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

正月十三, 後天便是元宵節了, 日子過的真快。

正月十三,是中華民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既是春節的延續,也是元宵節的開始。

不過,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虜囚禁的某一年在這一天在獄中寫了一首詩,大家一起分享,緊記自己民族,本身民族及母國不强,海外華族都不會有好日子過。

《正月十三日》
文天祥 〔宋〕

去年今日遁崖山,望見龍舟咫尺間。
海上樓臺俄已變,河陽車駕不須還。
可憐羝乳煙橫塞,空想鵑啼月掩關。
人世流光忽如此,東風吹雪鬢毛班。

當年山河破碎,此時雖然萬家團圓,但是詩人卻萬念俱灰,今天中華人的母國還未達全民小康,而且外患不絕,紛爭迭起,某些國家總是野心勃勃,要再次八國聯軍,遂其奴役中華民的痴想,佳節中,身處海外,大家心照,母國有鑊,本身都逃不過被主流乜乜物物,話到此了。

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時間過得真快,春節已經近尾聲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了。 元宵節過後,跟著一切都回復正軌。

“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正月十三到了,元宵燈節後天就是。俗曰:“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要到正月十八,才是落燈日。

正月十三日,除了是上燈日外,還有哪些值得說說的事兒。又是民間俗謠:“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是不是與神仙有關

正月十三的傳統習俗多,這一天,有的地方紮彩燈,有的地方做聖蟲,還有地方祭拜海神娘娘等等。

正月十三日,又被稱為“燈頭生日”,正月大年十三這天起,各地的人們開始製作彩燈,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做準備。以前,民間在這一天有在廚灶下點燈的習俗。

不過,在一些中華地區,正月十三日並不是如其他前先的日子一樣全是喜慶,這一天,民俗也將這一天稱為“閻王忌”。

傳說閻王爺最討厭正月十三這一天,民謠:

“正月十三閻王忌,屙屎屙尿都不利”;

就是說在這一天做什麼事也不會順利,就連最簡單的吃喝拉撒也不例外。

民間的傳說、神話是這樣的:

閻王爺做了地府的王之後,變得剛愎自用,口無遮攔,越來越倡狂。因為自己有十三個兒子,常常拿這十三個兒子作為炫耀吹噓,有一天他竟然和別人打賭,說自己的十三個孩子,就算是每個月走(死)一個,一年也走不完,而且,一年之後還能生兒子。而當時掌管三界的玉帝才龍生九子,所以就對閻王的傲慢氣焰非常生氣,跟天鬥,跟老細鬥,當然沒有好下塲,香港的大“作家及編輯”的金句,“天讉”報在老閻身上。

結果話說出去的第二個月開始,每隔二十八天,閻王他其中一兒子們就會離去,一年下來,十三個兒子都相繼離世,最後一個兒子離世雖然沒在當年,可在翌年正月十三這一天也沒躲過去,最後離世,閻王非常害怕和後悔,於是在正月十三這一天就會非常忌諱一些事情,這也是為什麼稱正月十三為“閻王忌”。

所以閻王爺十分討厭和忌諱這一天,自己雖然能掌控億萬生靈的生死,卻掌握不了自己兒子的生死。

正月十三這天中華中原普遍老傳統“忌一事吃三食”

1忌:忌出門

在正月十三這天,中原及北方,很多長輩都會囑咐家裏人,儘量不要出門,即使遇到極其重大的事情,也一定要等到太陽出來後才能去做。這樣的忌諱是因為前面提到的“閻王忌”的故事;閻王爺在中華人們根深蒂固的心中,是十分不吉利的象徵,古人們為了不讓生氣的閻王發現自己,所以會躲在家裏不出門,慢慢地就有了這樣的說法。

一些老人家認為正月十三這一天是一年當中最不吉祥的“禁忌日”,不光不能外出,當然也不能婚娶、動土、搬遷等,這一天最好乖乖呆在家中,老安認為其實又是以前的高知,利用迷信去推行衛生及養生的手段,要知道古今中外,刁民充斥,以法治之也不怕,這些刁民就是怕鬼怕神,借神動鬼去推動全民要做這做那,最為有效。

吃三食:

當然,除了禁忌,在正月十三這天,各地民風民俗還有一些流傳了幾百年的飲食講究!

1食:湯圓

民俗有云:“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這裏的“上燈圓子”指的就是要在正月十三這天晚上吃湯圓,寓意新的一年美滿幸福。

1、吃湯圓

正月十三,點灶燈。有的地方還忙著紮彩燈,到了晚上各家還要試點制好的燈。但是傳統美食不能忘,那就是吃湯圓。

俗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上燈,是指的上燈節,也就是正月十三。這天晚上,全家一起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圓圓滿滿。

當然,某些地方,人們吃完湯圓,最熱鬧的是滾龍燈。這時候,家家戶戶門口掛燈籠,老老少少提燈籠,舞龍的隊伍氣勢如虹,上下翻飛,實在是壯觀。

2、食豆腐、豆腐節

一些地區還有著正月十三吃豆腐的習俗,豆腐諧音“兜福”、“都福”,寓意新的一年接福納福、幸福美滿。

這一天,豆腐節,不僅是風味獨特的美食,也是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風俗活動。傳說豆腐,寓意兜福,既能添丁,又保豐收。

據說,同村、同里的人統一出資,用於購買大量的豆腐,用於豆腐節專用。到了晚上,大家都嚴陣以待,隨著上燈鞭炮聲的響起,男女老少展開豆腐大戰,互相投擲豆腐,十分熱鬧喜慶。被豆腐砸中的人,在新的一年更加福氣滿滿,吉祥如意。通過這一活動,人們祈禱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人丁興旺。

3食:薺菜

薺菜素有“春季第一野菜”之美譽,鮮嫩可口,營養價值也高,有著迎春吉祥的寓意,也是一些地區在正月十三必吃的美食之一。

除了以上忌宜之外,有些地方的正月十三,傳統習俗和禁忌更多。具體讓筆者簡要歸納和總結如下,還有俗詩文相隨。

1、點灶燈、上燈日

明月未滿燭先熄,灶爺座下燈攢集。

從正月十二起,人們就開始建元宵節燈棚,到了十三日就張燈結綵,上被稱為“上燈”,這一天,俗稱“上燈日”,也叫“燈頭生日”。

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到了這天試燈晚上,大街的兩側,家家戶戶都把燈籠懸掛起來,燈光璀璨,如繁星點點,非常喜慶熱鬧,而且家家焚香放炮,鞭炮齊鳴。一會兒,各種各樣的彩燈都來到了街上。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彩燈明亮閃爍,燈光璀璨輝煌。

十四日叫“試燈”,十五日是“正燈”,到了十七日,為“罷燈”。

這一天,人們還要在廚灶下點燈,也就是“點灶燈”,主要目的就是點上已經制好的燈,試試效果好不好,為元宵燈節做好充分的準備。

2、滾龍燈

迂回盤旋龍飛舞,兒童出門燈籠提。

這是有些地方的傳統習俗,玩滾龍的習俗已流傳久遠。尤其熱鬧的滾龍燈,由六條老龍和多條滾龍組成,而且還有小孩子的子龍,首次展出,開始上下騰飛,前後穿行,左右旋轉,四處飛舞。一直要鬧到三更以後,方才收燈。 

3、紮彩燈

棚中幾多彩燈紮,五光十色扮絢麗。

正月十二搭燈棚,同時名匠巧工都開始、或在更早的時間製作各式燈籠,各出心思,各出巧技,務求標華鬦艷,盡出風頭。

4、做聖蟲

和麫巧手做聖蟲,惟妙惟肖出籠屜。

“不過十五未出年門。”正月十三,在一些農村有製作“聖蟲”的習俗,這一天,村裏的婦女們三五家湊在一起,一起和麵、裁剪、雕刻、蒸煮,作春節的最後一“忙”,迎接元宵節,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聖蟲”便在這些扛得鋤頭摸得鐵鍁的巧手下出爐。

5、吃湯圓

上燈圓子寓意喜,圓圓滿滿闔家齊。

6、放海燈

海神娘娘佑平安,煙花爆竹海燈祈。

在海邊城市,這一天,沿海地區的漁民會在岸邊擺上供品祭拜海神,並製作很多海燈,在漆黑的海面上閃爍,承載著漁民們美好的祝福和企盼,向大海的深處漂去。

7、祭大海

龍王生日拜大海,幸福生活萬年期。

漁民在這天“祭海神”,海邊的老百姓會在正月十三這天祭拜海神娘娘,擺香案、祈福、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出海捕魚蝦都獲得更豐富的收成。這一天晚上要吃過“上船餃子”(正月十三海島漁民要吃餃子,預示一年一帆風順)。

2、祭龍王

據說,農曆正月十三,是海龍王的生日。這一天,漁民會舉辦祭海活動,祈求全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炎黃神州沿海有四大海龍王,在海裡統領水族,掌管興雲降雨。他們分別是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閏、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號稱四海龍王。興雲布雨,消滅炎熱和乾旱,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

到了正月十三,漁民開展莊重又壯觀祭海活動,供奉備好的祭品,豬頭、公雞、大鯉魚等等,還要扭秧歌,拜龍王,並焚香化紙,燃放煙花爆竹,行三拜九叩大禮,祈盼一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8、慰忠烈

好日不忘慰忠烈,關公楊公恭敬祭。

1、祭關公

在中原西安長安區當地,正月大十三日,都有祭拜關公的傳統習俗。

大家對關公的稱謂,也不相同。有的叫“關帝”、“武聖”,還有的稱為“武財神”。關公成為人們的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受到人們奉拜。

關公,也就是關羽,人稱關雲長,又叫關二爺。在桃園三結義,與劉備和張飛結義為兄弟,關羽重承諾,守信用,同生死,共患難,輔佐劉備完成三分天下之大業。是忠勇義信集一身,被世人稱頌。

中國某些地方,正月十三這天的供品獨特,叫做“添碟子”,由黃豆、瓜子、桃仁、竹棍等等做成,製作工藝精細,是祭祀“關帝廟”時供奉祭品,更是一種地方民間工藝。

結語

中華民族人民在過去,人們遇到了重大日子,都會主動趨吉避凶,善頌善禱以求平安無事。現在,雖說是進入新時代,新風尚,手機時代,但是這些古老傳統的節日,很多習俗風俗其實趣味晏然,有些更是非常浪漫的,當然今人們應識取鑑別,不再過於關注這些禁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