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星期三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糭的聯想。

夏至節氣剛過,龍舟鼓響應該來了,“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炎熱的天氣,又迎來了粽子飄香的時節——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民族節日。今年“閏四月”,端午要到了6月25日才姍姍而至,是21世紀在公曆月份中最晚的三次之一。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的由來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其中以楚國政治人物及詩人屈原的傳說至為重要而且流傳最廣,亦是反影忠心愛國,忠義誠信為重的民族精神和做人應有的自我承擔的傳統。

端午節自古以來就受到中華漢民的歡迎,歷朝無數文人墨客爭相為其吟詩賦詞。到了今天,端午節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扒龍舟等習俗更是隨著近幾十年華人的移民潮早已播送海外,尤其扒龍舟成經成為多國的普羅民眾喜愛的運動及未有定為公眾假期但是在節日的前後周末、周日的民間聚樂的活動。賽龍舟,算是中華文化在海外“成功登陸”最成功的中華民族活動。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八十多九十個國家和地區在端午前後開展龍舟賽,傳統文化走出去 端午是先鋒。

端午節重要的競技活動賽龍舟,在唐代,每次龍舟比賽都是大場面。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有生動描寫:“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明朝及大清時期,無論是皇家還是民間,都非常重視龍舟競渡。乾隆皇帝,不僅多次到現場觀看捧塲,還留下“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等詩句。

今年的端午節,由於疫情的影響,大多地區都取消了原本的龍舟比賽。

端午節亦如其他中華節日一樣,涉及衣食住行,是一個很有生活感的全民節日,一如其他節日,古人(其實並不古,只是跟現在只有半個世紀的時光距離)比今人更為重視。端午也是節日中“別名”最多的一個,如女兒節、粽子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不止是只有吃粽子和賽龍舟,還有許多智慧型的習俗。北宋文豪蘇軾的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呐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在詞中,一系列民俗活動有了生動的畫面感,古人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紅樓夢》也用不少篇幅描述過端午的場景,如第三十一回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以上的詞或文中,大家會發覺,端午除了豐富的民俗,還是全民防疫、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節日,祈福的日子,可以說是古人的“衛生節”。

先秦時起,人們就認識到端午來臨之時正值仲夏的五月,氣溫較高,各種蚊蟲出沒活躍,容易傳播疾病,是一個發毒的月,五日是惡日。有民諺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為了防止蛇蟲出沒家中,古人會掛菖蒲古人會掛菖蒲 (leaves of the calamus)、插艾草(mugwort),並用這些藥草沐浴,其中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也能驅蟲和淨化空氣。此外,人們還會在這端午節之前一天對庭院進行大掃除,說是準備應節,實際上是借此清潔殺菌防病。

古人配戴香囊,也是自創的智慧型“健康小妙招”。人們在香囊內裝入氣味濃重的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此外,民間流行給兒童手上拴五色線,據說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五毒的傷害。漢代應劭《風俗通》中就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說法。

前人還認識到,雄黃的藥效和氣味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就是說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此外,在端午節古人還會上山采藥、吃五毒餅、貼鍾馗像等,其用意大抵都是為了驅邪袪災,衛生預防與保健強魄。這些特定習俗,是古人對時節的深刻觀察和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資源來主動防疫的智慧。

端午節,當然食字離不開,屈原投江的故事,古華人耳熟能詳,不再此多口舌了,端午節的粽子,“可鹹可甜”,粽子市場也早已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品牌借勢行銷,老字型大小紛紛創新,有些產品甚至遠銷海外。

粽子“鹹甜”之爭一向以來都在民間及地域之間爭的不亦樂乎,然而,事事實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是甜粽子居於主位。據記載,從晉代開始,粽子正式成為端午節應節食物。到了唐代,粽子已經非常普及。當時的官宴菜單中有道“賜緋含香粽”,內容是把粽子淋上蜂蜜來食用。

在宋代,吃粽子是一種風雅的時尚。現代的水果粽子,對於民豐物阜的宋人來說並不稀奇,“著名美食家”蘇軾就曾寫過:“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直到大清年代,鹹粽子被進貢入宮,才漸漸有了存在感。

日韓等東亞國家自古受到中國的影響,一樣有過端午節的習俗。韓國人更曾斗膽向聯合國申請端午是韓國文化遺產持份者,中華人可怒也。在韓國,人們不吃粽子,而是吃艾糕,還會用菖蒲湯洗頭,並穿著傳統服裝參加祭祀、觀看蕩秋千和摔跤比賽;在日本,端午節又叫“男孩節”。人們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還會掛鯉魚旗,有望子成龍之意。此外,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也以各種方式慶祝端午。日韓竟能保持自楚越至今的中華端午傳統習慣,反之,在神州大地已經少有人提及,此所謂“禮失求諸野”矣!

端午節的風俗、習俗,體現的是古代到現代的傳承,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域的融合。也不論時代和形式如何變化,無論是吃粽子,還是賽龍舟、掛菖蒲,這些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為現代中華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對炎黃文化的認識,還有提供另外生活樂趣。

端午節是一個能夠容易凝聚著古人智慧、國人情感的傳統節日,也是能夠在今天得到繼承,希望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族子女因這節日更對自己族裔更多、更深的認同。端午節也是國際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前鋒,希冀世界其他人民認識及喜愛。

圖像中可能有一人或多人、天空、戶外和水
圖中是民國年間上海的龍舟,當年中國的龍舟裝飾華麗多采多姿,絕不是今天的簡陋,求其。

吟詠端午的詩詞多的數不能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 (唐‧白居易)
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競渡曲 唐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綵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綵旂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北宋歐陽修: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裏黃驪時一弄。
猶松等閒驚破紗窗夢。

賀新郎 (宋·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癡兒呆女。
耳不聽、湖邊鼉鼓。
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
時展卷,誦騷語。新愁不障西山雨。
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
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
漾不到、瀟湘江渚。
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

北宋詞人蘇軾筆下: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佳節
糭的聯想!
不强求,不强求,世事怎能盡人所求?
美好的事,難求!
色即是糭, 糭即是色, 受想行識, 欲望難息!
見她如見裹蒸糭, 胃口大開,罪過,罪過!
要端午思想一下, 阿門!

圖像中可能有1 人
見此佳人, 聯想起美味銷魂的肇城裹蒸糭, 一糭難求, 慾望難收。

圖像中可能有美食


2020年6月24日老安編撰於楓葉卑詩列治文疫情未全控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