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星期二

175年前的今天, 香港被拐走了,西元公曆1842年8月29星期一是什麼日子?

175年前的今天, 香港被出賣了,西元公曆1842年8月29星期一,
1842年8月 清 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道光22年農曆壬寅年(虎年)七月廿四日南京條約"被"被簽訂生效, 大清帝國鴉片戰爭大敗, 割讓香港。

《江寧條約》俗稱《南京條約》

條約原文
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裏布;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

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因大清欽差大憲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將大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銀六百萬銀元償補原價。
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准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銀元,作為商欠之數,准明由中國官為償還。
因大清欽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一千二百萬銀元,大皇帝准為償補,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因贖各城收過銀兩之數,大英全權公使大臣為君主准可,按數扣除。
以上三條酌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銀元應如何分期交清開列於左:
此時交銀六百萬銀元;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銀元,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銀元,共銀六百萬銀元;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銀元,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銀元,共銀五百萬銀元;
乙巳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銀元,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銀元,共銀四百萬銀元;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銀元。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數,則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銀元。
凡系大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清皇帝准即釋放。
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俟候英國官人者,均由皇帝俯降禦旨,謄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
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分。
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劄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為著。
俟奉大清皇帝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准交之六百萬銀元交清,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面,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島、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闢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佔據。
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候大臣等分別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親筆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繕二冊,先由大清欽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各為君上定事,蓋用關防印信,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礙矣。要至和約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國記年之
1842年8月29日由江寧省會行
大英君主汗華船上鈴關防

南京條約 Treaty of NanJing
簽約雙方中國(清)、英國, 簽約地點中國江寧(今南京) 。
簽約時間1842年8月29日, 廢除時間1943年。
中國代表: 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
英國代表: 全權代表璞鼎查
舊稱江寧條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
目的: 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廉價工業原料
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結果: 中國近代的亂世開始, 百多年來民不聊生, 直至矮仔的改革開放!

大英君主"汗華"船就是皋華麗號當時的譯名,現譯為康沃利斯號(HMS Cornwallis)是英國海軍一艘軍艦,建於1813年,並於1856/1857年拆卸。該艦是一艘裝有74座大炮的船隻,以當時英國海軍將領威廉·康沃利斯(William Cornwallis)命名。

1842年8月29日,康沃利斯號成為了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的地方。
三級風帆戰列艦,載炮74門,1700噸級,人員約350名,1813年5月12日服役,直至1957年拆解





康沃利斯號(HMS Cornwallis)"雄姿"。

1842鴉片戰爭吳淞之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秋,英國侵略軍接連攻陷廈門、定海、寧波等地,把戰火燒向長江流域。企圖控制南北運河和上海、南京,切斷清政府的漕運和商業交通,迫使清政府屈服。於是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九(5月18日)英軍派軍艦7艘,載2200餘人,向浙江乍浦發起進攻。四月十九日(5月28日),在其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的指揮下,英海陸軍7000餘人分乘“司德林”號、“白龍特”號、“摩底士底”號、“克裏歐”號、“歌倫拜恩”號、“斯爾特斯”號、“弗萊古森”號、“皋華麗”號、“復仇神”號等20餘艘艦船,進逼吳淞口。四月三十日(6月8日)抵長江口外雞骨礁一帶集結,並派船探測航道,偵察吳淞口設防情況,準備登陸。 

其時,駐防吳淞、寶山的清軍約5000多人。西炮臺由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親攜蘇松鎮總兵周世榮等率兵1300人駐守,有大炮154門。浦東張家浜東炮臺,由代理川沙參將崔吉瑞防守,兵力1000人以上,大炮50餘門。寶山縣城陣地在西炮臺的後方,由兩江總督牛鑒率2000多人駐守,城牆上安置大炮50多門。縣城西北小沙背陣地,由徐州鎮總兵王志元率700人駐守。吳淞口內水師有戰船16艘,由水師守備田浩然率領。另有新造水輪船4艘,每船有銅炮4門,由水師遊擊劉長管帶,還有各類小船、巡邏船、運輸船70餘條均部署在蕰藻浜以南黃浦江面。 

五月初八(6月16日)清晨,英軍集中艦船20餘艘,載運地面部隊2000餘人,分別進攻東、西炮臺和吳淞口內水師。 

針對清軍設防情況,英軍確定以“皋華麗”號等3艘重型軍艦從正面進攻西炮臺,以“摩底士底”號等4艘輕型軍艦突入黃浦江,進攻西炮臺並對吳淞鎮和東炮臺實施攻擊,威脅清軍側後,並掩護英軍於吳淞鎮附近登陸。當兩艘重型英艦進入西炮臺附近水域時,陳化成下令開炮阻擊英艦,激烈的炮戰進行了兩個半小時,英旗艦“皋華麗”號及其他各艦被擊中多次,死傷20餘人。 

陳化成雖年已七旬,在兩年的戰備中始終堅守職責,威望較高。炮戰中奮不顧身,親自操炮轟擊敵艦,與士兵一起戰鬥。牛鑒三次派人拿著令箭要陳化成退避寶山,都遭到拒絕。當兩炮臺正面激烈炮戰時,4艘英艦駛入黃浦江,逼近蕰藻浜,並用猛烈炮火壓制吳淞鎮炮位(10門大炮)的火力,掩護登陸兵佔領了該炮位,從側後襲擊西炮臺。戰至中午,牛鑒西逃到嘉定。王志元、崔吉瑞等也棄陣而逃。陳化成在敵軍前後夾擊下,仍率兵100多人堅守炮臺,最後全部陣亡,表現了英勇頑強的犧牲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英軍佔領西炮臺後,隨之佔領了寶山縣城,東炮臺也被英軍兩艘輪船上的陸戰隊佔領。

五月初八(6月16日)晚,英艦“戴竇”號護送運輸船隊,載著從印度駛來的英軍2500人到達吳淞口外。英軍遂派出第十八團和第四十九團以及炮兵、工兵分隊共千人由吳淞南下,另八九艘艦船溯黃浦江而上,水陸並進侵犯上海。在上海大肆搶掠後,於五月十五(6月23日)退出上海。集中於吳淞口外,溯江西犯,侵入鎮江、江寧,迫使軟弱的清政府於七月二十四日(8月29日)簽訂了外國侵略者強加於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 


當年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簽約, 主要是大英帝國侵略者殖民者一如貓玩被牠捕捉了的可憐老鼠, 要盡量侮蔑、侮辱那戰敗者,特意在大英海軍軍艦簽下羞恥的投降書。


當年大清帝國海軍的主帥旗艦。

當年大清帝國的三軍統領, 威武哉!
大英君主"汗華"船即康沃利斯號(HMS Cornwallis)在南京城外長江江面上耀武揚威!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Jing)又稱《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稅款協商。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被迫於南京(時稱江寧)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英國強佔香港島,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五口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安曰: 今時今日那些日日夜夜揮舞"C-Loong 旗"的少青中年們, 懂不懂民族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C-Loong 旗"又是代表什麼? 大英帝國管治下的爐峰實際是怎個樣子??? 老鬼只有……。

圖文皆輯自不同互聯網

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七夕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七夕,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情人節的? 不一樣的七夕,一樣的情心




農曆七月初七,在北半球的中華大地,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近年來,這天又被認定為是「中國情人節」。

據考,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相傳農曆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中華民族傳統的「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一個來源於牛郎織女美麗的傳說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閨中女兒對這個節日充滿憧憬,寄託美好願望,所以當天還有「乞巧」環節,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甚至很多人將七夕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然而,有些民俗學家郤文化正確的書呆子説法:七夕節不是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傳流下來的說法, 每到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最早記載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七夕節起源,織女即天孫星,星名。《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帝孫也」。這源自一個遠古的傳說,牛郎和織女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織女作為天帝的女兒與牛郎結合觸犯天規,夫妻被分居天河兩旁。每年七月初七地上的喜鵲成群飛上天河,填河成橋,使之相會。後來就用「天孫」的典故,形容男女結合,夫妻分離與相聚。



「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關於牛郎織女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異記》。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另一民間故事, 說天宮玉皇有七個女兒,個個長得美麗又聰明。最小的一位排行第七,稱為「七娘」。她不甘天宮清冷,羨慕民間女子有愛情和家庭,偷下凡間,在河邊洗浴,故意讓董永看見,就以隱私被窺見為由,強烈要求董永許婚,董永被迫就範,與她成婚,夫妻過著恩愛生活。 不料在天庭的老爸知道了,下詔把七娘追押回天宮處欲以「死罪」,其時七娘已有身孕,幸得六位大姐苦苦哀求,王母娘娘恩准七娘居住凡間一年,仍與董永為夫婦,生下男孩後返回天宮。那七娘在凡間的時候,就在七月初七之夜,想起這一天正是她的生日,回憶起往年在天宮眾姐姐為她慶生的熱鬧情景,動起思親之念,乃飛上天與六位姐姐相會,一敘闊別之情。七位姐妹冒著觸犯天規的危險在銀河相聚,百感交集,淚飛如雨。所以七月初七這一天下午或晚上,或大或小都會有下雨,這是「七娘姐妹相見流『目滓』(眼淚)」。七娘在凡間住滿一年後,被調回天庭,留下幼兒在人間。為了祈求孩子無病無災、聰明健康成長,董永就把七娘奉為神供奉起來。後來,民間把七月初七這一天當作七娘的「生日」來紀念。這就是「七娘媽生」的由來,七娘媽也就成為嬰兒幼童的保護神了。這個傳說,顯然與「牛郎織女」的故事無關,而是七夕故事的另一版本了。

另一故事「郭令公拜織女」的故事則源於《感遇錄》(清·季芝昌著),該書記載,據說唐代郭子儀曾在七夕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見天上有一美女,乘車在許多人簇擁下迎面而來。郭知是天神,就向她乞求長壽與富貴。女神答應了,後來郭子儀果然功業顯赫,大富大貴且又享長壽。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是少女乞巧的節日;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陳瓜果供織女星;三、供織女星時,兒童下拜,祈求健康平安長壽;四、七夕節向織女祈求庇佑小兒長壽的風俗,源自唐代郭子儀拜織女的故事。

又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考運亨通。

另一故事也是悲淒慘痛的, 西元978年的乞巧節,恰是南唐後主李煜的42歲生日,他用《虞美人》一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訴說亡國的心酸。宋太宗趙光義得知勃然大怒,便賜酒毒殺了李煜。之後,皇后小周後亦自殺身亡。

至於傳統的「乞巧」,到民國初年民間還是比較普遍的,香港在日寇入侵前及復光後亦流行至七十年代末, 主要流行於市井人家,不管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有此習俗。「乞巧」在七夕當夜進行,七夕在廣東及港澳區被稱為七姐誕,廣州及香港舊時過七姐誕是非常熱鬧的。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穀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孩時, 居住在中環伊利近街, 每到乞巧節,整條街道都熱鬧起來,
由街頭到街尾, 那些姐姐姨姨們都擺七姐盤出拜七姐, 細路仔有福咯,大把嘢食。

乞巧節的供品以瓜果為主,七月初旬正是夏收季節之後, 以應時採收的瓜果為主,都是自產的,如新花生、新芋頭還有龍眼、荔枝等等,湊足七項,都是新登場的瓜果。還要有七種花卉,七小碟胭脂水粉(化妝品),七色菜碗(如香菇、木耳、金針菜、冬粉絲等等),擺酒盞七個,茶杯七個,筷子七雙。


七姐秧, 七十後都冇機會見咯!


以前女仔一定識女紅, 織冷衫, 所謂乞巧, "乞求"織女賜以女紅技巧也。

其實,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在中國古代,七夕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乞巧節,顧名思義就是家裡的姑娘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穿針引線,小物品競巧是最常見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記載的,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五六十年代中華美工的繪畫另有一番風味及特式,值得珍藏。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

《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七月初七與道教
今日農曆七月初七,大多數人或許只知道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但這更是道教的一個重大節日。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28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期盼奪魁高中。因此「七夕」保持了最早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早在東漢時,道教就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初七日為三會日的中會日,(三會日是早期正一道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裡,道民須赴本師治所,道官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籙之等次。)又是道德臘日。(道經記載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體枯盛,臘日宜修齋,祭祀,誦經懺悔),總的來說,是一個宗教意義濃厚的日期。


前人七夕詩詞欣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李商隱的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老安按: 圖文皆輯自不同互聯網。

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

審美眼光隨著時代都有變…老鬼眼光中的美。

穿衣真的要配合, 看看這佳人,
三里屯果的真係要行埋一邊。


簡單就是美, 唔使咁鬼的古靈精怪嘅。



阿姨貼了一輯北京潮女的照片,老鬼睇到頭擰擰,

那些咪咪著的衫, 唔係露, 就係短, 一的係短, 有的係窄,老鬼一世鹹濕, 但係睇落, 沒法接受這是老鬼心中的美!

 諗起後生時, 香港女士大多以長衫為主,其次都是西洋套裝。
摇曳生姿
六十年代尖沙咀舊火車站前的OL。

所謂引誘並不需要暴露,
呢的婀娜多姿才是"真正的引誘!

看看這姐姐,
已經睇到老鬼眼突,
何解? 有想象空間是也!

六十年代空姐的制服, 把身栽美完全表達!

其實比暴露更攞膽。

文化!

什麼名牌都玩唔出咁美態。

如此氣質, 於今難找!

係唔係比無目的暴露高明!
現代女士為什麼不考量"漢衣"化呢!


真的美。



打工女一樣有美!

使乜要露呢? 美翻!

正正當當的服飾一樣性感!
簡單一恤,老鬼已消魂飛魄!
普通牛仔布, 不需標奇立異, 就是美, 就是性感!

我暈!

 老鬼按:
穿衣莫要古靈精怪,
穿衣要看自己身栽配不配合,
穿衣莫要跟人,
他人適合不表示你也適合,
腿短莫穿短衭!
A級莫要露乜乜, D級更要小心配搭!
不要穿起來跟小三影子一樣。

諗諗下,
係唔係老鬼跟唔上潮流~~~?

 答案係:
對,
老鬼歐咗好耐都係唔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