀月。這裡,我願就大家最感興趣的幾個問題談談看法。
第一,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近10%,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近代以後,中國飽受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磨難。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誠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只有中國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們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決辦法才是長久之計。”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變革創新。中國社會主義不是教科書裡的教條,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生命體。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發展中不斷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第二,中國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當前,全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深知,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中國的標準,中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脫貧。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還有2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要讓生活更加美好,中國人民還需要進行長期努力。
中國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發展必將寓於世界發展潮流之中,也將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帶來更多機遇。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同國際社會風雨與共,為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穩定器”和“發動機”的作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接近30%。我們正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資本市場,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的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將更加均衡。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技史》中深入總結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中國要緊跟新的科技革命潮流,努力創造一流的科技成果。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還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參觀訪問、旅遊購物。這對世界經濟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中國願同包括英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以實實在在的行動釋放出更多潛力,實現更好發展。
第三,中國人民想的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和平的基因深植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近代以後,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所以更珍視和平;中國致力於發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國期待美好未來,所以更愛護和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動搖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
中國倡導國際社會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正確義利觀,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們將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公平正義,推進共同繁榮。
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必將回饋國際大家庭。中國一直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隨著中國實力上升,我們將逐步承擔更多力所能及的責任,努力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的發展不會犧牲別國利益,只會增進共同利益。中國將同各國一道,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世界上的路,只有走的人多了,才會越來越寬廣。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英相隔萬里,但雖遠猶近。中國視英國為重要夥伴和真誠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中英關係總體走在中國同西方關係前列。近年來,兩國關係和合作得到長足發展,正在穩定健康的快車道上加速行進。英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投資目的地國,也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外第二大貿易夥伴和在亞洲首要投資目的地。從衣食住行到能源、基建、金融、科研,中英全方位務實合作成果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斷惠及兩國民眾。
30多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以超凡的戰略眼光,促成兩國創造性解決了香港問題,樹立了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典範。30多年後的今天,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率先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我期待英方繼續在對華各領域合作中做引領潮流、開放包容的典範,成為西方同中國合作的領跑者,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在西方世界的最強支持者”。
——我們要堅持長遠和戰略眼光,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的大局和大勢,持續充實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內涵,不斷增進戰略溝通和政治互信,不因意識形態差異或一時一事上的分歧影響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
——我們要堅持開放包容的心態,視彼此發展為自身機遇,繼續靈活務實推進雙方合作,加快各自發展戰略對接,深化經貿、投資、金融、基建等各領域合作,加強人文交流,共促東西方文明對話,共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和促進世界文明多樣化。
——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兩國關係和全方位合作不斷深入發展,把中英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並以中英合作良好勢頭助力中歐合作,助推亞歐共同發展,促進全球繁榮,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目標。
——我們要堅持開拓進取的精神,在雙方合作中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挖掘新潛力、激發新活力、增加新動力,相互借鑒治國理政經驗,助力彼此改革進程,在國際合作中敢為人先,引領世界發展和改革潮流。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裡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
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們逝世400週年。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培根說:“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後。”在今天同卡梅倫首相的會晤中,我們就開創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黃金時代”達成共識。讓我們行動起來,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共同開啟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現在,我提議:
為葉雅倫市長和倫敦金融城,乾杯!
|
大清思想家魏源 |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大清國中期思想家魏源, 《默瓢下.治篇》
“典”亮百年|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天下事, 人情所不便者,變可復; 人情所群便者, 變則不可復。江河百源, 一趨于海, 反江河之水而復歸之山, 得乎? 履不必同, 期于適足; 治不心同, 期于利民。”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大清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份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論事、論政,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宣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把中華傳統自閉自滿的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
魏源生於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
乾隆六十六年,魏源七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九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
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
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
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 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 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 《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 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 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 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 邊,史稱"詩巷"的龍蟠裏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 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並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 魏源後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 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 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 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 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 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 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 無不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 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築堤治水。
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 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 補。
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 宗教、曆法、文化、物產。
咸豐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餘整理著述,
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 機”革職。旋複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 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
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 63
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前文釋義】
《默觚》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魏源的哲學著作。大清魏源從歷史自身的“自變性”去探求歷史發展的驅動力,認為歷史變化發展的標準是“便民”。為此,他用生動的比喻加以說明: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意思是說,每一個人的鞋子大小不必相同,關鍵是要適合自己的腳;每個國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關鍵是要有利於人民。
【解讀】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是由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決定的,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中共當前的領導習近平多次在講話中引用魏源的這句話,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中國必需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選擇、判斷、堅持走能夠持續造福當國、當地、當時的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生存力, 最有發展的正确道路。一條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 當然不可以勉強或强制中華人以西方國家的以麪包、牛扒或香腸,酸菜為主食來代替以稻米及小大麥饅頭,蔬菜、豬羊為主食的習慣,生產的物種不同,怎能逼迫無理的替代,怎能生存。
大清嘉慶、道光以後,中國飽受西方涂毒侵略,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二個多世紀的折磨、掠奪、剥削,天災人禍,戰禍。
100多年前,中華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中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推翻了偽儒家、偽法家,專制落後次封建的帝王家天下的無法追上世界工業潮流的皇朝,以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的混合體的中華民國來重振中華,可惜孫中山無兵、無錢、無人相助無法擺脫困局, 以致軍閥竊國,後又用人不當,找了一位私心自用的蔣介石, 用人唯親,貪污舞敝, 强掠民脂民膏, 又遇想東洋倭寇明治維新後向外拓展侵略,中國䧟入空前災變,國土被無情蹂躪, 人民流離失所, 家破人亡,抗戰雖說最後勝利, 可惜蔣介石及及親戚部屬不止不知民困,反而加深向人民掠奪, 內戰遂起, 以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黨團最終驅逐蔣氏集團成為新中國。
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多三十年的浴血牺牲奮戰最終取得勝利、有機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以來,亦遭遇了忘却初心,以黨內及人民之間發展了內鬥,直至八九六四後才定下來專注民族經濟發展及至胡溫當政,我國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走真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習近平當選之後, 更强勢打擊貪腐,把鄧小平留下的貪污腐化,政軍弄權自利的機制及勢力斬草除根,實現孫中山的以三民主義式社會主義及其建國大綱,短短時間,使中國產生出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胡溫開始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一切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
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今天的發展證明走對了路只要國家領導人及官僚,再加上士農工商牢記復興中華民族的初心和使命,中國一定能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偉大的中華夢、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