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深圳河之北究竟是如何做到這項奇蹟

 《中國究竟是如何做到這項奇蹟》

這篇長文對「奇蹟的造成」前後,有非常詳盡、透澈的敍述

1978年中國公費送出52名留美學生,從此以後,中國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很多人不理解,原本貧窮、封閉、落後腐敗、民不聊生的中國,何以能夠僅僅在一句「改革開放」的政治口號下,只用了三十年時間,立刻由0~100,不但完全「超英趕美」追上所有先進國家的百年發展,甚至到今天已隱隱有取美國而代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及科技領航大國的趨勢。

以下~

改革開放40週年 :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訊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 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 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捲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裡。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的路線改了,就倒黴了,要麼回不來,要麼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厚。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也在促進資訊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訊息的27歲臺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臺。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鋪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第一人”。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餘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祕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萬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佈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祕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百老匯。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儘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箇中國人面前。“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藉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網際網路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網際網路衝擊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網際網路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恤了,李彥宏斷定:網際網路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網際網路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釋出,堅持“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養成了張揚的個性。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佔到了出國總量的70%。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釋出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相對早年的迅速複製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程式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網際網路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程序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幹,白天大幹,晚上加班幹”!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鑑、趕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迴歸的40年。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千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

元宵節中的愛情浪漫,元宵節才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中的愛情浪漫,元宵節才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節日,俗話說,“不出十五都是年”,元宵節可以說是春節的延續,是春節之後又一個歡樂的高峰,而與春節的團圓相比,元宵節又有另有一番風光,元宵自古便有看花燈的習俗,絢爛的煙花、五彩的花燈,決定了元宵節必定是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的節日。

在古代,尤其是在宋代,元宵節更是異常熱鬧,平民百姓可以出外遊賞,甚至,連女子都可以走出閨房,肆無忌憚地在街上玩耍,沒有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可以盡情放鬆。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這闋《青玉案 • 元夕》 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元宵夜你儂我愛的浪漫。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次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而“眾裏尋他千百度 ......”這樣一處尋覓意中人的情節,在今人讀來,依然極為感動,一些有故事的朋友,更覺激動。

古代詩詞中,充滿不少描寫元宵節愛情的五味塲景。 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說的就是元宵節,是回憶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而今年元宵節不見去年人的痛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佳節有燈、有景、有明月更有自由,在古代,因宵禁政策與封建禮教束縛,當時的年輕女性多久居深閨,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鮮少出門,唯有在元宵節弛禁期間,姑娘們才可以出去逛燈會,方能在絢爛燈光與皎潔圓月照耀下結伴出遊。借著正月十五賞花燈可以為自己物色心上人,為青年男女提供了難得的相識機會與氛圍,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元宵節的晚上去私會意中人,幽會談情。 這一天,自然也成就了不少良緣佳話,花好月圓喜慶。

千百年來,在元宵節燈會上演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

元宵節的愛情故事

一、《大明宮詞》裏的唐代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節晚上偷偷跑出宮去看煙火,然後遇上了薛紹,做就一段亦喜亦悲的姻緣。

二、宋話本《張生彩鸞燈傳》也是叙說一個發生在元宵節的愛情故事。 宋徽宗時期東京汴梁的元宵佳節,公子張生到乾明寺看燈,忽於殿上拾得一紅綃帕子(帕角系一香囊),帕上有詩:

“囊裏真香誰見竊,鮫綃滴血染成紅。 殷勤遺下輕綃意,奴與才郎置袖中。 ”是一首求愛詩,下面還有一行小字: “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請待來年正月十五夜於相籃後門一會,車前有鴛鴦燈是也。 ”

第二年元宵節之夜,張生赴約去了。 果見車一輛,車前掛只鴛鴦燈。 車裏端坐一絕美佳人,對張生說: “願見去年相約之媒。 ”張生趕緊掏出信物香帕,佳人笑道: “京輦人物極多,惟君得之,豈非天賜爾我姻緣耶? ”於是兩人牽手而去,遠涉江湖,成就一段美滿姻緣。

三、《荔鏡記》而傳統戲曲中關於元夕的愛情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著名潮劇《陳三五娘》以元宵節為背景,講述了陳三邂逅黃五娘的浪漫愛情故事。

《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是潮劇的經典名作。不過似乎《陳三五娘》比《荔鏡記》更加有名。

荔”與“鏡”是陳三五娘二人愛情之間的物證。五娘樓頭看見陳三騎馬經過,借助荔枝表達愛意。

這個戲劇的故事發生背景是在宋朝。宋朝是一個非常重理法的朝代,男女無媒而在一起是不為時世所容的,《荔鏡記》含有“荔枝寶鏡為媒證”,我想可以為這個故事在當時社會現實之中勉強找到一個得以站住腳的合法理由吧。

四、古戲劇《春燈謎》全名為《十錯認春燈謎記》戲曲《十錯認春燈謎記》中,宇文彥與韋影娘因兩人同獲春燈謎獎,由此被廟僧邀請敬酒。兩人對詩結緣,在宇文彥經歷失蹤、影娘逃亡等一系列磨難後,得以再見,終是結為夫妻……

《春燈謎》是明末清初戲曲家阮大鋮的傳奇作品,創作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全書共兩卷,四十齣,描述主要人物宇文彥與韋影娘因元宵節燈會春燈謎開始的姻緣故事。

五、《破鏡重圓》。南陳的樂昌公主和駙馬徐德言在國破家亡後,以每人半片銅鏡為信物,在元宵夜時,徐德言通過半片銅鏡找到樂昌公主,“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徐德言和樂昌公主的深情感動了楊素,最終得以破鏡重圓。



所以,元宵節才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千百年以來,數不盡的愛情故事和傳說都發生在上元之夜。對於古代青年男女來說,上元夜既可相守,又能相望,雖無“情人節”之名,卻一直有著“情人節”之實。







“元宵節”本稱“上元節”,在古代,元宵節的叫法有很多,比如上元、元夕、元夜、小正月、燈節、燈夕等。



“元宵節”本稱“上元節”,在古代,元宵節的叫法有很多,比如上元、元夕、元夜、小正月、燈節、燈夕等。

元宵節之所以叫元宵節,也是有講究的。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代把正月叫做“元月”,我們熟悉的舊體詩宋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就是指春節這一天。古人稱夜為“宵”,蘇軾《春宵》中的詩句“春宵一刻值千金”,這裏面的宵就是夜晚。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一個月圓的夜晚,所以被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在古代就是中華民間的情人節。

歐陽修有一首詞《生查子·元夕》,就是用元夕指代元宵節,描寫了元宵節的情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順帶說一句,這首詞描寫了年輕人約會的情景,元宵節在古代就是情人節。

古代女子平時待字閨中,只有元宵節這一天可以出門。古代男子平時的晚上也很少出門,唯獨元宵節例外。所以,就有機會製造很多浪漫的故事。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好像比過年那天更有節日氣氛,賞花燈、猜謎語、放煙火,節目眾多。過年那一天,家家戶戶忙著團圓。元宵節這一天則不同,人們紛紛來到戶外。空中煙花四射,地上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的氣氛。

古時候,歷朝歷代都以在正月十五遊街賞燈為一大盛事,但節期與節俗活動則各不相同。

漢代為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三至 五天,明代長達十天。清代以後滿洲入主中原,皇家不再舉辦燈會,節期也縮短為 四至五天,但民間的各類慶典活動依舊熱火朝天。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關於元宵節一般有三個傳說,每個朝代不同,聽起來很有意思。

第一個傳說: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當權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劉氏宗室,及老臣們深感憤慨,但懼怕呂后殘暴,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呂家人想奪權,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意欲徹底奪取劉氏江山,在歷史上被稱為“諸呂之亂”。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呂家人以失敗告終,“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定為全國慶祝日,,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其實並沒有史料記載,真的是傳說。

第二個傳說:

漢武帝生了一場大病,就請巫師去問太一神,巫師回來告訴漢武帝,病很快就好。沒多久,漢武帝真的好了。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就決定在正月十五這天祭祀太一神,而且點燈點一個通宵。據《史記·樂書》記載,漢武帝祭祀太一神,是在“正月上辛日”,這一天是從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並不是正月十五,傳說果真是傳說。

其實,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

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因此,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第三個傳說:

佛教鼻祖釋迦牟尼每年正月十五,就會變成神去降妖除魔,信徒們舉行燃燈法會來慶祝。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皇帝也將在正月十五這天為慶祝日。

這一根據來源於《僧史略 ·漢法本傳》“西域十二月三十日 ,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 。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

但是這本書被後世專家認為是偽書,畢竟佛教是外來宗教,只有偽裝得無比神聖,才能被國人接受,贏得人們的信仰。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民俗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不同資料,元宵節始於前漢,興於隋唐。有:

1、“太一神祭祀起源說”;

2、“農業祭祀說”

3、“道教起源說”

4、“佛教起源說”

5、“紀念太平諸呂之亂說”等;

但最早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元宵相關習俗,只能追溯至漢代。

據《史記 • 樂書》載:漢武帝每年正月上辛夜於甘泉宮徹夜燃燈,以祀一位名叫“太一”的神明,此為元宵節的開端。

隋煬帝時期元宵慶典熱鬧非凡,此時的元宵在原本燃燈、祭祀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大型歌舞、百戲、夜遊等活動,宗教性質與娛樂性質產生結合;同時,其規模也急劇擴大,全民性節日氛圍已然形成。

到了唐朝,元宵節獲得了官方的大力推廣,並被正式“律令化”。據《唐會要》天寶三載十一月敕:“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開坊市燃燈,永為常式。”

該則敕令有三層含義:一、元宵節的假期確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二、“永為常式”,表示此為法定節假日,若無特殊原因,不得變更;三、“開坊市”,意味著在這三日內,臨時取消宵禁。自此,元宵成為中國的法定節日,完成了由宮廷祭祀禮到全民狂歡節的演變過程。

另一元宵節開端的說法:祭祀

上元節,又有元宵節、火把節、燈節之稱,追溯上元節的根源,最早可以從商周時代說起。

《禮記·月令》載:“孟春,天子以元日(正月裏的吉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

在“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商周,一年的祭祀都以農業生產為主,而在四季之中,開春的祭祀最為商周先民所重視。每逢正月吉日,除了準備美酒佳餚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還要行鄉飲酒禮和射禮(射箭),有時還會在夜晚祭月。這一系列活動,開始有了上元節的雛形。

射禮。

“元日祈谷”與“上元節”的節期雖然有一定的淵源,但正式成為節日,還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繁盛有關。

上元節一名,發端於道教,在道教的“三元說”中,“上元”本為古代曆法名稱之一,農曆的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第一個週期由新月到滿月的一天。

道教將這一天定為賜福的“天官大帝”的生日(天官大帝為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另有地官、水官),並命名為“上元節”。

自此,正月十五這一天成為節日,人們也開始熱鬧了起來。在這個基礎上,經由各地民間不同的發展,日漸風俗更易,也讓不同地方的上元節習俗變得更加綽約多姿。

《隋書·柳彧傳》記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意思是,正月十五之夜,大街小巷都是人,大家聚在一起遊戲玩耍。敲鑼打鼓,響聲震天,火把、蠟燭照亮大地。人人戴著野獸面具,男扮女裝,歌伎戲子、雜耍子弟,奇形怪狀,就是戴上面具鬧元宵。 南北朝時期,元宵節就是“化裝晚會”,“蒙面舞會”。

除了道教之外,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教中的燃燈之習也雜糅進上元節的活動中。

《僧史略 ·漢法本傳》中,相傳“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這個說法雖然沒有被廣泛采信,但佛家在新年之初燃燈的習俗卻影響了上元節。

佛家《維摩經》中說:“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在佛家教義中,傳燈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普及到任何一個地方,所謂法輪常轉。南北朝前後,佛教徒們興起燃燈之習,借此實質的傳燈,暗喻佛法的弘揚將無邊無盡。農曆新年正值彌勒佛、燃燈佛佛誕,此時燈燈相傳、光光互照,也是意喻佛法傳揚。 燈火映襯,更顯節日氣氛。到了隋唐時期,上元節的慶祝已經十分盛大,在華燈初上時,古人的上元夜亦正式開始。

曾是法定假日

元宵節在歷史上曾是法定節假日,漢朝時,放假一天;唐朝時,放假三天;宋朝時,放假五天,到了清朝時,元宵節可以放假十天。

元宵節怎麼又代替了上元節成為今天的主流稱呼呢?

自先秦開始,歷代王朝就實行了嚴格的宵禁政策,對於頂風作案的“犯夜”行為,處罰相當嚴厲。但也有一段時間例外,上元節日期間,朝廷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時人蘇味道有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一年之中,也只有這幾天夜裏可以玩個盡興,即便通宵達旦也不會被問責,故而,正月十五這一天也有“元宵節”的別稱。到了宋代,各類記錄中所使用“元宵節的說法已經遠遠多過“上元節”,“元宵節”逐漸替代“上元節”,成為這一天節日的主要稱呼,直至今日。

張燈結綵,夜遊踏歌

從正月十四晚開始到正月十六晚,每當夜幕降臨,各個城內的坊市門口會點燃花燈,家家戶戶緊跟其後,到了夜晚,便是一片燈火紛繁。百姓掛燈、打燈、觀燈在正月十五逐漸成為習俗。

元宵節的各類活動,也不局限於民間,《舊唐書》記載,唐睿宗在上元節時,曾到安福門觀燈,與民同樂。觀燈時,唐睿宗還讓宮女和教坊女連袂而舞,為百姓夜遊助興。到了唐玄宗時,上元節張燈時踏歌助興的除了宮中、教坊外,還有長安與萬年兩縣的少女參與其中。自此,上元節踏歌助興,也開始成為慣例。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正是上元夜古人的真實寫照。上至皇城裏的皇親國戚,下至坊市中的市井百姓無不參與其中。

舞獅子

舞獅,也是上元節古人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傳達了古人對祥獸、瑞獸的圖騰崇拜。

關於舞獅習俗的起源,一說是始於三國時代,也有人認為是產生於五世紀劉宋軍隊中。漢代以前,我國本土並無獅子,張騫通西域以後,由西域諸國傳入中土,又因結合了西涼的“假面戲”,逐漸形成了獨有的“舞獅”習俗。

舞獅,古時又稱為“太平樂”,一般需要兩人合作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同時,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南獅偏文獅,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北方偏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騰躍、蹬高、滾彩球也不在話下。 觀看過舞獅表演的白居易,有詩寫道: 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 在古人眼裏,獅子象徵了勇敢和力量,是可以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的瑞獸。所以,在上元節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寄望了古人的美好願景,祈望來年生活如意、諸事順遂。

元宵節的應節美食

北“元宵”,南“湯圓”

元宵節的獨特美食是元宵和湯圓,北方吃的是元宵,南方吃的是湯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南北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元宵吃食上再次體現: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正月十五時,無論地處南北,如同臘八喝臘八粥一樣,古人都以獨具地方特色的應節食品慶祝節日。

晚明時期,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記載了元宵和湯圓的做法:

“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記錄總是滯後於現實,湯圓和元宵還是存在著不少差別。 湯圓以包為主,製作時將餡料包入糯米面皮中,再團圓,除了蜜餞果類,使用的餡料還可以是鹹口。

中國北方,元宵是搖出來的,製作前將餡料先切成小塊,在盛滿糯米麪粉的籮筐中,糯米粉和餡料,放到一個大容器裏,使勁搖啊搖,“滾”混成球就是元宵。


滾元宵。

上元節吃元宵、湯圓,宋人周必大有詩曰: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上元之夜,嘗著元宵湯圓,人們吃的是不同的美食,品的是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積澱。

中國南方,湯圓是包出來的。用糯米粉和成團,像餃子樣做成一個個小圓皮,裏面包上各種餡料,湯圓餡料有黑芝麻的、果仁的、花生的、豆沙的。搓成球放甜湯,湯圓就做好了。

一般來說,因為元宵偏硬一些,適合油炸。湯圓偏軟一些,適合水煮。有時候真是分不清元宵和湯圓,只能看商品標籤了。



上元節重中之重的節目
燈謎
 
宋末元初人周密《武林舊事》載:“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 謎語誕生於夏商,到了漢代,有了“射覆”的形式,也就是把東西置於覆器下面,讓人去猜。
 
宋元時期,在元宵佳節賞花燈逐漸成為全國範圍內的民間習俗。古人開始將謎語開始和書畫、詩詞一塊被置於燈上供觀賞猜射。 
 
明末清初戲曲家阮大鋮戲曲《十錯認春燈謎記》中,主人公因燈謎相知的故事創作背景正是在明末清初,也是歷史上猜謎之風盛行、燈謎逐漸風靡全國之時。
 
明代李開先在《序》中提到: “宋、元以來,通都大市,每於元夕盛張鼓樂,羅列華筵,燈火輝不夜之城,壺觴瀉如澠之酒。例用主謎一人,出片紙書謎其上,數人傳播裏巷,無長少喧聚相猜,中則予紙請入坐,上座賀以酒。雖窮鄉僻邑亦然,但燈筵遞減耳。” 

後來,玩燈謎的文人墨客越來越多,燈謎的內容難度也逐漸拔高,從一開始單純的射字到詞語、字句;比喻和修辭上日臻完善,會意、離合、增損多種手法爭相出現,這時候猜燈謎,就需要猜謎者集思廣益了。 
 
於是,喜歡猜謎的人會組織謎社,這在清代極為流行。
 
光緒年間,各地也陸續出現了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每當上元夜時,從茶館酒肆到自家私宅,凡是有燈謎猜射的活動場所必定謎手雲集,好不熱鬧。 謎手們聚集在一起,或者研究探討、或者張燈懸謎,招引猜射,他們猜射的謎燈一般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猜中者揭下題簽,帶著題簽,就可以拿到禮物留念。
 
 正如《文心雕龍》中對謎語的解釋:“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燈謎之難,也被清代詩人顧震濤吐槽——“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正值元宵佳節,猜射燈謎不為圖名利,從古至今,人們苦費思量,為的其實是這一份節日樂趣,參與其中,元宵節慶味更濃!




2021年2月25日星期四

正月十四到了,試花燈。

正月十四到了,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新春新年就這樣過去了。正月十四這一天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歸納起來:“一試一守一送、兩卜兩誕辰”。

1、一試:







試花燈

民俗是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

正月十三的是上燈日。這一天是上燈節,也叫點灶燈;到了正月十四這天,就是試燈了。所有的元宵燈節的燈棚,都搭建完畢,就等著檢查燈火效果好不好了。

到了晚上,燈火通明,燈光璀璨,人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這時候,一些遊藝節目也在彩排或者預演中。

正月十四,通過“試燈”,保證元宵節燈火絢麗,多彩通明,迎接即將到來的元宵佳節。

2、一守:守財神

傳說,正月十四這一天,財神來到凡間,要到各家各戶視察。而且為了公平公正,統一標準,就是按照正月十四這天晚上,中原及在北之地,各家各戶床前的鞋子數量來確定。根據鞋子多少,給每家每戶分配糧食,是不是跟西方聖誕節的傳說差不多。

這一天,在一些地方的晚上,還流傳著睡前床頭擺鞋子的傳統風俗。這天大家都早早入睡,把家裏所有的鞋子,都要擺放在床前。即使孩子在很遠的親戚朋友家,也要趕回到家裏。

晚上開始,家家戶戶都點起“長夜燈”,而且一直到天亮。還有的地方,家家戶戶都點起蠟燭,把每一間屋子都擺上,又叫“間間迎”,表示迎接財神的到來,寓意財神到。

3、一送:送蠐蟆兒

送蠐蟆兒,是廣東之外的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這是傳承了千年的獨特民間風俗,每年的正月十四,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送蠐蟆兒”傳統習俗活動。

蠐蟆兒,這個是四川話。也就是青蛙的意思,正月十四這一天,老百姓邊走邊唱,唱著民謠,敲著鑼,打著鼓,熱熱鬧鬧來到田間和河灘,將掛著“蠐蟆兒”燈籠的竹竿,插進地裏,人們把這稱為:“送蠐蟆兒”。

正月十四,送“蠐蟆兒”燈籠,是傳承千年的傳統習俗,是祈求美好吉祥,消除災害,祈福納祥。

二、“兩卜”

三、1、一卜:卜紫姑

卜紫姑,又稱邀紫姑或邀廁姑,就是邀請紫姑神的意思,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

傳說,在正月十四日夜裏,浙江定海縣的婦女們,會邀請廁姑來到家裏,來占卜豐欠吉凶及各種各樣的雜事。

通常,人們準備好豐盛的祭品,到時進行供奉,案上設上香燭,擺好供品,進行祭拜,邀請紫姑進來,並進行占卜。占卜完畢後,再將其送回。

2、二卜:卜流花

蔔流花,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等一帶,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通過卜流花,來占卜一年來的吉凶。

上流花,也叫“卜流”、“卜流年”等,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四日,也有的在正月十三日進行。人們通過花開大小,來占卜一年內的吉凶禍福。

基本做法:

家裏人每人一顆糯穀或珍珠米,把它們投到鍋中爆成花。通過爆米花花開的大小,來占卜一年內的吉凶。

四、“兩誕辰”

1、一誕辰:臨水娘娘



在民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正月十四這一天是閩臺一帶最受婦女崇拜的“臨水夫人”、“順天聖母娘娘”、“臨水娘娘”的誕辰日。

人們都來祭拜臨水娘娘。



《閩都別記》中記載“夫人臨盆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裏稱奇,引為吉兆”。

傳說,唐朝哀宗大歷年年間,七百六十七年正月十四日在福建福州有一陳姓女嬰誕生,家父取名陳靖姑,陳家女生來性情溫和聰明伶俐,到了出嫁年齡,她與劉姓男子結為夫妻,婚後陳靖姑已身有孕,不幸的是,幾個月後,閩北地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災,當地百姓身受旱災侵裂,人們焦急難耐,陳靖姑看到百姓深受旱災疾苦於心不忍,為解救百姓疾苦,她向上天許願,如能除去旱災,幹願墮胎受苦。陳靖姑的大義之舉感動了天庭,在陳靖姑墮胎後降下甘淋,解決了百姓的旱災之苦。之後陳靖姑不幸在二十四歲不幸由於勞累過度失去了生命離開人世, 臨終前向上天許願,如果升天希望自己做個神仙,她的魂飄到了菩薩那裏,跟著菩薩學習了好多扶胎救產之術,拯救了許多難產的婦女,專門為難產婦人解決痛苦。

陳靖姑的事蹟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下旨封陳靖姑為“臨水夫人”,“臨水娘娘”,也就是民間奉祀的順天聖母娘娘。讓她專門掌管人間生育,她從此便成為了婦女們的保護神。因為臨水娘娘的生日是在正月十四,所以以後每年每到這一天,婦女們都要去祭拜她。

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位敢於獻身除民疾苦,在她的家鄉臨水為其建廟祭祀,取名龍源廟,民間百姓家,誰家有產婦難產,或者誰家想生個男孩,人們都會去龍源廟上香祭祀。

傳說清朝道光皇帝的母親難產,宮御醫手足無措,情急之下,御醫仰天呼挽“臨水夫人”,皇母恍惚之間,見一坐蛇白衣女子進入房間,皇后精神一振,皇子呱呱墜地平安生產。

其實,在過去農耕時代,科學技術不發達,醫療更是困難缺乏,婦女分娩極為危險,為了撫慰和拯救難產婦女,民間婦女們為保護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鼓勵自己不要畏懼難產,冀為婦女賜福。

2、二誕辰:伏羲誕辰



這是西北甘肅天水一帶的傳統習俗,傳說正月十四日這天,是伏羲誕辰。

伏羲,是中華民族古代傳說中,的創世神,是上古三皇之一,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華人文始祖,人們稱伏羲為人宗爺,正月十四,就是人宗爺誕辰日。

為了慶賀人宗爺誕辰,人們在院內古柏樹上,貼滿了小小的紅紙人。準備祭品,有整豬、整羊、食品以及水果等等。等到子時,讀祭文,歌功德,還有唱戲,耍社火,並進行進行朝拜等一系列祭拜活動。

等到祭祀完畢後,把祭祀過的三牲及果品分給眾朝拜者,寓意祖先賜給了食物,祈願保佑平安,人壽年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月十四年俗,民間有“一試、二拜、三忌”的習俗。

二拜財神。正月十四也是一個迎接財神的日子,這天傍晚時分開始,小孩子人手拿一個毛兔燈到處跑串,喜迎財神到家。並且這天晚上要點夜燈,拜財神。

三忌

一忌剃頭,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正月裏是不能剃頭的,特別是正月十四這天,本來十四這個數字也不是很吉利,所以更不能在正月十四這天剃頭了。

二忌吵架、爭吵,正月十四這天是迎財神和守財神的日子,俗話說“和氣生財”嘛,如果財神看到家裏不和諧,在喜迎財神的日子還爭吵打架的話,這樣怎麼和氣生財呢?

三忌遇殯葬,正月十四這天大家要是看到有出殯的情況,要儘早遠離,開車要提前掉頭繞路避讓。

有些地方還多一忌,忌回娘家

正月十四這一天,在一些地區,嫁出去的媳婦是不提倡回娘家的,稱之為“躲燈”,意思就是正月十四不能在娘家住。這最開始是滿族的習俗,後來流傳到漢族,據說正月十四在娘家住是很不吉利的,會影響娘家的運勢。

關於美食,各地有各地不同地道美食,老安不談了,只有一樣美食,老安甚喜,就只談這東西了。

在正月十四這天,一些地區有吃炸醬面的習俗。主要是人們都吃膩了葷腥食物,這天的飲食以清淡為主,會吃一些炸醬面。

炸醬面

準備材料:甜麵醬、黃醬、黃瓜、胡蘿蔔、豆芽、豌豆、小白菜、香菜段、肉末、蔥花、薑片、蒜末、白糖、味精、手切面。

1.鍋燒熱倒入適量的食用油,加入薑片和一半量蒜末炒出香味,然後下入肉末炒熟,再加入甜麵醬和黃醬,用中火炸透。

2.轉小火,不斷鏟動防止糊鍋。5分鐘後加入味精和白糖,再加入另一半量的蒜末拌炒一下。這時肉醬就做好了,盛出。

3.黃瓜和胡蘿蔔洗淨後去皮、切絲。小白菜洗淨,切小段。豌豆放入沸水鍋中煮熟。豆芽焯水後過涼。

4.鍋中水開,下入手切面煮熟、撈出,不必過水。拌上做好的肉醬和處理好的蔬菜,簡直太美味了。

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

正月十三, 後天便是元宵節了, 日子過的真快。

正月十三,是中華民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既是春節的延續,也是元宵節的開始。

不過,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虜囚禁的某一年在這一天在獄中寫了一首詩,大家一起分享,緊記自己民族,本身民族及母國不强,海外華族都不會有好日子過。

《正月十三日》
文天祥 〔宋〕

去年今日遁崖山,望見龍舟咫尺間。
海上樓臺俄已變,河陽車駕不須還。
可憐羝乳煙橫塞,空想鵑啼月掩關。
人世流光忽如此,東風吹雪鬢毛班。

當年山河破碎,此時雖然萬家團圓,但是詩人卻萬念俱灰,今天中華人的母國還未達全民小康,而且外患不絕,紛爭迭起,某些國家總是野心勃勃,要再次八國聯軍,遂其奴役中華民的痴想,佳節中,身處海外,大家心照,母國有鑊,本身都逃不過被主流乜乜物物,話到此了。

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時間過得真快,春節已經近尾聲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了。 元宵節過後,跟著一切都回復正軌。

“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正月十三到了,元宵燈節後天就是。俗曰:“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要到正月十八,才是落燈日。

正月十三日,除了是上燈日外,還有哪些值得說說的事兒。又是民間俗謠:“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是不是與神仙有關

正月十三的傳統習俗多,這一天,有的地方紮彩燈,有的地方做聖蟲,還有地方祭拜海神娘娘等等。

正月十三日,又被稱為“燈頭生日”,正月大年十三這天起,各地的人們開始製作彩燈,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做準備。以前,民間在這一天有在廚灶下點燈的習俗。

不過,在一些中華地區,正月十三日並不是如其他前先的日子一樣全是喜慶,這一天,民俗也將這一天稱為“閻王忌”。

傳說閻王爺最討厭正月十三這一天,民謠:

“正月十三閻王忌,屙屎屙尿都不利”;

就是說在這一天做什麼事也不會順利,就連最簡單的吃喝拉撒也不例外。

民間的傳說、神話是這樣的:

閻王爺做了地府的王之後,變得剛愎自用,口無遮攔,越來越倡狂。因為自己有十三個兒子,常常拿這十三個兒子作為炫耀吹噓,有一天他竟然和別人打賭,說自己的十三個孩子,就算是每個月走(死)一個,一年也走不完,而且,一年之後還能生兒子。而當時掌管三界的玉帝才龍生九子,所以就對閻王的傲慢氣焰非常生氣,跟天鬥,跟老細鬥,當然沒有好下塲,香港的大“作家及編輯”的金句,“天讉”報在老閻身上。

結果話說出去的第二個月開始,每隔二十八天,閻王他其中一兒子們就會離去,一年下來,十三個兒子都相繼離世,最後一個兒子離世雖然沒在當年,可在翌年正月十三這一天也沒躲過去,最後離世,閻王非常害怕和後悔,於是在正月十三這一天就會非常忌諱一些事情,這也是為什麼稱正月十三為“閻王忌”。

所以閻王爺十分討厭和忌諱這一天,自己雖然能掌控億萬生靈的生死,卻掌握不了自己兒子的生死。

正月十三這天中華中原普遍老傳統“忌一事吃三食”

1忌:忌出門

在正月十三這天,中原及北方,很多長輩都會囑咐家裏人,儘量不要出門,即使遇到極其重大的事情,也一定要等到太陽出來後才能去做。這樣的忌諱是因為前面提到的“閻王忌”的故事;閻王爺在中華人們根深蒂固的心中,是十分不吉利的象徵,古人們為了不讓生氣的閻王發現自己,所以會躲在家裏不出門,慢慢地就有了這樣的說法。

一些老人家認為正月十三這一天是一年當中最不吉祥的“禁忌日”,不光不能外出,當然也不能婚娶、動土、搬遷等,這一天最好乖乖呆在家中,老安認為其實又是以前的高知,利用迷信去推行衛生及養生的手段,要知道古今中外,刁民充斥,以法治之也不怕,這些刁民就是怕鬼怕神,借神動鬼去推動全民要做這做那,最為有效。

吃三食:

當然,除了禁忌,在正月十三這天,各地民風民俗還有一些流傳了幾百年的飲食講究!

1食:湯圓

民俗有云:“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這裏的“上燈圓子”指的就是要在正月十三這天晚上吃湯圓,寓意新的一年美滿幸福。

1、吃湯圓

正月十三,點灶燈。有的地方還忙著紮彩燈,到了晚上各家還要試點制好的燈。但是傳統美食不能忘,那就是吃湯圓。

俗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上燈,是指的上燈節,也就是正月十三。這天晚上,全家一起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圓圓滿滿。

當然,某些地方,人們吃完湯圓,最熱鬧的是滾龍燈。這時候,家家戶戶門口掛燈籠,老老少少提燈籠,舞龍的隊伍氣勢如虹,上下翻飛,實在是壯觀。

2、食豆腐、豆腐節

一些地區還有著正月十三吃豆腐的習俗,豆腐諧音“兜福”、“都福”,寓意新的一年接福納福、幸福美滿。

這一天,豆腐節,不僅是風味獨特的美食,也是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風俗活動。傳說豆腐,寓意兜福,既能添丁,又保豐收。

據說,同村、同里的人統一出資,用於購買大量的豆腐,用於豆腐節專用。到了晚上,大家都嚴陣以待,隨著上燈鞭炮聲的響起,男女老少展開豆腐大戰,互相投擲豆腐,十分熱鬧喜慶。被豆腐砸中的人,在新的一年更加福氣滿滿,吉祥如意。通過這一活動,人們祈禱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人丁興旺。

3食:薺菜

薺菜素有“春季第一野菜”之美譽,鮮嫩可口,營養價值也高,有著迎春吉祥的寓意,也是一些地區在正月十三必吃的美食之一。

除了以上忌宜之外,有些地方的正月十三,傳統習俗和禁忌更多。具體讓筆者簡要歸納和總結如下,還有俗詩文相隨。

1、點灶燈、上燈日

明月未滿燭先熄,灶爺座下燈攢集。

從正月十二起,人們就開始建元宵節燈棚,到了十三日就張燈結綵,上被稱為“上燈”,這一天,俗稱“上燈日”,也叫“燈頭生日”。

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到了這天試燈晚上,大街的兩側,家家戶戶都把燈籠懸掛起來,燈光璀璨,如繁星點點,非常喜慶熱鬧,而且家家焚香放炮,鞭炮齊鳴。一會兒,各種各樣的彩燈都來到了街上。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彩燈明亮閃爍,燈光璀璨輝煌。

十四日叫“試燈”,十五日是“正燈”,到了十七日,為“罷燈”。

這一天,人們還要在廚灶下點燈,也就是“點灶燈”,主要目的就是點上已經制好的燈,試試效果好不好,為元宵燈節做好充分的準備。

2、滾龍燈

迂回盤旋龍飛舞,兒童出門燈籠提。

這是有些地方的傳統習俗,玩滾龍的習俗已流傳久遠。尤其熱鬧的滾龍燈,由六條老龍和多條滾龍組成,而且還有小孩子的子龍,首次展出,開始上下騰飛,前後穿行,左右旋轉,四處飛舞。一直要鬧到三更以後,方才收燈。 

3、紮彩燈

棚中幾多彩燈紮,五光十色扮絢麗。

正月十二搭燈棚,同時名匠巧工都開始、或在更早的時間製作各式燈籠,各出心思,各出巧技,務求標華鬦艷,盡出風頭。

4、做聖蟲

和麫巧手做聖蟲,惟妙惟肖出籠屜。

“不過十五未出年門。”正月十三,在一些農村有製作“聖蟲”的習俗,這一天,村裏的婦女們三五家湊在一起,一起和麵、裁剪、雕刻、蒸煮,作春節的最後一“忙”,迎接元宵節,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聖蟲”便在這些扛得鋤頭摸得鐵鍁的巧手下出爐。

5、吃湯圓

上燈圓子寓意喜,圓圓滿滿闔家齊。

6、放海燈

海神娘娘佑平安,煙花爆竹海燈祈。

在海邊城市,這一天,沿海地區的漁民會在岸邊擺上供品祭拜海神,並製作很多海燈,在漆黑的海面上閃爍,承載著漁民們美好的祝福和企盼,向大海的深處漂去。

7、祭大海

龍王生日拜大海,幸福生活萬年期。

漁民在這天“祭海神”,海邊的老百姓會在正月十三這天祭拜海神娘娘,擺香案、祈福、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出海捕魚蝦都獲得更豐富的收成。這一天晚上要吃過“上船餃子”(正月十三海島漁民要吃餃子,預示一年一帆風順)。

2、祭龍王

據說,農曆正月十三,是海龍王的生日。這一天,漁民會舉辦祭海活動,祈求全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炎黃神州沿海有四大海龍王,在海裡統領水族,掌管興雲降雨。他們分別是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閏、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號稱四海龍王。興雲布雨,消滅炎熱和乾旱,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

到了正月十三,漁民開展莊重又壯觀祭海活動,供奉備好的祭品,豬頭、公雞、大鯉魚等等,還要扭秧歌,拜龍王,並焚香化紙,燃放煙花爆竹,行三拜九叩大禮,祈盼一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8、慰忠烈

好日不忘慰忠烈,關公楊公恭敬祭。

1、祭關公

在中原西安長安區當地,正月大十三日,都有祭拜關公的傳統習俗。

大家對關公的稱謂,也不相同。有的叫“關帝”、“武聖”,還有的稱為“武財神”。關公成為人們的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受到人們奉拜。

關公,也就是關羽,人稱關雲長,又叫關二爺。在桃園三結義,與劉備和張飛結義為兄弟,關羽重承諾,守信用,同生死,共患難,輔佐劉備完成三分天下之大業。是忠勇義信集一身,被世人稱頌。

中國某些地方,正月十三這天的供品獨特,叫做“添碟子”,由黃豆、瓜子、桃仁、竹棍等等做成,製作工藝精細,是祭祀“關帝廟”時供奉祭品,更是一種地方民間工藝。

結語

中華民族人民在過去,人們遇到了重大日子,都會主動趨吉避凶,善頌善禱以求平安無事。現在,雖說是進入新時代,新風尚,手機時代,但是這些古老傳統的節日,很多習俗風俗其實趣味晏然,有些更是非常浪漫的,當然今人們應識取鑑別,不再過於關注這些禁忌。


2021年2月21日星期日

2021年2月21日星期日正月初十,十全十美。






2021年2月21日星期日正月初十,不知不覺正月初十就到了,十通石,十也是中國人很喜歡的一個數字,如十全十美,都是吉祥如意的寓意。

古人認為大自然一切都有靈性,即使是冰冷的石頭,也有石神掌管,石頭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人們蓋房子,建屋就要石,屋建成,裝門的時候都有一個門墩,還有將石頭雕刻成獅子,守著家門。以前,人們處理糧食的器具,比如小麥收割以後要用婁粗將麥子脫粒,那時候可沒有脫麥機,更沒有聯合收割機,磨豆腐的石磨,磨麥子的石磨,都是用石頭做的。

石頭還有很多的傳說,比如齊天大聖孫悟空就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傳說這塊石頭吸取了日月精華,還有《紅樓夢》這篇小說也是以石頭貫穿全文,賈寶玉其實是一塊石頭的化身,不知道他是希望作一塊的石頭還是願轉化為人,就像這句話所說的,人生就如一場夢,夢醒時分一場空。

可見石頭在人們生活中的用途有多廣,因此在正月初十,石頭生日這一天,人們就敬石神,不搬運石頭。

既然石頭都有靈性,那麼過去的人們也相信一定有掌管石頭的神仙,於是人們敬拜石頭,也是希望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中華民族的老祖先很早就有對天地的原始崇拜,在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裏,炎黃先輩們認為天地孕育萬物,天父地母是我們對天地最高的崇敬。

大年初十,地生萬物從此來,中華民族是感恩的民族,古代天地君親師,天地應該是並列在首位的。符合漢文化的陰陽理論。

正月初十就是中華古神話及傳傳說中,石頭的生日,大年初十,地生萬物。大年初九是天公日,就是天的生日,而初十則是地公日,大地的生日。

大年初十,初十又跟石頭的石諧音。地生萬物從此來,感恩儀式是,這一天,人們在屋隅、牆角及水甕裏點燈、焚香、敬紙。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石頭在古人看來就算地的化身。

這一天由於的土地的生日,所以這一天古人認為不宜動土,不宜做一些建築類的事情; 中華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今天不能簡單地用所有科學去藐視老祖宗對任何天然事物的敬畏。這其實是對土地的尊重,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了。

天地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中華民族對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事情很講究。中華人並不是屈服於天地,而無所作為,而是去遵循天地的規律,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我們取之有道,絕對不去肆無忌憚地破壞。

這不是不科學的迷信,其實就算對大自然的敬畏,其實是一種信仰,今天全世界講環保,誰知道中華人對環保自古以然。 絕不能簡單噴是迷信,這樣對中華人不公平。



正月初十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老鼠娶媳婦,不看國人也對老鼠痛恨,但是過去也不是一棍子打算,比如到了這一天,中國民間傳說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人們知道老鼠的繁殖力是特別驚人的,而過去人類至今又沒有很好的辦法來防治老鼠,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老鼠真的是無處不在,大概是因為老鼠又多生活在牆角窟窿裏的緣故,老鼠又有鼠患、鼠疫讓古人頭痛,這一天倒是也順便尊敬它一下。

。既然人們制服不了老鼠,那麼古人就希望老鼠可以嘴下留情,不要破壞人們的食物與莊稼,於是在正月初十就有了老鼠娶親的各種傳說,就是希望不要鬧鼠患,傳說中老鼠娶親都是在晚上進行,因此老祖宗認為,這一天不適合熬夜或者通宵點燈,而應該早點關燈上床睡覺,以免驚擾到老鼠結婚,這樣就不會影響到老鼠成家,也象徵著新的一年會順順利利,不被驚擾。

北方有些地區,習慣用穀麪作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放置於牆角土穴等處供老鼠吃。在古代的時候,中華人對世情是消滅和討好是會同步進行的,並不矛盾,有時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互讓互利,不像今天世情,你死我活,攬炒。

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第一篇散文《狗貓鼠》中隱鼠成親原文:

“我的床前就帖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象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我想,能舉辦這樣大儀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歡的那些隱鼠。現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見人類的迎娶儀仗,也不過當作性交的廣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時的想看“老鼠成親”的儀式,卻極其神往,即使象海昌蔣氏似的連拜三夜,怕也未必會看得心煩。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輕易便睡,等候它們的儀仗從床下出來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見幾個光著身子的隱鼠在地面遊行,不象正在辦著喜事。直到我敖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睜眼卻已經天明,到了燈節了。也許鼠族的婚儀,不但不分請帖,來收羅賀禮,雖是真的“觀禮”,也絕對不歡迎的罷,我想,這是它們向來的習慣,無法抗議的。”

大年初十掛添丁燈

在廣東、廣西一些地區,還有正月初十一早有掛花燈的習俗,而粵語中,“丁”與“燈”同音,所以“掛燈”取諧音“添丁”,掛花燈也叫添丁燈。如果家裏上一年生了男孩,需要在大年初十一早去社稷壇掛燈籠,“掛燈”,最好搶在零點的時候掛上,如果誰能掛上“頭燈”,這可是件讓人興奮、又吉祥如意的開心事,燈籠上寫上男孩的名字,然後收錄在族譜中。燈要一直掛到正月十五用火化掉。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也是天官賜福的日子,“化”諧音“話”,意即告訴玉皇大帝家裏添了新燈,後繼有人了。


中華神州幅員遼闊,在不同的地方,大年初十的風俗也不同。

人生何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NYiRc3Yuo
譚詠麟版本

陳百強

一生何求

冷暖那可休, 回頭多少個秋;
尋遍了卻偏失去, 未盼卻在手。
我得到沒有, 沒法解釋得失錯漏。
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那裏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決放棄與擁有;
耗盡我這一生, 觸不到已跑開,
一生何求? 迷惘裏永遠看不透!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 曾妥協也試過苦鬥;
夢內每點繽紛, 一消散那可收。
一生何求?誰計較讚美與詛咒;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重覆再唱一遍, 一生何求……)

原唱: 陳百强
作詞:潘偉源
作曲:王文清

2021年2月20日星期六

2021年2月20日星期六大年初九。“一放二拜三不做”,幸福、好運、愉悅、身强、力健長長久久!

 2021年2月20日星期六大年初九。


“一放二拜三不做”,幸福、好運、愉悅、身强、力健長長久久!

今天是大年初九,這一天也叫天公生,天公指的就是玉皇大帝,初九這天玉皇大帝的生日!

玉皇大帝是中華民族本土神話、傳說中主管三界(天地人)最高的神,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在這一天,三界的神靈都會給玉皇大帝慶賀生日,人間當然在這一天,也給玉皇大帝做生日,祈求玉皇大帝賜福。

以前,中國很多地方在這一天,粵之外,民間習俗會“一放二拜三不做”。

一放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到了這一天淩晨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多。

人們燃放煙花爆竹,也是為了想讓玉皇大帝能夠聽到,知道人們的心意,從而更多的賜福給人間,讓自己的家人在這一年裏,做事順風順水,收穫更多。

近年,其實是多年了,因為環境污染,另外小心火燭,好多的地方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因此到了正月初九這一天,很少的地方有燃放煙花爆竹的了,記憶之中,新春燃放爆竹已經是五六十年之前了。

正月初九這一天,又叫九果,因為創世女媧造人的時候,第七天做人之後,第八天創造穀物以養人,再隔一天的第九天造了果子。在年初九這天,如果天氣放晴好天,那麼這一年的果樹就會長的很好,會有大豐收的。

二拜

拜玉皇大帝

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不但三界的神仙都要給玉皇大帝拜夀,就連人間的人們也會拜夀,這一天除了放鞭炮以外,人們準備清香花燭,還擺放各種祭品、貢品來拜夀,然後跪拜祈求玉皇大帝賜福, 驅邪退病,物阜人安的美好願望。

福建還有拜閩越王無諸!

歷史上,福建是越國,今天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人們相傅正月初九是閩越王無諸的生日。閩越王是越王勾踐的後人,他幫助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然後被封為閩越王。在他在政期間,和漢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且讓人們過上富足穩定的生活,因此在福建一帶,影響力很大。每當到了正月初九閩越王生日的時候,人們都會祭拜這位昔日的英雄,表達人們對他的敬重。

三不做

一不洗衣服

在正月初九這一天,人們不洗衣服,尤其是內褲和內衣,在古代的時候,人們認為晾曬內衣內褲,讓玉皇大帝看到,會衝撞他老人家。如果需要洗,可以過了這一天後。

二不打掃

除了不洗衣服以外,在這一天,也不要打掃衛生,搞得家裏烏煙瘴氣,因為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需要沐浴更衣,全家一起給玉皇大帝祝壽,從而讓玉皇大帝賜福更多給家人(其實在前幾天,已經打掃過幾天了,憩一憩吧)。

三不說不吉祥的話

玉皇大帝生日這一天,人們說話要忌諱一些,不說不吉祥的話,害怕這些不吉祥的話,被玉皇大帝聽到怪罪,因此在這一天裏,需要說一些吉祥的話。

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九同酒同音,在很多的地方,人們都會慶祝玉皇大帝的生日,舉辦酒宴慶祝,享受美酒,飲過開心,還有初九有“上九辦事一大堆”的說法,在這一天祈求玉皇大帝賜福以後,辦事更容易成功。

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大年初七為"人日"、"人日子",就有"人民安之日"的意思,

大年初七是“人日”



初七又稱“人七日”

過完了年,從初一到初七,一天一個節日。

那初七是什麼日子?大年初七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人日”,俗稱“人七日”。

傳說女媧娘娘造世間萬物的時候,從大年初一到初六先後造了雞、狗、豬、羊、牛、馬。到了大年初七這天,女媧娘娘越來越感到寂寞,就模仿著自己的樣子,又造出了人類,故初七這天便成了“人日”。按照民間的說法,除了初七,還有十七、二十七也是人日,這三天先後分別代表了小孩子、年輕人、老年人的“人日”。

不過那些要在外地工作的人大多是過了大年初七,才辭別家人,離家遠行,大年初七是家人團圓最後的一天。

七是人的生日,人是女禍娘娘最後生的,是以她的樣貌為本,說明衪是人為尊。人日的意思是要尊敬珍惜每一個人,大清及之前各朝代,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中華民族稱大年初七為"人日"、"人日子",就有"人民安之日"的意思,

傳說如果正月初七這一天天氣晴朗,則主這新一年天下人口康泰,順心、還有出入平安。

若該天陰雨,傳統人們稱之為“七煞日”,該年諸事情不宜,要預防該年疾病瘟疫發生。尤其應避免外出遠行。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七就是漢族傳統習俗中的"人日",是春節系列節日中重要的節日之一。

來自專家著述稱,人日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歷史。

一般習慣及傳統,過完了大年初五,便算過完了年;

農曆新年除了傳統風俗民情,每一天都有相應的美食與之相對應,更何況是“人日”、“人七日”。

長壽麪
那大年初七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節日美食呢?大年初七是“人日”,人的生日,最配合的美食當然是麫條,“長壽麪”!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大年初七是“人日”,“但願人長久”當然人們最冀望,代表這冀望的就是要吃麫,“長壽麫”。

中華人南北一樣, 祝福家中的老人壽比南山,祈禱全家人丁興旺、祈福家中的孩子長命百歲,長長久久。

初七的.“長壽面”沒有特殊的要求,除了麵條要儘量長、順、溜之外,配菜澆頭可以隨心所欲。根據族群習俗、習慣、家人喜好,個人愛好,隨心所欲做出家人愛吃的麫條就行。

正月年初六送窮神,窮神不走富貴不來!

 正月年初

六送窮神。

過了年初五, 年初六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日子,正月初五這天叫“破五”,過了初五,年的氣息就會逐漸淡去,人們也會恢復到往日的平靜生活中,到了年初六這天,人們才會真正開始工作和做生意。

中國傳統神話及傳說中,天地創造神女媧創世時, 在正月初六這天造出了馬,所以初六這天也被稱為“馬日”。

“六”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數字,在中華民眾間寓意“六六大順”,所以在初六這天,民間有不少的傳統習俗,其中有“六件大事”最為重要,你知道是哪六件事嗎?

一、送窮

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初六送窮神;在初六這天,首要的事情就是送窮。在正月初六這天送窮,寓意把窮日子送走,在新年裏可以過上好生活,從這個傳統習俗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全國各地,關於送窮的方式也都不太相同。大部份地方在這天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裏的垃圾全部扔掉,寓意把垃圾和窮鬼一起送走,新的一年可以發大財。

有些地區則會用芭蕉做一條船,點亮蠟燭,放上一些乾糧,把船放入溪河,把窮神送走。

二、挹肥

民間傳說,正月初六這天,廁神會來檢查衛生,所以人們一大早就會打掃廁所的衛生,迎接廁神的到來。

在古時,這一天被稱為“挹肥”。在這天把廁所打掃乾淨,可以把雜物和穢物全部清除乾淨,寓意新年的日子裏衛生乾淨,平安健康。

三、開業

商店、酒樓大都會選擇在正月初六這天來開業,因為這天正是送窮的日子,有利於生意興隆,而且“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圖個吉利,討個好彩頭,是非常適合開張,假後恢復營業的日子。

商家大都注重初六開業的日子,不僅會張燈結綵,還會大放鞭炮,貼上“開市大吉”大紅對聯,寓意新年的生意紅紅火火。

四、外出遊玩

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呢?以前老人家常說“三六九,往外走”,因為古時官員上朝的時間大多是三、六、九,民間認為這幾天非常吉利,而大年初三不宜出門,初四,初五都要在家,初六就成了正月裏出門的第一個好日子。如還有假期就不要呆在家裏,帶上家人出門遊玩。外出遊玩的路線也非常有講究,最好是以家為中心點,按照一個圓圈的路線去遊玩,寓意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五、放鞭炮,今天大多數地方都已經為了防火, 都禁止了。

在正月初六這天,除了商店開業會大放鞭炮,普通人家也會放鞭炮來慶祝,因為初六有“六六大順”的寓意,人們都希望在這天討個好彩頭,燃放鞭炮來慶祝,希望好運可以降臨到自己身上。但現在好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一定要嚴格遵守當代的規定;可以選擇燃放電子煙花或氣壓爆竹來慶祝。

六、吃麪條

在中國民間,很多地方,尤其北方,都有大年初六吃麪條的習俗,因為麪條順滑、順溜,在這天吃麪條,寓意著“大大大順”,全年生活都如麫條的順滑,流暢。



正月初六送窮神!窮神不走富貴不來!

古人認為送窮神非常重要!

除了窮神,在正月初六,古老民間還有一項重要的環保活動,那就是祭祀廁神。

廁所還有神?

當然有,在舊時,不但有,而且這個廁神還是美女。

“米田共”這種農家肥可是全國一年豐收的重要保證。

在《封神演義》中有這麼一段,叫怒擺黃河陣。

趙公明被陸壓真人打死後,他的三個妹妹便為他報仇。她們在黃河邊上布下陣勢,把元始天尊的十二個徒弟全部圍困陣中。

後來沒辦法了,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這些大伽們不得不親自上陣,最後才把她們給降服了。

她們三人有一樣法寶,叫混元金斗,也叫子孫桶,還有個俗稱:馬桶。

後來在封神的時候,她們就被封為了:三仙姑,坑三姑娘,也就是我們的廁神(粵人口中的屎坑三姑的來源,易請難送!)。

舊時的農村,又是,主要北方,在正月初六都會在廁所邊燃上一顆蠟燭,燒些紙錢等,來供奉廁神,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作物大豐收。



大清皇朝慈禧西太后專用馬桶。




正月初六送窮神!窮神不走富貴不來!

古人認為送窮神非常重要!

窮神,民間傳說是為姜子牙之妻。說是姜子牙年輕的時候沒錢,,到了七十二歲才討到六十八歲的馬氏為妻。而這馬氏對姜子牙不好不說,馬氏還嫌棄姜子牙貧苦和他離婚了。

因此姜太公封神時就沒想過馬氏,但馬氏也來討封,還經常騷擾姜太公。後來姜太公隨口封馬氏為“窮神”,讓人都見不得她。

但窮神也要好處,民間認為窮神是窮苦人的保護神,只是只保平安,不保發財。只要窮神在家裏,家中只有平安沒有富足。

自古以來認為祭祀送窮神可以讓窮神遠離家門,古人對送窮的做法在《歲時廣記》中有詳細記載。當時是在正月二十九的那天,要把屋子裏裏外外的打掃乾淨,然後把垃圾扔到水中。

另一個窮神的故事,窮神,可是大有來頭,說他是窮鬼、窮神,可他家裏卻是一點也不窮。 窮神是上古五帝之一顓頊帝的一個兒子,叫“窮蟬”。他雖然貴為皇子,可整天蓬頭垢面,面黃骨瘦,一副邋裏邋遢、病懨懨、饑饉無食的樣子。 而且“窮蟬”還有個不好的習慣,從來不用新的或是貴重的東西,給“窮蟬”了身新衣服,他馬上把它剪爛或是弄幾個洞出來,故意整得破破爛爛,今天時人的摩登牛仔褲的破洞越多越貴,應該是時裝設計者從中國傳說、神話得到的啟發。給他個碗,非得敲爛了才舒服。 總而言之,什麼東西,到他手上,他必須先要搗鼓一遍,然後才去用,所以,他也算是個不折不扣的行為藝術家。 結果,有一年新年時期,這位愛耍酷的藝術家又凍又餓,駕鶴西去了。 他這一死,顓頊自然是非常傷心,雖然他很另類,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 但大過年的,一直把他放在宮裏也不行,這多不吉利呀。於是,趕緊安排人把“窮蟬”裝殮後,低調送出宮外,這天正是新年的大年初六。 可不巧,一行人剛剛出宮,就碰到熟人了:“幾位爺,這大過年的拉車上哪去啊?” 這時負責護送“窮蟬”出宮下葬的宮中官員總不能說是拉的一個死人?新年日子,這多晦氣啊。於是就支支吾吾地說:“我…我…我拉的是 …窮…窮蟬…窮,窮神。我們這是奉命送窮去,去送窮神。” 來人一聽,這宮裏還有窮神? “可不是嘛,今年把他送走,來年這宮裏就不會窮了。” 哦…哦,真沒想到,宮裏還有這樣的年俗。 結果,這一傳十,十傳百的,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宮中送窮神的習俗。 難怪宮裏那麼有錢,人家是每年都要送窮神的。那咱們也送吧。 就這樣,每年的正月初六,人們都會往外扔垃圾,這就叫送窮神。



2021年2月13日星期六

開年大吉


開年大吉, 天下太平, 驅逐疫情, 用心發展, 人間再有情! 大吉大利, 民安國盛!!!
 

2021年2月11日星期四

老牛亦解韶光貴, 不待揚鞭自奮蹄!

 2021年2月12日星期五辛丑年年初一。

老安敬祝各位牛年如意吉祥, 萬事如意, 身壯力健, 平安喜樂。



2021年2月6日星期六

今天是女王即位的紀念日

 


2021年2月6日,是當下大英帝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即位69周年的紀念日,女王再一次刷新了由她自己創下的英國君主在位時間紀錄。

為了慶祝女王即位紀念日,英國人會在這一天鳴放禮炮(今年因為疫情,禮炮活動可能會取消)。往常會在在倫敦Green Park點響41發禮炮,然後在倫敦塔鳴62響禮炮。

由於女王她的超超長在位,百分之八十的英國人這輩子都只見過這一位君主。

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的數據,1952年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去世時,英國有1,200萬居民,約占現在英國人口的20%。所以剩下的那些人都是女王即位以後出生的。

今天是女王即位的紀念日,同時也是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的忌日。有孝心的女王這一天總會在位於諾福克郡的桑德靈厄姆別墅(Sandringham House)度過,因為那是她父親去世的地方。

1952年2月6日,由於長期吸煙患上嚴重的肺炎,英王喬治六世在睡夢中去世。而當時身為公主的她在1月31日就離開了英格蘭,和菲利普一起出國旅行,當時,她正在千裏之外的肯尼亞。原本這是一次度假,但年輕的女王卻因此錯過了與父親的最後一面。

由於當年女王與菲利普當時所在的地方消息閉塞,老國王去世的消息也是輾轉多次才最終送到女王手上。據說,是由非洲的一位記者先通知菲利普親王的私人秘書,秘書又把親王從午睡中叫醒,告訴了他這個消息。最終,親王決定先約妻子出來散步,再把這個噩耗告訴她。

當時年僅25歲的女王,一下子同時,面臨至父親去世的悲痛,與接掌王位的重任。不過,年輕的伊麗莎白表現得相當堅毅鎮定。接到消息後,她相當有責任感地討論了回國後的具體事宜,並立刻決定返回倫敦,甚至還給澳洲準備接待她的人發了致歉信。

那一天,她獨自在房內呆了一個小時,沒有人知道那一個小時裏女王都在想些什麼,她應該還是很傷心的。這大概是女王最不願意過的紀念日了。

回到倫敦後,女王和親王很快回到白金漢宮,並於1953年6月在西敏寺舉行了加冕典禮。年輕的伊麗莎白就此由“小公主”向一代君主的轉變,才有了女王如今的“不老傳說”啊。

最長在位統治者的世界歷史記錄!

1、2008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過完她的82歲生日後,就超過了她爺爺的曾奶奶維多利亞女王(81歲零7個月),成為英國史上最長壽的君主。今年女王會在4月21日生日95歲,繼續刷新自己的記錄~

2、2015年,女王再次打破由維多利亞女王保持的紀錄,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的即位時間為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

3、2016年,泰國國王去世後,女王成為了世界上目前在位的君主中統治時間最長的。

4、2017年,女王又超過了津巴布韋總統羅伯特·加布裏埃爾·穆加貝(Robert Gabriel Mugabe,於2019年9月6日去世),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元首。

5、除了超過一眾國家元首,女王和跟她一樣超長待機的老公菲利普親王,還創造了最長皇室婚姻的紀錄,1947年結婚的他們已經結婚超過72年,過完今年11月20日就是74年了!

女王雖然摘得了世界現任君主中在位時長的桂冠,可要論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女王還有好幾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法國:目前有明確紀錄的,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獨立主權國家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太陽王”,凡爾賽宮的主人——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出生於1638年,到1643年,23歲的他即位為法國國王,比女王即位的時候還要年輕。到1715年去世時,路易十四共在位72年零110天。名副其實的太陽王,幾乎與太陽肩並肩啊!

泰國: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泰國前任國王普密蓬·阿杜德,這位備受人民愛戴的老國王不僅顏值和氣質杠杠的,同樣十分長壽。1927年出生的普密蓬,即位時間更是令人震驚得年輕:1946年他即位時年僅19歲!直到2016年去世,這位泰國國王共在位70年零126天,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

歷史上比女王在位時間更長的君主不在少數,不過最為人熟知也待機時間最長的就是這兩位啦。不過,還有一些雖然“敗給”女王,但也值得一提的君主。

日本:日本的昭和天皇,也就是前任明仁的父親、現任德仁的爺爺。1901年出生,1926年(25歲)即位,到1989年去世時共在位63年。是日本歷屆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並且也是最長壽的。

中國:中國代表隊隆重出場的就是康熙與乾隆祖孫倆,相信這倆人大家已經通過各種影視作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康熙帝,也就是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生,1661年(也就是他7歲時)即位成為大清帝國的皇帝。1722年康熙去世,共計在位61年。雖然比不上英國女王,但小玄子可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大清帝國“十全老人”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出生於1711年,1735年(24歲)即位。他在1796年讓位給兒子嘉慶帝,自己去當了太上皇,所以官方在位時長比他爺爺康熙少一年,一共是60年。要是算上他當太上皇“訓政”的那幾年,乾隆爺才是中國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1799年2月7日去世)。

英國皇室的長壽秘訣

在英國皇室內部,除了現任女王,也有不少超長壽的君主。比如,被稱為“歐洲祖母”的維多利亞女王,在2015年之前一直保持著英國君主在位時間最長紀錄。(被現任女王擠下去,成了第二名)1819年出生的她,於18歲(1837年)即位成為女王,直到1901年退位,共在位64年之久,而她活到了81歲。

雖然第一第二名都被“女王”搶走了,在位時間很長的英國國王也有很多。

喬治三世,也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曾祖父,作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從1760年到1820年,在位約60年,他也活了81歲……

還有亨利三世在位56年,愛德華三世在位10年,雖然活得不是特別長,都有60幾歲,但考慮到那個年代的醫療條件應該也算是高壽了。

大英帝國的君主們,尤其是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都有哪些長壽秘訣呢?

英國每日快報和澳洲的 everything zoomer 等媒體就曾曝出,女王保持長壽的秘訣包括以下幾點:

1. 經常運動。女王年輕時就特別喜歡騎馬等運動,雖然後來年紀大了,但也經常遛她的狗狗柯基。而且,女王平時要參加那麼老些活動,站立時間可不短。

2. 均衡飲食。看來女王和很多養生博主一樣,推崇“飲食養生”。女王的飲食相當克製,還很注重營養均衡,她吃的有機蔬菜、雞蛋和肉類等還都是來自查爾斯王子的有機農場。

3. 經常飲茶。英國人愛喝茶可是世界聞名,女王也不例外。女王每天都會準時在下午5點喝下午茶,其中最多的是綠茶,可以抗氧化、防癌,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4. 養寵物。在女王還是個公主的時候,她就在自己的生日典禮上獲得了她的第一隻柯基Susan,自此之後女王擁有好多條可愛的狗狗。女王也在紀錄片裏說過,狗是她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養寵物不僅能促進一定的運動(比如遛狗),最重要的是能夠讓人心情舒暢啊!

18年4月,女王的最後一隻柯基Willow(是女王的柯基蘇珊的第14代中的最後一隻小狗)過世,據說女王很傷心,可能再也不會養柯基了。不過,盡管白金漢宮可能沒有柯基犬了,但還有所謂的“多基”(dorgis)——瓦肯(Vulcan)和坎迪(Candy)。它們由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Princess Margaret)的一隻臘腸犬與女王的一隻柯基犬交配所生的兩隻狗狗。

5. 好的伴侶女王跟菲律普親王的恩愛情史相信不用圈哥再多說了,好的伴侶和美滿的婚姻確實也能讓人長壽啊!

據統計,女王在位的67年間,已經成功地“見”過12位美國總統、14位英國首相、28位日本首相、9位法國總統,戰績非常耀眼...她將繼續創造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