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院也是獅子山下的一過氣了的核心價值, 有二三代香港人是依靠戲院去娛樂及社交、談情說愛的地方! 跟今天的民間太多其他娛樂及交友媒介不一樣。印象最深是西營盤太平戲院了, 在它的對面山坡渡過了七年時間! 其門前的煨魷魚小販的味道至今還在!
七十,八十年代,香港九龍不少戲院更是老安熟悉的, 職業生涯之中, 戲院是不能或缺, 為什麼?行街佬, 並不是一路順風, 錯折多過成功千萬倍,另外, 夏日炎炎,好多時真的條脷都熱到出嚟, 還有, 有時被上司嘰咭,欺凌, 一切,一切,都難跟他人傾數, 所以,最佳是匿入戲院過那二小時冷氣, 涼快過後,再挽著"乞兒兜"再戰江湖, 睇下邊個水魚上釣!
戲院, 戲院之回憶, 海漂楓葉快三十年了,二十幾年只幫診過東西兩岸戲院四次! 一次細仔請, 一次魁省滿地可老友請,如此如此!
講起戲院, 老安老媽子是粵劇迷, 但苦於經濟條件, 無法購票觀賞, 唯有走後門, 有親友在太平戲院舞臺工作, 於是拖當年小童安走到後臺,老媽子幫手做一些雜務, 然後躲在一旁過大戲癮!
五十年代, 做大戲的戲院, 樓下大堂前竟然座位前有小餐桌,可設茶點, 大戲期中, 還有小販揹起大盤, 販賣小食, 熱鬧非常, 臺上鑼鼓喧天, 老倌盡力表演, 歌喉賣弄, 而臺下,各人閒話家常, 或指指點點, 你唱的大聲, 我講嘢再大聲, 乜嘢文化, 乜嘢藝術都係七八十年之後的某些被奉為乜乜泰斗的名伶作"大"!及後, 入西營盤某校, 就在太平戲院對面山坡, 返放學都經過戲院, 當時,戲院門前熱鬧非常, 鹵味檔,生果檔, 搾蔗汁檔, 炒栗子檔等等, 最誘人的是煨魷魚檔. 奈於囊空如洗,只有狂嗅空氣中魷魚味而已!
懷緬過去成淘醉!
2 則留言:
不可或缺
齮齕
幫襯
挫折
傾訴
陶醉
九龍各大小戲院,媽媽都是座上客,我是媽媽膝蓋上的座上客。
後來看到tvb的粵語長片,才重新認識劇情,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波叔的對白很幽默。
發佈留言