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星期六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秋風秋雨打我窗。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二零二零的重陽有何不一樣?

龍回大海,鳳凰還巢,葉落歸根,寶劍入鞘。

二十多近三十年,身在他鄉却仍然卻像流雲,飄然而不能生根。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有那麼一天,還有誰記起這人…?

重陽節 - 還有誰知道這些傳統?

重九節、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女兒節、祭祖節、敬老節說的都是重陽。

重陽由來的一個重要數目字:九

中華古人先智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又因“九九”與“久久”同音,取長久長壽之意,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特別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月初九這天成為節日,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唐代被正式定名為重陽節,沿襲至今。

登高節

重陽節活動之中,首推登高賞秋。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四民月令》中記:“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晉代詩人謝靈運為此還製作了一種登山木屐,人稱“謝公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宋兩朝流傳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重陽登高詩詞。

祭祖節

重九之日,思念重重久久。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登高之際,祭掃祖墓,紀念先人,一些地方有“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之說。

菊花節

話重陽離不開菊花和陶淵明,菊花被稱為“延壽客”,農曆九月被稱為“菊月”,重陽又被稱為“菊花節”。據說,重陽之日賞菊、飲菊花酒,便是起源於陶淵明。初唐王勃《九日》一詩再現了當時重陽賞菊之盛:“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女兒節

今人已不太說這個了,說到女兒節,時人共知的當屬七夕,其實重陽也是。明清頗為盛行,每逢重陽,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省親,父母則會在家裏準備米糕、菊花酒,和女兒一敘離別。

茱萸節

中華古醫者稱茱萸為“辟邪翁”,或以茱萸插頭,或以茱萸系臂,或以茱萸泛酒,無比尊崇。在重陽節傳承至今的二千多年裏,除了登高、采藥、祈壽、驅疫、賞菊、吃重陽糕、吃螃蟹、宴飲等等之外,各地還各有民俗,迎霜宴、騎竹馬、放紙鳶、插重陽旗、曬秋……。總而言之,中華傳統中重陽節本是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日,不過今天已經沒落了。

老年節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由家及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大陸在1989年將每年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共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也許插茱萸、簪菊花已離你我有些遙遠,但敬老孝親,無需耳提面命,理應根植於骨血,代代相傳,日日躬行。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年紀越大越感到蒼涼…… 當年背井離鄉尋找桃源,如今發覺天下並無桃源這,如今海漂,神魂無安放……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老安改之: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秋風秋雨打我窗。   
一年一年轉眼過,虛渡時光,悔耗時光,事業無成心暗傷。

前人吟誦重陽詩詞:

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

唐•李頎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雲入授衣假,風吹閑宇涼。
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
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
淹留悵為別,日醉秋雲光。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行香子

宋•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淒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水龍吟

宋•辛棄疾

只愁風雨重陽,思君不見令人老。
行期定否,征車幾兩,去程多少。
有客書來,長安卻早,傳聞追詔。
問歸來何日,君家舊事,直須待、為霖了。
從此蘭生蕙長,吾誰與、玩茲芳草。
自憐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飛鳥。
只有良朋,東阡西陌,安排似巧。
到如今巧處,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謝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淒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