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星期一

新冠肺炎疫病可以消滅嗎? 還有其他的瘟疫、疫病嗎? 地球是什麼病?

世界疫情常態化探討

今後幾十年世界進入頻繁爆發疫情期的可能性,自然界和社會抗防治疫病發展趨勢的預測

流行性疾病,也就是瘟疫,自古有之,翻開人類歷史,人類差不多每一個世紀,或多或少都會受它侵擾、屠殺。

從2019年12月發現新冠病毒至今,已經一年多兩年了,而且越來越詭譎,病毒越來越攻擊,越來越狡滑; 對世界各國、各地造成了很大的人命傷害及經濟影響,這波新冠肺炎疫病,與歷史以往的疫情有什麼不同?這波疫情接下來會如何發展、怎樣結束?這些疑問都牽動所有醫學、科學、生化學的專家學者。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本次疫情,與今後幾十年可能發生的疫情之間的關聯性。

討論流行性疾病本是醫學領域人士的特權,“觀棋不語”應是醫學圈外民眾的正確態度,但面對本次新冠疫情,所有地球人毫無例外的都成了直接受害者,所以參與對新冠病毒的討論,也讓每個人都具備了發言權,也可以說”旁觀者清”。本文從客觀事實出發,不以醫學來分析說事,改以抽象出客觀現象的物理學意義,再由物理學映射出明確的生物現象,從生物現象勾勒出疾病流行的新思路,最後給出今後幾十年疾病流行的趨勢預測,也可能讓醫學界的思索有另一思路。 

(一)、不同的海拔高度對應不同的生物種群
在地球相同的緯度地區,不同的海拔高度,生物的種群數量存在很大差異。

我們不妨把海拔高度以每千米作為尺度單位,劃分成若干個等級地帶,這就有1~1000米、1001~2000米、2001~3000米、3001~4000米、4001米以上級,這五個等級地帶。

一、1~1000米的海拔高度,我們可以發現,在可見的生物種群數量最多,種群內個體數量也最多;資料顯示,微生物在這個等級地帶也是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人類中的絕大多數更是在這個等級地帶生存、活動。

二、1001~2000米的垂直高度等級帶,生物種群和個體數量,與第一級高度地帶相比要少許多,微生物種類也明顯減少。

三、2001~3000米高度等級帶,生物種群數和個體數量要顯著少於1001~2000米的高度等級帶,微生物更是明顯的從種群和數量上下降許多。

四、3001~4000米高度帶,動植物種群數量就變得較為稀少。

五、4001米以上等級帶,就開始接近生命的禁區。對於這種不同的海拔高度,對應不同物種、種群和數量的現象,生物學家們認為是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不同的溫度、濕度、日照陽光、含氧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了這種生物種群和數量隨海拔高度增加反而減少的負相關現象。 

我們知道,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無論體積大小、性質如何,統統都擁有吸引力。

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不是吸引物體的外觀、顏色、氣味,而是吸引組成物體的物質。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所有的分子又都是由原子組成,因此說地球吸引所有的物體,可以歸結為地球吸引的是組成物體的所有原子。

我們若把生物看作是物理學中,帶有某種特性的物體,從物體之間只存在相互吸引力的角度來考慮,那就是地球對組成這些有生命物體的原子吸引力越大,也就是海拔高度越低,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就越多;

地球對組成生命物體中單個原子的吸引力越小,也就是海拔高度越高,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少。簡單的說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固定不變時,離地球中心的遠近(海拔的高低)決定了生物和微生物種類的不同和數量的多少,地球對組成生命個體的原子所呈現的不同吸引力,對應不同的生命個體和生命種群。

詳細地說就是,在固定的地球引力場環境下:
一、受地球引力場作用,生物體內原子所受到的地球吸引力越大,也就是離地球的質心越近,即海拔越低,由原子組成的完整生命個體、以及由生命個體彙集而成的種群就越多;

二、生物體內的原子離地球的質心越遠,即海拔越高,由原子組成的完整生命個體、以及由生命個體彙集而成的種群就越少;而且離地球質心遠近不同的生命個體與個體之間,種群與種群之間,存在著顯著不同的生物特性,或者說不同的海拔高度等級帶,對應具有明顯不同生物特性的生命個體和種群。

例如某種植物或某種動物,它們只在某個海拔高度區間內生存,低於或高於這個海拔區間,這種植物或動物就無法生存。

對於病毒這種比微生物還要小,並介於有生命和無生命之間的類生命體,在地球引力場的作用下,它們應該具有與微生物(如細菌)相同的分佈形態。也就是在穩定的地球引力場環境下,受地球引力場作用,病毒體內的原子所受到的地球吸引力越大,也就是:

離地球的質心越近,彙集的病毒個體和種群越多;

離地球的質心越遠,彙集的病毒個體和種群的數量越少;

而且離地球質心遠近不同的病毒個體與個體之間,種群與種群之間,存在著顯著不同的病毒特性,或者說不同的海拔高度等級帶,對應明顯不同特性的病毒個體和種群。以上啰嗦了這麼多,結論就一句話:地球引力場強度固定時,處在距離引力場中心不同距離的不同病毒,一定具有不同的特性。 

(二)、地球吸引力的變化
地球的引力場,或者說地球對周圍物體的吸引力會發生變化嗎?在人類現有的知識庫中,我們是查不到地球吸引力可能發生變化的任何理論根據,所以沒有人會提出和考慮這個問題。對某個現象我們找不到理論根據,不代表那個現象不存在,或者說那是一個假像,而只能說我們還沒有建立起解釋那個現象的科學理論,例如地球自轉現象就是如此。在這裏,我們從眾所周知的事實出發,推導出地球吸引力已經並正在發生著變化的結論。

在當今科技觀察手段日益精准的支持下,科學家們得出月球正在以每年若干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吸引力應該是一個定值,現在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增加,意味著它們之間的吸引力在減小,這個推論應該成立。這個減小了吸引力的起因是來自地球、還是來自月球呢?月球沒有火山運動,也沒有氣候變化,是一個寂靜、失去活力、近似固化的星球,所以月球本身具有的吸引力不會出現變化。

那麼吸引力減少的原因一定來自變化多端的地球,也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在地殼內部和外部發生的各種變化過程中被減少了。對地球吸引力減小的判斷,還有別的事實可以證明嗎?

有!近些年出現的霧霾天氣,就是地球吸引力減小的另一個證據。霧霾天氣實際就是微小的顆粒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緊貼在距離地面僅幾釐米空間內活動,而是遇到輕微的外力,就可以彈跳到幾十米、幾百米的高度作為活動空間,當所有的微小顆粒(PM2.5)在輕微外力作用下,都把離開地面幾百米的空間,作為較長時間的滯留活動區域,那麼對於同樣在這個區域工作、生活的人們,就把這種充滿微小顆粒的空間叫做霧霾天氣。這就是地球吸引力比過去變小,對微小的顆粒來說,地球對它們的束縛力就變小了,它們遇到其他外力時向上運動的距離就加大,也就是離地球表面的高度增加了。

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來解釋,就是地球對微小顆粒吸引力的減小,才會導致這些微小顆粒具備遠離地球的能力。

如果專業科學工作者,有條件對某一物體所受重力在霧霾天氣環境下,和非霧霾天氣環境下進行精確測量,應該能夠看到,在霧霾天氣時測得該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晴朗天空時所測得的相比要小。

這種晴朗和霧霾不同天氣環境下的重力差異,我們可以放大到地球和月球的對比中,來觀察吸引力大小產生的重力差異就會十分明顯。一個人在地球上原地彈跳,可能只會達到0.5米的高度,但是同一個人用同樣的力,在月球上原地彈跳,卻可以達到數米的高度,這就是月球對同一個人的吸引力,比在地球上要小的緣故。也就是物體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要小於地球上該物體所受的重力,才可能讓人在較小吸引力的月球上,向上擁有較大的活動空間。通過月亮遠離地球,以及地球上霧霾天氣的出現並增多,從大物體到微小物體,都發生了遠離地球的事實,說明地球本身的吸引力變小了,而且仍在繼續減小的過程中。 

(三)、地球不同的吸引力對應生物不同的種群
從前面討論的不同海拔高度,對應不同的生物種群,將其映射到物理學領域,我們可得出:由於受地球吸引力大小的不同,對應了不同的生物種群,對於微生物而言也是如此。

那麼我們可以順序推論,處於比微生物(如細菌)更小,處在尚未完全邁入微生物門檻的半微生物——病毒,在不同吸引力的環境下,也會有不同的病毒種類與之對應。在地球吸引力相對固定的情況下,物理尺寸以納米為單位的病毒,和物理尺寸以微米為單位的細菌,它們的種類和數量也會相對較固定。

從病毒的尺寸來看人體,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在我們人體內包含有380萬億個病毒,僅大腸內就有至少14萬種不同的病毒。在地球引力場這個更大的宇宙中,若地球吸引力不變,住在我們人體這個小宇宙中的病毒,會在歷經千萬年時間的塑造下,組成一個病毒種類和數量與人體細胞和新陳代謝彼此適應、各自比例相對穩定的狀態。

由此我們可以自然的給出一個推測,當地球的吸引力發生一次變化,就會引發一次人體內病毒、細菌種類和數量的比例重組。當人體內的病毒和細菌的種類和數量發生了明顯的比例變化,也就意味著人體正常細胞和新陳代謝系統所處的周圍病毒和細菌環境發生了變化。如果人體的正常細胞和新陳代謝系統,不能適應這個新出現的病毒和細菌環境,就會影響正常細胞的發育、生長、功能施展,以及新陳代謝系統的正常運行,就會表現出人體出現了病症。

如果許多人在地球吸引力發生變化時,表現出相同的病症,那就是人類社會出現了流行性疾病。地球吸引力變化一次後就進入了新的穩定狀態,那就會是單一的一次性流行疾病爆發,人體內的正常細胞和新陳代謝系統,適應了這個新的病毒和細菌種類、數量的比例變化,這次的流行病就算過去了。

如果人體的某些細胞和器官功能受到了永久性破壞,這就是流行病的後遺症;如果人體不能適應這個新的病毒和細菌的比例環境,人體就會因這次流行病而死亡。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裏,地球的吸引力一直都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全球性大規模的流行病很少見,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流行性疾病,通常都是一次性、較為單一的病毒或細菌,當人們製造出針對性的疫苗和藥品,就能消滅這個單一病毒和細菌,流行病就可以宣佈控制住了。

但是, 如果出現了地球吸引力不斷地變小,就會出現首先是:
A病毒橫行,過段時間就會出現與A病毒相近的B病毒又興起,再過段時間與B病毒近似的C病毒又取代B成為流行病毒的主體,又過一段時間,偏離C不遠的D病毒在流行性疾病中成了主角。

從此病毒依次遞進,每次新出現的病毒,都會與最鄰近時間段出現的病毒相似,因為地球吸引力是在逐漸變小,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也就導致病毒種群的興衰也有漸變性,我們看到的就像是病毒在逐漸變異,其實是為適應不同的地球吸引力而對應興起的不同病毒。

地球吸引力變化的差異越大,對應的主體病毒差異也越大,就會導致針對某種病毒的疫苗有效性,遇上差異明顯的另一種病毒,必然大打折扣,或甚至無效。

因此從宏觀上,我們只要觀察到月球仍在不停頓地遠離地球,霧霾產生的頻率仍在增加,霧霾空間高度不斷上長,都說明地球的吸引力變得越來越小,對應的人體內病毒群體和種類,也會不斷的一種衰弱,另一種又興起,人體正常細胞對應的病毒、細菌環境,也必然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而引發人體的不適應,就會造成一波又一波的流行病。

所以人類的流行病或叫瘟疫,將會是今後面對的常態。

按照現代西方醫學的說法,這就是病毒在持續不斷的變異,給病毒賦予了比人類還要聰明的靈性,其實病毒連生物的門檻都沒有邁過,哪來狡猾之說,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只不過是地球吸引力發生了改變,對應的病毒種群隨之跟著發生了改變。

(四)、人類將如何應對新環境下的流行病
現在新冠病毒好似從裝滿了病毒的列車門口下車一樣,排著隊一個一個的出現在人們面前,我們不知道下一個出現的病毒是什麼樣,也不知道會有多少個病毒下車露面,只知道每一個露面下車的病毒,都會在人類社會中造成流行病爆發。

人類靠當今開發疫苗的傳統做法,能夠應對當下和今後不斷成批次出現的疫情嗎?不能!

現在醫學界對抗流行病的主流方法是,針對某種病毒或細菌,用人工的方法研製出一種或幾種針對該病毒、細菌的疫苗或藥物,去抑制它們的生長,或直接殺死這些病毒、細菌。

這種用疫苗和藥物對抗流行病的方式,在過去地球吸引力相對固定的時期,病毒或細菌的特徵較為穩定,儘管研發一款有針對性的疫苗或藥物需要較長的時間週期,但是一經研製成功,就可以對某種病毒、細菌長期有效,因為病毒和細菌本身性質不變或變化很小,針對他們的疫苗或藥物就始終有效。

再看今日的現狀,地球提供固定吸引力的能力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地球從可以維持固定吸引力,變成了不斷減小吸引力的狀態; 這就讓病毒和細菌的生存環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客觀上就呈現出了一波病毒、細菌興起,不久這波病毒、細菌就會隨地球吸引力的減小而衰敗。

另一波近似或不同的病毒、細菌又興起,這樣就像海浪一樣高低變換著向前推進,人們花人力、財力、時間研製出的疫苗和藥物,可能還未開發成功就已經過時、無用,所以傳統的研製針對性藥物、疫苗的方式已經是不合時宜了。

那麼人類面對今後的多變疫情,就只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了嗎?不會,天無絕人之路。從策略上講,對於由病毒這一方面引發的疫情,我們如今現代醫學的做法是針尖對麥芒,精准型進攻,可是我們針對麥芒的特性製造出了專用針尖(疫苗)後,麥芒(病毒)卻改變了方位(特性),讓我們造出的專用針尖(疫苗)失去了麥芒(病毒)目標,淪為無用的針尖。採用進攻型的策略不行,我們還可以專注於防守,讓所有不同的病毒對人體進攻無效。如何才能做到專注於防守,任他病毒如何改換面貌、種類,我們人體都能迅速調整自我肌能,適應新病毒種群提供的外部新環境,讓新的一波病毒從有害變成人體可以適應,而成為無害病毒,這種把人體塑造成變色龍一樣的適應外部病毒環境的方法有嗎?聽起來很科幻,實際上也確實存在,這種把人們的身體打造成可以適應各種病毒的方法,就是中國的傳統中醫藥學。 

(五)、今後人類賴以生存的救星,有可能是中華炎黃的傳統醫藥學
中國傳統的中醫藥學與現代西方醫藥學,從治病的理念上有著本質的不同。現代西方醫藥學在治病的理念上,是認清敵人(病毒、細菌)為第一步,然後製造出為病毒、細菌量身打造的武器(疫苗、藥物),用這種特製武器精准打擊消滅病毒、細菌。

現代西方醫藥學治病快捷、乾淨、俐落,過去幾十、上百年來,經實踐檢驗十分成功。然而如今的病毒、細菌的習性已經隨地球吸引力的減小而發生了改變,從今往後的病毒、細菌常常是人類過去罕見的陌生面孔,而且新面孔又會不斷發生變化,讓醫學界無針對性疫苗和藥物可用,研發進度又趕不上病毒、細菌的變化速度,這就讓現代西方醫藥學變成了馬後炮,如同下雨天淋濕了全身才拿到了渴望的雨傘,這個雨傘(疫苗)已經失去了意義。

中國傳統中醫藥學的治病理念,不是去研究敵人(病毒、細菌),而是研究人體自身的防禦體系,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病毒、細菌,只要引發我們人體的不適,這就是我們的防禦系統出了漏洞,只要中醫用自己的利器——中藥,把人體的不適應調整好,將防禦漏洞堵住,人體恢復了正常狀態,這就相當於把病治好了,這就是中國傳統醫藥學以防為攻的治病理念。所以中醫藥治病,是以不變的調整自身機能的方式,來應對萬變的外來病毒和細菌的進攻,在今後外界環境不斷惡化的條件下,傳統中醫藥將是應對病毒、細菌對人體侵害的最好方法。

通過上面的討論,明確了病毒的特性是受地球吸引力大小來決定,只要地球的吸引力發生了改變,在人體內的眾多病毒種類中,就會出現某種病毒數量急速增加的相應變化。

這種人體內380萬億個病毒中“種群”和個體數量的比例變化,通常會引起人體細胞和新陳代謝系統的不適應,從而引發絕大多數人都表現出相同的病症,這就演變成了人類社會出現了流行病。

本世紀始於2019年冬天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何時會結束?
用本文的推論,地球吸引力停止變化時,本次疫情才會結束。

如何判斷地球吸引力停止變化?
我們普通民眾可以通過許多自然現象來判斷,包括:
一、月亮是否還在持續遠離地球;
二、高山雪線是否在繼續推高;
三、雨天夾帶冰雹現象是否越來越多、冰雹顆粒是否越來越大;
四、霧霾天氣混濁的空氣高度是否越來越高、霾的顆粒是否越來越大;
五、天坑、地陷、山體滑坡事件是否越來越多,地震的頻率是否增加;
六、極端天氣是否越來越常見;
七、晝夜溫差是否越來越大。

這些都是地球吸引力變小引起的自然界客觀反映。這些自然現象由於根源相同,它們則會同步調、同方向發展,只要我們能夠確定上述的任何一個自然現象不再繼續發展。

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地球的吸引力不再變小,那時就是本次疫情結束的時間,否則由地球吸引力變小造成的人類各種流行性疾病很可能就會此起彼伏、層出不窮。

現代西方醫學以進攻為主的治療理念,必然會是人造疫苗、藥物趕不上病毒的變化速度,難以應對已經發生質變的客觀新形勢,而相反的是,以傳統中國醫藥學的調整人體機能、抵禦外敵入侵,以防為主的治病理念,將會有所發揮。 

總結,人類社會出現連綿不絕的流行性疾病,將會是今後幾十年的大概率事件。醫學界應對持續多變流行性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再偏見、固執,要以利用,研究,應用現實存在、貼地有效的中華民族,祖先遺留及二三千年承傳的傳統中醫藥學、藥物學,以人類生存、健康為本,為目的,不理黑貓、白貓,會捉老鼠便是好貓,不應為利益、以意識形態去排斥、去污滅中華傳統醫藥學,還有,什麼是西藥,你告訴我,不也是植物、礦物、金屬吧。

地球吸引力變小,不僅在人類中會發生一波又一波的疫情, 整個動物界、植物界,我們都將發現,今後會有一個種群接一個種群的出現大面積、大數量的患病和死亡事件,這都是生物體內由於某種新病毒的大量湧現,使該種生物的細胞或新陳代謝功能出現了無法適應的問題,最後走向群體死亡。

所以人類要想在新的地球環境下生存,不僅要做好自身肌體的經常性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也要力爭幫助其他動植物群體可以生存下去,離開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其他動植物,人類自身也是無法長久獨立生存下去的。

老安申明: 原文應是經不少人轉發多次, 所以無法注明原作者, 如有原作者,請告之, 如不希望老安轉載,請告之, 必刪, 還有, 內文,老安擅作主張, 有刪有加有編, 不過盡量保持原意。

再別南海 : 輕輕的我走了, 不如我招搖的來; 我輕輕的推特, 放棄西方的傲慢。




2021年8月1日,大英帝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英國航母打擊群官方消息顯示,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已經離開南海,通過呂宋海峽進入菲律賓海。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在南海並未惹事,屬於“無害”通過。這麼幾天遭中方警告,被美國防長羞辱,英航母匆匆離開南海。

自“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闖入南海之後,中方第一時間發出了警告。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表示,中方尊重各國艦船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自由,但堅決反對有的國家出於挑釁的目的,不遠萬里派軍艦過來刷“存在感”。吳謙還向英國航母發出警告,一旦他們在南海挑事,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堅決有效應對。

除了口頭上的警告,中方還採取了實質性的動作,航母山東艦攜2艘055導彈驅逐艦奔赴南海,與“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可以說是隔海相望。

此外,解放軍還在南海開展軍事演練,這對英國航母都造成了極大的震懾。在重重壓力之下,英國方面終於態度軟化,英國媒體《衛報》7月30日報導稱,英國政府強調,他們不想在南海搞對抗,航母編隊會採取選擇最直接的線路穿越南海,英國國防部也表示航母會遠離中國南海島礁。

到了8月1日,英國官方證實,“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已經離開南海,進入菲律賓海。英國航母打擊群官方推特表示,從大西洋及地中海出發後,“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航行了1萬英里,已經抵達西太平洋。

英國方面還表示,這是“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首次執行遠航任務,顯示英國可以在印太地區為盟友級夥伴提供一個可靠的航母戰鬥群,準備好為海上安全做出貢獻。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進入南海之前,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大放厥詞,表示要穿越“南海爭議水域”,而且還要求中方尊重。從闖入南海再到離開,英國航母只花了不到1週時間,這絕對屬於匆匆離去。讓英國尷尬的就在英國航母進入南海之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竟然公開嘲諷英國軍事力量弱,不應該將目光聚焦在亞洲,而是應該與其歐洲盟友更密切地合作。奧斯汀認為,如果英國將有限的軍力部署在亞洲,可能會導致其本土防禦能力被削弱的擔憂,美國的軍事負擔會因此加重。英國方面此前表示,將會在亞洲永久部署2艘軍艦,本以為會討美國歡心,沒想到換來的卻是“羞辱”。

奧斯汀公開質疑英國方面的決定,其實有自己的道理,因為英軍的實力現在確實偏弱。儘管英國方面派出“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開展全球部署行動,但是英國海軍甚至無法提供足夠的軍艦,不得不求助美國、荷蘭,這兩國分別派出一艘驅逐艦和一艘護衛艦加入航母編隊。此外,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上,搭載的美軍F-35B數量比英軍自己的還要多。正因為對英軍軍力十分清楚,英國媒體“The Article”網站為“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感到憂慮,認為一旦航母向中國挑釁,將會成為解放軍無數戰鬥機和導彈的目標。不過,英國航母選擇了低頭,匆匆離開了南海,英媒應該可以鬆口氣了。

美國一家防務媒體本月29號發布的衛星照片顯示,英國皇家海軍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艦隊進入南海水域不久之後,中國航母山東艦也抵達南海,雙方當時就在同一片海域活動,兩支航母編隊距離很近。對於英國航母“自由航行”,中國早已做出了應對措施。7月25至27日,南海艦隊舉行了實彈演習,山東艦攜2艘055大驅已開赴南海,而空潛-200於7月26日開始在南海進行戰備巡航。
中國航母編隊緊緊盯上英國航母攻擊群, 英國編隊在該區域動彈不得。





英航母攻擊群最接近時距中華民國臺灣控制的太平島五百多公里。



英航母攻擊群過去幾天就是在西沙繞圈, 完全是廣東佬所講的"咪咪摸摸", "又姣又怕痛", 不敢對中國正面挑釁,丟臉丟了一路,醜態百出。



大英帝國並不是面對旭日, 事事實實是正在夕陽, 今時今日,國困民疲,却不思如何改革,如何救亡經濟, 花這麼多軍費來向中國展示"存在感", 這些政棍的腦袋不只是入水, 而是入的是坑渠污水, 英國國民正在被疫情困擾, 正在被食飯問題掙扎, 海軍軍人正在被新冠侵蝕, 金毛首相竟然玩火!為的是什麼, 選票? 美援?真的不能明白!

再別南海
輕輕的我走了,
不如我招搖的來;
我輕輕的推特,
放棄西方的傲慢。
那蔚藍的海面,
躲藏著凶悍的山東艦;
波光裡的閃影,
是殺氣騰騰的模樣。
聲納上的波頻,
八一的潛艇在水底招搖;
在水面的柔波里,
我担心撞著一條半沉的水雷!
那艦上雷達的影像,
不是微點,是天上的一群;
無綫電通訊之間,
間斷著魔咒似的普通話戰歌。
尋夢?回復鴉片戰爭的大英光榮?
不可能了, 看看艦上水手的廢頹樣了;
滿載一船船體的漏水處處,
在甲板上也不是大英的戰機。
我不能無端的揹黑鍋,
悄悄逃離是我對船員生命的責任;
關掉一切電波讓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安全保證!
悄悄的我走了,
不敢再似我招搖的來;
我按一按電鈕,把艦隊開走,
不願替政棍走私無端的黑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