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民以食為先, 真正中國存亡的問題,但太多人疏忽的事實!

民以食為先, 真正中國存亡的,但太多人疏忽的事實!

在餐桌上的大國博弈,沒有硝煙的中美糧食戰爭



中國存在什麼樣的糧食問題?在中美角力的大背景下,美國會採用哪些手段和中國展開糧食問題上的博弈?針對上述問題,中國該怎麼做?

從“中國全民都有糧食吃”這個角度看,中國目前還沒有什麼太大的糧食問題,2014年開始,中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當年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中國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有某些對中共政權有偏見的人可能會“很高興”的懟:中國成為糧食第一進口大國,這不正說明中國是有糧食缺口問題的呀?

糧食缺口,指的是本國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人民需求的短缺部分。那麼,中國真正的糧食缺口是多少百分比呢?綜合各種資料及相關數據,目前,中國的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基本實現自給,穀物自給率超過95%。

目前,中國儘管口糧供應不會受到多大威脅,但是依然不敢保證糧食的絕對安全。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規定的世界糧食安全標準為自給率90%,這裏面的糧食包括穀物、大豆、玉米等所有主要種類。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為82.3%左右,換言之,糧食缺口是17.7%,中國還未達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安全糧食自給的標準。

但是,實際現在世情是全球化時代,按照比較成本理論,各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從他國取得自己短缺的產品,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中國不會存在糧食供應缺口問題。

可是中國的需求實在太大了,糧食供應也就確實需要依靠穩定的國際糧食供應鏈,但作為飼料等的大豆和玉米則主要靠進口,特別是美國的農產品,尤其玉米、大豆來彌補,以維護糧食安全。其中大豆八成依靠進口,主要供應國為美國(還有巴西),大豆一旦短缺將造成肉類、蛋類價格暴漲,衝擊糧食穩定。

在國際環境穩定的情況下,本來不是問題。但是,自侵侵挑起的中美關係惡化,疫情衝擊導致的全球化洗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等因素的影響之下,現美國執政團隊民主黨的拜登更比侵侵對華敵對, 中國糧食的國際供應鏈就變得不如之前那麼穩定了。

從”中國人有肉吃“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糧食問題就很明顯了!

自鄧小平的倡議,讓少數人富起來,捨棄真正的社會主義,近四十年來,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人民對於肉食的需求在急速增長。1978年中國人均年肉食消費只有不到10公斤,而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約60公斤,超過世界人均肉類消費的1倍多。四十年間增長了五倍。

中國進口糧食的規模龐大,主要是為了首先保障國家的主要糧食安全,中國的絕大部分的耕地被用來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

這一方面正好說明了中國糧食的安全其實沒有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面,中國陷入了一個依託自身國土和農業難以解決的困境——中國人民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須依靠全球經濟和資源,但是,至少在“吃肉”一項上,中國仍然難以建立“自給自足”的內部循環體系,必須依賴世界農產品市場。

無論是中國人自己養殖還是進口,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抑或是俄羅斯、烏克蘭的家畜飼料主食大豆、玉米,實際成為中國人餐桌上肉食的保障。

中國的自然資源不足以支撐中國14億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近20億畝的中國耕地資源絕對不足以在維持“口糧自由”之後,可以再滿足中國人的“吃肉自由”。

中國人民每年吃掉的那五千多萬噸豬肉、一千一百多萬噸雞肉、六百四十多萬噸牛肉、四百七十多萬噸羊肉,以及其他肉蛋奶類產品,正在讓我國農業生產陷入“人畜爭糧”的局面,這就使得我國的糧食問題很明顯了,很不幸, 這裡面太多的肉食其實不是吃掉的,實際是被沒有危機感的中國刁民浪費掉的、丟棄掉,而且百分比非常高,如果你好是生活在中國大陸,或長期在大陸工作的,肯定會同意這個說法。

中國的糧食問題實際源於對中國飼料用糧進口的依賴。當中國人開始快速提升肉食消費時,其中高達近1.1億噸飼料用糧的生產缺口需要依賴進口。

目前中國的飼料用糧總產量(主要是大豆)每年只有不到兩億噸,相比於需求量相差近一億噸,這也是導致中國每年需進口約1.1億噸糧食(其中大豆進口約8,803萬噸,占比80%以上)的原因。

中國有限的耕地面積和“人畜爭糧”的嚴峻局面,不幸地,中國大豆依賴進口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國大豆依賴進口其實和我國的石油、天然氣依賴進口一樣,更多的是我國人民生活水準快速提高之後,與自然需求之間的矛盾。

美國人的陰謀:要求我們放開農業進口限制

中國借助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的很快。但是,美國在投資中國的過程中,聰明及陰騭的把他貪婪靠害的觸角慢慢地紮進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和各個行業。雖然中國很早就發現了這個苗頭,國家行政干預手段也隨之跟進。

可是,有些利益團體及業內人士竟抱怨國家行政這只手管得太寬了。可是他們沒有想過,如果國家不進行行政調節,而是任由市場自由發展,那中國的危險也很快就迫在眉睫了。

從中國入世談判到現在的中美貿易戰,美國一直要求中國放開農業進口的行政限制。從表面上看,放開限制以後,中國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以便宜的價格買到糧食,而實際情況呢?

普通百姓可以買到低價糧食,那麼種糧食作物的農民就變得沒有什麼利潤了。然後種糧食的農民越來越少,農作物越來越少, 國家只能去進口糧食。

世界還是有很多智者的, 他她們一早看清楚,糧食是一直被美國當作對付不止中國的戰略武器的。美國人運用各種政治及市塲技巧,再加金融神技。把國際市場上面的糧食價格翻倍漲價,在收割掉中國財富的同時,也控制住了中國的命脈。

中國非常不幸,還是有那麼一不小部分人,尤其大學學者,公知,整天吹捧各種美國好。閉目、盲目的捧,却看不到,聽不到, 感覺不到美國卻一直想讓中國人民餓肚子,讓中國被他控制,成為他的奴隸。

美國人的陽謀:糧食禁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的一句話: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美國一直踐行著他的哲學及戰略。

美國過往打擊對手一向會全方位出招,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糧食禁運。美國是全球採用糧食禁運最多的國家,與其為敵的蘇聯、朝鮮、古巴等都遇過或正遭受其糧食禁運。美國至今未對中國出此招,只因這會傷害歷屆美國總統們的重要票倉,也就是美國的農民們。

隨著中美角力的不斷升溫,未來美國向中國採取糧食禁運的機率就會提高。

一旦美國國內政治危機升級,拜登政府鋌而走險對中國繼續擴大貿易制裁、美國與中國強行脫鉤,並且通過政治威逼、操縱國際糧食市場,甚至聯合或者脅迫巴西等國對我國實施糧食禁運。

這樣,中國的養殖業也將面臨無糧可用的被動局面,中國牲畜飼料的供應緊張,飼料價格上漲進而帶動中國肉類價格的大漲,中國肉類供應鏈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屆時,儘管美國的大豆種植農民也將難以承受這種千億美元級別的貿易戰“損失”,但是作為“戰爭”的最後底牌,中國依然面臨著糧食危機。

不僅如此,這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般推動中國物價,尤其是居民消費價格的全面上漲,從而加劇通貨膨脹的產生。這將直接影響中國民眾的生活、打擊中國經濟的信心。故中國對此要有居安思危,早作高度警惕,並提高防禦能力。

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中國古語說:民以食為天。中國領導人非常關注糧食問題,曾公開批評“餐飲浪費,觸目驚心”。多次談到糧食安全,”要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也多次強調,對糧食安全問題始終要有危機意識,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官媒也多次發表評論稱,餐飲浪費現象,不只是個人消費習慣問題,更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問題,“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揮霍”。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是一句政治口號那麼簡單。中國基本解決溫飽才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不需要農民繳納農業稅才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可不能這麼快就忘了本啊。

中國一年浪費糧食約三千五百萬噸,接近糧食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其中城市餐飲業的餐桌食物浪費量約一千八百萬噸,足夠三千萬到五千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中國人民的食物浪費數量及態度極為驚人,嚇人,相比其他國家及民族是無法想像及類比,其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浪費食物行為是毫不合理及需要的,只是一種豪奢、浮誇的心態,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不利於國家建設,而且中國人口太多,一旦舉國形成浪費資源的作風,整個地球都承受不起,還會招來國際上的不滿。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刊登在官方政治公宣的《求是》雜誌上的文章承認:新冠疫情對中國的糧食加工、物流中轉、終端配送等造成影響。同時,受個別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等因素影響,引發中國國內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和擔憂,給中國糧食安全“帶來多年未有的壓力和考驗”。

中國中央高調提出糧食問題,皆因要借糧食議題作出全方位部署,回應新一輪國際形勢,包括全球疫情對糧食供應影響,為可能出現的變數作準備,以及推動下一輪經濟和社會改革。

推動經濟內巡迴圈,提升農業生產力

無論是因為中美爭鬥激烈,還是全球經濟處於疫情之下經濟放緩,都加劇了我國外貿出口的壓力。我國啟動的十四五規劃,其中一大亮點就是開啟內巡迴圈,加大開發內在需求,成為經濟重要推動力,減少依賴外在需求。

中國一個未滿足的重大需求就是糧食,如果能提升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業農村相關產業,可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

對此,中央已提出未來五年推動一千五百萬人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包括農民工、大學生及科技人員,以發展農村合作社、農業科技、農村金融、休閒旅遊,擴大農產品生產、銷售、和加工,預計可創造近六千萬個職位,成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的重要一環。

中國的糧食問題是一項嚴峻的挑戰,但是如果能利用危機壓力,加快推動改革,就可能會帶來下一階段發展的契機。

投資海外新農業 拓展國際供應鏈

中國的糧食短缺是個問題,但因為國際社會近三十多年沒有大的國際衝突,因而糧食供應穩定,從未真正短缺過,這是因為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以美國、巴西、包括東南亞、臺灣等百餘個國家與地區的農產品供應鏈。

2019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數據,截至2017年底,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173.3億美元,在境外設立企業851家,分佈於六大洲的100個國家(地區),雇傭外方員工13.4萬人。

如果用投資來計算,如今的中國已經和英國和美國一道,成為了世界上土地貿易產業中三個最活躍的國家之一。至2018年,中國已在世界上33個國家購買或租賃過土地,比英國多出三個國家,同時比美國多出五個國家。

中國政府的海外農業投資,是根據中國的本身需要進行生產、戰略部署,除了極大不可抵抗的天災之外,生產多少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控制產量。有了這條中國可以掌握的供應鏈,算是掌握了中國在海外農業主動權。

結語

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博弈,不僅有表面上的軍事博弈,科技博弈,也有發生在十四億人口的生命生存口糧上面的靜悄悄,生死一綫的博弈,這場博弈雖然表面沒有硝煙,但緊張危險程度實在不低於那些明面上的較量,而且還要更為驚心動魄。

, 老安長文輯貼





四面楚歌的今天, 翻看2015年大大在倫敦的公開講演“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我的夢,也是你的夢(圖轉貼自互聯網)



新華社倫敦10月21日電 當地時間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政廳發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

——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2015年10月21日,倫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

尊敬的葉雅倫市長,尊敬的安德魯王子殿下,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很高興在倫敦金融城同大家見面,相信我們會共同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

這次我應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邀請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旨在推動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得到更大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我個人名義,感謝英國王室、政府和人民對我們的熱情接待,向在座各位,向友好的英國人民,向長期致力於中英合作和中英友好事業的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

21年前,我曾經訪問過英國,到了倫敦、牛津、格拉斯哥、愛丁堡等地,親身感受了英國的悠久歷史、獨特傳統、充沛活力。再次來到英國,看到聳立的大本鐘,看到瀲灩的泰晤士河,我有一種“不知何處是他鄉”的感覺。此時此刻,有關英國的記憶不斷在我腦海中閃現,我想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憲章運動、諾曼底登陸,想到了莎士比亞、拜倫、雪萊、蕭伯納,想到了培根、克倫威爾、丘吉爾,想到了托馬斯·莫爾、約翰·洛克、亞當·斯密、達爾文、阿諾德·湯因比、李約瑟,想到了《雙城記》、《霧都孤兒》、《簡·愛》、《魯濱遜漂流記》,想到了福爾摩斯,當然還有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和英國人民都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是茶的故鄉,英國則將下午茶文化發揮到極致。莎士比亞、華茲華斯、簡·奧斯汀、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讓中國人感受到英國傳統文學的魅力,《貓》、007系列電影、《哈利·波特》、《神探夏洛克》、《唐頓莊園》等當代英國文藝作品也受到中國觀眾喜愛。貝克漢姆等足球明星,曼聯、阿森納等俱樂部在中國擁有眾多球迷。中國在英國的留學生超過15萬;漢語熱遍及英倫三島,600多所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程。今年是歷史上首個中英文化交流年,兩國藝術家的交流精彩紛呈。這一切,印證了中英友好已深入人心,兩國關係長遠發展有著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

倫敦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金融城則是倫敦的心臟,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現代英國金融發展、經濟跳動的強勁脈搏。在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管理著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龐大資產,創造了英國3%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五大銀行均設立了分支,倫敦人民幣離岸市場蓬勃發展,首支人民幣貨幣市場交易所基金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可以說,金融城既是中英深度合作的一個縮影,也是全球開放的一個生動詮釋。

當今世界,開放包容、多元互鑑是主基調。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大家園中,各國雖然歷史、文化、制度各異,但都應該彼此和諧相處、平等相待,都應該互尊互鑑、相互學習,摒棄一切傲慢和偏見。唯有如此,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當今世界,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隨著商品、資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動,無論近鄰還是遠交,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已不符合時代要求。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主旋律。世界經濟復甦進程曲折,國際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仍很嚴峻。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世界各國需要以負責任的精神同舟共濟、協調行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在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中,中國發展日益受到各方關注。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上對中國的各種看法和評價眾說紛紜,其中有“唱多”,也有“唱空”,還有“唱衰”,有讚許、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慮、誤解。

當然,了解和理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的大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好的判斷就是以事實為依據,不要霧裡看花、水中觀月。這裡,我願就大家最感興趣的幾個問題談談看法。

第一,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近10%,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近代以後,中國飽受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磨難。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誠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只有中國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們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決辦法才是長久之計。”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變革創新。中國社會主義不是教科書裡的教條,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生命體。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發展中不斷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第二,中國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當前,全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深知,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中國的標準,中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脫貧。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還有2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要讓生活更加美好,中國人民還需要進行長期努力。

中國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發展必將寓於世界發展潮流之中,也將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帶來更多機遇。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同國際社會風雨與共,為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穩定器”和“發動機”的作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接近30%。我們正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資本市場,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的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將更加均衡。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技史》中深入總結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中國要緊跟新的科技革命潮流,努力創造一流的科技成果。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還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參觀訪問、旅遊購物。這對世界經濟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中國願同包括英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以實實在在的行動釋放出更多潛力,實現更好發展。

第三,中國人民想的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和平的基因深植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近代以後,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所以更珍視和平;中國致力於發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國期待美好未來,所以更愛護和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動搖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

中國倡導國際社會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正確義利觀,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們將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公平正義,推進共同繁榮。

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必將回饋國際大家庭。中國一直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隨著中國實力上升,我們將逐步承擔更多力所能及的責任,努力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的發展不會犧牲別國利益,只會增進共同利益。中國將同各國一道,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世界上的路,只有走的人多了,才會越來越寬廣。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英相隔萬里,但雖遠猶近。中國視英國為重要夥伴和真誠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中英關係總體走在中國同西方關係前列。近年來,兩國關係和合作得到長足發展,正在穩定健康的快車道上加速行進。英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投資目的地國,也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外第二大貿易夥伴和在亞洲首要投資目的地。從衣食住行到能源、基建、金融、科研,中英全方位務實合作成果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斷惠及兩國民眾。

30多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以超凡的戰略眼光,促成兩國創造性解決了香港問題,樹立了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典範。30多年後的今天,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率先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我期待英方繼續在對華各領域合作中做引領潮流、開放包容的典範,成為西方同中國合作的領跑者,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在西方世界的最強支持者”。

——我們要堅持長遠和戰略眼光,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的大局和大勢,持續充實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內涵,不斷增進戰略溝通和政治互信,不因意識形態差異或一時一事上的分歧影響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

——我們要堅持開放包容的心態,視彼此發展為自身機遇,繼續靈活務實推進雙方合作,加快各自發展戰略對接,深化經貿、投資、金融、基建等各領域合作,加強人文交流,共促東西方文明對話,共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和促進世界文明多樣化。

——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兩國關係和全方位合作不斷深入發展,把中英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並以中英合作良好勢頭助力中歐合作,助推亞歐共同發展,促進全球繁榮,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目標。

——我們要堅持開拓進取的精神,在雙方合作中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挖掘新潛力、激發新活力、增加新動力,相互借鑒治國理政經驗,助力彼此改革進程,在國際合作中敢為人先,引領世界發展和改革潮流。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裡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

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們逝世400週年。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培根說:“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後。”在今天同卡梅倫首相的會晤中,我們就開創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黃金時代”達成共識。讓我們行動起來,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共同開啟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現在,我提議:

為葉雅倫市長和倫敦金融城,乾杯!

大清思想家魏源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大清國中期思想家魏源, 《默瓢下.治篇》

“典”亮百年|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天下事, 人情所不便者,變可復; 人情所群便者, 變則不可復。江河百源, 一趨于海, 反江河之水而復歸之山, 得乎? 履不必同, 期于適足; 治不心同, 期于利民。”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大清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份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論事、論政,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宣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把中華傳統自閉自滿的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

魏源生於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

乾隆六十六年,魏源七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九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

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

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

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 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 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 《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 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 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 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 邊,史稱"詩巷"的龍蟠裏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 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並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 魏源後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 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 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 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 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 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 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 無不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 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築堤治水。

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 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 補。

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 宗教、曆法、文化、物產。

咸豐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餘整理著述,

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 機”革職。旋複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 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

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 63
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前文釋義】
《默觚》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魏源的哲學著作。大清魏源從歷史自身的“自變性”去探求歷史發展的驅動力,認為歷史變化發展的標準是“便民”。為此,他用生動的比喻加以說明: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意思是說,每一個人的鞋子大小不必相同,關鍵是要適合自己的腳;每個國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關鍵是要有利於人民。

【解讀】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是由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決定的,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中共當前的領導習近平多次在講話中引用魏源的這句話,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中國必需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選擇、判斷、堅持走能夠持續造福當國、當地、當時的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生存力, 最有發展的正确道路。一條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 當然不可以勉強或强制中華人以西方國家的以麪包、牛扒或香腸,酸菜為主食來代替以稻米及小大麥饅頭,蔬菜、豬羊為主食的習慣,生產的物種不同,怎能逼迫無理的替代,怎能生存。

大清嘉慶、道光以後,中國飽受西方涂毒侵略,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二個多世紀的折磨、掠奪、剥削,天災人禍,戰禍。

100多年前,中華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中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推翻了偽儒家、偽法家,專制落後次封建的帝王家天下的無法追上世界工業潮流的皇朝,以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的混合體的中華民國來重振中華,可惜孫中山無兵、無錢、無人相助無法擺脫困局, 以致軍閥竊國,後又用人不當,找了一位私心自用的蔣介石, 用人唯親,貪污舞敝, 强掠民脂民膏, 又遇想東洋倭寇明治維新後向外拓展侵略,中國䧟入空前災變,國土被無情蹂躪, 人民流離失所, 家破人亡,抗戰雖說最後勝利, 可惜蔣介石及及親戚部屬不止不知民困,反而加深向人民掠奪, 內戰遂起, 以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黨團最終驅逐蔣氏集團成為新中國。

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多三十年的浴血牺牲奮戰最終取得勝利、有機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以來,亦遭遇了忘却初心,以黨內及人民之間發展了內鬥,直至八九六四後才定下來專注民族經濟發展及至胡溫當政,我國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走真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習近平當選之後, 更强勢打擊貪腐,把鄧小平留下的貪污腐化,政軍弄權自利的機制及勢力斬草除根,實現孫中山的以三民主義式社會主義及其建國大綱,短短時間,使中國產生出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胡溫開始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一切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

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今天的發展證明走對了路只要國家領導人及官僚,再加上士農工商牢記復興中華民族的初心和使命,中國一定能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偉大的中華夢、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