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小明星(1912年-1942年)- 天才、機緣
天才、機緣
小明星(1912年-1942年)
本名鄧小蓮,又叫“大眼妹”,是廣東三水西南鎮伏戶墩頭村人,小明星的生父叫鄧聯,生一男十女。曼薇排行第十,故乳名十妹。鄧聯在鄉務農,生活困苦,難以養活眾多兒女,便把十妹送給廣州壹名江湖藝人做養女。養父生活也不寬裕,僅供她讀了幾年私塾。養父身故后,靠做佣工的養母“六嬸”撫養。
養母靠著幫別人洗衣拉扯小蓮勉強度日,小蓮也沒有什么上學讀書的機會。僅讀過兩年書,但冰雪聰明,天生一副好歌喉,當時廣州有小販賣飛機欖,在招徠生意時,彈着秦琴或拉二胡來唱粵曲,所唱 的多數是諧趣歌曲,例如《發瘋佬自嘆》、《賭仔嘆五更》之類。小蓮聰穎過人,聽到賣飛機欖的小販唱曲,很快便學會了,而且唱得很好。
當時廣州已有歌壇,那時廣州很多茶樓以至涼茶鋪都有女歌伶唱“粵曲”。做歌伶有很不錯的收入,有人看見小蓮頗有歌唱天分,便慫恿養母把她栽培成歌伶。於是,養母請了一位姓周的師傅(一說是藝人葉貽孫,前者較為可信)正式教她唱曲。拜師學唱,本來是唱大喉的,後來認為她的體質太弱,便建議她改唱平喉。三個月便登台演唱。最初兩首《發瘋佬自嘆》是和《玉哭瀟湘》,小明星初登台時,初期還沒有藝名,人們 都喚她作“阿女”。其腔韻為人驚嘆,不少聽眾認為她不愧為歌壇上一顆小小的明星,所以周師傅幫她取了“小明星”的藝名,小明星首次登台是在“詠觴”茶樓歌壇。初出茅廬, 怯場走音,聽眾起哄,老板白眼。但她沒有氣餒,倍加努力,勤學苦練,唱的是大喉及諧曲,及至唱了《玉哭瀟湘》,果然表現不凡,反應甚佳,大受聽眾歡迎。於是改唱文雅之曲。這時候,她每晚唱曲可以賺到 1元。這樣的收入已是很不錯的了,因為當時物價低廉,幾元便可以維持一家數口的生活。
那時候廣州以“詠觴茶樓”的歌壇最旺,小明星在詠觴演唱時,很想自己能唱 獨有的歌曲。報人譚伯偉(筆名刀仔)介紹她認識了撰曲家王心帆。王心帆不會唱粵曲,但是撰曲很有經驗,文學根底深,對唐詩宋詞尤為稔熟。小明星想開創自己的歌路,便誠意邀請王心帆為她撰曲。王心帆很欣賞小明星的唱腔,見她聰明好學有潛質,便一口答應下來,並幫她改了個鄧曼薇的名字。從此開始了“星韻心曲”的合作。“星韻”即小明星的腔韻,“心曲”即王心帆所撰之曲。
她為小明星寫的第一首 《癡雲》,由於曲詞優美,小明星唱來更是婉轉幽怨,使到聽眾如痴如醉,如是聲名鵲起。王心帆替小明星再撰作新曲《悼鵑紅》,亦大受歡迎。以後,王心帆幾乎是專心替她撰寫新曲,前後一共撰寫了30多首。王心帆為小明星撰的第一首曲是《痴雲》。他聲言不懂音樂叮板,不會教唱,曲詞的腔調要靠她自己設法“度”出來,方法是先把曲詞背熟,領會詞意, 再把叮板“度”好;並叮囑她不要刪曲,否則不許她唱。小明星得到王心帆的曲詞,如獲至寶,就把它背熟,越念越覺有味,三天後,就把它唱出來了,在“詠觴” 首唱《痴雲》,甚為成功,“拍和”的樂師、“頭架”梁以忠也給予好評。首次成功,鼓勵了小明星與王心帆進一步合作。以後王心帆陸續為小明星“度身訂造”, 精心撰寫了《恨不相逢未剃時》、《長恨歌》、《故國夢重歸》、《悼鵑紅》、《秋墳》、《前程如夢》…等二十幾首詞曲,小明星一一精心演繹,大受聽眾的歡 迎。接着,撰曲家吳一嘯、胡文森亦相繼為小明星撰曲,如《風流夢》、《夜半歌聲》等,這些曲較短,適合錄唱片;加上又得到音樂名家梁以忠的合作,為她設計“腔口”…小明星於是聲譽鵲起,其“腔口”風靡省港澳。
另一說:十二三歲時養母送她去拜師,學習大喉。半年后,她又求教於失明藝人鍾德,研究平喉旋律,使歌喉開始轉向清麗自然,瀟灑綺膩,這是“星腔”的萌芽階段。由於勤學苦練,藝技大有長進,。撰曲家王心帆特請她唱《玉哭瀟湘》,在廣州“涎香樓”壹曲既罷,博得全場掌聲。廣東音樂前輩梁以忠為其總結聲譽不起的原因,是所唱的曲子太舊、太少,並建議多約撰曲家撰寫新曲。小明星遂拜王心帆、吳一嘯為師,又登門求教於粵劇大師薛覺先等人。最后又拜著名藝人徐桂馥為師,融會各家之長,獨創“星腔”,在藝壇上別樹一幟;一曲《痴云》更奠定了“星腔”的基礎。
她虛心拜能者為師,曾得到曲藝作者王心帆、吳一嘯、陳卓瑩等人給她寫演唱節目,而且還和一些業餘作者保持聯系,演唱他們的新作品,早年曾得廣東音樂名家梁以忠、蔡保羅,和唱南音負有盛名的獻盛三和失明藝人盲德的指導。僅三年時間,“星腔”使小明星譽滿廣州藝壇,三十年代前后,她與張月兒、徐柳仙、張惠芳合稱從此成為當時的“粵曲平喉四傑”。
王心帆在小明星的成名和“星腔”的形成過程中,起了獨特和決定性的作用。小明星的歌喉溫柔典雅,很有韻味,在唱法上,她擅於“問韻攞腔”(一般唱家 是“問字攞腔”),韻即曲韻,也就是曲詞的韻味。問韻攞腔就是從詞曲的意韻、曲意中取腔。有人說,小明星獨特的“腔韻”是從王心帆的曲詞中給“創”出來的。王 心帆給她的每一首曲詞,她都反復吟誦、體味,然後“度”出“腔口”,慢慢推敲和擬定。
王心帆以文學入曲,以詞(長短句)入曲,其作品成為早期粵曲“文人曲”的魁首,變“伶工詞”為“文人詞”,提高了粵曲曲詞的品位,這是王心帆詞曲的一大成就。他因此而被后人稱為“曲聖”。至今曲藝界公認,“星腔”乃自“心曲”而來,無王心帆的曲則無“星腔”,也無小明星的成就;而王心帆若無知音者小 明星演繹他的曲,也不能有王心帆數十年來地位。二人相得益彰。星韻心曲,相輔相成,共榮共存。
小明星的藝名是她成名之初改的,有說是她唱《玉哭瀟湘》一曲驚四座後師傅為她改的。另有人說,歌壇包家徐桂福有一次看見她唱曲大受知音歡迎,抬頭望見天上星光閃爍,仿如自己發現了身邊鄧曼薇這顆粵曲新星,於是靈機一動,為她取藝名為“小明星”。
至于小明星的唱腔被稱為“星腔”,則是當年“添男”茶座的主持鍾僑生首先提出的。由於他們兩人合作機會多,鍾僑生非常醉心于她的歌喉,對小明星的歌腔很有心得,并常向報界推荐,“星腔”之名遂行于世。
小明星成功的外在因素是王心帆的曲詞和梁以忠的音樂,而內在因素則是她的天賦和對唱腔藝術的執著追求與刻苦鑽研精神。她為創造自己的唱腔,付出很大的努 力。她對着王心帆的詞自“度”腔口,為求創新,擅于吸取別人之長乃至借鑒外國歌腔。例如,她為創造一個低音的旋律,反復傾聽一張美國低音歌唱家冰哥羅士比 的唱碟上一首名叫《Broken Violin》的歌。據星腔傳人李少芳的回憶,那時,她白天趕唱三台,深夜回家還在琢磨這首歌的旋律。時逢六月暑天,她滿身汗水,邊聽唱碟邊進浴室沖涼; 母親在門外等了半天,不見她出來,怕出事,便破門而入,但見水喉未關,水流出客廳,小明星竟因太疲倦泡在水里睡着了。母親把她推醒,她抹乾身穿上衣服,又繼續反復聽這首歌,直至天亮。一夜不眠,終於從這首歌悟出一個低音旋律,使她在第二天的歌唱中又添新腔。小明星往往為了曲文一句話,一個字,一個叮板,一個旋律,或苦思冥想,或求教于人,從不馬虎應付,得過且過。每一首新曲,她必向撰曲家請教詞中含意,然后苦心鑽研,全情投入,因此,她演唱的曲目,都能按曲文的感情進入角色,並以自己特有的腔口投入,真有“曲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
後來,留聲機面世,唱片公司為了拓展本地市場,便要投本地人所好灌錄粵曲。唱片公司便邀請了吳—嘯和胡文森來替小明星撰曲。唱片使小明星的歌聲一直留傳到現在,而且成為大眾所喜愛的“星腔”。以後,因唱“星腔”而大受歡迎的歌伶數不勝數,業餘唱家仿效她的腔韻來唱她的歌曲,也成為一股熱潮。
小明星主要的特點是咬字清晰、運腔灑脫、跌宕有度、韻味濃郁,聽之有沁人腑肺之感。其獨特的“星腔”,深受歌迷愛戴。是小明星獨創的一種唱腔曲藝流派。獨創的“星腔”流派流傳至今,仍是粵曲觀眾最喜愛的一個平喉流派。她勤 學苦練,刻苦鑽研,一腔一調都精雕細刻、曲藝上勇于創新,形成感情細膩、低回宛轉的聲腔。她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隨曲感情的變化而處理運腔;創造成出 一種感情細膩,低回宛轉,柔綿悱惻,抒情流暢,娓娓動聽,扣人肺腑的聲腔,在行腔運氣 ,吐字轉板、聲韻格調等方面自成一家,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多年來能為廣大群眾所歡迎和 仿效,并流傳至今,成為目前仍享有極高聲譽的粵曲平喉聲腔流派。
成名後的小明星以唱幽怨淒愴的平喉走紅歌壇,十七歲便成了廣州歌壇的臺柱。聽眾聽她唱 曲,靜得連一根針掉落地也聽得出來,可見小明星備受歡迎。後來小明星到了香港,在香港一些歌壇賣唱,以香港為活動基地。又成了香港當紅女伶。那時香港的曲藝茶座是每位一角五分錢,小明星出場,增 收到兩角五分錢。她當時除了當地巡回演出外,還 為一些唱片公司錄制唱片。她擅長演的曲目有《夜半歌聲》、《風流夢》、《知音何處》、 《多情燕子歸》、《花弄影》、《前程如夢》、《人類公敵》等。內容多離愁別緒、傷春怨 夢一類情調。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