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星期四

正月十四到了,試花燈。

正月十四到了,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新春新年就這樣過去了。正月十四這一天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歸納起來:“一試一守一送、兩卜兩誕辰”。

1、一試:







試花燈

民俗是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

正月十三的是上燈日。這一天是上燈節,也叫點灶燈;到了正月十四這天,就是試燈了。所有的元宵燈節的燈棚,都搭建完畢,就等著檢查燈火效果好不好了。

到了晚上,燈火通明,燈光璀璨,人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這時候,一些遊藝節目也在彩排或者預演中。

正月十四,通過“試燈”,保證元宵節燈火絢麗,多彩通明,迎接即將到來的元宵佳節。

2、一守:守財神

傳說,正月十四這一天,財神來到凡間,要到各家各戶視察。而且為了公平公正,統一標準,就是按照正月十四這天晚上,中原及在北之地,各家各戶床前的鞋子數量來確定。根據鞋子多少,給每家每戶分配糧食,是不是跟西方聖誕節的傳說差不多。

這一天,在一些地方的晚上,還流傳著睡前床頭擺鞋子的傳統風俗。這天大家都早早入睡,把家裏所有的鞋子,都要擺放在床前。即使孩子在很遠的親戚朋友家,也要趕回到家裏。

晚上開始,家家戶戶都點起“長夜燈”,而且一直到天亮。還有的地方,家家戶戶都點起蠟燭,把每一間屋子都擺上,又叫“間間迎”,表示迎接財神的到來,寓意財神到。

3、一送:送蠐蟆兒

送蠐蟆兒,是廣東之外的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這是傳承了千年的獨特民間風俗,每年的正月十四,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送蠐蟆兒”傳統習俗活動。

蠐蟆兒,這個是四川話。也就是青蛙的意思,正月十四這一天,老百姓邊走邊唱,唱著民謠,敲著鑼,打著鼓,熱熱鬧鬧來到田間和河灘,將掛著“蠐蟆兒”燈籠的竹竿,插進地裏,人們把這稱為:“送蠐蟆兒”。

正月十四,送“蠐蟆兒”燈籠,是傳承千年的傳統習俗,是祈求美好吉祥,消除災害,祈福納祥。

二、“兩卜”

三、1、一卜:卜紫姑

卜紫姑,又稱邀紫姑或邀廁姑,就是邀請紫姑神的意思,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

傳說,在正月十四日夜裏,浙江定海縣的婦女們,會邀請廁姑來到家裏,來占卜豐欠吉凶及各種各樣的雜事。

通常,人們準備好豐盛的祭品,到時進行供奉,案上設上香燭,擺好供品,進行祭拜,邀請紫姑進來,並進行占卜。占卜完畢後,再將其送回。

2、二卜:卜流花

蔔流花,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等一帶,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通過卜流花,來占卜一年來的吉凶。

上流花,也叫“卜流”、“卜流年”等,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四日,也有的在正月十三日進行。人們通過花開大小,來占卜一年內的吉凶禍福。

基本做法:

家裏人每人一顆糯穀或珍珠米,把它們投到鍋中爆成花。通過爆米花花開的大小,來占卜一年內的吉凶。

四、“兩誕辰”

1、一誕辰:臨水娘娘



在民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正月十四這一天是閩臺一帶最受婦女崇拜的“臨水夫人”、“順天聖母娘娘”、“臨水娘娘”的誕辰日。

人們都來祭拜臨水娘娘。



《閩都別記》中記載“夫人臨盆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裏稱奇,引為吉兆”。

傳說,唐朝哀宗大歷年年間,七百六十七年正月十四日在福建福州有一陳姓女嬰誕生,家父取名陳靖姑,陳家女生來性情溫和聰明伶俐,到了出嫁年齡,她與劉姓男子結為夫妻,婚後陳靖姑已身有孕,不幸的是,幾個月後,閩北地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災,當地百姓身受旱災侵裂,人們焦急難耐,陳靖姑看到百姓深受旱災疾苦於心不忍,為解救百姓疾苦,她向上天許願,如能除去旱災,幹願墮胎受苦。陳靖姑的大義之舉感動了天庭,在陳靖姑墮胎後降下甘淋,解決了百姓的旱災之苦。之後陳靖姑不幸在二十四歲不幸由於勞累過度失去了生命離開人世, 臨終前向上天許願,如果升天希望自己做個神仙,她的魂飄到了菩薩那裏,跟著菩薩學習了好多扶胎救產之術,拯救了許多難產的婦女,專門為難產婦人解決痛苦。

陳靖姑的事蹟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下旨封陳靖姑為“臨水夫人”,“臨水娘娘”,也就是民間奉祀的順天聖母娘娘。讓她專門掌管人間生育,她從此便成為了婦女們的保護神。因為臨水娘娘的生日是在正月十四,所以以後每年每到這一天,婦女們都要去祭拜她。

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位敢於獻身除民疾苦,在她的家鄉臨水為其建廟祭祀,取名龍源廟,民間百姓家,誰家有產婦難產,或者誰家想生個男孩,人們都會去龍源廟上香祭祀。

傳說清朝道光皇帝的母親難產,宮御醫手足無措,情急之下,御醫仰天呼挽“臨水夫人”,皇母恍惚之間,見一坐蛇白衣女子進入房間,皇后精神一振,皇子呱呱墜地平安生產。

其實,在過去農耕時代,科學技術不發達,醫療更是困難缺乏,婦女分娩極為危險,為了撫慰和拯救難產婦女,民間婦女們為保護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鼓勵自己不要畏懼難產,冀為婦女賜福。

2、二誕辰:伏羲誕辰



這是西北甘肅天水一帶的傳統習俗,傳說正月十四日這天,是伏羲誕辰。

伏羲,是中華民族古代傳說中,的創世神,是上古三皇之一,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華人文始祖,人們稱伏羲為人宗爺,正月十四,就是人宗爺誕辰日。

為了慶賀人宗爺誕辰,人們在院內古柏樹上,貼滿了小小的紅紙人。準備祭品,有整豬、整羊、食品以及水果等等。等到子時,讀祭文,歌功德,還有唱戲,耍社火,並進行進行朝拜等一系列祭拜活動。

等到祭祀完畢後,把祭祀過的三牲及果品分給眾朝拜者,寓意祖先賜給了食物,祈願保佑平安,人壽年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月十四年俗,民間有“一試、二拜、三忌”的習俗。

二拜財神。正月十四也是一個迎接財神的日子,這天傍晚時分開始,小孩子人手拿一個毛兔燈到處跑串,喜迎財神到家。並且這天晚上要點夜燈,拜財神。

三忌

一忌剃頭,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正月裏是不能剃頭的,特別是正月十四這天,本來十四這個數字也不是很吉利,所以更不能在正月十四這天剃頭了。

二忌吵架、爭吵,正月十四這天是迎財神和守財神的日子,俗話說“和氣生財”嘛,如果財神看到家裏不和諧,在喜迎財神的日子還爭吵打架的話,這樣怎麼和氣生財呢?

三忌遇殯葬,正月十四這天大家要是看到有出殯的情況,要儘早遠離,開車要提前掉頭繞路避讓。

有些地方還多一忌,忌回娘家

正月十四這一天,在一些地區,嫁出去的媳婦是不提倡回娘家的,稱之為“躲燈”,意思就是正月十四不能在娘家住。這最開始是滿族的習俗,後來流傳到漢族,據說正月十四在娘家住是很不吉利的,會影響娘家的運勢。

關於美食,各地有各地不同地道美食,老安不談了,只有一樣美食,老安甚喜,就只談這東西了。

在正月十四這天,一些地區有吃炸醬面的習俗。主要是人們都吃膩了葷腥食物,這天的飲食以清淡為主,會吃一些炸醬面。

炸醬面

準備材料:甜麵醬、黃醬、黃瓜、胡蘿蔔、豆芽、豌豆、小白菜、香菜段、肉末、蔥花、薑片、蒜末、白糖、味精、手切面。

1.鍋燒熱倒入適量的食用油,加入薑片和一半量蒜末炒出香味,然後下入肉末炒熟,再加入甜麵醬和黃醬,用中火炸透。

2.轉小火,不斷鏟動防止糊鍋。5分鐘後加入味精和白糖,再加入另一半量的蒜末拌炒一下。這時肉醬就做好了,盛出。

3.黃瓜和胡蘿蔔洗淨後去皮、切絲。小白菜洗淨,切小段。豌豆放入沸水鍋中煮熟。豆芽焯水後過涼。

4.鍋中水開,下入手切面煮熟、撈出,不必過水。拌上做好的肉醬和處理好的蔬菜,簡直太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