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公碼頭的前世今生
老同學兼死黨月初在臉書貼了幾幀"今生"的卜公碼頭照片, 構圖美, 色彩氣氛都美。
這照片忽然令吾想起從前事…。
這碼頭真的走運, 竟然會被留下來, 讓人欣賞結構之美, 大英是有一手的, 尤其工藝。
慢慢的, 老安的記憶又濛濛地走回來。
中環卜公碼頭前世今生
卜公碼頭Blake Pier
1920年卜公碼頭Blake Pier初建於維多利亞港中環畢打街的盡頭。
是一個以第十二任香港港督蔔力爵士的名字命名的公眾渡輪碼頭,
第一代碼頭在1900年建於畢打街的盡頭。本來就沒有頂蓋。1909年為替旅客遮風擋雨, 在頂部搭建了愛德華時代風格的鋼結構,它在1965年因填海而被拆除重建在九龍黃大仙摩士公園 。2006年該碼頭再次被拆除並恢復原來的一磚一瓦結構及原貌, 安置到赤柱, 站在一樣是重建的美利樓旁邊。
第二代卜公碼頭設計也不錯, 而且這碼頭也是我這一代住在港島區的多數人難以忘記的地方,
這是很多夫婦從結識至結婚都有著不同或大小影響, 那個年代, 是情侣拍拖談情的最佳地點,
風景怡人, 尤其夜晚的維港, 安全是這碼頭最吸引情侶, 它又有一些角落比較隱私, 卿卿我我甚至略為熱情也沒有人騷擾, 不過, 有些時候, 某些維持公安的"黑警"比較惡作劇,當情侶在角落或電話亭內開始過火時, 埋伏在側看調情戲的,會好"正義"咁,開著手電筒照著害羞的情侣作出"警告",然後"思思忽忽"的掩著咀大笑而去! 這些惡作劇做法, 今時今日的香港,
當然難容, 肯定俾人投訴!
六七年大暴動之後,大英知道再維持十九世紀的奴化殖民管治已經在香港走不下去, 况且九七年後的回歸已經啟動, 所以,於六七後轉變治港手法, 懷柔! 於是為年青人而設的各種活動開始了, 香港節也創辦了, 七十年代, 卜公碼頭便成了討好年青人的好地方, 跳舞、流行音樂會等等多在此碼頭舉行。
第二代卜公碼頭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1993年應付中區填海工程被拆除。
卜公碼頭在赤柱重建
老卜公碼頭 Blake Pier 拆卸後並沒有丟棄, 而是暫存在黃大仙摩士公園。
2006年一磚一瓦從九龍摩士公園拆遷至港島赤柱, 於2007年7月31日重開。
卜力爵士,Sir Henry Arthur Blake, GCMG,DL ( 1840年1月8日-1918年2月13日) , 當年港人叫他“卜公”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十二任港督。
任期1898年11月25日-1903年11月21日, 前任威廉·羅便臣爵士, 繼任梅含理(港舊譯般含爵士
個人資料
出生: 1840年1月8日英國愛爾蘭利默里克
逝世: 1918年2月13日(78歲)英國愛爾蘭科克郡約爾
簡歷
1898年,英國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卜力爵士在專條簽訂後,派總警司梅含理接收新界及建立警署,梅含理到大埔,遭原居民頑強反抗, 導致發生新界的六日戰爭。其間卜力遣派軍艦,在吐露港炮轟大埔,原居民終於投降。卜力其後更要求清政府賠償,據稱當時被調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也曾為這事與卜力交涉,最終因英政府不支持而告吹。
(新界六日戰爭
轉貼自維基
新界六日戰(英语:The Six-Day War of 1899),為1899年4月於英屬香港新界發生的一場英國軍隊與新界原居民間的戰爭。原因是英國接管新界地區,新界原居民認為前景不明而恐慌。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起來反抗英國的接收行動。參戰鄉民傷亡慘重,英軍僅一人受輕傷。於戰後雙方快速和解,其後港英政府及參與戰爭的氏族都保持低調,甚至遺忘此場戰爭。而當時的新聞紙也只輕輕帶過,導致日後記載變得含糊。
現時已知參戰氏族與鄉村為屏山鄉、廈村鄉、十八鄉、錦田鄉和大埔七約,為首的鄧氏亦招攬了東莞雁田以及懷德的同族來參戰。當時英國政府猜錯民意,初期只派了港英政府警察加上少許英軍,導致支援不足,英軍曾經身陷險境,戰事拖延了六日。六日當中,主要戰地有大埔、林村凹和上村。港英政府在接收新界其它地區時,並沒有村民反抗。此戰中,鄉勇的戰術運用靈活,不過由於武器的落後,不易毁傷英軍。老安按, 今時今日,香港某些人成日拿著乜乜的數字"慘案"嚟做賣點,呃神騙鬼作為佢地"搵真銀同攞老米護照,仲要成鬼日揸枝米字旗或者得鬼閒就去東洋哈皮,如果照佢地嘅死人都不能向前望同包容原宥的"正義"邏輯,佢地點解又可以對大英及大東洋當年對中華及香港的打家刧舍,奸淫擄掠,殺人如麻的郤如此俾面及包容,(其實係忘記,或有心忘記,或冇人性的忘記,這些港人心理是否思覺失調,雙重標準,老安並不是對三三二二事件"原諒"或"忘記",這是不可能,可是,北風在事件後的向前及用力改善國民生活及國力,是事事實實的在大眾眼前,為什麼郤完全勾銷? 而大英及大東洋如今對華族還是不道歉,搗亂,你們為何郤盲目,什至"歡呼",難明!)
|
當年香港總督跟大清名臣李鴻章合照。 |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大量華人湧至香港。其時瘟疫更見嚴重,終於發現瘟疫源自太平山街一帶的老鼠。因此港府鼓勵捕鼠,酬金為每隻兩仙,但是竟有市民以養鼠賺錢,最後改用老鼠箱,廢除捕鼠酬金。
卜力任內也進行了不少建設,包括鋪設電車軌道(1904年通車)、主持最高法院奠基禮(於1912年啟用)。天星小輪、先施百貨、《南華早報》也於卜力任內創立。
1903年卜力爵士任滿,轉往錫蘭(斯里蘭加)當總督。由警司梅含理署理其職,直至彌敦來港就職。
以其命名的事物
卜公花園:位於香港島上環太平山街
卜公碼頭:原位於香港島中環,現搬往赤柱,名為赤柱卜公碼頭
洋紫荊的學名(Bauhinia Blakeana)
阿基的卜公碼頭相片, 讓我記起兒時情, 不禁老泪縱橫!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歳數已經晚年, 近日事多忘, 昔日事郤記憶尚新!
當年老豆拖住去卜公碼頭透涼的情景!
蠶豆, 當年美味零食, 如今已不復見於市了。
宋代楊萬里。《蠶豆》:“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沙瓶新熟西湖水,添累分嘗曉露腴,味與櫻梅之益友,名因蠶繭一絲絢,老夫稼圃方雙學,譜人詩中當稼粟。”
清代陸奎勳。《嘗陳豆》“蠶眠非我土,豆莢忽嘗新,實少腹猶果,沙退醉兒巡。名齊金氏薯,味敵陸家。植物留遺愛,農歌久未湮。”
清代葉申夢。《醉花陽·蠶豆》“種向中秋收待夏,久歷三時也,花吐宛如蛾,莢宛如蠶,形肖難畫。自來題寫憐應寡,僅誠齋詩話,欺蜜復欺酥,甘軟相兼,佐我盤餐雅。”
歷史傳說:據《太平御覽》載,張骞使西域,得胡豆種歸,公署人仍呼此為胡豆。
《農書》:“蠶豆,百谷之先,最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是用接新,代飯充飽。”
|
1920年卜公碼頭 |
|
1930年卜公碼頭 |
|
1965年卜公碼頭, 照片中的舊郵政總局及中華總商會側白色大厦都是曾經工作的地方。 |
1965年舊卜公碼頭被拆前留照, 其左後為於仁大厦, 上有名酒樓於仁酒樓。
1953年的卜公碼頭
五十年代駐港大英皇家空軍 Mr Andrew Suddaby 卜公碼頭前留影, 相片來自他的網頁。
|
來源同上圖 |
因為填海, 舊卜公碼頭拆了, 但是, 為了海港需要, 在填海工程完成同時, 第二代卜公碼頭建成了, 就在六七年香港大暴動的日子, 不過很短命, 1993年又拆掉了。
|
舊卜公碼頭的上蓋鋼樑結構極具美感。 |
上環卜公花園(Blake Garden)是香港的第一個公共公園
卜公花園(公園)是一個城市里頭的小公園,面積不大, 以前任總督卜力爵士的名字命名。
1894年黑死病(鼠疫)肆虐香港, 上環是一個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時,數千人死於擁擠的住宅區,原因是該地區人口稠密和民居沒有居住衛生意識。
鼠疫爆發後不被控制,官方發現許多建築物被視為不適合人類居住,政府決定收購然後拆除, 計劃重建。
那區重建計建包括卜公花園和病理研究所。卜公花園1905年在重建區落成啟用,使其在香港的第一個公共公園。
目前,香港已經沒有人記得這當年悲慘的瘟疫,世紀前災區,除了卜公花園中的紀念牌匾和附近的已有一百多歲的廣福慈寺尚保留一個紀念死者的神龕, 已經沒有什麼痕跡。
卜公花院附近是一個安靜的社區,都是横街窄巷和樓梯街, 今時今日, 這個地區的淡靜氣氛開始吸引了一些設計工作室、美術館和咖啡館。
(老安按: 照片除一二三張外, 都是貼自不同互聯網平台。)
此乃佐治五世公園, 跟卜公公園有一段距離, 老安記憶有誤, 多謝有人提醒。
|
佐治五世公園又是老安兒時回憶, 當年家在三十間泥街, 老媽子多帶我到此玩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